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3日,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上提出,大力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繼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和京津冀三大增長極之後,中國西部正式啟動建設新增長極。
如今時隔一年,站在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下,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當應發揮怎樣的作用?下一個五年,又將著力解決哪些問題?就此,《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了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陸銘。
陸銘 受訪者供圖
從直接招商引資到「服務」招商引資
NBD:對於成渝雙城都市圈而言,當下經濟發展是否到了政府要轉變職能的階段?
陸銘:如果政府的角色、職責仍然是招商引資的功能,這樣的發展模式不變,產業上的同質化競爭就很難化解。比如說兩個地方政府坐下來談分工,最後的結果是沒人願意分工的,你要汽車我也要汽車,你要旅遊我也要旅遊,你要文化我也要文化。
我認為現在這個事情的解決要結合政府功能的轉變。所謂這種功能轉變是什麼?就是政府更多從直接招商引資,變成創造招商引資的條件和改善營商環境。這個時候你就會發現兩地政府從競爭走向合作。當成渝合作考慮的對象不是兩城之間競爭,而是在國內對標先進,找發展差距,這時就該抱團取暖,在構建雙城經常圈過程中發揮規模經濟優勢。
比如說在長三角內部,一座城市想要舉辦區域性或是全國性的論壇展會,在一體化的基礎上是很容易做到的,但如果到了西部,成都和重慶各辦各的就很難,是不是可以搞一個比如說西部論壇或展會,兩個一起做,或者今年放成都,明年放重慶。我覺得當政府去做這些服務於招商引資,而不是做直接招商引資的工作時,很多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站到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層面,一方面面向全球化,一方面作為中國經濟「第四極」,讓兩個城市走向所謂的「雙城合作」,而不是競爭的模式,實現政府職能的轉變,這種事情越早提出越好。往後,坦率講長三角現在都在講一體化了,上海都要打破與其他地方的邊界了,如果重慶和成都這一波趕不上的話,差距就會越來越大。
NBD:成都和重慶發展階段類似,甚至支柱產業有重疊的部分,如何理解這兩座城市的競爭與合作?
陸銘:就產業鏈和工業集聚的發展趨勢來看,在產業集群裡面,龍頭企業非常重要的。如果現在有兩家龍頭企業,一家選在重慶,一家選在成都,然後各自讓自己配套的企業在周圍集聚,我覺得沒問題。西部有兩個製造汽車的城市沒有問題,但如果只有一家企業做汽車,必須要在重慶和成都選一個的話,比較良性的狀態,就是其中一個城市專門做汽車,另外一個就做別的,分工自然形成,而這個過程其實是企業主導,像上海嘉定有一汽大眾,而臨港來了特斯拉。臨港的特斯拉帶來了很多上遊的配套企業,所以上海就是半徑100公裡不到的範圍之內,有兩個汽車生產中心,這不就跟重慶和成都的關係是差不多的嗎?
但是這個事情基本上是市場主導的,政府的作用只是在特斯拉落地的時候,因為青浦的土地管制比較緊,而臨港新城土地管制相對較松且接近於港口,特斯拉要面向出口,一談就到那落地了。這才叫市場在資源配置起決定性作用,政府更好發揮作用。但如果說現在有一汽、上汽和特斯拉同時在選址,然後各區政府再去搶,你搶特斯拉我搶上汽,那就不一定了,這兩家企業要待在一起還是分開,是他們自己的事情,政府不能硬來。
原來傳統的模式我們都知道,所謂熟悉的配方,你免稅我也免稅,你補貼我補貼,這其實是雙輸的格局。發展的思維方式要轉變,政府讓企業更多的在選址方面有自己的靈活性,反而有助於形成雙城之間的相互協調和分工。
成渝兩地也有各自的特點——重慶更加帶有重化工業的發展結構,成都這方面相對弱一點。但反過來講,成都的大學資源,包括一些文體產業,比如說動漫、文創等方面比較有作為的。
所以我想今天的產業格局,從一個角度來講是存在重合的現象。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如果真的稍微放手市場一點,其實可能未來就會走向分工。如果今天不放手,反而就會導致惡性競爭的情況。
所以我的意見是政府應該做的事一起去做,比如說成渝在招商引資過程當中有統一的稅收,在土地方面有統一的規劃,還有交通基建等內外聯通做好,其他的事情我覺得稍微放鬆,反而是一個更好的選擇。
「兩翼不振」是經濟發展的傳統理解
NBD:坊間常說的成瀹存在「一城獨大」的現象,這在未來發展中需要被改善嗎?
