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本篇文章之前我們先來看下當時的歷史背景吧!此時,蒙古人在亞歐各地的影響力逐漸消退,西亞的奧斯曼帝國,東亞的明帝國,中亞的帖木兒帝國先後乘勢而起,重建了亞洲各農耕文明區域的格局。三大帝國之中,風頭最勁的是帖木兒的帝國,打敗了中亞、西亞和南亞幾乎所有強勁的對手,包括金帳汗國、德裡蘇丹國和奧斯曼帝國。而明帝國和奧斯曼帝國正處於上升階段之中,也顯現出了蓬勃的生機。明太祖朱元璋把蒙古統治者趕回草原,確立了對中國大部分地區的統治,並建立了高度中央集權的國家體制,明帝國也成為世界頭號人口大國。奧斯曼國家在小亞細亞站穩之後,向巴爾幹半島擴張,從一個不起眼的小國成長為地跨歐亞的大國。在印度,德裡蘇丹國在圖格魯克王朝統治下達到全盛,版圖擴張至南印度,穩居世界第二人口大國之位。
中亞歷史上最有名的徵服者帖木兒。帖木兒出生於中亞的一個蒙古貴族家庭。當時,中亞歸西察合臺汗國。西察合臺汗國沒落後,中亞開始大亂。帖木兒抓住機會,趁機起兵。經過十多年的戰爭,帖木兒剿滅了西察合臺汗國境內的群雄,控制了整個西察合臺汗國。為了強調自身的合法性,帖木兒娶了成吉思汗後裔,西察合臺汗國公主為妻,以成吉思汗繼承人自居。定都撒馬爾罕,初步建立了國家。
帖木兒(1370-1405年在位)首先致力於擴大根據地。先是攻滅了鹹海邊的花剌子模,然後連續五次進攻老東家東察合臺汗國,一直打到吐魯番,使東察合臺汗國從此一蹶不振。接著,帖木兒利用伊兒汗國四分五裂的良機,進攻伊朗和阿富汗地區,從1380-1393年,剷除了一個又一割據勢力,吞併了伊朗和阿富汗地區。帖木兒的帝國西到幼發拉底河,東到印度河,包含中亞,這差不多就是其最大版圖。
帖木兒其後進行的徵服以劫掠和復仇為主,沒有建立穩定的統治。1389—1395年三次親徵,擊敗了金帳汗國,將背叛他的義子忽忽迷失拉下寶座。1398年入侵印度的德裡蘇丹國,挺進德裡,在大肆劫掠並扶植了代理人之後撤走。1400年攻入埃及馬穆魯克王朝統治下的敘利亞,洗劫了阿勒頗和大馬士革。隨後,帖木兒帝國與另一個崛起中的強國奧斯曼帝國發生了碰撞,可謂強強對決,結果是帖木兒在1402年的安卡拉戰役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俘虜了奧斯曼的素丹,洗劫了小亞細亞幾個大城市,使奧斯曼帝國遭到了成長過程中的最大挫折。帖木兒幾乎打敗了當時亞洲的所有大國,除了東亞的明帝國。他還籌劃好東徵中國,但1405年他的病死使中國避免了一場血光之災。帖木兒將被徵服地的瑰寶和人才聚集到首都撒馬爾罕,將該城建成一個繁華的都市。他積極贊助學者和藝術家,他的時代被稱為「帖木兒的文藝復興時代」,但實際上影響範圍和延續時間都很有限。帖木兒統治末年,其帝國的疆域面積達到約580萬平方公裡,人口達到約2850萬。
帖木兒終究沒有成為成吉思汗二世,原因在於他缺少成吉思汗那樣的長遠規劃,他的後代也遠不如成吉思汗的後代爭氣。帖木兒死後,他的帝國很快就陷於分裂和內戰之中,成為曇花一現的強國。
到14世紀中期,蒙古帝國統治中國全境已有近百年了,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在不斷累積,最終「開河」和「變鈔」兩大事件成為全國大起義的導火索。「變鈔」是指元朝政府為解決財政困難,變換幣值,導致惡性通貨膨脹。「開河」是因1344年起黃河數次決堤,造成北方嚴重水災,元朝被迫啟動大規模治河工程。結果在1351年,以開河工為發起力量的元末農民大起義爆發。起義軍稱紅巾軍,分為多支,遍布全國各地。貧苦農民出身的朱元璋,獲取了其中一支起義軍的領導權,並以集慶(今南京)為根據地,逐步擴充勢力。他先是消滅了南方其它起義軍的力量,統一南方,於1368年建立明帝國。然後派大將徐達、常遇春北伐,於1368年攻克元朝首都大都,把蒙古統治者趕回草原,確立了明帝國對中國大部分地區的統治。在此之後,朱元璋還先後八次派兵北伐,力圖解除元朝殘餘勢力的威脅。到14世紀末,明帝國的疆域面積約為720萬平方公裡,人口約為6400萬。
