鱷魚這種神奇的物種是怎麼從幾億年前存在到現在的?

2021-01-09 宇宙探索百科

提到鱷魚,人們立刻會想到血盆大口,尖牙密布,身披韌甲,待在江河湖海裡面時刻準備進攻獵物的醜八怪。事實上的確如此,鱷魚是一種視覺、聽覺都很敏銳,外貌笨拙其實動作十分靈活的成功掠食者,天生就長了一副吃肉的模樣,包括人在內的所有動物都被它列入了菜單。在人類佔據地球的今天,鱷魚生活在一些大江大河和湖泊以及淺海中,空間似乎是小了點,但它們絕不允許任何動物染指自己的地盤,即便是人類踏入也照樣被當成點心,所以再兇猛的動物見了鱷魚恐怕也得避讓三分。有人會問,鱷魚憑什麼如此霸道?說起來還有一段時間超過恐龍的漫長歷史。

鱷魚起源於2.2億年前的一個大型鱷魚家族,最早以小型兩足食蟲動物為代表。古代的鱷魚曾經輝煌一時,而現代鱷魚有限的多樣性掩蓋了它們之前的輻射和廣泛的適應性。可以說,鱷魚的現狀只是其前輩光輝歷史的一角。

世界上第一隻鱷魚

在尋找地球上第一條鱷魚之前,我們先來談談鱷魚是什麼。鱷魚這個詞的意思可以分為廣義和狹義。鱷魚的廣義是指鱷魚的大類,而狹義是指我們通常所說的鱷魚。值得一提的是,在生命的歷史上有許多與「鱷魚」有關的名字,它們的形狀與鱷魚相似,而同樣巨大而兇猛的動物並不是鱷魚。例如著名的犬齒鱷魚,以及短吻鱷、鳥類鱷魚、勞倫斯鱷魚、後鱷魚、蜥蜴、烏什鱷魚等,它們其實和恐龍一樣都是原始動物。在這裡,從任何意義上說,科學家都在尋找第一條鱷魚,但說到世界上第一條鱷魚,它指的是廣義上最早的鱷魚。

鱷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三疊紀晚期的一種類似鱷魚的類目。這種動物可以說是最早的鱷魚,也是今天鱷魚的祖先。這種動物的典型代表是來自英格蘭南威爾斯的鱷魚類。這種鱷魚的祖先不像今天的鱷魚那樣又長又粗,而是又輕又結實,只有0.5米長,頭部和今天的鱷魚一樣長,牙齒又細又突出。它的後腿很長,說明它們可能是兩足動物,而不是四足動物。根據這些特徵,古生物學家推斷它們可能以小型爬行動物、昆蟲和其他無脊椎動物為食。

上面提到的鱷魚祖先可能是兩足動物。問這個問題很容易:它們和鱷魚有什麼關係呢?因為它們完全是陸地動物,以昆蟲為食。首先是他們的身體結構。跳躍鱷魚有許多與鱷魚相似的特徵,如橈腕骨和尺腕骨伸長成棒狀而不是鈕扣狀,喙骨有向後突出的脊,骨盆有開放的髖臼。此外,頭骨上還有許多類似鱷魚的特徵:方骨和方軛朝向大腦底部,鱗狀骨懸掛在臉頰區域。這表明,這位鱷魚的祖先從很小的時候就具備了鱷魚家族的許多基本生理特徵。

鱷形類中還有一個叫做楔形鱷科的代表類群,生活在三疊紀晚期到侏羅紀早期,在外形上和鱷魚類非常像。來自南非侏羅紀早期的楔形鱷為我們提供了這一類群的特徵線索:其體長約1.4米,能快速奔跑,很有可能是四足行走。頭顱在很多方面是鱷魚型的:橈腕骨和尺腕骨向前傾斜,這一點跟跳鱷一樣,方形頭顱板位於後部,有鱗狀骨和眶後骨,懸於顳孔區之上。方骨上部末端的位置是典型的鱷形類特徵:在楔形鱷中,方形頭顱和耳前骨與鱗狀骨接觸,而在後來的鱷魚類中則向前移動,同時和側蝶骨接近,後者為中線結構,是典型的初龍特徵,位於基翼骨和耳前骨之前。

在三疊紀末期,地球生命史上發生了第三次大滅絕。這次滅絕不僅使恐龍成為世界的主宰,也給了鱷魚一個很好的發展機會。侏羅紀以後,鱷魚開始向多個方向進化,並迅速適應新的生態空間,向海、陸、兩棲三個方向進化。

