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神器三眼火銃威力如何?現代人說無敵,戚繼光說只能當號炮

2020-12-03 日航通鑑

在《明朝那些事兒》中,作者為我們描繪了一種神奇「三眼火銃」。在作者的筆下,三眼火銃可以說是進可攻、退可守,離遠了可以當作火槍來個三連發,離近了可以當作大棍子呼呼地掄。簡直是明朝之最神奇偉岸之兵器。

一、作者描述

《明朝那些事兒》作者對於三眼火銃的描述:

「三眼神銃,全長約120釐米,共有三個槍管,槍頭突出,全槍由純鐵打造,射擊時可以輪流發射,是遼東鐵騎的標準裝備。發起衝鋒時,遼東鐵騎即衝入戰陣,於戰馬上發動齊射,基本上三輪下來,就能衝垮敵軍。但問題似乎也未完全解決,三槍打完後怎麼辦呢?一般說來,換兵器是免不了的了,但中國人的智慧在此得到了完美的驗證,這把火銃之所以用純鐵打造,槍管突出,是因為打完後,吹吹槍口的煙,換個握法,把它豎起來使,那就是把十分標準的鐵榔頭。人騎著馬衝進去,先放三槍,也不用裝彈,放完掄起來就打,這麼幾路下來,估計神仙也扛不住,鐵騎之名就此橫掃天下。順便說一句,這種三眼銃今天還有,就在軍事博物館裡。每次當我看到那些鐵榔頭的時候,都會不禁感嘆:科學技術,那真是第一戰鬥力。」

我一開始也是《明朝那些事兒》的粉絲,看到三眼火銃這一段真的是熱血沸騰,想不到我大明居然有著這樣厲害的武器,進可攻,退可守,儼然凌駕於世界軍事之上。

如此說來,憑藉著三眼火銃,明軍在戰馬之上利用火槍壓制對手,在三輪齊射之後再衝上去砍殺,敵人已經被三輪火槍打得抬不起頭,之後更是抵擋不住三眼火銃的火力肯定就輸了。但是細細一下,我覺得不是這麼個事啊!

二、個人疑問

我的疑問主要是以下幾點:

第一點:馬上射擊的難度。

我想大家在腦補三眼火銃的時候,都將三眼火銃構想成為了帶著扳機的手槍一類的武器,明軍只需要扣動扳機,之後那么子彈便嗖嗖嗖地飛出去。

但是當時的火槍並沒有扳機,全是依靠火繩點火。因此甚至會出現一門火槍需要兩個火槍手,一個負責擺正位置瞄準,一個負責點火射擊。我們試想在戰馬之上,士兵要操控戰馬,要用火槍瞄準,要點燃火繩……這一系列複雜的動作說明騎手很難保持移動射擊。

第二點:威力真的那麼強嗎?

說實話,當我看到三眼火銃的時候,我覺得這個東西長得非常像大呲花。古代因為技術限制,因此火槍往往都是做得比較長,口徑比較狹小,以增強其穿透力以及威力。但是我們看三眼火銃,就是反其道而行之,是一種口徑大、長度短的火器。在古代火藥、制器技術不夠發達的情況下,說實話我很質疑三眼火銃的威力。

當然有人說了,三眼火銃不是讓你遠程射擊的,是讓你近戰射擊的。那麼就是第一點了,馬上射擊的難度。當你在馬上點火射擊的時候,估計敵人的大刀早就落到你的頭上了。

三、歷史事實如何?

有一個知名武將出來背書,他說的話可信度比較高,他就是戚繼光。戚繼光上過戰場、操練過新兵而且很重視各種火器的使用,可以說是我們能夠接觸到的比較權威的人士了。戚繼光在自己的《紀效新書》中寫道:

「馬上、步上惟鳥銃為利器。北卒坌而不耐煩,劇未見鳥銃之利,尚執迷快槍,雖比於教場,鳥銃中鵠十倍於快槍,五倍於弓矢,而終不肯付,亦可異哉!」

戚繼光的觀點很簡單,就是說北方的快槍(類似於三眼火銃),就威力來說遠遠比不上南方的鳥銃。戚繼光做了實驗,用鳥銃、快槍、弓箭同時射鳥,發現鳥銃的命中率最高、弓矢次之、快槍又次之。但是就算是這樣,北方軍隊依然迷信於他們的快槍而不願意使用鳥銃,這讓戚繼光覺得非常鬱悶。

戚繼光覺得三眼火銃這個東西,最好的歸宿就是做號炮。就類似於我們在《三國演義》裡面看到的,「三聲炮響,伏兵齊出」。這個東西並不適合作戰,而是適合於作為號令槍。畢竟連發三發、容易攜帶,號令三軍最為容易了。

當然了,三眼火銃是有著自身的優點所在的。就有人認為三眼火銃更加適用於北方的作戰環境,其中寫到:

