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神山記憶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

2020-12-07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

2020年4月14日,武漢火神山醫院迎來日出。當天,火神山醫院最後一批新冠肺炎患者康復出院。 範顯海攝

地理坐標:東經114°09′,北緯30°53′。

歷史坐標:庚子年春。

這裡,是國外媒體稱之為「史詩級工程」的地方,是中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橋頭堡」和「生命方舟」——武漢火神山醫院。

這是一個永遠值得銘記的地標。生之渴求、死之寂寥、痛之悲苦、愛之勇毅,在這裡匯集……火神山,這個特殊的名字,承載了2020年春天那段不可磨滅的集體記憶。

火神山,沒有山,沒有神。火神山的背後,是許許多多平凡英雄的身影,是一雙雙在危難困頓之際仍熠熠發光的眼睛,是一張張掛滿汗水和淚水卻依然充滿希望的臉龐……

從這所「戰地醫院」迎來第一批病人,到最後一批康復患者在春日暖陽中走出火神山,記者見證了1400多名白衣戰士與近3000名患者共同抗疫的70多個日日夜夜。無數個體記憶碎片不斷疊加,重構出這段苦難的歷史底稿。

戰鬥中驚天動地,勝利後保持沉默。這段艱苦卓絕的抗疫時光,和武漢知音湖畔這座臨時開設的醫院一起,凝固在一個偉大民族的集體記憶中,成為中國軍民以強大自信和力量戰勝一切災難的象徵,也成為中華民族萬眾一心按照既定目標勇毅前行的獨特符號。

若干年後,回望庚子年春,有關火神山的記憶,永不磨滅。

引 子

綠迷彩,白口罩,紅十字,門上漫畫中的人民軍醫緊握右拳,「讓我們攜手加油,共同早日回家。」

另一扇門上,嚴實的藍色防護服下,萌萌的白衣戰士豎起大拇指,眼如新月,自信滿溢,「歲月靜好,就是你安好,我在笑。」

這扇門,打開就是為了關上。所有這一切的努力,都是為了貼上封條這一刻。

這一刻,在掌聲中,火神山醫院醫務人員進出通道最外側的那道門輕輕閉合,時間定格在4月14日下午6點。

記者和堅守到最後一刻的軍隊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們一起見證:火神山醫院「關門大吉。」

這一刻,似乎既不適合歡呼,也不適合擁抱。文職護士高銳舉起右拳,模仿門口漫畫上的「迷彩天使」做了個加油的姿勢,讓戰友用手機把這一幕定格下來。

貼上了封條的門口,陸軍軍醫大學病理學專家卞修武院士與感控專家毛青教授肩並肩站在一群迷彩身影中。簇擁在他們身旁的隊員們稱讚他倆是火神山的「壓艙石」,兩人哈哈一笑:「我們每名隊員都是『壓艙石』。」

毛青教授向記者介紹:「39年前在軍醫大學,我們就是同班同學了。」面對即將到來的離別,卞修武院士深情地說:「痛恨的是疫情,難捨的是戰友情。」

即將告別火神山,來自南部戰區總醫院的護士長徐習說:「最高興的是病人一個不少都出了院,我的戰友們一個不少都還在我身邊。」還有一位老專家說:「最高興的是不管在哪兒,都能看到我教過的學生。」

和他們一樣,4000多名軍隊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陸續回到各自單位,回歸平凡,回歸日復一日的堅守。

問起醫護人員回家後最想做的事情,有的人說想吃老媽包的餃子;有的人說想帶著老婆去吃重慶火鍋;有的人說想抱抱日思夜想的孩子;還有的人說想睡到自然醒,然後來上一碗蘭州拉麵,再回到每年做700臺手術的平常生活……

不遠處,是依然穿著防護服站崗的武警戰士。或許,這是他們在火神山的最後一班崗。

在這個哨位上,武警戰士們見過頭髮花白的老專家深夜趕來參加急救,也見過下夜班的90後女護士步履匆匆去趕班車;他們聽過兩個軍醫站在門口聊病人的情況一說就是10分鐘,也聽過小護士邊接電話邊哭得泣不成聲;他們看到醫護人員吃力地搬著大垃圾桶抬出來,也看見他們用手電在夜雨中為上下班的戰友們照亮前行的路。