恐龍時代的鱷魚

侏羅紀和白堊紀是恐龍的繁盛時期,也是鱷魚科的繁盛時期。根據研究,在那個時期發現的鱷魚化石大約有150個屬,而今天只發現了8個屬。根據古典分類,侏羅紀和白堊紀的鱷魚大多屬於中鱷魚。它們大多生活在水中,幾乎沒有今天鱷魚的身體特徵。如果說今天的鱷魚具有適應環境和人類時代的特徵,那麼恐龍時代的鱷魚就具有那個時代的印記特徵。

你可能知道今天最兇猛的鱷魚是灣鱷,這種鱷魚生活在海洋中。

其實早在侏羅紀就有了生活在海洋中的鱷魚,侏羅紀原始中真鱷類的海鱷類就是一個完全適應海洋生活的類群。侏羅紀早期和中期的時候,在環歐洲的淺海和人海口生存過一類被稱為steneosaurids的鱷魚,它們具有長而窄的嘴部,以捕食魚類為生。到了侏羅紀的晚期,歐洲大陸出現了地蜥鱷類的鱷魚,代表有地龍。這個時候鱷魚的身體變得更加結實,完全適應了水生生活,它們可以通過身體強有力的波動來遊泳。尾椎向下彎曲以支撐尾鰭,翼肢為槳狀,身體盔甲消失提高了身體流體力學的效率。古生物學家推斷地蜥鱷類在陸地上可能很難行走,在水中通過突然加速來捕食頭足類和魚類。

伯尼斯鱷和海氏鱷產自歐洲的白堊紀早期,在很多方面類似後來的真正鱷魚。它們的共同特徵是插入的後眶板為一雙凸第一尾椎骨,也就是說兩個關節面都像球形,骨質鱗甲沿著身體以多列而不是兩個縱列分布。

在南美洲,侏羅紀時出現了很多在陸地上生活的鱷魚,習性幾乎跟哺乳動物差不多。例如阿根廷鱷體長不到1米,具有分化的牙齒,前部突出的牙齒可能是用來抓住獵物的,更扁的面頰齒用來切割肉體。不過,這類鱷魚的很多譜系隨著時間推移逐漸萎縮。當時的布氏鱷可算是「老大哥」了,體長超過4米,擁有強有力的牙齒和下頜骨,四肢較長而健壯。到了白堊紀晚期又出現了陸棲鱷類,例如諾託鱷和科瑪繪鱷,然而目前我們對其習性還沒有了解清楚。

在侏羅紀的時候,非洲大陸上出現了又大又兇的大頭鱷類,它們不光捕食魚類,也覬覦著到岸邊飲水的兇猛動物。事實上,當時的環境讓它們有著極強的適應性,在歐洲和非洲的不少地方都發現了它們的化石。尤其在後期,這類鱷魚的體長可達八九米。到了白堊紀,在非洲西南部出現了利比哥鱷,這種鱷魚相比大頭鱷要小很多,體長一般不超過2.5米,是一種中小型食肉動物。

它們有著類似鯊魚的利齒和鎧甲,最明顯的特徵是長著一個像豬嘴一樣前突的吻部。其一生的大部分時光都是在高高的草叢和灌木中度過的,幼年時主要靠捕食昆蟲、蜥蜴或小型哺乳類為生;成年後,它們會結夥襲擊中小型恐龍。最值得一提的是,在白堊紀早期的非洲產生了所有鱷魚中的巨無霸——「帝王鱷」。科學家是在撒哈拉大沙漠中發現這種史前巨鱷化石的,它的頭骨長度達到了2米!通過測算,它身體的長度足有13米,體重約為10噸,咬合力為8000餘千克,也就是說帝王鱷可以毫不費力地咬死在河邊飲水的恐龍。所以,當時恐龍雖然稱霸,但也不敢到帝王鱷的地盤惹事。

四川盆地實在是名副其實的侏羅紀公園,當時的盆地形成了一個大湖,也成為了鱷魚的天堂,出現了西蜀鱷這樣的動物。骨骼表明它們都是生活在水中的肉食動物。你可能想像不到鱷魚並非都是吃肉的,在白堊紀早期中國有一類脊質鱷,其中的喀邁拉鱷很有可能就是吃素的。

