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忠異形粉大都經歷過如下心理過程:驚懼,好奇,靠近,迷戀,等待
這不像對待一個恐怖片的態度對不對?
但如果你有機會採訪影院裡那些看完《異形:契約》還坐著不肯走的人,大多都是這個心路。
貓眼上《異形:契約》的專業評分高達8分,很多燥熱一時的電影都達不到這個分數。這就是異形系列作為經典的永恆魅力——抓心,耐回味,耐琢磨。
有人統計過豆瓣關於異形系列的一組數據:《異形》4部+《普羅米修斯》+《異形:契約》,在豆瓣標記【看過】的高達45萬人,6部影片共被9300個(次)豆列收藏,撰寫長評超過1700篇,總計超過300萬字,短評9萬條。與此同時,6部影片全部達到(或超過)7.0分,其中1979年的《異形》達到7.9分,最新的《異形:契約》也有60%的豆友給出四星以上的評價。
1979年《異形》剛一問世,驚悚程度直衝人們心理極限。後來有目擊者這樣描述當年的《異形》德州達拉斯試映會:「離劇終還有一個半小時,影院裡已是一片喧囂,人們為了爭搶後排座位大打出手。沒等導演雷特利·斯科特進去,影院裡就跑出來兩個觀眾,他們一把推開導演直奔休息區而去,嘴裡喃喃道:噢,上帝啊!女廁所也亂成一鍋粥了,四十位女士擠在那裡面,她們吐得滿地都是!」
事實上,這部1979年的電影即便拿到今天,拿到早已被驚悚片、怪物片、獵奇片洗禮過的我們面前,還要不時按個暫停,玩個遊戲轉移下注意力才能堅持看下去,就不用說第一次接觸的觀眾了。
奇怪的是,這樣的驚悚很快變成迷戀,人們被這種既刺激又妙不可言的感受慫恿著紛紛湧入影院,異形系列的續集也接二連三的推出。讓我們看看異形系列的全球票房:1979年《異形》1億美元,1986年《異形2》1.3億美元,1992年《異形3》1.5億美元,1997年《異形4》1.6億美元,2012年《普羅米修斯》4億美元…而這次《異形:契約》內地上映,首周票房就達到2億人民幣。
是的,在38年不間斷的等待中,觀眾們和異形這個小怪物的感情越來越親近,甚至開始用「萌萌噠」這種詞來形容它。
這種心理轉變和異形的經典女主角一路走來的變化差不多,從最開始那個畏懼異形而只想要生存下去的船員,到後來母性的爆發而拿起武器成為英雄的化身,到第三部為了人類存亡發揚一下大無畏的精神翻身躍進熔爐,再到超進化的異形追過來叫「媽媽」時的一場大義滅親…Ripley這個既慈悲又勇敢的女性形象與異形一樣深入人心。
2012年,雷特利·斯科特繼《異形》之後重拾該系列導筒,在《普羅米修斯》和2017年的《異形:契約》中,塑造了生化人大衛這個更奪目的角色。
毫無疑問,法鯊所演繹的大衛在這兩部電影中幾乎搶光了女主角和異形的風頭,也給了異形粉們更新鮮的觀影感受。大衛身上的複雜性,對自己創造者的輕蔑,看似懂得感情,卻又與真正擁有感情總差一步之遙,這些特性令觀眾迷惑又喜愛,雷導這次「追本溯源」的嘗試顯然又對了觀眾胃口,並在對創造物與創造者關係的探索中賦予異形系列更高的內涵。
看過《異形:契約》以後,人們對於異形本身的反應再不會像當初觀看《異形》那樣強烈,雖然它仍令你尖叫震顫,但恐怖鏡頭背後的那個故事更讓人脊背發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