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中國網訊】
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EMBA教育中心)0在近期百家爭鳴系列課程中,陸銘教授向我們分享了建設上海都市圈長三角一體化的關鍵。上海都市圈建設對我們的生活究竟意味著什麼?上海正在朝著什麼方向發展?我們所看見的上海是真正的上海嗎?陸銘教授從實證角度為你剖析「上海大都市圈」會有多大想像力?
陸銘
區域經濟發展平衡嗎?
區域經濟發展均衡與否如何判定?首先我們以美國為例子進行說明。美國的GDP分布主要是以大城市為中心組成的都市圈,再組成的城市群佔有了美國GDP的一半,例如在美國東部有幾個點,西海岸有舊金山、洛杉磯這樣的地方。看上去美國的GDP分布是高度集中在少數地區的,那我們提出一個問題,你覺得美國經濟在區域間是平衡的還是不平衡的?
第二個問題,如果在一個國家區域之間經濟發展是高度不平衡的,那麼在沒有戶籍制度的國家,人口可以自由流動的,你會怎樣選擇?人總是從收入低的地方流到收入高的地方,從工作機會少、失業率高的地方流動到收入高的、機會多的地方。什麼情況下地區之間勞動力流動會趨於穩定的狀態?是當每個地方收入水平差不多時候,否則你就一直會流動。
中國夢是一個人均概念,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也是一個人均概念。區域間差距的縮小是人均概念,所以今天我們碰到兩個相互衝突的概念。一個是我們在經濟學意義上真正的平衡發展,其實這是人均概念。
如果你認為美國經濟是地區間的不平衡,是因為這個平衡概念是一個不夠專業的概念。其實,它是一個經濟在不同區域之間均勻分布的概念。你認為是不平衡的,是因為你使用的概念是均勻分布概念。
掌握集聚中走向平衡,就掌握了區域經濟發展的精髓。平衡和均勻的概念是非常容易混淆的,現代經濟必然是高度集中的。而認為區域間實現平衡發展是基於人均意義上的,才是理解區域經濟發展概念的核心。
什麼是上海城市圈?
上海2035規劃大上海都市圈,這實際上不能稱之為都市圈,它是一個小城市群。都市圈改革以前稱為均勻發展,現在換了個說法,稱為城市群。另外城市群內部要實現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以及鄉村的協調發展各項優化。在全國同時選擇了9個中心城市,就已經開始突出大城市中心地位。
但是大多數時候我們不能正確理解城市群內部不同層級城市之間分布和協調的問題,很多地方把江浙滬一體化理解為承接上海產業轉移,所以在周邊建工業園,等待上海把產業搬過去。那上海怎麼想的?上海認為這樣我就可以更加集聚了,那我們又遇到了中心城區和邊緣的矛盾了。上海的集聚希望發展高端產業,將低端產業轉出至其他地方。
我們講的都市圈是指日通勤圈的概念。我們現在講長三角一體化、上海都市圈建設,而我們都市圈建設一體化越強,也就意味著在這個小圈裡住的人,會越來越多的到上海中心城區上班,甚至未來周邊城市都要到上海上班。
這樣做的話,未來的都市圈內部就是密度梯度。什麼意思呢?中心城區集聚服務業,產生人口回到市中心的需求,導致高密度的高收入低收入者共居;部分中產階級以上的人在郊區居住,地鐵通勤導致低密度的郊區以低收入者聚居區,產生高失業或長途通勤;盲目疏散人口導致職住分離、居住與公共服務分離。
上海的人多嗎?
上海這兩年要提出追求卓越的全球城市,建設創新之城、生態之城、人文之城。但是在這個規劃裡面做了兩個判斷,上海的人口已經超過2400萬了,上海土地開發強度已經超過45%。什麼叫土地開發強度呢?開發強度就是指以住房、以基礎設施、以工業這種城市用地所佔的面積,在整個上海所佔的比重叫開發強度。
根據數據以後,得到兩個結論:
一、上海太大了,人太多。
二、開發強度太大,沒有土地進行生態建設。
所以得出的政策結論就是:
第一,控制人口。
第二,建設用地要減量供應。
那麼,以上兩個結論的參照物是什麼?首先看土地,上海現階段仍有上海有三分之一的土地是農田,但他們得出土地開發40%結論認為上海的土地開發太高了。上海面積是6000平方公裡,而東京圈的面積是13400平方公裡,東京圈土地要比我們兩倍都大,這麼一算我們的開發程度還強嗎?其次再看人口,當我們講上海人多的時候,我們將上海所有行政管轄範圍內的人加起來是2400萬,我們拿去跟東京都比,東京都面積是2188平方公裡,大約是上海轄區面積的三分之一,人口約1300萬人。
當我們得出人口過多的結論時,我們跟一個概念上小的多的地方比,但是我們講上海開發強度太大的時候,我們卻是跟面積跟我們是兩倍的地方比。所以我們看結論之前先思考一下,我們在跟誰比?
