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晚風暮雨
掃清浙江、福建、廣東三省倭寇之後,戚繼光於隆慶年間被調往薊鎮防禦屢犯邊境的蒙古騎兵。
戚繼光根據北方的地形、敵情和明軍的實際情況,創造性地組建了車步騎營,「車一輛用四人推挽,戰則結方陣,而馬步軍處其中。又制拒馬器,體輕便利,遏寇騎衝突。寇至,火器先發,稍近則步軍持拒馬器排列面前,間以長槍、莨筅。節制精明,器械犀利。」
車營有官兵3109人,裝備佛郎機256架,鳥銃512門,子銃2304門等;騎兵營有官兵2988人,配有虎蹲炮60門,鳥銃432桿,快槍432枝等;步兵營有官兵2699人,配有鳥銃1080桿,火箭6480枝,狼筅216根等武器。
這樣一個車步騎營,裝備的火器數量驚人,理論上可以對抗蒙古騎兵數萬人的入犯,但是,戚繼光鎮守薊鎮16年間,並未與蒙古騎兵進行過大規模交戰。
網絡上流傳的戚繼光以8000人馬全殲蒙古騎兵3萬(或者5萬)的說法,史籍中並沒有記載,最早的出處是南京大學博士後酈波副教授的《抗倭英雄戚繼光》。
我們梳理一下戚繼光在薊鎮的歷次戰鬥,就能發現這次大戰並不存在,準確的說是這次戰鬥規模並不大。
1,隆慶二年(公元1568年)十二月,朵顏部首領董狐狸與長昂進犯青山口、鐵門關、榆木巔等處,戚繼光以「帥部兵移駐牆子嶺,聞警即統車兵策應,於歲除日督兵馳青山口,用擂石、弓矢、槍炮,將前哨賊擊退,遂引兵出口擒砍」,這次戰鬥發生在戚繼光初到薊鎮之時,當時戚繼光還未調義烏兵北上,也未嚴格訓練部隊,更未組建車步騎營,戰鬥規模不大。
2,萬曆元年(公元1573年)二月,董狐狸乘夜率部百餘騎進犯挐子谷,戚繼光督帥部隊阻擋,斬首三級,殘餘敵人敗退,總督劉應節上報朝廷並大加讚揚「雖撤防不忘戒嚴,虜常在其目中;每當機必授方略,事皆連於掌上。足稱振古之名將,無愧萬裡之長城。」
同年四月,董狐狸再次發動進攻,率百餘騎入侵桃林口,戚繼光率領官軍迎戰,擊退敵人,斬首3級。
同年五月,董狐狸勾結土蠻,進犯界嶺口。戚繼光令遊擊王軫分道領兵迎敵,取得界嶺口捷,敵人潰敗,董狐狸幾乎被俘,明軍斬敵15級,奪馬53匹、騾2頭,獲器物369件。撫巡楊兆上疏贊曰:「今桃林口、界嶺口二捷,可以見大將練兵之功、偏裨同心之助,亦可見南兵破敵之勇、北軍改弦之效。雖斬獲不多,酋首脫走,然狼狽遁逃,足以寒氈裘之膽,舒華夏之氣。」
同年六七月,朵顏部又以百餘騎進犯窟窿臺等地,戚繼光指揮部隊再次擊敗敵人,斬首6級、獲馬12匹,繳獲大量器械。總督劉應節就此戰上疏稱:「總理戚某,恩治三軍,威行諸路,設險則勢壯金湯,夷虜莫敢仰視;練兵則人歸節制,將士罔不齊心;向敵無前,收功不戰。」
3,萬曆三年正月,董狐狸、長昂和長禿(董狐狸弟弟)進犯董家口,戚繼光指揮部隊從榆木巔、董家口兩關出擊,追至聶門、北安、鴕石,生擒長禿而還,斬首2級,戰後不久,董狐狸和長昂等人率部請降,向明朝臣服,以後再未犯境。巡按賀一桂上奏稱讚道「是皆戚某才優經濟,謀兼文武。嚴紀律以肅士卒,遂奮敢勇之氣;運機籌以策將領,屢成追剿之功。醜虜既叛而復歸,足徵制馭之長策;部伍轉弱而為強,尤見節練之成效。」
4,萬曆四年六月,炒蠻率70人趁雨夜入鴉鶻庵搶掠,殺10人,掠走百姓13人,古北口守將苑宗儒、湯克寬等率兵追擊,但為伏敵擊敗,苑宗儒和湯克寬均戰死,事後,戚繼光和巡撫王一顎被罰俸三個月。
5,萬曆七年三月,炒蠻入寇古北口及曹家寨,戚繼光擊其歸路,生擒13人,斬首5級,俘獲駝馬18匹,器物150餘件,此戰之後,炒蠻派人送回之前被虜走的13位百姓,與明朝修好。
同年九月,土蠻兒伯彥、蘇把亥、黑石炭等頭目率領五萬蒙古騎兵南下,入侵遼東寧遠前屯,戚繼光奉命率軍支援李成梁,與敵人在狗兒河、石河墩大戰,斬首13級,獲馬15匹,兵部對稱讚此次戰鬥:「薊師援遼,成議有年,而出援之舉,於今乃見。且援兵一出,虜即遁歸,而拒堵之功不拘斬獲,各官勞績既彰,賞賚宜渥。」
這次戰鬥應當是網上流傳的戚繼光全殲3萬蒙古騎兵的原型。
6,萬曆八年十月,土蠻聚集十萬大軍進犯遼東錦州、義縣、大凌河等地,戚繼光再次率薊鎮官兵前往支援,敵人最終「以城堡堅不可克,野又無所掠」,只好撤退。
可見,戚繼光鎮守薊鎮期間,蒙古騎兵多次進犯,但戰鬥規模都不大,增援遼東的兩次戰鬥,敵人數量眾多,戰鬥規模同樣不大,而且這兩次戰鬥的主力為明朝另一位悍將李成梁所部。
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是之前屢次大舉進犯的韃靼部,在大汗俺答的帶領下,於隆慶五年與明朝修好,明朝冊封俺答汗為順義王,此後,雙方互市,開始貿易往來,進入和平階段。
實力強大的俺答汗不再進犯,其餘的蒙古部落,實力有限,無能力發動大規模進攻,頂多偶爾到邊境騷擾一下,戰鬥規模自然不會很大。
當然,俺答汗肯同明朝修好,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戚繼光治軍有方,防禦有力,使薊鎮成為蒙古騎兵不可逾越的鋼鐵防線!
不戰而屈人之兵,更加難能可貴!戚繼光,當之無愧的明朝戰神!
參考資料:《練兵實紀·雜集卷之六·車步騎營陣解》、《戚少保年譜耆編》、《明史·戚繼光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