走 廊

這條醫務人員進出的長長走廊,第一次這麼安靜。

曹國強教授沿著空蕩蕩的通道走出病區,走向光亮。從那高高瘦瘦的挺拔背影,看不出他已經57歲。

記者追上去問:「曹教授,您孫女送您的棒棒糖吃了沒有?」他一笑:「後天一上飛機就吃。」

出徵武漢前,在重慶的家裡,曹國強的小孫女遞給爺爺3個棒棒糖,「一個在去的飛機上吃,一個下飛機吃,留一個在回來的飛機上吃。」那稚氣的話語仿佛還響在耳邊……

又一個清晨6點,護士蔣澤娟剛踏進這條走廊,就接到患者劉大媽的簡訊:「感謝你的細心照顧,最近我病情恢復很快。我們已經把病房打掃乾淨了,你可以多休息一會兒,不能累垮了。」蔣澤娟的眼睛溼潤了,腳下也加快了幾分。

70多天裡,走廊中這些日夜不息的腳步,讓近3000名患者的生命重新恢復了光彩。

一樓走廊的盡頭,是火神山醫院唯一一個沒有門的醫生辦公室。走廊牆上一塊白板寫著:感染七科一病區今日在院0人,空床58張,累計治癒260人。旁邊,牆上那面黨旗和流動紅旗格外鮮豔奪目。

「這不是一串冰冷的數字,而是我們的朋友和家人,更是一次次此生難忘的相逢。」站在窗前,軍醫史亮回想起接收病房初期的景況,「找不到北,甚至走進去都不知道怎麼走出來。從這扇窗戶只能看到外面的工地和建築垃圾。」

那是2月初,每一個人都迫切地盼望,早一天、早一個小時、早一分鐘收治病人,儘快改變武漢一床難求的局面。

因為搶時間收治病人,醫生們索性在走廊裡支起桌子和電腦辦公,一幹就是70多天。

收穫,已經鐫刻在火神山日日夜夜的每一個腳印裡。感染一科二病區副主任任小寶的舊戰靴,曾一次次踏進這長長的走廊。

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4月7日開出的第20200034號收藏證書上,登記著這樣一件特殊的抗疫見證物:一雙洗消至褪色的舊戰靴。

這雙戰靴曾跟著軍醫任小寶走過汶川和玉樹地震後的災區,踏上過伊波拉病毒肆虐的非洲。如今這雙磨得前方掉皮褪色泛白的舊戰靴,又陪伴著它的主人來到武漢火神山。面對鏡頭,不善言談的任小寶說:「不必記得我是誰,只要知道我是人民軍醫。」

知音湖畔,低矮的山坡上,火神山醫院如藍白相間的巨型魚骨。趙玉英所在的感染八科一病區,恰在「魚尾」部位。

4月4日,清明節。全國各地悼念新冠肺炎疫情犧牲烈士和逝世同胞。防空警報響起,沒有擔負緊急救治任務的趙玉英來到通道,低頭默哀。她說,努力救治患者是對逝者最好的安慰。

拉開藍色的簡易窗簾,從走廊的玻璃窗可以眺望不遠處的知音湖景。

一天中午,記者在等待採訪的空當,曾到醫院後面的知音湖漫步。湖畔綠地,櫻花灑落一地。在吐出嫩綠的柳枝下,幾名工人拉著小車,從灰色的湖水中撈出枯樹枝。

不久後,殘荷已生出小小的綠色「圓盤」。望著江城4月的滿目芳菲,趙玉英腦海中卻浮現出了2月15日的那場風雪——

屋外雨雪交加,病房裡燈火通明。4名康復患者要出院了,他們登上救護車後突然轉身,向前來送行的趙玉英深深鞠躬,張開雙臂做出擁抱的姿勢,淚眼婆娑的趙玉英也伸出雙臂……

隔空擁抱,融化冰雪。這一幕畫面,被患者小梅用記號筆定格在牆上。

在感染八科一病區走廊的牆上,記者看到了60多幅簡筆畫。牆面是畫紙,樓道是畫廊,在女孩小梅用黑色記號筆隨機創作的手繪作品旁邊,越來越多的人留下自己的筆跡。

步入檢驗科的更衣室,記者在一排更衣柜上發現了醫護人員用記號筆畫出的一組漫畫。望著白衣執甲的抗疫勇士怒目圓睜把新冠病毒踩在腳下,記者不禁莞爾。

在醫務通道和病區走廊裡,還張貼著一組署名為「老周」的抗疫漫畫。這組漫畫隨處可見,簡單幾筆,寥寥數語,卻能在不經意間觸動人心最柔軟的地方。

每天,進進出出的醫護人員和來來往往的患者,很多人都曾和這些漫畫合過影。

老周是誰?

