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衛平正在揉香。
福州晚報記者 趙錚豔/文 葉誠/攝
近日,福州市政府公布了第六批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臺江區報送的冷凝合香製作技藝赫然在列。陳衛平是這項非遺技藝的傳承人。
記者日前來到陳衛平位於閩侯南通山兜村的制香工作室採訪了他。
陳衛平說,和常見的燻燃香不同,冷凝合香不需要點燃就能散發出複合香味,常見的有香牌、香串等。
製作冷凝合香要掌握一定的藥理知識。在古代,人們會針對不同的疾病來配香方,做成不同形式的冷凝合香帶在身上,遇到緊急情況時可以拿來當藥吃。
陳衛平是臺江上杭街人,出身醫藥世家,祖上自清末開始製作冷凝合香。陳衛平大學畢業後先是進入福州醫藥站工作,後來辭職做起了藥材批發生意,可惜沒能長久。
陳衛平說:「那時心太大,走得太急。靜下心來反思,不如把祖輩傳下來的東西做好。」
不過,要重拾祖輩的技藝並非易事,陳衛平只是兒時從父親那裡粗略了解了冷凝合香的製作流程,時過境遷,兒時的記憶也變得模糊。
2015年,36歲的陳衛平開始潛心鑽研家中的香譜,併到天津、青島嶗山等地尋訪制香師。歷時兩年、試驗了上百種香方配比之後,陳衛平的冷凝合香製作技藝終於有了質的飛躍。
陳衛平介紹,古法手作冷凝合香有13個步驟,其中配伍、煉泥、修制最為關鍵。配伍是將兩種或兩種以上的香料配合在一起應用,使香氣更濃鬱持久。香泥百鍊,煉泥決定了香品的硬度和韌性,是香品不變形、不掉粉的前提。
「制香讓人內心變得平和,每一步都要用心把關,否則會影響香的品質。」陳衛平指著收藏在玻璃瓶裡的香串說,這串珠子主要由沉香、檀香、安息香調製而成,製作需要一個月時間,香氣保留一年以上都沒問題。他說,香串不掉粉,還能盤玩出包漿。
除了制香,陳衛平還常帶著10多公斤的教學道具和制香原料,到福州各地開設體驗課、公益沙龍,參與文創活動,以此增加冷凝合香的「粉絲」。
陳衛平說,福州很重視非遺文化,現在他想踏踏實實紮根福州,讓冷凝合香製作技藝進學校、進社區,被更多人了解。
【責任編輯:徐匆】
來源: 福州新聞網 作者:趙錚豔 葉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