在白堊紀末期霸王龍出現在北美大陸的時候,同時也出現了一種叫做恐鱷的巨型鱷魚,其體長可能達到了8米—10米以上。科學家推斷這些恐鱷主要生活在美國和墨西哥的一些地區,它們喜歡在三角洲淺灘之類的地方出沒,很有可能和霸王龍衝突過,甚至把後者也列入了它們的菜單。但它們的命運和霸王龍一樣,在白堊紀末期因為環境的變化都從地球上消失了。

除了以上所述外,鱷魚化石在侏羅紀中期到白堊紀末期在淡水和海相沉積物中都很豐富。還有一些被稱為dyrosaurids的鱷魚在白堊紀早期出現,一直存活到了始新世的晚期,即使恐龍從地球上消失了,它們還頑強地生存著。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白堊紀晚期出現了真正的鱷魚,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鱷魚。

真正的鱷魚

我們今天所說的鱷魚在科學研究上屬於Eusuchia類,正式術語被稱為「真正的鱷類」,最早出現在白堊紀晚期,最初的成員大多數就非常像現代的鱷魚。它們和原始的鱷魚之間有著顯著的區別:從上頜骨、上顎和翼骨中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次級上顎,此外還有一些其他的頭顱特徵。地球歷史進入新生代中新世後,氣候開始逐步變得乾燥,往日遍布世界的熱帶雨林逐步變成了草原,鱷魚家族大大萎縮了。這一切對陸地動物的影響非常大,許多適應乾燥氣候的新型哺乳動物,例如貓科、熊科等新食肉類迅速崛起,佔據了食物鏈的上端。而這一切對於大型陸地鱷魚來說,卻是個壞消息。對氣候變化的不適應和競爭對手的強大導致了到中新世末期,全球幾乎所有的大型陸棲鱷魚和相當多的兩棲鱷魚都已難覓蹤跡。

最新的研究發現,今天鱷魚的祖先是一種已滅絕的盾甲鱷魚,因其頭部長有厚厚的像盾甲一樣的皮膚而得名。

化石發現於非洲的摩洛哥,時代可追溯到距今約9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通過對骨骼化石中遺留下來的血管痕跡的研究表明,盾甲鱷魚在頭頂部長有一個特殊的硬皮組織,有點類似盾牌。這些特徵在過去都是從未有過報導過的,科學家推測遁甲的用途可能是吸引異性、恐嚇敵人,也可能起到調節鱷魚頭部體溫的作用。通過與其他鱷魚顱骨化石的對比,科學家發現這種盾甲鱷魚的顱骨比其他鱷魚都要平坦。它們看起來不大可能會與陸地上的恐龍搏鬥,長而扁的臉形更利於進行埋伏,利用其扁平的雙頜捕食魚類。此外,根據顱骨化石的分析,科學家推斷盾甲鱷魚頭部的長度可達1.5米,而身體總長可達9米,這比現代及絕大多數鱷魚化石的體型都要大得多。

在新生代早期,很多鱷魚類群完全生活在陸地上,在南美洲它們甚至與鳥類、食肉的哺乳動物生活在一起。

到今天,鱷魚家族算是經歷了一段不平凡的歷史,家族的歷史大體可以用一個圖來簡明地標識出來。今天的鱷魚變成了一個僅有23種的小型類群,生活在熱帶的淡水和鹹水中,可以分成三科:真鱷科、短吻鱷科和長』吻鱷科。前面的兩科起源於白堊紀晚期,全部存活過了古近紀和新近紀,分布範圍要比現在廣泛得多,從歐洲和北美,北至瑞典和加拿大,以及所有的熱帶區域和南方大陸都有幾十種化石的報導。長吻鱷是更為完全的水生分子,發育有長而窄的用來吃魚的嘴部,時代可以追溯到始新世。其他幾個類群僅僅發現了它們的化石,一些具有厚重而寬闊的、扁嘴狀的頭顱,其他的一些擁有鋸齒狀類似恐龍的牙齒。

