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異形》是近現代太空科幻的開山之作,顯然這有些不切實際,因為前面有著更經典的《2001太空漫遊》和更成功的《星球大戰》。
其實《異形》很多畫面的源頭靈感,正是出自《2001太空漫遊》,其中最明顯的就是系統問詢的房間。
相比較於《2001太空漫遊》這樣被賦予哲學思考維度的神作,還有充滿遙遠星系幻想的《星球大戰》,《異形》也開拓出了自己的一條深空恐懼道路,用老雷的話來說,就是他當初單純想打造科幻版的《德州電鋸驚魂》。
坦白說《異形》的故事劇情並不複雜,和《2001太空漫遊》類似就是人類發現了未知事物,接著《異形》的劇情走向則變成了人類成了食物鏈的底層,面對可愛的異形只有逃跑的命。
《異形》帶來對影史的影響,或許大家都知道但在這為了系統全面行的解說,在這再強調一遍《異形》的輝煌。
隨著《異形》世界的擴展,1979年《異形》被評為了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電影之一,異形的造型和形象也被列為具有文化和歷史美學的角色,並被美國電影學院評為科幻類別第七的好電影,以及被《帝國》雜誌列為有史以來最成功的電影排名第33名。
雖然影片距離我們已經有41年,但如果你還沒看過第一部《異形》,我只能說挺羨慕你的,因為作為克蘇魯懸疑色彩的作品,《異形》對首次觀看的觀眾給予非常大的新鮮刺激感。
已經看過多次《異形》的小夥伴們,接下來我們就來再挑出影片中的一些名場面,看看還能挖出多少好料。
首先我們來看異形的開頭,每一部異形基本都是從死寂的無限外太空再具體到飛船,雖然沒有像《星球大戰》開頭用文字來說劇情這麼出名,但也算是異形系列的一個特徵,不過異形後面被其他導演漸漸打碎這個傳統,但在《普羅米修斯》和《異形契約》,老雷又把自己這傳統開頭給接上了。
接著是諾斯特羅莫號飛船(主降落船體),異形系列的飛船的名稱都在一定程度輔助了劇情,諾斯特羅莫也不例外。
諾斯特羅莫是著作家約瑟夫.康拉德的一本小說,康拉德的小說深刻反映新舊世紀交替對人性的衝擊。
《諾斯特羅莫》是康拉德的第五部小說,也被譽為是他最好的一部。
這部小說講述的是虛構的南美有一個國家,長期處於戰爭中,主人公在那有一座豐富的銀礦,主人公想用這座銀礦的財富,去解決掉國家的獨裁統治,結果卻換來新一波的割據和各種邪惡勢力的滋生,從而讓國家更加混亂。
《異形》這艘諾斯特羅莫飛船,是一艘託運著巨型精煉採礦空間站的飛船,也代表著偉倫.尤坦尼公司的一種野心,也正是因為人類把殖民和開採伸到外太空,從而引來了未知的可愛異形,然後造成人類世界的混亂。
這裡大家會不會覺得過度解讀了,無獨有偶,雷普利最後逃生的太空梭叫「水仙號」,也是出自康拉德的一部小說《水仙號上的黑水手》。
這部小說講述的是汪洋大海一艘名叫水仙號上,某船員得了結核病的故事,該小說被看做是孤立和團結的寓言。
同樣的,《異形》中也表現出了團隊和孤立的問題,阿什生化人作為7名船員的叛徒,最終間接導致了異形的殺戮,而往深去理解,阿什作為生化人的人工智慧,背後的指揮官也是人類自己。
我也特別喜歡精煉採礦空間站的造型,這個巨型的移動城堡,就像一艘太空移動礦場,可以一邊在外太空穿梭飛行,還能從中把開採的礦石進行精煉加工處理,整個煉礦空間站的造型和內部結構,都有著未來廢棄工業感的設計,當然老雷指出這空間站造型受到當時星戰很大的影響。
如果大家仔細看採礦空間站的造型,四座高塔一樣的建築在煉礦空間站上,造型像四座教堂,或者四座金字塔,老雷從第一部《異形》開始,就已經注入了宗教元素了,只不過當時老雷才40歲,《異形》相比較於《普羅米修斯》和《契約》更為簡單直接一些,具體深入我們在解析老雷時再展開。
接下來是他們發現了LV426,當初主創的創意,想到的還是金字塔神廟,他們在LV426發現了類似金字塔的古族建築,然後再發現旁邊停靠的飛船,飛船旁邊還有HR吉格設計的異形巢穴,不過最後老雷只選擇了只有一艘工程師飛船,當然也因為預算不足從而選擇了放棄,這也讓之後異形前傳有了更多的發揮空間。
不過HR吉格已經把LV426金字塔內部都描繪出來了,異形的誕生分成了三個進階階段,最上方是類似於埃及的夜神努特在那掌控一切。
雖然這些沒有最終成型,但HR.吉格為異形創作的概念圖,最後成了《普羅米修斯》圓谷包內部神廟的內容的靈感源泉,也算是一種利用吧。
話說金字塔建築真的很搶手呀,1979年主創就想用金字塔創意被老雷拒絕,之後又把金字塔創意放到《普羅米修斯》還是被老雷拒收,最後只能安排到了近親《異形大戰鐵血戰士》那去了。
船員們之後到了工程師飛船內,太空騎師造型一戰成名,這個類似於遺骸一樣的天文臺裝置,也是誘發老雷做《普羅米修斯》的初衷,就是想把太空騎師的坑給填了。
值得注意的是1979年太空騎師遠比《普》中的要大很多,這也導致後來很多異形迷把工程師分成高大族和矮小族。
老雷後來不得不解釋,那是因為《普羅米修斯》他想讓真人來演工程師,這就不得不縮小了太空騎師座駕的比例,這也算是異形世界的一個比例失調吧。
接下來我們來看讓全片真正成功的一場戲,也就是異形破胸戲,用老雷的話說,這場戲決定了《異形》是否能在影史上能被記住。
為這一場戲主創做了很多很多的準備,老雷從弗朗西斯.培根的抽象畫中獲得靈感,從而和HR.吉格做討論,之後HR.吉格做出了類似於被拔掉雞毛的雞恐龍造型的一個破胸體,但顯然這和進化後的異形並沒有太多關聯。
經過幾番調整,最終是我們看到的異形蟲破胸體。
這場戲是非常有氣味的一場戲,老雷當時需要大量血漿爆破,工作人員為此準備了很多豬牛動物內臟和血液,這些內臟經過高溫攝影燈的BBQ照射,整個房間惡臭無比。
而且當時其他船員並不知情要怎麼拍這場戲,他們進去後看到凱恩被破胸都是真實的反應,此外第一次破胸時沒能成功捅破凱恩的衣服,於是老雷用了更多的血漿,結果導致整個房間血光四濺,波蘭特還被濺了一臉,這些都是演員們的真實反應!