火神山心理醫生組的心理諮詢師蘇霞為記者揭曉了答案:老周是一名退役軍人,也是她的戰友。聞聽白衣戰士集結火神山,他專門創作了這組主題漫畫,為醫護人員和患者加油鼓勁,疏解壓力。

正是因為有了白衣戰士和這些充滿希冀的畫作,這所臨時開設的板房醫院變成了一座永遠的豐碑。

紅 區

4月14日上午,患者清零後,護士高銳和戰友們開始把感染八科一病區全部24間病房裡的診療設備一一消毒歸位。忙完這些,已經到了中午12點多。

高銳把患者出院前寫給他們的便籤條,小心地壓在治療車操作臺面的透明水晶板下。「字條沒有署名,字跡也不漂亮,可我不捨得扔掉。」她想把字條留下來,留給誰卻說不清。

「37床老奶奶呀,她可是我們的VIP病人。」穿過空空的走廊,看到37床空蕩蕩的病床,高銳眼前又浮現出那位91歲老奶奶的面龐。

老人靜靜地躺在床上,高銳一勺一勺給她餵飯、餵藥。老人嚼得很慢,高銳給她餵一次飯幾乎要一個小時。

一次,凌晨1點,老奶奶突然感覺心臟難受,高銳第一時間發現後很快給她餵下了速效救心丸。吃完藥,老人拉住她的手不肯鬆開,就那樣睡著了。高銳坐在床前的凳子上,靜靜地陪著老奶奶。

後來,老奶奶康復出院那天,高銳和戰友還特意定了一個蛋糕,歡送老人。

2月4日,火神山醫院首日開診,兩個病區一共接收45名患者,其中23名患者是被高銳所在的護士組接進了病房。「你說巧不巧,2月13日首批7名患者出院,那天也是我把他們送到醫院門口的。」望著空空的病房,高銳的腦海中如放電影般閃現出一幕幕。

輕輕關好病房門並貼上封條的那一刻,高銳並不像想像中那樣開心,反而感覺沉甸甸的。「出院的患者能不能適應即將開始的隔離生活?」她有些擔心。

重症醫學二科貼上封條的時間要早幾日。4月11日清晨,護士秦麗蓉登機離開武漢前告訴記者,她最遺憾的就是為病房親手貼上封條時,忘了拍張照片留個紀念。

秦麗蓉所在的小組收治了重症醫學二科的第一批患者。他們給自己的小組起名「火神突擊一隊」。

3月14日深夜,記者跟隨即將換班的「火神突擊一隊」走進了更衣室。圓臉男護士劉同存用洗手液將護目鏡清洗乾淨後,放到空調出風口慢慢吹乾。然後,他和女護士何賓擠在一個比軍容鏡還小的鏡子前面,一邊打趣一邊整理防護服。

劉同存是血液淨化專科護士,擔負為科室病人進行血透的重任。有時一個班有三四個病人同時上血濾機,他忙得要跑起來。

技術過硬的趙玲芳是五人護士組的組長,她的話最少。不知怎麼回事,那天她的護目鏡一直戴不好,刺激得眼睛不時流淚,只得用衛生紙輕輕按壓。

雖然聊著天,但大家都以最快速度穿上防護服。「因為第一個穿好防護服的人,可以去收拾垃圾。」穿好防護服後,秦麗蓉請記者在她隔離衣上方寫下「堅持到底」4個大字。「前面後面都要寫」,她囑咐道。

每天換班前,需要兩名護士先進脫衣間將前一班的垃圾打包送出,然後再去床旁交接病人。雖然每次收拾完垃圾都是一身汗,但大家都搶著早點兒進去,為的就是讓自己的隊友少幹點、少流一點汗。

秦麗蓉可能是ICU的護士中唯一曾經躺在ICU病床上的人。幾年前,她生孩子時突發重症,醫生甚至通知家中要為她準備後事。那一次,她在ICU醒過來時,看到愛人正抱著自己的腳,一邊淚流滿面一邊唱《生日快樂》。

副主任馬凌說:「真正能影響醫生情緒的,就是患者的病情。」在收治患者初期,曾有患者不幸病逝。那時他通宵睡不著。

這兩個場景在記者腦海中揮之不去。夜晚10點半的火神山醫院,記者穿過那空蕩蕩如迷宮一般的醫務人員通道時突然想到,死與生之間,是否也有這樣一個長長的通道?