鱷魚之所以有這段漫長的進化歷史,源於它們身體結構很少變動的特點。現代鱷魚之間的親緣關係還沒完全搞清楚,但中國科學家在這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他們採用DNA復性動力學方法和DNA分子鐘技術研究了揚子鱷起源和鱷類分子進化,證實揚子鱷(屬於短吻鱷)與密西鱷(屬於短吻鱷)之間曾經有親緣關係。他們比較了這兩類鱷魚的基因組結構,發現二者雖然在DNA序列種類上有較大差異,但總複雜性還是相似的。他們採用自己建立的DNA分子鐘技術,證明揚子鱷在3500萬年前與泰國鱷(屬於真鱷類)有一個共同的祖先,在4500萬年前與灣鱷(屬於真鱷類)有一個共同的祖先,而在6500萬年前與密西鱷有一個共同的祖先。密西鱷與揚子鱷間的遺傳距離最遠,說明在白堊紀末期歐亞大陸與北美洲分開,導致它們一直處於遺傳隔離狀態。此外,還證明揚子鱷起源於亞洲。他們首先從DNA分子水平上發現鱷類的進化速率比鳥類和哺乳類的進化速率慢,提出了解釋爬行動物進化緩慢的理論。

今天鱷魚的特徵是具有長長的嘴部,鼻孔位於嘴尖,所以它們只需要把鼻孔出氣孔露在水面之上就可以呼吸。

上頜、上顎和翼狀突向內生長形成一次級上顎,可以把氣流從口腔中分離,這使得鱷魚可以在水下進食的同時把嘴張開呼吸。鱷魚捕捉羚羊和其他哺乳動物的典型方式就是,抓住它們的一條腿將之拖到水下直至溺死,然後用鋒利的牙齒插進獵物的身體側面,通過扭轉身體的方式來撕扯下大肉塊。通過這種方式,它們可以在撕扯肉片的時候獲得更大的力量。

億萬年的演化讓今天的鱷魚在陸地上有四種運動方式:腹部爬行,只利用後肢把身體像雪橇一樣向前推進,為了從河岸上爬上來;緩慢爬行,是一種慢速行動,膝蓋和肘部向外側伸出;高速行走,四肢彎曲到身體之下以便快速移動;飛奔,這是最不常見的方式,前肢和後肢同時移動。

最後一種飛奔的方式似乎對於鱷魚來說有些不可思議。鱷魚的脊椎是類似於箱體橫梁那樣固定的,皮膚中有兩列鱗甲緊緊附著在脊椎上,脊椎柱被縱向肌肉系統固定,後者附著於背部和尾部之上的背甲。這樣一來,鱷魚是有可能做到飛奔行進的。

