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10月14日訊2019年10月11日至14日,山東省材料大會(2019)暨院士專家新區行活動在中國石油大學(華東)舉辦。眾多院士、長江學者、傑出青年、省內外高校與科研機構代表匯聚一堂,共同搭建科技平臺,助力新區科技創新。會議共收到報告論文50個,徵集技術需求、項目需求30項,發表高校技術成果124項。會議由山東省材料學會、中國石油大學(華東)主辦,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青島西海岸新區招才中心、青島西海岸新區工信局、青島西海岸新區科學技術協會承辦,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副校長操應長、山東省材料學會理事長呂宇鵬、山東省科技廳高新處副處長韓紹華等出席開幕式並致辭。
「材料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基石和科學技術發展的先導,其研發水平及產業化規模,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科技進步和國防實力的重要標誌。」呂宇鵬強調,山東省作為材料大省,發展新材料產業具有良好的產業基礎和優勢,但也應認識到在新材料產業方面與發達地區、尖端企業存在的差距,在中國製造2025的戰略實踐中,應當積極開展政產學研用聯合攻關,突破關鍵技術材料、核心基礎零部件的工程化、產業化瓶頸。
會議期間,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研究員曹春曉做了題為《鈦與航空發電機》的學術報告。「航空發動機是高科技的結晶,製造難度很大,其製造技術,是國家綜合國力的集中表現,也是創新型國家的重要標誌。」曹春曉帶領會場代表回顧了鈦合金在航空領域的應用歷史,追溯了鈦與航空發電機間「良緣」的淵源。「我們國家第一臺裝有TC4鈦合金轉子零件的渦噴發動機是在1966年成功地通過地面臺架長期試車的,我本人就是項目的負責人,我們國家航空發動機用鈦的第一頁歷史就從這時候開始。」曹春曉不無激動地表示,自1956年來,自己也與鈦、與航空結下了終身的不解之緣。「工藝創新是促進鈦合金髮展應用的一個非常有效的途徑。我整理或接觸過鈦合金的創新工藝有十八種,相當於十八般武藝。」他表示,常規鈦合金在成分和工藝上的創新,使其工作溫度不斷提高,應用範圍越來越廣。「即使複合材料被廣泛使用,很多地方也離不開鈦和鈦合金,上海C919飛機展示的進口LEAP發動機,它的最後兩件低壓渦輪葉片就是鈦鋁合金。 」針對鈦合金固有的傳統地位會不會被複合材料逐漸取代的疑問,曹春曉也給出了自己的回答,「而且鈦鋁化合物會慢慢增加,鈦的大家庭用量總的來說基本也保持著一定的比例。展望未來,這匹黑馬一發而不可收,並將不斷擴大它的勢力範圍,一黑到底」。從鈦與航空發動機的歷史淵源到對該領域未來的分析,曹春曉結合自己畢生研究,講述了鈦與航空發動機的「不解之緣」。「獻身至愛,樂之極也!海可枯,石可爛,愛鈦之心永不變。」60多年來,曹春曉堅守初心,將青春貢獻給了我國的材料科學研究事業,他的熱情感染了在場的代表,臺下掌聲經久不息。
凝固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西北工業大學教授張軍,國家傑青、中國科學院化學所教授侯劍輝,臺灣知識創新學會理事長、臺灣成功大學教授張守進等9名專家分別作了《先進單晶高溫合金凝固特性及缺陷控制》、《高性能有機光伏材料與器件》、《氧化稼系列材料與器件》等大會主題報告。「新材料是重要的基礎性、先導性產業,對建設製造強國、打造高質量發展意義重大。」操應長指出,近年來,中國石油大學(華東)高度重視新材料學科發展,提出了強化、拓展、升級的學科發展思路,並先後成立了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新能源學院,組建了新材料、新能源研究院等科研機構。
此次大會將另設山東省高校材料學科論壇、表面工程及腐蝕與防護、金屬材料和高分子及複合材料四個分會場,為全省的材料科技工作者提供了自由活躍的學術交流平臺。通過學術交流、技術洽談以及產品集中展示展現了山東省在新材料研究和應用方面取得的最新成果和進展。為高校、企業和科研院所搭建了一個攜手共進、互利共贏的合作平臺,進一步促進了材料學科教學及產學研結合發展,極大地推動了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和地方科技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