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地鐵、抗疫等內容頻頻出現
本報作品成小學語文測試卷素材
專家:教材需要「活用」切忌「死讀」
連續兩天,全市的小學生們進行了期末測試。1月15日,記者從部分城區的各學段各科測試卷中注意到,太原地鐵、抗疫等相關內容在試卷中頻頻出現,處處體現出新教材立德樹人的內涵,尤其是「太原地鐵」成為此次測試的「熱詞」,本報記者李濤的一篇關於地鐵的作品還成為迎澤區四年級語文測試卷的閱讀素材。
在迎澤區這套語文測試卷中,第一部分的「新時代篇」的第二小題,給出一段大約150字的閱讀短文,介紹太原地鐵站出入口的特點。內容同本報記者李濤於2020年9月4日刊發的作品《古色古香大南門地鐵站出入口真漂亮》大致相同。
為什麼會選擇這樣的素材作為語文測試卷內容呢?迎澤區教育局教研室主任程惠萍說:「小學語文統編教材注重對孩子閱讀能力的培養,那麼,我們也倡導孩子們要打開閱讀視野,不僅有課外書的閱讀,還要有廣播、電視、報紙,乃至社會實踐等『生活閱讀』,命題引導孩子們關注生活,關注身邊發生的大事。這同我們迎澤區開展的項目學習的特點是不謀而合的,即真實情景+深度學習,把書本教育轉化成做人的教育。」
不同於其他年級的測試卷,今年小學三年級、五年級的各學科期末測試卷均為市教研科研中心統一命題。在小學三年級的語文試卷中,也可以看到,太原地鐵、汾河治理等民生熱點內容。
市教研科研中心語文教研員梁濤分析,試卷考題通過真實情景的創設,讓學生學會運用和轉化課本知識,建立與社會的連結,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以及家國情懷。從中可以看出,統編教材注重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用學到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也是如今中高考的命題導向,是培養全面發展人才的需要。
除了通過真實的情景來運用知識外,試卷還體現出中國元素。
在小店區、杏花嶺區等小學期末測試卷中,民俗文化、微信支付、英雄、抗疫等與時代特色緊密相關的內容都進入考題。杏花嶺區教育局教研室主任李曉紅認為,如今「死讀書」「讀死書」行不通了,需要孩子們「活學活用」,測試卷引導學生愛國、愛家,關注家鄉的變化和時代的進步,從小根植文化自信,保持積極的生活態度,做新時代的好少年。記者 張曉麗
來源:太原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