明太祖朱元璋(1368-1398年在位)稱帝後建立了一系列具有開創性的制度,大部分在明清兩代被沿襲繼承,使中國封建社會進入了一個更加具有內部穩定性,也更加專制、保守的新階段。他廢除了宰相,讓皇帝兼任宰相的工作,直接監管六部尚書的工作。他在軍事上和地方行政上實行了以「分權制約,加強控制」為目的的機構改革。在邊疆地區則建立了衛所制度,實行軍屯制。朱元璋還設立了都察院和錦衣衛,前者負責監察檢舉,後者則作為皇帝的爪牙,為皇帝從事特務活動。在科舉制度方面,朱元璋時期確立了八股取士制度,這一制度被認為是對人才的束縛,為後世所詬病。
朱元璋對待官方緊抓一個「嚴」字。他蓄意製造了數次冤獄,殺戮了大批開國功臣,被牽連而死的人每次都數以萬計。另一方面,朱元璋在反官員的貪酷方面力度很大,為歷代所罕見。在他統治時期,能夠積極發展農業生產,興修水利,撫恤貧民,在興建工程和發動戰爭上都十分注意節制,體現了他出身貧農,能知民間疾苦的優勢。明朝的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為下一階段的全盛打下了基礎。
奧斯曼土耳其人是西突厥人中的一支,在亞歐民族大遷徙的洪流中飽經滄桑,從中國北部到中亞大草原再到伊朗高原東部,都留下了的足跡,在遷徙過程中,他們也成為真主安拉的子民。後來在「上帝之鞭」蒙古人的逼迫下,他們之中大約400戶人家在首領厄爾圖格魯爾的帶領下遷到了小亞細亞,在這塊美麗的土地上找到了安家之地,依附於塞爾柱土耳其人的羅姆蘇丹國。1290年,厄爾圖格魯爾之子奧斯曼繼承了首領之位。由於羅姆蘇丹國在蒙古人的打擊下已分崩離析,奧斯曼便接過了土耳其的大旗,1299年宣布獨立建國,自稱埃米爾,1300年又自稱素丹(意為最有權威的人),開創了長達624年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奧斯曼的名字成為這個帝國的國號。
奧斯曼(1299-1326年在位)高舉聖戰的大旗,將宗教的和半宗教的團體凝聚在自己旗下,來自各民族的穆斯林戰士源源不斷地來投奔他,他也慷慨地接納重用。奧斯曼進攻的主要目標是日益衰敗的拜佔庭帝國,先後攻佔了小亞細亞西部的很多城市。奧斯曼之子烏爾汗(1326-1359年在位)繼位之後,建立了正規的步兵和騎兵,初步組建了國家行政組織,鑄造統一的錢幣,在國內推行伊斯蘭化政策。他繼續集中力量進攻拜佔庭帝國,先後奪取了布爾薩、尼西亞(拜佔庭第二大城市)、尼茲米特等地。1345年又吞併了突厥人的卡拉西公國,全部控制了馬爾馬拉海南岸地區。烏爾汗娶了約翰六世的公主狄奧多拉為妻,並以援助嶽父為名,於1354年渡過達達尼爾海峽,從塞爾維亞人手中奪取加利波利半島,以此為向歐洲擴張的根據地。
烏爾汗之子穆拉德一世(1359-1389年在位)繼續向小亞細亞中部擴張,徵服了安卡拉等地。而他的擴張重心則是巴爾幹半島,開始對塞爾維亞、保加利亞等地進行系統性徵服,1389年科索沃會戰,擊敗了以塞爾維亞為首,保加利亞、波士尼亞、阿爾巴尼亞、瓦拉幾亞和匈牙利等多國參加的聯軍。穆拉德一世在此戰中遇刺身亡,其子「雷霆」巴耶塞特一世(1389-1402年在位)繼位。科索沃會戰震撼了歐洲,歐洲各國騎士組成十字軍,在匈牙利國王統領下進攻奧斯曼帝國,結果在1396年尼科堡一戰再次完敗於奧斯曼人之手。巴耶塞特一世更關注於在亞洲的擴張,他消滅了各個突厥人公國,初步統一了小亞細亞。14世紀,奧斯曼國家從小亞細亞上一個不起眼的小國成長為地跨歐亞的大國,1400年前後,奧斯曼帝國的版圖面積約為62萬平方公裡,人口約為600萬。
