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繼光是隆慶二年(1568 年)北上薊鎮的,所以要想了解他任職之前薊鎮的情況,須從嘉靖朝開始梳理。1、薊鎮的設立。「薊州,秦時為無終縣,隋為漁陽縣,明初省漁陽入州,為薊州(州府今薊縣縣城),轄管今天津薊縣、北京平谷、河北玉田、豐潤、遵化等縣。後來軍事重鎮薊州鎮就由此而得名。」關於薊鎮的設立,明史有簡單的記載:「薊之稱鎮,自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始。時鎮兵未練,因詔各邊入衛兵往戍。……時兵力孱弱,有警徵召四集,而議者惟以據險為事,無敢言戰者。三十七年(1558年),諸鎮建議,各練本鎮戍卒,可省徵發費十之六。然戍卒選懦不任戰,歲練亦費萬餘,而臨事徵發如故。」該史料大致介紹了嘉靖朝薊鎮的情況。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薊始稱鎮,此時,薊鎮沒有自己的將士戍邊,也沒有有利的地形可以憑藉,因此它就成了明朝邊防的一個薄弱環節,經常被北方民族侵擾。每每遇襲,只能調集其他地方的兵士前來應敵,常常是杯水車薪、捉襟見肘。然而繼任的幾位總督,也曾發奮要修築邊牆,選將練兵。結局卻不如人意。
嘉靖朝薊鎮的戰事。 由於薊鎮的守軍兵力單薄且實力不強,薊鎮在嘉靖年間戰事不斷,人民苦不聊生。從嘉靖十八年到隆慶初年,薊鎮幾乎是烽火連天日,經常遭到北方遊牧民族的襲擾,而薊鎮的防禦幾乎無力抵擋蒙古騎軍的狂風驟雨。北部遊牧民族先後以薊鎮為突破口,深入中國腹地。關於嘉靖朝的薊鎮發生的戰事,《明世宗實錄》有多則記載:一、嘉靖十八年(1539年),蒙古騎軍突破薊鎮李家谷,一直打到鐵門關,在當地掠奪牲畜、金銀細軟以及食物,與反抗的當地民眾發生戰爭,造成了傷亡。薊鎮的指揮、總兵等人受到了懲處。二、嘉靖二十九年(15450),薊鎮屬夷酋猛可犯邊,可見屬夷的態度也是時戰時服的,搖擺不定。三、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俺答汗突破薊鎮,一路打到京師門下,造成了嘉靖朝最大的一次邊患危機。
也是從這一次的危機開始,明朝的統治者以及大臣們才終於真切地感受了什麼是邊疆危機,才開始真正的重視起了薊州的邊防事務。四、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蒙古部落首領把都兒率領近十萬人從潘家口深入內地,進逼三屯營,對薊鎮造成了巨大的壓力。五、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蒙古騎軍突破牆子嶺的城牆,入犯薊鎮,給當地造成了巨大的損失,並且影響了京師的安寧。總督楊選被處決。
從以上的歷史記錄可以看出,北部蒙古族的勢力在這一時期十分的強大,而薊鎮的軍事防禦能力卻極端低下。加之俺答連年求貢不得,而蒙古內部又急需內地的一些物品,所以戰爭不可避免。在庚午之變後,當朝者也已經意識到了空前的危機感,所以一直都在尋找合適的人才戍守薊鎮,希望可以改變薊鎮的頹勢,擔當起保衛京師的重大職責。
嘉靖朝薊鎮駐守官員的遭遇。薊鎮連年失事,戍守薊鎮的官員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牽連。例,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處決了建昌侯張延齡、總督薊遼兵部右侍郎胡守中等人。史料載,胡守中冒領了修築邊牆的銀兩,擅自出口外採木。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薊州巡都御史王汝孝、總兵羅希韓、副總兵盧鉞被充軍。「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總督薊遼右都御史王忬及中軍遊擊張倫逮至下鎮撫司拷訊,付法司議罪,當忬等守邊將帥守備不設,被賊侵入境內,虜掠人民者律戍邊。上於抗曰,諸將皆斬。」總督薊遼右都御史王忬及中軍遊擊張倫被斬。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薊州總督楊選被斬,妻子遭流放。諸多的官員都因戰事失利而受到牽連,不得善終。因為薊鎮駐守軍官的悲慘結局,所以薊鎮成為了一個是非之地,幾乎無人願意接手這一地區。
由此可見,薊鎮的邊防已經敗壞到不得不收拾的地步了。王鏊在他的《上邊議八事》中寫出了當時邊政的敗壞:「今延邊之民,終年守障,辛苦萬狀,而上之人又北方誅求,雖有屯田,而子粒不得入口;雖有月糧,而升鬥不得入其家。上雖有賞賜,而或不得給;戰雖有首級,而不得為己功。今者又遭虜寇殘破……肝腦塗於郊原,哭聲遍於城市。為將者尚不知恤,又從朘削,其心安得不離乎!」薊鎮連年戰事,連年失事,守城將士毫無抵抗力,任內文武官員大多不能保全自身,軍心渙散。到隆慶五年間,薊鎮的局勢漸有改變。因為隆慶帝登基後,對邊疆的政策趨於緩和,到隆慶五年,和議達成後,宣府大同以西,烽火漸熄。所以薊鎮所面臨的敵人就少了許多。雖然當時薊鎮所面臨的敵人勢力不算大,然而薊鎮的防禦能力太弱,經常會讓他們有機可乘,邊境甚不安寧。
薊鎮的危局絕不能僅僅歸罪於守城將士們的無能,更是在於皇帝昏聵,大臣專權,對邊臣不給予信任,他們多因一些小的失誤遭到懲處,所以邊將更是畏手畏腳不敢作為,明朝的邊防就難以有所成就。因此,薊鎮的危局持續了幾十年都難有轉變,一直影響到京師的安寧,成為朝廷的心頭大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