螞蟻估計是最讓昆蟲研究學者著迷的物種之一了,它們也是地球上最成功的物種之一,分布十分廣泛,所有螞蟻的質量總和與人類相當,足以證明它們種群的龐大。
螞蟻在很多方面也都表現出和人類相似的行為,它們也是群居生活,集體種植自己的農作物(培養真菌)和飼養自己的家畜(圈養蚜蟲)以獲取食物。
然而,很多人可能還不知道,螞蟻對同伴屍體的處理方式也和人類驚人的相似。
當群體中有個體死亡時,它會被同伴轉移出巢穴到周圍的「螞蟻公墓」,有些時候這個地方有堆積如山的死去的螞蟻,有點像螞蟻亂葬崗。
螞蟻之所以會這樣處理同伴屍體,原因十分原始,沒有我們這麼複雜。
簡單的說,這是一種衛生措施,是為了防止疾病或感染在整個蟻群中蔓延,因為死去的個體可能會滋生或攜帶病原體。
另外,螞蟻的個體壽命並不長,如果不處理,狹窄的巢穴內很快就會被螞蟻屍體充斥。
在這裡要說明的是,不止是螞蟻會有這種表現,幾乎所有群居昆蟲都有這種行為,它被稱為Necrophoresis(屍體攜運)。
圖註:一隻蜜蜂闖入了螞蟻公墓
螞蟻公墓
當一隻螞蟻出於各種原因死亡時,在它邊上的螞蟻立馬就會行動,用它的嘴巴鉗住死去的螞蟻,並將它轉移出蟻巢,有些種類螞蟻還會埋掉。
隨著時間的推移,有些時候會在蟻巢的附近形成一個「螞蟻公墓」。
幾乎所有的螞蟻都可以執行搬運螞蟻屍體的任務,但是有研究發現,有一些特殊的螞蟻執行這項任務的概率遠高於其它螞蟻,它們有點像專門的「搬屍蟻」。
這些「搬屍蟻」的行為和運動模式和蟻群中的其它成員不同,甚至連發育周期都不同,不得不驚嘆螞蟻群體的分工明確性。
大多時候螞蟻屍體會被帶到蟻巢附近的特定地點,有時候是一定距離的隨機地點,但肯定不會太遠。
之所以不會離開蟻巢太遠,一種解釋是如果把螞蟻屍體轉移地更遠需要更多的能量,螞蟻會權衡利弊選擇螞蟻公墓的位置。
不過無論在哪裡,在人類眼裡都算是蟻巢附近。
其實大多情況下很難形成一個明顯的「螞蟻公墓」,因為很容易被雨水或者其它動物帶走,但是有些龐大的蟻群能夠形成一個驚人的螞蟻公墓,可以用堆積如山來形容。
螞蟻可以聞到死亡的氣味
我們通常可以通過心臟是否跳動來判定是否死亡,但是螞蟻沒有我們這樣的感知能力,它們是通過化學信息進行交流的。
因此,不出意外,它們也是通過化學物質來判定一隻螞蟻是活的還是死的。
從理論上講,死螞蟻釋放出分解產生的化學物質(例如脂肪酸),向蟻群的活螞蟻發出死亡的信號。
但是深入研究後,研究人員發現,螞蟻並不是在告訴同伴自己死了,而是在告訴同伴自己還活著。
所有的螞蟻,無論是活的還是死的,都不斷地發出「死亡化學物質」,但活著的螞蟻擁有另外的化學物質,這些化學物質與生命相關,可以稱它為「生命化學物質」。
當一隻螞蟻死亡時,它的生命化學物質就會消散或降解,從而只留下死亡化學物質,「搬屍蟻」就會行動起來把它移出巢穴。
花2小時證明自己活著的螞蟻
在上世紀50年代,人們就已經發現導致螞蟻被移出蟻巢的是油酸,所有的螞蟻都會分泌這種物質,但是活著的螞蟻會分泌另外的化學物質來證明自己是活的。
當時有研究人員(哈弗大學助理教授埃德·威爾遜)對螞蟻分泌物進行排除,最終找到了這個「罪魁禍首」。
當時的研究人員把油酸滴到一隻活著的螞蟻身上,並試圖人為製造了一隻「活死螞蟻」。
結果和意料中的一樣,它旁邊的螞蟻立即做出反應,把這只可憐的螞蟻甩到背上,並爬向螞蟻公墓。
出於本能,這隻「活死螞蟻」通過化學信息又回到自己的巢穴,結果它身邊的螞蟻又再一次把它移出。
這個過程大約持續了2個小時,在此期間,這隻螞蟻不停地在給自己做「清潔」,最終它成功證明自己還活著。
最後
或許我們最早殯葬的形成也是出於這種衛生措施,不過我們明顯比螞蟻的做法更加的高明,我們有許多方法來躲避疾病的感染,最簡單的一點就是我們會洗手。
因為「搬屍蟻」經常需要在螞蟻公墓往來,而且它們沒有任何的防護設備,所以難免會攜帶病原體。
其實,螞蟻也老早考慮到這一點了,這些「搬屍蟻」會採取一種社交疏遠的形式,它們通過大部分時間呆在巢外,休息時也只是聚集在入口附近來限制交叉汙染。
螞蟻確實是有趣的物種,有人斷言它們可能會成為主宰地球的下一個霸主。誰知道呢?但是現在的螞蟻確實很「智能」。
你都看到這裡了不關注,點讚,分享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