在東南亞歷史上,爪哇島的地位至關重要,島上曾出現過夏連特拉、新柯沙裡等強國,徵服過東南亞很多海島,甚至曾入侵中南半島。13世紀末,新柯沙裡王國正處於強盛時期,因拒絕向蒙古帝國稱臣納貢,觸怒了蒙古皇帝忽必烈。1293年,蒙古軍隊入侵爪哇島,新柯沙裡王國末代國王的女婿韋查耶藉助蒙古人的力量奪取了政權,然後又背約襲擊蒙古軍隊,迫使蒙古人從爪哇撤走。隨後,韋查耶以東爪哇的滿者伯夷(今泗水附近)為都,建立滿者伯夷王國(又譯麻喏巴歇)。
在第一代王韋查耶(1293-1309年在位)和第二代王查耶納卡拉(1309-1329年在位)時期,以平定內亂,鞏固統治為主。女王特裡布婆那(1329-1350年在位)任命卡查·馬達為首相,加強中央集權,進行了一系列政治、經濟和軍事改革。在卡查·馬達主持下,滿者伯夷王國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張,向東徵服了峇里島、松巴島,向西徵服了三佛齊和蘇門答臘島,向北控制了婆羅洲,還在馬六甲海峽建立據點,以控制貿易航路。到第四代王哈奄·武祿(1350-1389年在位)時期,滿者伯夷已基本控制了今印度尼西亞的大部分島嶼,勢力範圍甚至達到馬來亞和菲律賓群島,控制的土地面積達到約162萬平方公裡,人口達到約630萬。這也是印度尼西亞在古代歷史上的唯一一次基本統一。滿者伯夷擁有一支實力雄厚的海軍,維持著對諸島的控制和對香料貿易的壟斷。
滿者伯夷由於控制了海上貿易要道,商業十分繁榮,並由此促進了手工業的興盛。大乘佛教和印度教溼婆教派是該國的主要信仰。14世紀末之後,王國的控制力逐漸削弱,各藩屬國紛紛獨立,其後馬六甲王國興起,伊斯蘭教傳入,滿者伯夷的黃金時代一去而不復返了。
自1206年德裡蘇丹國建立之後,經歷了奴隸王朝(1206-1290年)和哈勒吉王朝(1290-1320年)的統治。本世紀初,哈勒吉王朝的素丹阿拉-烏丁(1296-1316年在位)強化了中央集權,將稅收權統一收歸中央,用國庫收入支持了一支47萬人的精銳騎兵部隊,發動了大規模徵服戰爭。他出兵消滅了古吉拉特和拉其普特地區印度教王公的割據勢力,並派大將卡富爾四次進軍南印度,徵服了德瓦吉裡王國、瓦朗加爾王國、霍伊薩拉王國和潘地亞王國,使德幹高原成為德裡蘇丹國的轄地。
1320年,北方邊境指揮官吉亞斯-烏德-丁·圖格魯克利用哈勒吉王朝的內亂,奪取了素丹之位,建立圖格魯克王朝(1320-1413年)。圖格魯克王朝前期是德裡蘇丹國最強盛的時期,素丹穆罕默德·圖格魯克時期(1325-1351年在位),向北遠徵花剌子模,深入到中亞腹地,向南繼續徵服南印度的大業,將科佛裡河流域納入德裡蘇丹國版圖,建立了23個行省。但他的稅收改革、幣制改革均未獲成效,他統治晚期德幹地區和孟加拉地區先後脫離了德裡朝廷的控制。菲魯茲沙(1351-1388年在位)統治時期,致力於改進耕作技術,提高農業生產,在恆河和朱木拿河流域開鑿了四條運河。他還集中力量進行首都德裡的城市建設。但他是個狂熱的穆斯林,對印度教徒來說可以說是個暴君。圖格魯克王朝,官營手工業十分發達,政府蓄養了大批奴隸進行工藝培訓,以從事官營手工業作坊的工作。
1398年,帖木兒大軍從中亞攻入印度,摧毀了圖格魯克王朝的軍事力量,將德裡洗劫一空,德裡蘇丹國從此一蹶不振。
帖木人死在東徵大明帝國的路上,對他個人來言,其實是一件好事。因為大明帝國在位的皇帝,是永樂大帝。永樂大帝雄才大略,英武異常。大明帝國也處於盛世之中,整個蒙古都被大明帝國打到臣服。帖木兒如果真的攻入中國,覆滅就是他最好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