許多時候,只有你一個人孤獨地走,盡頭可能是光亮,也可能是黑夜,你可能走得很輕快,也可能背負了太多東西。但每一步都是真實的,別無選擇,只能向前。

名 字

4月14日上午10點,春光正暖,記者和火神山醫院的領導、專家們一起歡送最後一批14名患者出院。

手捧向日葵和百合花束,黑髮披肩的張女士走出火神山。她對醫護人員說:「我悄悄記下了你們的名字,在火神山一個多月,你們待我如家人,讓我重獲健康,感恩生命中有你們。」

或許,她沒有想過,自己會和這群素不相識的白衣戰士有了交集。

將最後幾名病人送到門口,護士李芳和戰友們沿著院內馬路返回病房。150多米的柏油路在陽光下黑黑亮亮的,路旁的茵茵綠草如絨毯。如釋重負的李芳忍不住說:「還記得我們剛來時,這條路上全是碎石黃泥,一片荒蕪凌亂。」

路邊高臺上負責清運醫療垃圾的志願者們,站成一排向李芳她們招手。大家都戴著口罩、穿著防護服,誰也不認識誰,但彼此都大聲喊著「謝謝」。

無數平凡的力量,凝聚在一起,成為希望的洪流。看到這一幕,記者不禁感嘆,如果曾經參加火神山建設的退伍武警戰士李陽也能見證這一刻,該有多好。

一個月前,記者在武漢市一個小區,見到了穿著豹紋黑色板鞋和牛仔外套的李陽。「和許多人一起做同一件事,這件事就變得有了特殊意義,再難都能堅持下去。」他說。

時光回溯,1月24日,除夕夜集結號吹響,軍地隊伍匯聚江城。聽聞緊急召集令,數千名工人放下年夜飯的碗筷來到知音湖畔。

李陽的父親在武漢當地承包著一些工程。大年初一,父親匆匆接了個電話,就出門了。

得知父親帶著工人們去了火神山,李陽也跟了過去。搬物資、和水泥、纏電線、切管道,到火神山的第一天,李陽幹了整整24個小時。也就是那一天,他走了5萬多步。

在這個最繁忙的工地上,李陽記住了很多人的面龐與聲音——一位總工已經說不出話,只能用手勢指揮;一位工友顧不上修眼鏡,用電氣膠帶粘住斷了的眼鏡腿;一位老師傅累得在轟鳴作響的發動機旁睡著;一位負責搬運床架的老兵說:「醫院提前1分鐘交給部隊,就能提前1分鐘拯救生命。」

「火神山,是世界的火神山。」 李陽當時或許沒想過,自己與工友們鋪設的每一塊板材會與一個如此嚴峻的主題相通。「沒有一頓飯時間超過5分鐘」「隨便找個地方都能睡著」「不是不累,是不能累」……工友們的力量聚合在一起,創造了讓世界驚嘆的中國速度。

看著李陽穿著沾滿塵土的舊迷彩服坐在工地上的照片,記者想,他該有資格在這座建好的醫院前拍張照片。

建起火神山醫院的材料有很多,例如沙石、板材、鋼鐵……但最不可或缺的,是數千名與李陽一樣的工友以及他們風雨無阻的意志。正是這些特殊的材料,成為託起希望最結實堅固的基座。

公交站

4月14日傍晚,護士李芳下班走出火神山,坐上醫院門口馬路上的740路公交車。她緊繃了兩個多月的心一下放鬆下來,「就想唱首歌」。

「什麼歌?」「日落西山紅霞飛,戰士打靶把營歸……」

740路公交車,被李芳和戰友們戲稱為「寶馬740」。那天晚上8點,740路公交司機們開著三輛大巴,帶著醫療隊隊員們第一次駛上長江大橋。

看到夜色中的黃鶴樓和長江燈光秀,隊員蘇昱亞想要作首詩,淚卻忍不住流下來了。司機胡迪喜憂參半:「高興的是在你們的努力下,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失落的是作為一個武漢人,沒有好好款待你們。」

