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系列徵文賽!
文章中並不包含蛇類圖片,可放心觀看!
蛇是退化了四肢的爬行動物,有將近1億年的進化史,在全世界範圍內除了南北兩極,幾乎都是它們的分布區域。現存蛇類共有3000種以上,其中15%大約450種左右被認為對人類有毒,剩下的都是無毒蛇類。
人類和蛇的關係還是比較緊張的,這是從遠古時期就開始的,現代人類之所以恐懼蛇,這都跟以往它對人類祖先造成的傷害有關!這也導致我們看見蛇這類生物就比較恐懼,即使是那種無毒無傷害的小草蛇,我們看上去都比較害怕,這是刻在基因裡的恐懼。
不同蛇類體型差別也非常大,最大的一類蛇是蟒蛇,分為蚺亞科和蟒亞科,其中的代表分別為分布在南美亞馬遜河流域的森蚺,一種是亞種廣泛分布的網紋蟒,最長紀錄超過十米,但屬於非常罕見的那一類,實際上蟒蛇普遍的長度都集中在3-5米左右。
世界上最小的蛇是卡拉細盲蛇(Leptotyphlops carlae),直到2008年它才被正式定為獨立物種。
當然這些蛇,我們都不太常見,而在農村經常被看到的是「菜花蛇」,這個名字是普遍的叫法,實際上並非指的單一物種,而是兩種蛇的俗稱:王錦蛇(Elaphe carinata)和黑眉錦蛇(E. taeniura)。
能得到這個名字,主要還是因為它們花裡胡哨的外表,通常都是黑黃色相間的,並且普遍體型都很大,看起來還是挺嚇人的,只不過農民伯伯都很熟悉這種蛇,知道它們是無毒的,因此常常被抓住換鈔票。有的時候還會抓過來直接進入酒罈,做成藥酒,當然不是用來喝的,可以用來治療跌打損傷。
但是「菜花蛇」真的那麼慫嗎?
實際上並非如此,在民間有一種說法:「一裡菜花蛇,十裡無毒蛇」,主要的意思也很明確,菜花蛇的食譜裡除了各種嚙齒類、小型哺乳類以及一些鳥類外,還有就是蛇類。菜花蛇可以免疫一些毒蛇,因為在它們的體內含有一種特異性的抗體,可以抵抗蝮亞科類的毒蛇毒液。
因此面對毒蛇,菜花蛇不畏懼它們的毒牙,只需要依靠自己的體型壓制對方直接纏繞就可以了。從生物進來看毒蛇類體型較小這才是正常的情況,而眼鏡王蛇是其中比較特殊的存在,毒性很強的同時又兼具了體型上的優勢。
菜花蛇的分布還是十分廣泛的,經常會出現在農村的房前屋後以及穀倉內,因此是和人類分布上交叉很多的。由於它們的體型原因,小孩子如果碰到菜花蛇還是有一定危險的,成年人就好一些,只要沒有毒又不能達到蟒蛇的程度,那麼對於我們就沒有危害。
在南方一些省份有吃蛇的習慣,大部分時候的主角都是菜花蛇,因為它們無毒並且看起來又肥又胖。較大的菜花蛇長度一般在2-3米左右,但是重量上一般只有個三五斤左右。蛇類動物就是這樣,看起來很長很龐大,但實際重量很小。
我們看蛇類會感覺非常的恐怖,實際上它們看見人類應該也是相同的感覺,蛇類是地球上比較重要的一類生物資源,蛇類消失滅絕產生的後果不可想像,因此儘量還是不要捕蛇也不要吃蛇。
文/科學黑洞,圖片來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