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基礎科研「863計劃」,不能說是完全失敗了。因為當時中國的科研人才斷代,科研基礎設施嚴重不全,國家剛剛步入改革開放之路,受條件限制,只能也必須在各個方面完成跟蹤世界科學研究的工作。
但是,當科研基礎設施已經完善,也掌握了一些基礎科學研究方法,並形成了一批人才之後,中國基礎科研就應當轉向針對世界科學空白領域進行研究,而不能再僅僅滿足於填補國內科研成果空白。如果同行業研究站在了世界科學最高點,不僅填補了國內科研成果的空白,而且還能大大推進了世界科學發展。
所以,從我們整個科研管理和決策體系來講,確實存在階段性的指導問題。很顯然,在「863計劃」實施十年後,仍然以緊跟世界一流的方式進行科學研究,確實一種嚴重浪費資源的嫌疑。這近似造成了許多科研人員不思進取,只企圖步國外科學家取得的原始創新成果後塵,做既無風險又能一本萬利的美事。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國基礎科研長期落後世界,確實與此決策和科研管理體制落後不無關係。
當前,全國上下提倡經濟高質量發展,這是非常正確且十分重要的決策,也是同科學發展一脈相承的。由此,我們國家的科學產品研製,基礎科學研究,都應當在高質量發展、科學發展中有所體現。科研資金要更多地傾向性投向富有創新創造能力的科學研究力量,而不能再顧及他們有無什麼官銜和資歷。有官銜和資歷,卻出不了科學成果,這就是對人民利益的侵犯,就是給國家造成損失,就是為科學事業造就懦夫懶漢。
總之,科學研究工作同樣必須講求效益,講真抓實幹。在科研選題選項方面,必須面向國家經濟發展,面向世界一流,面向人類未來。中國科學研究不能出世界一流成果,難道真是科學界的低能兒?那還要科學家幹什麼呢?還不如我們直接用已投入的經費做技術成果和智力引進更快捷。世界科學技術日新月異,我們沒有停頓和等待的任何理由,十四億中國人民也不允許我們有所懈怠,我們必須剔除一切錯誤思想和言行,必須大力改革科研創新體制,讓中國科學研究回歸本原。
我們相信,只要我們堅持改革開放,在科學研究領域展開競爭,讓創新者更強健,讓優秀者更優異,讓奮鬥者不孤單,中國科學工作者就一定能夠承擔起世界科學發展的責任,中國科學必將越來越成為世界科研聚焦之地。
相關資料參考 http://t.cn/A6UjVs7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