陸銘:在中國對於城市的理解,都還沒有講明白。成都,還有上海、北京這樣的城市,是個行政管轄範圍,但它其實不是「一個」城市,而是一個都市圈,中心城區當人口增長容納不下時,就開始帶動周邊郊區和鄰近中小城市的發展,然後成為一個都市圈。
在國際上,大城市發展成都市圈是普遍存在的經濟規律,是中心城區帶動其他中小城市發展的模式。而到了中國,這些地方都被界定在一個地級市或直轄市範圍之內,所以看起來「一城獨大」,但其實它是很多個城市的組合。就成渝雙城經濟圈的問題,成都自己要長大,重慶自己也要長大,進而帶動周邊發展。
但是成都、重慶這兩個地方地理上非常臨近,應該說是「又不夠近,又不夠遠」。如果再遠一點,比如成都和西安,也就沒有雙城經濟圈的問題了。如果再近一點,比如就三五十公裡,那就連成一片了。
那麼怎麼辦?就是增強連通性,來促進它的物流、人流、信息流,然後逐漸在雙城經濟圈裡面形成兩個共同重要的雙城格局,但是相互又有分工和協調的發展機制,像最近在「十四五」規劃期間,我注意到,比如說成渝之間有更多的協調,比如規劃上的相互溝通。
NBD:在成渝和周邊城市的關係中,還有常說「雙核獨大,兩翼不振」,如何理解?
陸銘:其實雙城經濟圈所形成的雙核很強,人口和產業密度呈現梯度下降是非常正常的。所謂「兩翼不振」,本身反映的是我們對於經濟發展的傳統理解。製造業和服務業大量集中在重慶和成都的中心城區,製造業在哪裡,人口就往那裡集中。這時,所謂兩翼的「振」靠什麼?我一直在強調要看人均,(重慶成都之外的人少了以後)這個地方慢慢搞農業變成大農場,或者搞旅遊,產值上升人口又少,人均就提高了。
中心城區集中製造和服務業,外圍就可以提供旅遊等休閒產業,中心城區的人累了,到周邊一小時車程的地方去休閒,還可以承擔一些會展、居住等等產業。但是不要把工業園造的每個地方都是,所以「兩翼不振」這概念本身就需要去檢討,這是傳統的最大化本地經濟規模的思維方式。未來,不同的地區應更注重人均差距的縮小,而不是總量差距。
NBD:總結一下,您認為「十四五」期間,成渝雙城經濟圈最應該去著力解決的東西是什麼?
陸銘:第一個,就是硬體,應該要再進一步加強連通性。我最近在看一個車流數據,放在全國比較,成渝間的車流往來不是很多,所以要進一步加強連通性,從人流、物流、車流、信息流增強。第二個,我覺得軟體上要建一個跨地域的規劃和協調機制。如果只是普通的聯席會議的話是不夠的。要非常清楚地落實到很具體的問題。比如成渝未來會承載多少人口?要有多少產業用地和居住用地、兩個城市之間的軌道交通怎麼建、每個城市單體內部的地鐵怎麼建等。
最後,人口流動能不能做到?別的先不說,成都和重慶間應戶籍互認。比如我在成都要去重慶投資,孩子上學問題能解決嗎?如果做到了,才叫真正的雙城經濟圈。如果等到別人都一體化了,你維持原樣,差距就拉開了。珠三角(特別是廣州)已在探索城市群內落戶異地累計年限互認了,別人在制度上走一步,你要走兩步,你比他還超前,才可以縮小差距,否則只會差距越來越大。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