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技術的進步,氫能源逐漸成為各個行業的高頻詞彙,其推廣應用更是大家熱議的話題。甚至有觀點認為,氫能源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新能源,既能達到0排放的低碳環保,又能如同汽油車一樣沒有裡程焦慮。但受生產技術、基礎設施等條件的限制,氫能源始終未能大範圍普及。
據了解,目前國內氫燃料電池汽車累計銷量只有6000餘輛,加氫站也僅有不到50座。同時,當前氫燃料電池汽車推廣應用的領域主要聚焦於公交、物流等。不過,近年來,各地已在持續加大對氫能產業的投入力度。
在長城汽車總裁王鳳英看來,氫能產業前景廣闊。據國際氫能委員會預計,全球氫能產業2050年佔終端能源需求比例達18%,可減排60億噸二氧化碳。
與前景形成對比的是,發展氫能產業仍存在很多難點,產業鏈發展不均衡、配套不充分等制約了氫能產業發展。王鳳英在相關議案中提出,氫能產業集群未形成規模化,氫能供應體系尚不穩定,核心材料和關鍵部件的技術尚不成熟,氫能產業始終得不到快速且健全的發展。這些問題也是業內專家、學者和企業家的普遍共識。
因此,王鳳英建議一方面加大氫燃料電池基礎科研投入,另一方面通過引導社會資本投入,建立穩定、便利、低成本的氫能供應體系,此外還需從政策入手,創新激勵方式,完善標準法規。
與純電動汽車的發展軌跡類似,氫燃料電池汽車前期始終面臨著基礎設施、技術水平等制約因素。隨著產業鏈上下遊共同協力,如續航裡程和充電時間等「痛點」已逐漸被攻克。
值得注意的是,當前絕大多數車企已經在氫燃料電池汽車的研發及應用上進行了深度布局。這其中也包含如長城汽車等優秀的中國汽車企業。根據當前氫燃料電池汽車即將進入量產階段的信息不難看出,氫燃料電池汽車已經離我們越來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