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24小時-錢江晚報記者 鄭琪
58歲的楊先生(化名)最近過敏,臉和眼睛有些紅、癢。前幾天,晨起洗臉時,便用手上下多揉了幾下。突然,他感覺左眼裡有東西一閃,擦乾水分睜開眼,發現已經看不清東西。
楊先生被診斷為人工晶體脫落,他因白內障被放置進左眼的人工晶體,像條魚一樣,在眼球裡面「遊來遊去」。
洗臉揉眼,造成左眼晶體脫位
楊先生是個東北人,洗臉從小到大都是一個模式,接點水往臉上摸幾把,上上下下揉幾下,差不多兩三分鐘時間。
「我是過敏體質,這段時間感覺眼睛有點癢,可能多揉了揉眼睛。」他回憶說,左眼突然看不清了,當時自己還比較淡定,請了天假在家躺著,以為情況能好起來。顯然,事與願違。
很快,楊先生在當地醫院被診斷為:左眼人工晶體脫位。醫生說,手術難度大,一般醫生攬不了這活,「建議你去杭州找姚克教授,他在白內障方面是全國的權威。」
姚克教授是浙二眼科中心主任,也是中華醫學會眼科學分會主任委員、白內障學組的組長。楊先生好不容易掛上他的號子,在診室裡說起自己左眼的故事。
楊先生是一名德籍華人,之前一直在德國從事培訓工作,六年前回國開闢國內市場。1993年,他曾接母親到德國,做了白內障手術,隨後的第三年,自己也在德國做了左眼白內障手術,手術費用差不多是2500歐元。在當時來說,這可是很大的一筆錢!手術之後,德國醫生叮囑他要小心保護眼睛,避免碰撞、定期複查,可惜的是,年代久遠,又在異國他鄉,楊先生當年的就診資料均已失落,具體情況已無從知曉。
晶體像條魚,在眼睛裡「遊動」
姚克教授檢查後發現,楊先生的左眼只剩指動視力,人工晶體脫位之後,任由它在眼睛裡到處「遊動」,可能會傷害到角膜、視網膜及其他組織。
姚克教授將楊先生轉診到浙二眼科中心副主任、白內障科主任徐雯教授,共同制定好治療方案之後,叮囑她儘早為患者手術。
徐雯教授是中華醫學會眼科學分會白內障學組成員,也是處理晶體脫位的專家。她分析,楊先生原有的人工晶體並不適合再做固定手術,也就是說,不適合將脫位的人工晶體復原至原位,因為人工晶體的正常支撐結構已缺乏,原有的人工晶體袢很軟,容易發生再次脫位或偏位。最後,她將脫位的人工晶體剪成兩瓣取出,用不可吸收的縫線牢牢地固定了一片新的人工晶體。
上周,經過不到1小時的手術,楊先生的左眼重新擁有了一個新鏡頭。現在,他得去換副眼鏡了,因為徐雯教授在手術的同時,把他術前500度的近視也同時給降低了,他如今的左眼,已經從術前的指數視力,提高到了0.7。
不過,洗臉揉眼,人工晶體就會脫位嗎?這不免讓人慌兮兮的。
徐雯教授說,大家不必過度緊張,白內障手術後正常的揉眼、洗臉,其實並不太可能造成人工晶體脫位。一般來說,人工晶體脫位大多與先天眼球結構缺陷有關,比如晶狀體懸韌帶發育不全或鬆弛無力,或者白內障手術後的外傷引起。就楊先生而言,更大的可能是和二十年前白內障手術時,術眼合併的一些特殊情況影響了人工晶體的固定有關。
提醒+
白內障術後視力驟降,小心晶體脫位
徐雯教授每年要做近百例的人工晶狀體懸吊植入術,幫助全國各地患者解決人工晶體脫位問題,其中最常見的病因是外傷。
她曾遇到一個農村老大爺,做了白內障手術之後,在一次砍柴時,不慎被彈起的柴禾擊中眼睛,造成人工晶體脫位,眼睛當場只剩下光感。還有一個五十多歲的大姐,剛當上了外婆很高興,一邊抱外孫一邊很起勁得聊天,一個沒注意,寶寶的小拳頭打到她的眼睛,受到外力衝擊,人工晶體脫位了。
人工晶體脫位,這就好比照相機的鏡頭突然歪了,拍出來的東西當然是模糊的。但楊先生就診時說,自己平躺的時候,看東西似乎能清楚一些。
徐雯教授解釋,脫位的晶體會在眼睛裡動來動去,一些患者在個別姿勢,比如仰頭、低頭、躺平、坐立時,會感覺視力似乎有所恢復,是因為晶體剛好能回到原先的位置,而變換姿勢之後,它又將會動起來。
對白內障術後患者來說,術後視力一旦急劇下降,警惕人工晶體脫位,不要抱有僥倖心理,最好儘快到醫院檢查。剛做完白內障手術,一個月內洗臉、洗頭、淋浴時術眼不能進生水,三個月內禁止劇烈運動和重體力勞動。如果手術醫生告知手術眼有特殊情況,必須定期複查的,要認真聽取醫囑,保管好出院小結等資料,定期到正規醫院複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