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階段新理念新徵程·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
光明日報記者 王勝昔 崔志堅 光明日報通訊員 汪俊傑
萬仞壁立,千峰如削。渠身巨龍般隱伏於山腰密林間。
「為什麼要建?為什麼敢建?為什麼能建?」湖北省委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秘書處處長畢先榮帶著對紅旗渠的諸多疑問,走進湖北省委黨校在紅旗渠幹部學院舉辦的縣處級幹部進修班。
河南林州,汩汩流淌的渠水之畔。畢先榮不僅疑惑盡解,而且激情澎湃:「擔當的勇氣,源於深愛著人民;奮鬥的力量,來自與群眾同在。這次學習收穫滿滿,鑄牢了黨性之魂、補足了精神之鈣、增添了奮進動力。」
2013年以來,河南省先後建成焦裕祿幹部學院、紅旗渠幹部學院、大別山幹部學院和愚公移山精神教育基地、新鄉先進群體教育基地、南水北調精神教育基地等「三學院三基地」。經過多年發展,基本形成立足中原、面向全國的特色黨性教育陣地體系。
「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加強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教育,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
「傳承弘揚紅色基因,讓精神價值與時代同步,必須讓黨性教育活起來、實起來,讓黨性底色亮起來。」河南省委組織部有關負責人說。
吉林省地方政協主席培訓班在紅旗渠幹部學院谷文昌故居教學點學習感悟谷文昌精神。李振華攝/光明圖片
「課堂搬現場」,黨性教育活起來
「50多年前,河南林縣人民靠一錘、一釺、一雙手,斬斷1250個山頭,架設152座渡槽,鑿通211個隧洞,建成1500公裡的人工天河——紅旗渠。」
抬頭千仞懸崖,俯首百米峽谷。紅旗渠幹部學院培訓班的數十名學員佇立渠畔傾聽,陷入了沉思。
這是紅旗渠幹部學院培訓班的一堂黨性教育課的課堂。「把課堂搬到現場」,是紅旗渠幹部學院獨特的體驗式教學、互動式教學方式,引導學員做到真學、真懂、真信、真用。
提起理想信念教育,不少黨員的印象是「講得口乾舌燥,聽得乏味枯燥」。「我說你聽」的灌輸式、照本宣科的填鴨式教學方式,無法滿足黨員幹部學員需求。
「如何讓『枯燥』的課程『活』起來,是我們一直在研究、思考的問題。」紅旗渠幹部學院常務副院長劉建勇告訴記者。
在這方面,紅旗渠幹部學院著力在「見物、見事、見人」上做文章。「見物」,就是讓學員走進紅旗渠,親身感受紅旗渠工程的偉大;「見事」,就是讓學員親耳聆聽修建紅旗渠的過程中湧現出的那些感人肺腑的先進事跡;「見人」,就是讓學員與當年修建紅旗渠的特等勞模進行面對面交流互動。
讓黨課開展得生動而富有效率,讓黨性教育活起來,已成為河南「三學院三基地」努力探索的方向。
「學以啟智,學以增信。只有理論上加強學習,思想上才能堅信不疑,意志上才可堅韌不拔,行動上才會堅定不移。」劉建勇說。
採訪中,記者了解到,河南「三學院三基地」注重挖掘資源,形成了凝練鮮明的培訓特色。焦裕祿幹部學院突出為民務實清廉教育,紅旗渠幹部學院突出艱苦奮鬥執政為民教育,大別山幹部學院突出信仰信念忠誠教育,愚公移山精神教育基地突出堅韌不拔攻堅克難的民族精神教育,新鄉先進群體教育基地突出愛黨興業為民教育,南水北調精神教育基地突出大局觀念奉獻精神教育等。
現場變課堂,歷史變教材,講解變互動。學員們認真聽課、深入研討,注意力高度集中。而這無疑與「靈活的教學方式」分不開。
河南全省縣(市、區)委書記培訓班在紅旗渠開展體驗式教學。李振華攝/光明圖片
「拒絕到此一遊」,黨性教育實起來
「當年焦書記在這間屋裡,見磚坐磚,有石坐石,和群眾商量如何走集體經濟、自力更生的路子,終於走出了『雙楊樹道路』。」蘭考縣雙楊樹村姚留學家的院子歷經四次翻新,唯獨把這間老屋保留了下來。
兒女們曾勸老姚把老屋拆了,既能擴大些住宅面積,也能當門面增加點收入,可老人堅決不同意:「我要守著這間焦書記跟農民代表開座談會的屋。」
這間老屋,不只是個念想,更是一本教科書。焦裕祿幹部學院培訓班現場教學中,學員們望著這間老屋,思緒也隨之飛回了50多年前:焦裕祿下去查風口、探流沙、找水道、治鹽鹼……面對蘭考自然災害的肆虐和貧困落後的實際,他揮筆誓言:「拼上老命大幹一場,決心改變蘭考面貌」「革命者要在困難面前逞英雄」。
「當官是為了什麼?能為百姓做些什麼?」「今天的我們,還有沒有這樣的責任擔當?」
當天的黨性分析小組交流會上,短暫靜默後,現場「沸騰」起來。