司機胡迪,是武漢「封城」後公交系統最早上崗的那批駕駛員之一——從2月2日起,由幾十名黨員骨幹組成的公交司機隊伍,擔負起運送醫療隊員們上下班的任務,用手中的方向盤守衛著自己的城市,也見證了醫療隊隊員們的默默付出。

下班後,許多隊員累得一上車就歪頭睡著了。車到駐地,司機不忍心卻又不得不把他們叫醒。

從駐地到火神山,從火神山到駐地,40歲的醫療隊隊員侯燕已經記不清自己坐過多少次擺渡公交了。她只記得,當自己15歲離開這裡到廣州讀軍校時,知音湖的名字還叫大官湖,這裡也並沒有一座山叫火神山。如今,她已經是有25年軍齡的資深護士長,也是兩個孩子的母親。

侯燕是土生土長的武漢人,她從小長大的那個村莊就在離火神山醫院不遠處。剛從廣州馳援武漢時,老爸擔心侯燕吃不好,就攢了一些雞蛋,想給她送來。可那時火神山剛開始收治患者,是最緊張的時候。侯燕一天要在醫院工作十幾個小時,兩三天也顧不上給父親打一個電話。舅舅打電話說了好幾次,要給她送些燉好的湯,也被她拒絕了。

侯燕害怕見65歲的老爸和90歲的外公,「遠遠地看一眼就更不用了,我怕自己情緒又波動。」心懷牽掛的父親感覺有些委屈,侯燕反倒笑著安慰老人:「沒有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

尾 聲

「明天中午吃小龍蝦,晚上吃熱乾麵。」那一天,醫療隊的微信工作群裡破天荒地預告了第二天的食譜,隊員們心中百味雜陳。這一刻盼了很久,卻又來得太突然。

4月14日,火神山醫院患者清零之際,傳來一個好消息:由軍事科學院陳薇院士團隊研發的新冠病毒疫苗率先進入二期臨床試驗。

第二天,火神山醫院正式休院。堅守到最後的一批醫療隊員集合在一起,向崗位告別。

「70多天,我們戰勝了緊張、焦慮、失望,贏得了喜悅、幸福和希望……如果生命可以重來,我們依然會選擇永不放棄,與死神抗爭到底。」院長張思兵在卸任感言中的這段話,觸發了記者太多思緒——

我們沒有因為今天的勝利而忘卻昨天的苦難。我們迎來了春日,還有一些人永遠留在了那個冬天。保持痛感,是對世界最真實的感知。

從凜冬飛雪到春盡櫻落,火神山醫院的每天都不一樣——

2月10日,從下午1點到晚上10點,火神山醫院「火力全開」,創下10小時收治421名患者的最高日紀錄。

3月10日,習主席考察火神山醫院。那晚,上夜班的隊員們發現,火神山的月亮大得出奇,懸掛在深藍的天幕中。

4月8日,武漢解封。上午10點,火神山醫院辦公樓4樓正在舉行最後一場學術交流活動。宋立強教授匯報危重症患者搶救經驗的時候,窗外不遠處的小區傳來一陣噼裡啪啦的鞭炮聲,一度壓過了專家們的提問……

春回火神山,妙手回春的是一顆顆為愛逆行的仁心,一顆顆忠誠使命的初心。

1400多名醫療隊隊員,每個人都成為火神山上一顆鉚在實處的釘、一片遮風擋雨的瓦、一束驅走黑暗的光。

使命如山、聯合制勝、犧牲奉獻、大醫為民,「火神山精神」由每一名白衣戰士共同寫就。

從大年初一來到武漢,記者就和醫療隊隊員們一樣,一直在猜測何時能回家。後來我們不再記得到底來了多少天,漸漸把武漢的戰鬥生活當作日常。突然結束的時候,我們竟然發現,內心的不舍比歸心似箭還要強烈。

80多天,心在一座城市悄悄紮根。

4月16日清晨,輕輕地,我們走了。小區陽臺上,那些穿著睡衣的手一直揮動;街角草坪上,環衛工人一手拄著掃把,一手揮舞著向車隊致敬;十字路口,過路的私家車主們紛紛搖下車窗……

