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雲南通海杞麓湖東岸,暗藏著一個重要的地理密碼——落水洞。
李雨霖/攝
落水洞是杞麓湖的唯一出水口,以洞穴方式下洩洪水,這種形式在雲南幾大高原湖泊裡也是相當罕見的。(類似的僅有香格裡拉納帕海)。據當地人透露,「通海」一名的由來,即與這個神秘的洞穴有關。通海,其實也是杞麓湖的別稱,傳說中杞麓湖「通江達海」,其唯一路徑就是這個洞。
落水洞在通海可以說家喻戶曉,老幼皆知,實際上,它是通海的一項類似於「都江堰」的水利工程。這個洞是一位聰俊過人的古代僧人李畔富發現的,他在雲南喀斯特地質中尋找一個繁複、多變、迅捷的動詞,一個表達手與洪水的出神入化的動詞——穿。他用「卓錫」一穿而通,落水洞就誕生了。因此,他成了人們心中的一位「聖人」,被通海人譽為「神僧畔富」。而有關他治水的事跡在一代又一代的通海人的口裡,變成了一個美麗的「傳說」,一個優美的「神話」。
李雨霖/攝
我們今天到了秀山普光寺,看到他的「洗缽池」和「畔富墓」,看到通海的先人為紀念他而建立的「畔公影堂」和「畔富塔」時,就會想起那個神奇的故事。
謝時明/攝
過去的通海是一個澤國,人們住在四周的高山上,以打獵和種苦蕎為生。後來,從秀山上來了一位手握禪杖的神僧,名叫李畔富。他在杞麓湖東邊的石筍叢中一站,用禪杖一戳,地上立即出現了一個巨大的落水洞。湖水從中洩下,一會兒,萬頃良田出現在人們眼前。通海人從此種穀養桑,安居樂業,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楊楊/攝
這個關於使用手杖的非常普通的動作,一穿就穿出了一個洞,一穿就穿越了通海人的夢。這個動作發生在700多年前的元代,現在看起來非常輕鬆和浪漫。現在,人們已把這個故事命名為「畔富治水」。治水就不是簡單的事情,是關乎民生的大事,是從滔滔洪水中拯救民眾,創造良田的歷史壯舉。李畔富用的是錫杖,一種銳利的金屬工具。他在湖東的石頭與石頭之間的漩渦中穿鑿,這既需要勇氣和力量,又需要學識和精神,這一切,他都付出了,因此,他成了真正的英雄,成了人們頂禮膜拜的神。
張有林/攝
落水洞周圍懸巖峰嶸,峭壁高峻。當湖水高漲成災時,通海人就開洞洩洪。每當那個時刻,只見巖邊湖水形成一圈圈漩渦,咆哮翻滾,速度越來越快,最後沉入洞中,只聽到山巖肚內響聲如雷,令人驚駭。
張有林/攝
杞麓湖因為有了這個神奇美妙的落水洞,水就變得清澈和愉悅了,沒有人再把它視為可怕的洪水。四周青山的溪水匯集起來,從這個洞中洩出。人們不禁要問,那麼多的水,究竟流到何處去了呢?聰明的農人把一擔又一擔的粗糠撒入洞中,讓它們隨水流而去,然後分頭到方圓幾十裡的山川河谷,尋找粗糠的影蹤。這種高明的方式,很快就破解了落水洞的秘密。原來,這裡的水,在地下流經寧海關、馮家營、楊廣、大新村、咱樂、高寨村等幾十個村莊之後,在數十公裡以外鄰縣的龍潭河裡露面,之後,流入珠江,走上奔赴南海的漫漫長途。那些粗糠跟著水流進入大海,把雲南南方土地的氣息、激情、呼吸、精神,帶入更宏闊的空間。
來源:雲南畫報 文/楊楊
雲南人野外隨便洗個澡,嚇倒一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