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友慧 四川省廣元市利州區東城實驗學校小學校區 執行校長
童年燠熱的夏天,每每一下午靜坐於外公家那幾個大書櫃前,窗外草蟬的聒噪便成了佐書的鳴琴。展卷暢讀,我在時空之海自由馳騁、騰躍、翱翔。後來,踏上三尺講臺,我就一直希望能將自己閱讀的快樂傳遞給我的學生,讓他們也能縱享那份獨特的愉悅。
從一年級開始,我就嘗試著讓閱讀成為學生們語文學習中最重要的內容,讓書香氤氳他們的童年。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首先從培養孩子閱讀興趣上下功夫,堅持每天課前講一個小故事,一方面激發他們聽書的興趣、培養良好的傾聽習慣,另一方面讓學生的閱讀有了保底量。一段時間後,許多學生開始對聽書的慢節奏感到不過癮了,想要自己閱讀,書源就成了大問題。於是我在班上發起了「買一本書,享受50本書」的募捐活動,我組織選書,家委會的家長負責買書。於是乎,18年前我們建立起了學校第一個班級圖書角。從那時起,「課外閱讀」和「三言兩語」寫生活,就成了孩子們每天固定的語文家庭作業。閱讀的輸入和寫作的輸出成了他們每天必修的語文素養訓練。
成為學校管理幹部後,我又將閱讀推廣作為學校內涵發展的一個突破口。早在2004年,我們就已經將閱讀課排入了每周課表,並堅持做到三定,即定時、定點、定人;同時每年9月還組織開展讀書節系列活動,這一做就是16年。後來我們在學校校園文化的營建上,緊扣「書香校園,自由閱讀」這一主題,在校園和教學樓裡增添了許多供學生自由閱讀的場所和公共閱讀的設施,如陽光書吧、綠蔭樹屋、樓層繽紛圖書角等。一走進校園,只要學生們想閱讀,隨時隨地都能找到書,往昔那些躺在學校書櫥裡的書也找到了夥伴,煥發了光彩。
朱永新說,一個人的閱讀史就是他的精神發育史。校園裡只有孩子的琅琅書聲是不夠的。我要讓我的老師們思想也豐盈起來,於是,我積極號召老師們一起讀書。在我的倡議下,一群愛讀書的老師聚在一起,結成「微光」讀書社,希望可以用閱讀的微光,照亮自己,溫暖別人。如今,讀書社的隊伍不斷壯大,不斷有老師主動加入,一起參與、享受閱讀的快樂。
隨著校內閱讀推廣漸入佳境,我開始琢磨:如何才能將自己的閱讀經驗進一步推廣,將閱讀的點點星火,傳遞、輻射到更多的學校,點亮更多老師、孩子的閱讀之路呢?2015年,我成立了廣元名師工作室,把名師工作室的研究方向確定為「小學群文閱讀教學的研究與推廣」。通過名師工作室的送培到縣、送教下鄉等活動,我們把閱讀的種子播撒向更多的校園,讓閱讀點亮孩子生命之光。2017年,我們成功申報立項四川省普教資助金課題「小學群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語言建構和運用能力的實踐研究」,積極探索踐行新時期的兒童閱讀。
推廣兒童閱讀,點亮孩子生命之燈,我們一直在路上!
影響我的一本書
《老子的幫助》
我的古文底子薄,平素古詩文涉獵較少。老子的《道德經》是個例外,只要得閒,我會常常展卷。
真正與老子結緣,肇始於初讀王蒙先生《老子的幫助》。彼時,我的日子正過得一地雞毛。工作整日忙碌卻毫無建樹,生活瑣事壓得我喘不過氣,情緒也變得越來越焦躁。一天,路過一家書店正在宣傳王蒙的《老子的幫助》,我不禁走進去漫不經心地翻閱起來,眼前豁然一亮,恰如那個無意撞進武陵源的漁人。
這本書不是單純的老子思想的釋義、解讀,而是加入了作者自己生活閱歷、社會體驗的一種王氏解讀。老子提倡無為,而王蒙的無為則是結合自己經歷的「拼命為」與「無可為」「無奈為」。正因有了王蒙的牽線搭橋,我得以重新端詳老子這位雖然熟知卻敬而遠之的先賢。在一次次的淺嘗輒止、不求甚解的閱讀中,我發現自己正在學會從容。
現在,我讀老子時會不時停下來,再饒有興味地翻翻《老子的幫助》。書桌前,鋼筆嫻靜,清茶如篆。
《中國教育報》2020年12月23日第11版 版名:讀書周刊·特刊
作者:權友慧
本文經「原本」原創認證,作者中國教育新聞網,訪問yuanben.io查詢【1K7RR4US】獲取授權信息。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教育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