相關焦點

  • 下面這些生物,幾億年前就已經存在了!
    世界之大無奇不有,世界上存在著許多「超高齡」的生物,比如下面這些生物,幾億年前就已經存在了!) 歐氏尖吻鮫,又名歐氏劍吻鯊、歐氏尖吻鯊,也被稱為哥布林鯊是尖吻鮫科下的唯一一個物種
  • 同樣是史前巨獸,為什麼鱷魚可以完勝恐龍,一直存活到現在?
    說起史前巨獸,相信大家都會馬上聯想到大名鼎鼎的恐龍,在我們的印象中,恐龍憑藉自己強大的物種優勢,全面霸佔了當時地球上的生態位,而其它的物種似乎只有在一旁邊瑟瑟發抖的份。但事實上,並不是所有的物種都是這樣,其實在恐龍橫行地球的時代還存在著其它的史前巨獸,比如說鱷魚。
  • 同樣是史前巨獸,為什麼鱷魚存活到了現在,而恐龍卻滅絕?
    其實與恐龍同時代的史前生物還有鱷魚,鱷魚是怎麼戰勝了恐龍,生存到了現在呢?鱷魚種類也是非常多的,它們的祖先生活在2億多年前,一種名為「帝鱷」的鱷魚。根據專家的研究來看,帝鱷的身長可以達到13米長,體重更是重達11噸,就算與巨型恐龍搏鬥,戰鬥力也絲毫不在話下。帝鱷與恐龍在當時是和平相處的狀態,它們共同生存在地球上,擁有各自的食源與棲息地。
  • 雙足鱷魚是什麼存在?和恐龍打架誰能贏?
    現在的鱷魚鱷魚也是一個很古老的物種,可以追溯到恐龍時代。一般來說,我們現在認為鱷魚是爬行動物,多生活在沼澤和淺灘當中,非常地兇猛,鱷魚的咬合力比人類強50倍以上,感覺被咬一下整個人就被咬穿了。真的惹不起。但是其實很多人不知道,以前的鱷魚也可能是四肢行走在這蒼茫的大地上,甚至是世界上最頂尖的捕食者之一。
  • 恐龍都滅絕了,同一時期的鱷魚為何卻可以撐到現在?
    一般人都會認為,此次生物滅絕的過程是短暫的,大量的生物在短時間內就慘遭滅絕,但是越來越多的化石證據顯示,這個滅絕過程其實是持續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的,比如說古生物學家就在白堊紀到古近紀界線的上方1.4米處發現了不少的恐龍化石,這意味著恐龍並沒有馬上滅絕,而是苦苦掙扎了很長一段時間才告別歷史舞臺。
  • 2020年地球怎麼了?已滅絕的物種在不斷出現,難道是物種在輪迴?
    2020年地球怎麼了?已滅絕的物種在不斷出現,難道是物種在輪迴?2020年從一開始就出現了很多讓人擔憂的事情,而且在今年也發生了各種各樣的災難,這樣的事件不少人都覺得非常的痛心,那2020年的地球到底怎麼了呢?
  • 遠古生物巨鱷種類繁多 非洲曾存在完整鱷魚世界
    掃描結果表明,豬鱷等史前鱷魚可能比現代鱷魚聰明。豬鱷頭部的電腦效果圖。古鱷魚物種中,豬鱷應該是最兇猛的一種。它們身長大約有6.1米,全身披甲,擁有鋒利的牙齒,以捕獵恐龍為食。在豬鱷的嘴巴中,共有三組長長的利齒。當它們合上嘴巴時,利齒甚至都可以突出到嘴外,如此長的利齒可以幫助它們將恐龍肉撕咬成片。塞利諾介紹說,它們可以用帶有利齒的口鼻部撞向獵物,這樣會讓它們的攻擊力更強。
  • 鱷魚是恐龍時期物種,它憑什麼本事活到了今天?
    鱷魚出現在這個世界上已經有上億年的歷史了,在恐龍統治天下的時代,巨大的鱷魚甚至曾經捕食過恐龍,那麼是什麼使得鱷魚躲過了終結恐龍的大滅絕,並一直生存到了今天呢?(當然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鳥類也可以看作會飛的恐龍,恐龍從來沒有真正滅絕過)鱷魚能生存下來最大的原因還是鱷魚極為驚人的適應能力。世界現存的鱷魚都是棲居在水中,如同一根浮木一般的伏擊獵物,區別只是由於不同種類鱷魚體型的不同,獵物種類和大小不同而已。
  • 長相呆萌可愛,卻能嘴撕鱷魚,這種「反差萌」的鳥你見過嗎?
    一隻鳥,最喜歡的美食居然是站在食物鏈頂端的鱷魚!OMG,真是讓人不可置信呢!別說我吹牛,這種鳥真的有哦!還作為瀕危物種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色名錄!他是誰呢?他就是長相呆萌可愛的鯨頭鸛。
  • 古生物學家發現滄龍新物種 有著類似鱷魚的鼻腔
    古生物學家發現滄龍新物種 有著類似鱷魚的鼻腔2020-10-08 15:58出處/作者:cnBeta.COM整合編輯:佚名責任編輯:zhaoyongyu1一種以前未知的爬行動物現在已經被歸類,它長著類似鱷魚的鼻腔,可能讓它能夠捕捉到其他動物錯過的獵物。
  • 鱟,真是這星球上的神奇物種
    文中也說到了,雌性的鱟個頭比雄性的大一些,所以到了交配季節,你經常可以看到母鱟駝著著她瘦小的老公在沙灘上爬。據說臺灣漁民就會在這個時候捕捉鱟,閩南語叫「抓鱟」,可能是因為諧音,變成了「抓猴」,而且引申出了「捉姦」的意思(人真是富於想像的物種)。
