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流行歌壇缺乏新生力量,音樂市場面臨無可消費的尷尬境地。如果說,在上世紀80年代走紅的歌手,復出演唱會可以用「懷舊」來定位的話,小別三五年再出來唱歌的叫懷舊就有點滑稽了。但目前歌壇真的縮短了懷舊的周期。因為沒有新人能支撐舞臺和消費市場,所以演出公司只能一而再再而三地騷擾老歌手,那些明明已經被公眾淡忘的歌手在這些年一直是香餑餑。因為只有他們在上座率上還有一些保證。
終於,演出公司把香港歌壇的活化石徐小鳳也請了出來,可見是真的沒什麼人的主意可打了。之前徐小鳳在廣州、上海舉辦過演唱會,反響不錯,因為她在這兩地有很多幾十年前的聽眾。但是在北京舉辦她的演唱會,多少會有些風險,畢竟在她最活躍的時候,粵語歌曲還沒有被北方人接受。
粵語歌曲大約是在香港「四大天王」時代北越黃河的,之前粵語歌的流行也就局限在「兩廣」範圍內,上海因為跟香港有些千絲萬縷的聯繫,粵語歌曲聽眾也有不少。就北京而言,多數人接受粵語歌曲應該是在1994年之後了。而徐小鳳恰恰是在90年代初期淡出歌壇的,即使是在香港歌壇,她也是若即若離。北方聽眾對徐小鳳的印象更多是「聽說過人,沒聽過歌」。但是徐小鳳又是一個無法迴避的人物,她可以說是香港的鄧麗君,從上世紀60年代中後期步入歌壇至今,能有這樣的資歷且還在活躍的歌手幾乎再找不到第二個了。
63歲的徐小鳳還能舉辦演唱會,確實是件挺了不起的事,但對整個歌壇來說,卻又是件挺悲哀的事。面對媒體採訪,徐小鳳似乎也像一個來自另一個世界的人,語言思維還帶著老一代歌手的印記,看不出藝人身上的那種習氣。或許是經歷了大半人生,什麼都可以變得平靜,什麼都可以釋然,甚至超然。徐小鳳出道的時候,香港流行的還是國語歌,也沒有國際大唱片公司進入香港,出唱片的方式也不規矩。
徐小鳳回憶說,到了80年代她才知道唱歌還有版稅這回事。那時候沒有伊莉莎白體育館或者紅磡體育館這樣的大型演出場地,演出只能在夜總會,但是夜總會很大,最多時能容納幾千人。這樣,歌廳和夜總會就成了徐小鳳的舞臺。她也是通過這樣的舞臺為人熟知的。徐小鳳一直在夜總會、歌廳唱歌,和夜總會籤了長約,就不能去外地,幾乎每天都要駐唱。她說:「那時候很困身,我想去北京,但是不行,所以錯過了很多機會。」
不過駐唱也有好處,臺灣當時最紅的歌手青山、鄧麗君、歐陽菲菲、鳳飛飛都跟她同臺過。徐小鳳說:「開始自己想去哪裡就去哪裡唱,但是因為應接不暇,所以乾脆籤了公司,只在一個固定的地方唱歌,有時候很難兩全,香港流行一句話說『順得哥情失嫂意』。」後來徐小鳳覺得這樣太受限制,便和夜總會解約,這樣就可以想到哪裡唱歌就到哪裡唱,她曾經創下了從下午14點到第二天凌晨4點跑過13個場子的紀錄。
她說:「我請個司機,他不能走錯,沿著那條很長的彌敦道,從頭到尾,順著去唱。還有比較遠的地方,盛情難卻的時候也會去。我那時候沒有機會做別的事,有機會就睡覺了,一天演出好幾個場所,很累很忙。那是段很特別的日子,唱完下來頭昏腦脹的,唱完還不願意下班,還要約歌星一起玩耍、吃宵夜,天亮才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