漁網,大家並不陌生,而相比機器編織的漁網,傳統的漁網製作技藝已日漸淡出人們的視線。在安徽阜陽就有一位老人一直堅持製作製作漁網,已經成了當地少有製作漁網的人之一,並且他這一做就是50年。
這位老人叫連偉,今年70歲。據了解,老人住在潁河岸邊,以前,這裡住的多數人家基本上都會打魚,所幾乎家家戶戶都會有漁網。圖為5月13日,一位路過的市民與在織漁網的連偉老人聊天。
俗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對於每一位打魚的人來說,就是希望能有一張好用的漁網。但是,要織一張好的漁網並非易事,也不是人人都能掌握這門手藝。「手工織網講究準確性,動手之前就要心中有譜,如果是5米長的密網,需要編近500排,最長的一排有差不多1500個網眼,這些計算沒有公式可循,靠的就是經驗和自己的把握。」連偉說。
圖為5月13日,老人在潁河岸的路邊織全神貫注地織著漁網。
據老人說,以前,當地一些頗有手藝的人都會在閒暇時編織漁網,然後銷售給需要的人。看到這個商機後,他也開始向身邊的長輩學起了編織漁網。就這樣,漸漸地,織漁網成了他除捕魚之外養家餬口的又一門手藝。
於是,他每天吃過飯後,便帶著織漁網用的竹排、竹梭、銀線等工具,來到潁河岸邊織網銷售。只見他左手拿著小竹片,右手拿著竹梭,一雙巧手行雲流水般的在網繩之間穿來穿去,動作十分嫻熟。老人說,半個世紀以來,他的每一天就是這樣在梭來針往中開始,又在梭來針往中結束。
「以前,討生活的門路少,除了織漁網外,別的也沒有什麼事可以做。」老人說,現在不比以前了,很多靠打魚為生的群眾紛紛改行了,所以他的這門生意也漸漸慘澹了。
「純手工織一張漁網,少則一個月,多則半年,最後也就只能賣上千元,這樣算下來也掙不了啥錢。」老人說,現在漁網不好銷售,所以也沒人願意跟他學織網這門技術了。「我現在年齡大了,別的也做不了,每天來這邊織網其實已經不是圖掙錢,主要就是為了愛好和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