  • 這三個神秘物體,都來自於數億年前,史前文明真的存在嗎?
    太陽形成於50億年前的原始星雲,地球緊隨其後大約46年前形成,而人類這個物種發展出智慧文明可以追溯至最多20萬年前的智人,現代人類都是智人的後代。人類文明的歷史在地球上史上佔據很小很小的一部分,幾乎是可以忽略不計的。那麼現在如果人類科學家宣布「我們已經了解了整個地球史」,對於這個觀點你會怎麼想?
  • 熱帶雨林驚人物種,各種生態神奇的存在
    熱帶雨林驚人物種,各種生態神奇的存在熱帶雨林是地球上抵抗力穩定性最高的生物群落,這裡生活著各種各樣的神秘動物,充足的陽光、肥沃的土壤滋養著它們,今天就帶你探索熱帶雨林中各種生態神奇的存在,看看有沒有你見過的動物呢?一起來探索吧。
  • 動物界也存在「交際花」,連鱷魚都和它相處,水豚是怎麼做到的?
    引言:在自然界中我們很少看到有其他種類的動物能夠在鱷魚身邊安全存在的,但是這種動物不僅能夠安全待在鱷魚的身邊,鱷魚還不會主動對它們進行攻擊。它們就是水豚,這是怎麼做到的呢?無獨有偶,自然界也存在動物中的「交際花」,它們就是水豚。沒有見過這種動物的朋友估計會認為這是一種長得類似海豚的水生動物,但實際上它們不僅能夠在水中自由活動,還能夠在陸地上生活,而且長相與海豚相去甚遠。真實的水豚看起來萌萌的,它們長著一副與鼠類相似的面孔,但個頭普遍比一般的鼠類都要龐大。
  • 行星撞地球卻倖免於難,英國學者揭示鱷魚的存活秘訣
    那麼,和恐龍生活在同時代的鱷魚又是如何逃過了滅絕的命運,存活到了今天呢?據英國媒體《每日星報》1月7日報導,來自英格蘭布裡斯託大學的一位專家對此作出了詳盡解釋。 以麥克斯·斯考特戴爾(Dr Max Stockdale)博士為首的科研小組認為,鱷魚自從2億年前到今天都沒有太大的變化。
  • 全球最稀有的4種動物,這種白色的鱷魚,比國寶大熊貓還珍貴!
    全球最稀有的4種動物,這種白色的鱷魚,比國寶大熊貓還珍貴!現在,隨著人們的濫捕濫殺,很多動物都在瀕臨滅絕,善待動物也就成為了我們所倡導的行為之一。白化病是一種比較罕見的皮膚病,得病的人皮膚會異常的白,看上去十分恐怖,沒想到動物也會得這種病,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幾種稀有動物吧。在我們固有的知識儲備中尋找「烏鴉」這個物種都是通體黑色的,還有人把它們作為一種不好事情的象徵,這隻讓我們長見識的稀有烏鴉是一隻白色的,而且是全身白色,看上去十分高貴,非常好看,這也打破了我們對「烏鴉」這個動物的認識。
  • 鱷魚的天敵終於找到了!吃鱷魚就像吃辣條,被稱為「鳥中哈士奇」
    俗話說得好,世界之大無奇不有,在大自然中存在著許多位居食物鏈頂端的生物,它們都擁有極強的捕食能力,鱷魚正是其中之一。鱷魚雖然在陸地戰鬥力較弱,但如果是在水裡,就連草原霸主獅子,都不敢與之匹敵,可見鱷魚有多強悍了。
  • 一個神奇物種,既能生仔又能生蛋,科學家:人類正見證物種進化
    ,我們正在見證這個神奇物種的進化!貓鯊的卵這種神奇到底方式是介於卵生和胎生之前,當母體產卵後,會把卵繼續留在母體生殖道內,一直到它發育成新個體後才從母體中產出雙峰繁殖生命在數億年前就已經從卵生轉變到了胎生,但有一句話說得很好,只要開始努力,那麼什麼時候都不算晚,澳大利亞的三趾石龍子就是這樣,它們所處的演化時期就是雙峰繁殖!
  • 有沒有這種可能,6500萬年前恐龍未全部滅絕,而是進化成新物種?
    有沒有這種可能,6500萬年前恐龍沒有全部滅絕,而是進化成新物種?在46億年的歲月裡,滄海桑田,大陸不斷的變遷移動,形成了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這顆藍色的星球,當然變化的可不只是地球本身,地球上存在的生物,在46億年的時間裡也不斷的進化,或許兩個看起來截然不同的生物,曾經在地球上他們擁有著共同的祖先。山羊和老虎一個是弱小無力的捕食者,一個是兇猛強悍的捕食者,誰又能想到山羊和老虎在曾經的地球上擁有著共同的祖先呢?
  • 鱷魚和恐龍曾處同一時期,恐龍滅絕而鱷魚卻活了下來,這是為何?
    大自然的生存在人類看來總是殘酷又現實的,一個物種想要經歷大自然的百般錘鍊頑強的生活下來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恐龍就是這樣一個鮮活的例子,在兩億多年前,恐龍靠著先天和後天的優勢在這個地球上曾一度稱霸,地球上到處都是它們這一物種,而恐龍時代結束於距離現在的六千五百萬年前,當時關於恐龍的滅絕原因也存在著有很多不一樣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