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中國古代珠寶飾品你會想到什麼?
是藏於民間的各種琥珀蜜蠟,還是收與達官顯貴的祖母綠?是引起六國紛爭的和氏璧,還是次次討得慈禧歡心的翡翠?
如果留心,不難發現我們下意識想到的很多都是「玉石」,並不是我們現代推崇的「寶石」,如鑽石、紅寶石、貓眼等。
確實,我們民族的審美都更偏好於「質潤」的寶玉石,講究「君子比德如玉」,將謙和溫潤種種品質賦予玉石,但這也不是意味著我們古代並沒有色彩豔麗的「寶石」,有時只是這些寶石的叫法與現代不同,讓人一時無法聯繫在一起。
水晶是一種大眾化的寶石,消費市場中最常見的珠寶。作為一種飾品,它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楚人就開始將水晶穿成珠子佩戴。在中原等地,水晶製品還會作為墓主陪葬品。

水晶因其透明、色彩繁多而被先民們喜愛,又因其堅固不易磨損而被加工成飾品。
先民們因其似清水般透徹將它稱為「水精」,認為這是水的精華,由水中精氣凝結而成。在那個礦物學知識匱乏的年代,他們認為這種「石頭」是由一千年的水埋在地下化成。

這種說法乍一看很是有趣,但細細想來卻也有一定的道理。水晶常被發現於地下溶洞中,我們所熟悉的水晶洞便是其中類似的一種。溶洞中含有豐富的地下水,地下水中含有豐富的飽和二氧化矽。
當溶洞中的壓力約在大氣壓力下的二倍至三倍左右,溫度在550-600℃間,八千萬年過去,水晶就慢慢發育起來了。

水晶的化學成分是SiO2,因其結晶學特性,水晶常發育成規則的柱狀晶體。
除了無色之外,還可以帶其他色調,如紫色、黃色、淺紅色、褐色、黑色、綠色、藍色,在市場上分別命名為紫晶、黃水晶、芙蓉石、煙晶、墨晶,當其內部含有纖維狀包裹體時,又稱為發晶。

當其中的包裹體定向排布時,會產生特殊的光學效應。含細密平行排列的角閃石石棉纖維,會產生如貓眼效應;內部含定向排列的細小金紅石針,會產生星光效應。
這兩種效應使得水晶的觀賞性劇增,價格也隨之增加,成為不可多得的送人首選。
千年前,它是英王皇冠的主石,鑲鑽為襯,現在卻沒高級玩家收藏
鑽石,這種「碳」巖漿都不能融化,是火山噴髮帶來的禮物
奧地利鑽石不是鑽石,巴西祖母綠不是祖母綠,這種叫法繞暈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