技術改變未來嗎?
未來技術變化是不是會讓我們今天講的地域差異、交通成本、生活環境這些因素變得不重要?我們這樣想,如果這一天很快到來的話,我們的課程也不需要大家花費時間精力共同坐在一個教室裡上課,直接面對電腦、手機、攝像頭就可以實現了。理論上交通技術的改善,是可以讓城市消解的。
我們來做一個思想實驗,假設在未來,也許是1000年,也許是1萬年以後,人類發明了一種技術,從北京到上海1秒鐘,城市就消解了。你到任何地方零成本,你住在哪裡都不重要了,你完全根據自己的喜好去決定住在哪兒,但這僅僅是理論意義的。
到目前為止,人類交通技術的改善,是越改善越促進人口集中。你可能會困惑,我們今天不是有電話、有微信、有全息影像技術嗎?但是人和人之間的互動來講有兩個特點:
第一,仍然有很多的服務不是通過網絡運輸的。比如說你到餐館裡吃飯,只有到餐館裡吃飯才能享受得到。
第二,信息技術跟線下的活動,它不是互相替代的,而是互相補充。比如說你在網上網戀了,不仍然需要線下見面嗎?
愛德華·格萊澤在《城市的勝利》中講到全球問題,他裡面有一句非常經典的一句話「任何技術都取代不了一個香吻」。
這是人的思維方式,你總想我今天很多工作不是都被技術取代掉了嗎?一天24小時除去睡覺以外,工作的部分被技術取代掉了,人不需要見面問題僅需電話溝通,你省下來的時間幹嘛去了?去做那些不能被取代的事情。所以截止到目前為止,人仍然是在往大城市集中的,大城市是在往市中心集中的。
如果你認為技術能夠讓我們講的面對面變得不重要了,人口密度變得不重要了,那你現在就應該趕緊去賣掉上海的房子,到房價低的小城市買房子。不是嗎?
上海留的住人才嗎?
上海控制人和控制地的思路就是對上海競爭力影響,它希望以時間換空間。現在上海理想狀態就是把總人口給控制住,把更多的空間留給所謂高技能的高端人口。
一個潛在會到上海工作的人是上海的所需人才,就全球競爭力而言,這個人也有可以到香港去。那現在決定這個人到香港工作還是到上海工作,看的是什麼?是兩個變量之間的關係。我如果掙的多、花的少我就來;如果我掙的少,花的多我就走。很簡單,實際上還是錢的關係,也可以理解成為兩個城市之間的關係,道理一樣的。
我們再來看,在上海現在收入跟香港人均相比是多少?1/3多一點。那麼支出呢?在我看來有兩個支出是運不進來的,一個是住房,一個是服務。
第一個,住房。我們越是控制土地房價就越貴,雖然上海的房子比香港中心城區還是要便宜的,但是總體平均房價已經跟香港接近了,政府越控制土地面積房價越貴。
第二個,服務。服務包括什麼呢?保姆、餐館裡的服務員等等。那服務跟什麼有關?跟人口有關。上海希望把人口控制住,要高學歷、高技能的人入駐進來,可是從事服務業的是誰?仍然是低技能從業人員。你越管控人口,服務業價格就越貴。上海的保姆價格是香港的兩倍。那我一算帳,我掙的是香港的一半,住的跟香港房價差不多,服務要花費香港的兩倍,結果就是,人走了。
我們的想法是把外地人口給控制住,尤其把外地的低技能勞動者人口給控制住。你越這樣想,高技能勞動者越留不住,因為他生活成本上去了。所以我們今天面臨的情況就是房子貴、服務貴,在引進人才的時候卻留不住,就是這些因素造成的。
△EMBA中心副主任 周道力致辭
△課堂氣氛輕鬆活躍
△陸銘教授精彩分享
△課堂互動
△課程合影留念
交大安泰EMBA 5.0課程體系簡介
改革開放四十年以來,中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然則站在當下的時代向前看,全球政治經濟環境愈加變幻莫測,國內市場日趨成熟和飽和,國際市場充斥著各種變革和挑戰。只有抓住機遇,自我賦能,銳意創新,建立長期可持續成長的新驅動力,才能推動中國經濟及中國企業百尺竿頭更進一步。而商學院教育則肩負著紮根中國管理實踐,完善世界管理理論,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使命。 上海交通大學安泰EMBA以培養創新領導力為主線,依託百年交大的厚重積澱,因應環境變化,革新課程體系。宏觀經濟、商業決策、管理實務、交大特色、國際課程和百家爭鳴等模塊,既層層推進,又縱橫交錯,相輔相成。其中交大特色模塊包含三大整合項目、六+:「創新+,網際網路+,金融+,人文+,智能+,行業+」。同時,匠心獨具地延展出體現大學多學科融合優勢的「百家爭鳴模塊」。通過獨具特色的課程,大師級的教授,為學員重構面向未來的知識圖譜、商業智慧和思想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