不過如果你認為這場景只是血腥到足夠嚇人從而讓人印象深刻,那就未免有些太流於表面了。
這場戲和前面凱恩遭遇抱臉蟲後甦醒的戲份,很完整的呈現了教科書級別的恐懼氣氛醞釀是怎樣打造的,看電影的觀眾其實都知道,大事要發生了,凱恩的甦醒絕對不是什麼好事。
老雷在凱恩未被破胸前用了大量的定機位固定鏡頭,來強調」everything will be OK」這種萬年老梗,但其實觀眾看的時候是隨時等待突如其來的驚喜的。
很快伴隨著凱恩的咳嗽,鏡頭加入了不少手持畫面來烘託緊張驚悚氣氛。
這種暴風雨前的平靜再到突然起來的驚嚇,其實被用在很多恐怖片中,而且經過時間的累積經驗,很多恐怖片導演比如溫子仁,會利用這種既定恐怖氣氛渲染然後反行其道,觀眾以為角色會撞到鬼,其實到最後什麼都沒有,但是下一秒鐘突然會真的出現來嚇觀眾一跳。
當然這種驚悚緊張氣氛的調度老雷並不是領航人,個人認為希區柯克才是真正玩這樣驚悚氣氛的大師,光《驚魂記》浴室那場戲,就足以成為驚悚場景調度的開山之作。
同樣的,第一部《異形》的造型和活動若隱若現,也很好渲染了異形給觀眾的恐懼和未知。
之後在抓捕異形的過程中,飛船內部結構的造型,也很好的呈現了幽閉空間的好處,在打造飛船結構時,細心的主創還先搭建了簡陋版的飛船走廊讓雷普利去測試鏡頭感。
船長鑽進通風口去抓異形時,更為狹小的空間也愈加壓縮了觀眾的緊張情緒。
這些飛船的內部結構打造,後來也一直沿用到了異形系列中,其中《契約》後面丹妮絲大戰異形時,我們也能看到契約號的飛船結構和諾斯特羅莫很像。
這就不得不提到《契約》的劇情結構,其實也多少和第一部的《異形》有幾分相似,這也是讓很多人看了《契約》後失望的原因,甚至有人覺得這是一種變相打安全牌和炒冷飯。
對比《異形》和《契約》,都是同樣受到來自外太空信號前往發源地星球,同樣是作死船員降落到該星球。
之後都是遇到工程師飛船然後進入查看,然後同樣是因為生化人叛變導致船員遭遇異形遇難。
如果加上圓桌聚餐,契約番外同樣有相同的場景聚餐,然後《契約》中船員還被食物嗆到自己致敬了自己,飛船系統同樣也叫母親mother。
最後丹妮絲幹掉異形的辦法,同樣也是用了空氣氣壓的反差把異形逼向外太空。
當然了,我們也可以理解為這算是異形系列中飛船和船員的宿命詛咒,或者說是異形系列的一種傳統的敘事方式。
所以論作死船員,第一部的《異形》應該才是當之無愧的王者,首先他們全員乘坐降落飛船不留一人在母船我就不說什麼了。
之後凱恩都被抱臉蟲包裹成那樣了,正常人肯定不會讓凱恩進飛船裡,但船長還在船外面喊著要進來,估計凱恩內心的OS在說,導演,我覺得我還可以再搶救一下。
然後等到抱臉蟲脫落後,船長,雷普利他們進入醫療室非但沒有戴口罩,還讓門開了許久,他們就不怕抱臉蟲活著溜出去嗎。
在近距離研究抱臉蟲時,他們依然沒有戴口罩,不好意思最近對戴口罩特別在意就是了相信大家都一樣。
總之往大裡說就是劇情需要吧,針對異形宇宙來說這也算是船員作死標誌性的先河,不作死哪來的劇情呢,不過從人物背景來看的話,這些船員都不是什么正經科學家和社會精英,不然也不會背井離鄉千萬裡到宇宙深空去挖礦了,而且還有一個阿什這樣的叛徒在裡面。
所以同理得證異形其他作品的船員也是如此,他們各自的人生背景和閱歷,都讓他們對事情考慮不周到,從而成為異形系列的作死船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