「惟三眼銃一桿三銃,每銃可著鉛子二、三個,伺敵三、四十步內,對真方放;一炮三放,其聲不絕,未有不中者。虜馬闖至則執此銃以代悶棍,虜縱有鐵盔、鐵甲,雖利刃所不能入者,惟此銃能擊之。故在北方鳥銃不如三眼銃也。」

其實這種觀點也是可取的,可能就因地制宜來看,三眼火銃更加適合北方的作戰環境。但是就算這樣,至少說三眼火銃也不是我們所認識的那種「神器」,雖然有著可取之處,但也不是無敵的武器。

文:日航通鑑 圖:來自網絡與站內,侵刪

相關焦點

  • 明朝三眼火銃的威力怎麼樣?
    三眼誕生於16世紀末,明末被廣泛使用,但要論威力,簡直不敢恭維。在那個時代的中國和東亞,真正具備一定威力和射擊精度的火槍應該是,日本稱其為鐵炮,二者統稱火繩槍。通俗說,三眼銃就是三根火綁在一起,說來說去還是火銃。火銃是明初的典型火器,屬於火門槍,無論是威力還是射擊精度都無法和火繩槍相提並論。之所以會出現三眼這種火槍,主要還是考慮到火銃沒啥射擊精度,更沒法瞄準,那就乾脆提升一下火力密度,總比一根槍管強啊。
  • 大明帝國的「神器」三眼火銃,為何在清朝被當做禮炮?
    因為明朝的軍工體制太過拉胯,更高端的火銃根本造不出來。當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兒》中,將三眼火銃描述為「大明神器」,可以連發三槍,在火藥發射完後,三眼火銃還可以當作鐵棍來近戰。在當年明月的平行宇宙中,後金部隊在三眼火銃面前吃了不少虧。
  • 明代火器的實力,介紹明朝出現過的火器!
    神器有神槍、大將軍鐵炮、二將軍鐵炮、大將軍銅炮、小將軍銅炮、神銃、大銅佛郎機、神炮、飛炮、銅銃、鐵銃、馬上佛郎機、神箭、鐵宣風炮、纓子炮、鐵佛郎機、鐵三起炮、碗口炮、小神炮、鐵蒺藜、新置的器械有九龍盤槍、鐵鞭槍、火箭盤槍,子母炮、火箭等。車有偏廂車、騾駕、望車、元戎車、鼓車。從中可看出明代火器之勝,並非吹噓!下面列舉數端,相信讀者能有啟發!
  • 火銃:世界步槍鼻祖,精度差,殺傷力小,朱元璋卻將其發揚光大
    洪武系列火銃的三種武器朱元璋不僅對火銃進行改良,他還使用一些類似火銃的大口徑火炮,不過那時候的火炮無法和明朝的洪武大炮比較,但是至少這種大炮威力驚人,能夠給元騎兵極大的戰略震懾,而且這種武器可以為守城添力,對方使用攻城機和撞車,用這種大炮就可以毀掉對方的攻城武器,朱元璋能夠贏得元末勝利,火銃的幫助是功不可沒的。
  • 明朝火器有多牛?先進程度曾驚豔世界,清朝卻一件都造不出來
    明朝建立初期和陳友諒的鄱陽湖水戰,堪稱世界上最早的一次火炮對抗的大水戰。 明朝火器曾經在鄭和下西洋的時代隨鄭和船隊遠渡重洋,成為了大明王朝軍事力量的鮮明體現。明朝火器不但有火炮,而且也有類似現代槍械的火銃,甚至也有了現代魚類和火箭的原型。
  • 明朝火器又被鄙視了!弗朗機火炮的炸膛率居然有90%?
    自從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問世之後,關於明朝火器的爭論是一刻都沒有停止,從原先的「明朝火器天下第一」到現在的「明朝火器垃圾到極點」。有人可能會說什麼「極端明吹」導致自己對明朝「路轉黑」,說這種話的人,你就別給別人扣飯圈帽子了,因為你自己的思維也是飯圈思維。
  • 戚繼光鎮守薊鎮16年:不戰而屈人之兵,更加難能可貴!
    車營有官兵3109人,裝備佛郎機256架,鳥銃512門,子銃2304門等;騎兵營有官兵2988人,配有虎蹲炮60門,鳥銃432桿,快槍432枝等;步兵營有官兵2699人,配有鳥銃1080桿,火箭6480枝,狼筅216根等武器。這樣一個車步騎營,裝備的火器數量驚人,理論上可以對抗蒙古騎兵數萬人的入犯,但是,戚繼光鎮守薊鎮16年間,並未與蒙古騎兵進行過大規模交戰。
  • 虎頭蛇尾的大清炮隊:大炮曾轟垮「駱駝城」
    登基後的皇太極敏銳地意識到,要想戰勝明朝,奪取天下,光靠馬隊衝殺是不行的,大清朝也必須有自己的火炮。然而,這件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很難。當時,鑄炮技術屬於國家最為尖端的技術,明朝自然秘不外傳。而且連最為簡單的火藥煉製秘方,明朝也進行了嚴密的封鎖,皇太極是一籌莫展。  1630年,一漁民在海邊發現一門被衝上海岸的銅炮,上面刻著「鎮國龍尾大將軍」的銘文。
  • 從變革軍隊、創建神機營,到改善國防,聊聊火銃對明代的軍事影響