培訓讓每一位參與現場教學的黨員都融入現場,引導學員們帶著問題去看、聽、思、悟、論,突出參與性、互動性,切實碰撞思想火花、激發內生動力。
「我懷著崇敬的心情來到蘭考,來學焦裕祿。」山西省消防救援總隊支隊級單位正副書記培訓班一名學員說:「學習後深受教育,心靈受到洗禮,更增添了擼起袖子幹工作的動力。」
對於地方黨性教育基地來說,師資力量薄弱一直是瓶頸。焦裕祿幹部學院常務副院長席建設介紹,該院致力於打造一批以黨史黨建專家和精神傳承者、歷史見證者、事件親歷者為主體,省內外結合、老中青結合的黨性教育優秀師資隊伍。一方面,從黨校系統、高校等選聘專家作為核心師資,邀請焦裕祿子女、先進典型人物、老紅軍後代等上講臺,與學員面對面交流;另一方面,選派骨幹人員到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國井岡山幹部學院、中國延安幹部學院和河南省委黨校等進修或頂崗實習。
據介紹,該院以「行動學習法」培訓理念為支撐,創新開發蹲點調研、體驗式教學、拓展訓練、案例剖析等教學形式,使學員在「學中幹」與「幹中學」的深度融合中掌握工作方法和技巧。
把黨性教育現場教學與黨性分析小組交流、班級交流結合起來,突出現場感、感染力和衝擊力,「拒絕到此一遊」,讓學員們從「感動一陣子」到「銘記一輩子」。
廣東省地震局第三期黨員幹部黨性錘鍊教育培訓班在焦裕祿幹部學院「焦桐」教學點開展現場教學。焦裕祿幹部學院供圖
「以知促行,以行促知」,黨性底色亮起來
大別山28年紅旗不倒、火種不滅,靠的是什麼?支撐他們的力量來自何方?「一根筋,不二心!」唯如此,方能凝聚起勢不可擋的磅礴力量。
「一根筋」,是做人做事始終如一、表裡如一、言行如一,不屈不撓;「不二心」,就是無論處於順境還是逆境,始終保持對黨忠誠,初心不改、矢志不渝。這是大別山人對大別山精神的最好註解。
知行合一,從來知易行難。從大別山英烈身上汲取「一根筋,不二心」的信仰之魂、精神之鈣,則不啻是根治「知與信」兩張皮、「言與行」相背離的一劑良方。
「家家有紅軍,村村有烈士,山山埋忠魂,嶺嶺書豐碑。」在大別山,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據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俯拾皆是。
「讓幹部學員從這塊『抓把泥土就能滲出鮮血』的土地上汲取信仰之鈣、黨性之魂,把紅色江山世世代代傳下去。」大別山幹部學院常務副院長林志成告訴記者,用大家願意聽、聽得進的方式,講述紅色歷史,講好紅色故事,既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在無形中激發家國情懷、凝聚精神力量。
據了解,大別山幹部學院設計了「理想信念」「黨內政治文化」等10多個教學模塊。每個模塊均採取課堂講、現場看、場景悟、研討談等形式,多角度、全方位集中詮釋教學主題。
學員們體驗由列寧小學舊址等10多個教學點組成的「黨內政治文化」現場教學線路,讓學員從多維度受到積極健康的黨內政治文化薰陶,實現教學主題全力向黨內政治文化聚焦。
新鄉是一個英模輩出的地方。2020年8月12日,來自西藏自治區各地市的80名村級青年黨員後備幹部走進新鄉先進群體教育基地。
「1968年,吳金印26歲,挑著扁擔進山,擔任獅豹頭公社黨委書記。進山時,連條像樣的路都沒有。吳金印在那裡一幹就是10多年,帶領群眾鑿了6個山洞,築起85道大壩,建了25座小水庫,3.8萬米水渠,8座公路橋,造田2000多畝。」
「年輕一代如果不加強教育,心裡沒有群眾,就會動搖共產黨的執政地位。」吳金印給唐莊幹部們立下「四不」的規矩:身不能「懶」,必須參加勞動;嘴不能「饞」,下鄉一律不準吃請,不準喝酒;耳不能「聾」,要廣交農民朋友,傾聽群眾呼聲;手不能「伸」,不許到村裡索要土特產,不拿群眾一針一線。
「新鄉的典型一代代生生不息,為百姓謀福造福,他們都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拉薩市林周縣春堆鄉春堆村黨委副書記普瓊動情地說。
通過「專題、專門、專業」的理論教學、「實地、實景、實情」的現場體驗、「真人、真事、真情」的互動研討,讓學員受到思想洗禮和靈魂觸動,從知行合一的角度審視自己、要求自己、檢查自己。截至2020年11月,河南「三學院三基地」已累計辦班17710期,培訓學員106.25萬人次,其中省外學員33.55萬人次。
有一種情懷,來自擔當;有一種精神,歷久彌新;有一種基因,代代相傳。越來越多的幹部學員像泡桐樹一樣紮根大地,吸收著紅色養分茁壯成長。
《光明日報》( 2021年01月14日 05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