我們已經把心留在這拼過命的地方。那些用生命守護生命的身影,也永遠銘刻在江城百姓的記憶中。

相關焦點

  • ...火神山醫院重症醫學一科主任張西京 -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這位軍醫,就是火神山醫院重症醫學一科主任張西京。他來自空軍軍醫大學西京醫院,是國內知名的重症醫學專家。常年搶救患者生命,張西京從不輕言放棄,哪怕只有1%的希望,也要盡100%努力。  循著張華的足跡,成為一名人民軍醫  「我出生在空軍軍醫大學西京醫院,家就住在大學對面,父母就給起了『西京』這個名字。」
  • 送別,火神山28位大體老師
    送別,火神山28位大體老師 2020-04-20 22: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他們創造了火神山雷神山建設的奇蹟!
    中建三局牽頭火神山醫院建設。1月23日晚10時,隊伍火速進場,一場和時間賽跑的戰鬥打響。「我們進場時,圖紙還在爭分奪秒的設計之中。」中建三局黨委副書記、總經理陳衛國說。很快,寒風凜冽的知音湖畔,變成了熱火朝天的施工現場,輪班作業,24小時施工。
  • 官方通報火神山醫院衝突事件始末 火神山醫院衝突原因詳情曝光
    1月30日晚,一則「武漢火神山醫院工人打架」的視頻在網上傳播。網傳視頻顯示,武漢火神山醫院建設工地上,幾十名身穿施工服,頭戴安全帽的工人圍聚在一起,人群中有多人互相推搡爭執,發生肢體衝突。遠處還停放有多輛施工車輛,有不少工人趕來圍觀。1月30日23時6分,武漢市城鄉建設局官方微信公眾號通報回應此事。
  • 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加減法
    武漢火神山醫院也在同一天關閉。火神山醫院、雷神山醫院——兩座被稱為「奇蹟」的醫院,在武漢疫情最危急的時刻火速建成,兩個月裡救治數千病患,最終迎來關門時刻。「奇蹟」背後,是建設者不辭辛勞、晝夜奮戰,是白衣戰士逆行出徵、守護平安。這兩座特殊的醫院也是中國抗疫戰場的標誌性陣地,詮釋著同舟共濟、眾志成城的中國力量。
  • 美軍在臺海、南海活動頻繁,國防部:我們不怕
    根據中美之間三個聯合公報,美國承認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臺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美國的軍機飛到臺灣上空,如果遇到突發情況需要降落,應該向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申請,而不應該是向臺灣當局申請。"
  • 美國國防部腦部神經研究 可以植入記憶、腦控開飛機
    但是觀察者網經過查閱發現,美國國防部先進研究計劃局(DARPA)的研究計劃不止於此,他們已經開始研究能對大腦輸入和輸出數據的設備。 一名四肢癱瘓女性的腦部被植入傳感器後,她就可以操縱手臂去拿起茶杯,與人握手並自己吃巧克力。利用腦控設備,僅僅利用她的意識,就在了F-35戰鬥機飛行模擬器中操縱戰鬥機。
  • 火神山醫院送餐機器人開始上班了!
    火神山醫院送餐機器人開始上班了! 2020年02月10日 12:30作者:黃頁編輯:黃頁 火神山醫院2月3日開始接受患者
  • 火神山醫院被大風吹走?不存在!
    謠言火神山醫院被大風吹走?2月14日晚,湖北武漢遭遇極端雨雪天氣並伴隨大風。15日,網上開始流出「火神山醫院被大風吹走了」「病人在分流」等傳言,另有一段疑似是火神山醫院出現較為嚴重的漏水現象的視頻在網上流傳。
  • 告訴你一個真實的火神山醫院
    告訴你一個真實的火神山醫院 2020-03-16 08: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火神山醫院項目工人發生衝突?通報來了
    昨天晚上有網友反映火神山施工現場有工人發生衝突晚上11點06分武漢市城鄉建設局發布《關於火神山醫院項目工人衝突的情況通報》▼火神山項目施工現場熱火朝天,連日高負荷運轉,參建各方都想快速建成項目。一家施工單位晚上8點20分左右準備開挖現場施工道路鋪設排汙水管,該施工道路是現場施工材料和設備進出的主路,挖斷了現場箱式房吊裝施工就會中斷,嚴重影響火神山項目施工建設,另一家施工單位管理人員遂上前阻止,由於雙方人員對道路開挖時間存在誤會,導致爭執推搡,被周圍人員迅速勸阻分開,無人受傷。項目指揮部現已協調好現場施工工序,現場已完全恢復正常施工。 對此給大家帶來的關心和麻煩深表歉意。