    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火器研製家趙士楨在《進神器疏》中說:「成祖文皇帝,三犁虜廷,廷置神機諸營,專習槍炮……」。永樂十一年(1413年)十月,朱棣曉諭安遠侯柳升說:「神機炮兵之利器攻戰所不闕者,必操習精熟,然後臨機得用,爾提督不可不嚴」。
  • 荔枝炮、箭毒木、毒魚藤:海南南陽抗日的三大「神器」
    記者近日採訪時,除了被當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和抗日殺敵的好兒郎感染,還發現了3件聞所未聞的「抗日神器」:荔枝炮、箭毒木、毒魚藤。 經過了解得知,這3件「神器」頗具海南特色,凝結了南陽人民對日寇錐心剜肉的痛恨和抗日殺敵的智慧。 荔枝炮,現在北京的軍事博物館藏有一尊,是從海南運過來的。記者在南陽人民革命紀念館也看到一門荔枝炮。
  • 欲用紅夷大炮續命卻加速帝國滅亡,明朝火器為何會落後於清軍
    為了克制精於騎射、善於野戰的後金騎兵,明朝將希望寄託於西洋最新型的紅夷大炮。然而誰也沒料到,明朝花費巨資買回來的火炮竟成了帝國的埋葬者。自朱元璋起兵之始,明軍就大量裝備火器。明朝建立後,與北元的長期作戰又進一步促進了明朝火器的大發展。明朝在槍炮技術雖然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但卻已經落後於資本主義加速發展的西方。
  • 從奇技淫巧到船堅炮利:中西軍事技術差距如何造成?
    其船用夾板,長十丈,闊三丈,兩旁駕櫓四十餘枝,周圍置銃三十餘管,船底尖而面平,不畏風浪,人立之處用板捍蔽,不畏矢石,每船二百人撐駕,櫓多而人眾,雖無風可以疾走,各銃舉發,彈落如雨,所向無敵,號曰蜈蚣船。其銃管用銅鑄造,大者一千餘斤,中者五百斤,小者一百五十斤。每銃一管,用提銃四把,大小量銃管,以鐵為之。銃彈內用鐵,外用鉛,大者八斤。其火藥製法與中國異。其銃舉放,遠可去百餘丈,木石犯之皆碎。」
  • 耗費百斤閩鐵打造的全鐵甲,不貴還能防弓箭火銃
    ▲現代人畫的全鐵甲明代的《武備要略》中記載了一種特殊的甲,叫做全鐵甲。這甲特殊在哪呢,就是它勉強算是中國最接近板甲的鎧甲了。在明朝中後期的時候,西歐人已經普及使用板甲,和一般的鎖甲或札甲相比,板甲的防護力和舒適性都比較好。
  • 戴梓發明了二十八連珠火銃,康熙皇帝笑了笑說:「將戴梓流放」
    可以說,戴梓的存在,讓清軍進入了熱武器時代,告別了大刀長矛。隨著火銃和子母炮裝備清軍,清軍的軍事實力大大增強,此後平定三藩,討伐準噶爾,都起到巨大作用。如果按照這種情形發展下去,清王朝軍隊可能全部放棄大刀長矛,裝備上火銃。這樣的清朝軍隊,到了晚清時期,哪會落入被列強欺辱的境地?可惜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戴梓的才華被人嫉妒。
  • 老外直言:要是明朝沒亡,我敢打賭我們現在說的不會是英語
    明朝的軍事實力、人文環境讓人無不嚮往。不僅國人認為如此,曾經在9年前,就有一個老外在自己的社交平臺上說了這樣一句話:"如果明朝沒亡,我敢打賭我們現在說的不會是英語。" 這是對明朝的軍事實力高度的認可,同樣也加強了我們自身的民族認同感。那拋開這一切,明朝是否真的可以在足夠長的時間中一統天下呢?
  • 明朝「高科技部隊」覆滅記
    (⊙_⊙)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微信公眾號:地球知識局NO.1685-明朝「高科技部隊」作者:昆布製圖:孫綠 / 校稿:貓斯圖 / 編輯:養樂多火銃擊發一次的時間,弓箭手可以射出五到六箭。銃炮手來不及二次填裝就被楯車後的強弓射得七零八落。《車銃圖》中記載的佛郎機炮車▼
  • 神火飛鴉、火龍出水,這些名字吊炸天的明代火箭,實戰威力如何?
    編者按:明代的各種火器,一直在網上有著不小的討論熱度,但如果說有什麼明代火器是網絡上最毀譽參半的火器,那麼本期要講的火箭,一定是位居榜首的地位。本期呢,雖然不敢說是正本清源,但筆者盡力以一個公正的視角來解讀一下,火箭到底是一種怎樣的火器,又真的能神擋殺神,亦或者只是些雞肋的禮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