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明朝的軍工體制太過拉胯,更高端的火銃根本造不出來。
當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兒》中,將三眼火銃描述為「大明神器」,可以連發三槍,在火藥發射完後,三眼火銃還可以當作鐵棍來近戰。在當年明月的平行宇宙中,後金部隊在三眼火銃面前吃了不少虧。當年明月顯然是誇大了三眼火銃的威力。
三眼銃這玩意兒其實就是火門槍,工作原理是:在火銃口連接一根引線,使用時在槍口塞上火藥,點燃引線放槍即可。歐洲在14世紀晚期就已經基本淘汰了這玩意兒,因為它的射程近,不易操作,破甲能力差。三眼銃相比普通火門槍唯一的變化在於,將三個頭接在一塊兒。這玩意兒根據記載,能造成有效殺傷的射程只有三十多米,對上蒙古的輕騎兵可能還有些效果,但遇上披著厚重裝甲的滿洲起兵,那殺傷力還要繼續打折扣,可以說基本上沒啥大用。至於說當棍子使,也僅有理論上的可能。
清朝坐天下後,不禁民間的火器,於是在大明朝被奉為「神器」的三眼銃在清朝徹底淪為老百姓辦紅白事的禮炮,直到上個世紀農村的某些禮儀還用三眼銃當禮炮用。
明朝製造火器的工匠具有匠籍,地位在普通人之下,每年要承擔明朝官方繁重的手工業製造工作,而且工資特低,這都屬於他們特定身份所必須履行的義務,可想而知這些人的工作積極性是非常低的。而明朝的軍械製造部門又是油水極大的部門,是個管事兒的都想撈一筆。於是,所有製造軍械所需要的原材料採購環節,他們都竭盡全力去撈錢,後果自然是所有的原料都是劣質的,造出的槍炮根本不能用。
這種低效的生產體制下,想要批量造出更高精度和複雜程度的火繩槍,明朝實在是無能為力。再者,明朝朝廷除了徐光啟等少數人主張引進西方先進火器之外,其餘士大夫對西方火器都是嗤之以鼻的,就連紅衣大炮這玩意兒,也是徐光啟的人磨破嘴皮子才引進的,而且大多數都留在京城當作擺設。這種大環境下,能有研發更好武器的動力那才奇怪。
因此,明朝只能將後世的禮炮「三眼銃」當做「護國神器」。其結果,自然是可以預料的。
圖片來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