  • 國防部介紹2020年全軍面向社會公開招考文職人員工作進展
    【導讀】華圖廣西軍隊文職考試網同步中華人民共和國退役軍人事務部發布:國防部介紹2020年全軍面向社會公開招考文職人員工作進展,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如有疑問請加【2020廣西軍隊文職交流群:947948407】 ,更多資訊請關注廣西華圖微信公眾號(gxhuatu),廣西軍隊文職課程諮詢電話:0771-2808922   11月26日下午,國防部舉行例行記者會,國防部新聞局副局長、國防部新聞發言人任國強大校答記者問。
  • 國外防疫效仿火神山 別忘了複製神經大腦
    義大利媒體報導稱,該國新冠肺炎疫情最嚴重的倫巴第大區正考慮把米蘭國際展覽中心(FieraMilano City)改造成一個可容納600個床位的大型醫院,這種醫院類似於中國武漢建成的「火神山」、「雷神山」醫院。不過火神山、雷神山醫院的設立不僅是中國基建的奇蹟,更是一套系統性「抗疫」協作的工程,各國在借鑑中國「抗疫」經驗的同時,同樣需要作出全局規劃。
  • 時代報告劇《在一起之火神山》開播 塗凌傾情演繹抗疫英雄
    《在一起之火神山》將於10月4日播出,該單元由馮驥編劇,姚曉峰執導,陳數、陸毅、塗凌、闞清子傾情出演。講述了疫情期間解放軍醫療隊在火神山醫院中與疫情做抗爭的故事,所有醫護人員,為了建立一個可以收治重症病人的ICU病房,不眠不休72小時完成了這個「不可能」的任務。
  • 聖湘生物捐贈價值340萬元應急物資馳援火神山
    ▲裝載應急物資的運送車發往武漢火神山醫院2月18日,聖湘生物捐贈的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試劑、全自動核酸提取儀、螢光定量PCR儀及配套耗材等價值340萬元的應急物資發往武漢,目前第一批物資已送達武漢火神山醫院。
  • 火神山速度讓國外網友驚呼:上帝7天創世,上帝是中國人吧?
    今日,經過連日奮戰,武漢火神山醫院正式開始接診患者。火神山醫院參照2003年抗擊非典期間北京小湯山醫院模式,建築面積34000平方米,可容納1000張床位,將集中收治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十天建成一所醫院是什麼概念?
  • 火神山醫院交付使用!最全設計分析來了,內含醫院實景圖
    2月2日,武漢火神山醫院完工,並正式交付人民軍隊醫務工作者接管,2月3日,火神山醫院正式開始收治病人。與此同時,雷神山醫院也在進行最後的緊張施工,預計2月6日正式開始收治病人。兩家疫情時期迅速搭建起的臨時醫院,在設計規劃上有哪些特別之處,從設計圖紙到實地建設我們來一探究竟。
  • 戰「疫」:這才是最真實的火神山排水系統設計!
    原文標題:火神山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傳染病醫院排水系統安全設計探討;作者:李傳志、張 帆、喻陽光、李魏武;作者單位:中信建築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將刊登在《給水排水》2020年戰「疫」專欄。1 項目概況武漢市為救治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解決現有醫療資源不足而緊急建設了武漢火神山醫院,選址位於知音湖畔(見圖1)。
  • 忘不了,火神山醫院封存的最後兩小時
    01 火神山醫院封存的最後兩小時 軍隊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 黃舒 因為路的左邊就是火神山醫院,抗擊新冠肺炎的重要陣地。 我們每天都要進去戰鬥,竭力將病毒圍堵在裡面消滅。經過兩個多月的日夜奮戰終於迎來勝利,這裡已成了封存的印記,曾有過無數感動、傷痛、快樂,日月為鑑,時光為證,我們不悔。 最忘不了的是最後封存的兩個小時,我們做最後的打掃、洗消工作,每個人的眼神裡藏不住的喜悅、自豪和激動。
  • ...美國防部發布使命任務工程指南|美國防部|桑迪·馬格努斯|使命...
    美國防部發布的《使命任務工程指南》封面。美國防部在11月30日發布一份關於使命任務工程原則的指南,以幫助工程人員和採辦團隊在尋求新的軍事能力時使用。國防部研究與工程部副部長辦公室工程副主任桑迪·馬格努斯表示:「國防部正在努力使整個部門的系統工程方法實現標準化,該指南是其所做努力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