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網商記者 貢曉麗)海豚的微笑,是最殘忍的騙局。
紐西蘭邊緣創新公司正在與中國的海洋館談一筆生意——用逼真的機器海豚替代海豚表演。
機器海豚由邊緣創新特效技術專家和迪士尼幻想工程公司專家聯合設計製造,1:1完美複製了真實海豚的外形與生物特性,幾乎看不出是仿製的機器海豚。
邊緣創新公司希望能在未來三年售出150隻機器海豚。
海豚微笑背後的憂鬱
第一次觀看海豚表演的經歷總是令人難忘——海豚一會用背鰭拉著馴養員穿越水池,一會用吻部將馴養員頂出水面,一會又變成了馴養員腳下的衝浪板……
海豚好像一直在微笑,人們也一邊微笑一邊回以熱烈的掌聲。
大多數觀眾認為,海豚表演是很棒的娛樂節目,而且海洋館裡的海豚也很幸福,能在人類的精心照料下安享餘生。
可是,假如你看過2010年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海豚灣》,或許就能觀察到海豚深藏在微笑下的極度憂鬱。
理察·歐貝瑞 ,是《海豚灣》的發起人和講述人。
在上世紀整個60年代,歐貝瑞是海豚訓練和海豚表演的代名詞,他創立的海豚表演電視節目《飛寶》,曾讓一整代美國小朋友長大後想做海洋生物學家。
直到1970年,出演《飛寶》的明星海豚凱西,在歐貝瑞面前關閉氣孔自殺,歐貝瑞才意識到海豚有自我意識,餘生的30多年裡,他一直為解放海豚而活。
「等你真正認識了這種別樣的智能生命,不用多久,你就會明白,它們不屬於這種囚徒般的生活。」歐貝瑞說,海洋館中真實的海豚生活,絕不像舞臺上那樣光鮮精彩,很多海豚會不停用身體和吻部撞擊池壁,因為它要尋找出口。
這是一種殘酷的折磨,伴隨著自殘、自殺、刻板行為及異常攻擊行為……
2009年,歐貝瑞和拍攝團隊在日本和歌山小鎮太地町偷拍了紀錄片《海豚灣》,終於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
每一隻圈養海豚都有悲慘身世
由於人工飼養的海豚生育緩慢,海洋館裡的海豚大多來自野生捕獲。
每年9月到來年4月,太地町附近海域都有遷徙的海豚經過,漁民們將此視作天賜禮物,他們開著船,成群結隊等待海豚到來,然後將它們驅趕向海岸圈起來。
次日清晨,當地的海豚馴養師趕來挑選中意的海豚。
落選的海豚,會被趕到一個口袋狀的海灣中殺掉——這個口袋狀的海灣,就是海豚灣。
太地町是全球海洋館的最大供應商,倖存的海豚從此在海洋館中賣笑,沒有人會聯想到它們悲慘的身世。
「一隻海豚渴望取悅馴養員,時刻準備服從馴養員的任何指令,因為它餓了。」歐貝瑞解釋了海豚表演的真相。
觀眾眼中的精彩表演,其實是海豚對食物的搖尾乞憐。除非飢腸轆轆,否則它們不會開始表演,這是歐貝瑞做馴養員時了解到的第一件事。
馴養師通常稱這種培訓方法為「積極獎勵」,可是從海豚的角度看,這是食物的匱乏。
一場表演結束,大多數海豚一動不動,只是在水池裡苦撐,等待下一場表演,等待下一次餵食。
寬吻海豚通常生活在全球溫帶和熱帶水域中,長度一般在2米以上。一個海豚群往往由幾十上百隻海豚組成,為了覓食,它們每天要遊上60公裡。
野生寬吻海豚在海洋中的活動範圍通常超過100平方公裡,人類為它們規劃的世界卻小得多,曾有調查顯示,全球233家海洋館的最大主水池,平均面積只有444平方米。
逼仄的生活空間,還伴隨著遠高於海洋的噪音,24小時開啟的冷卻泵,時時刻刻折磨著聽覺發達的海豚。
此外,海豚是社交動物,通過親緣關係建立社會關係,但是被捕販到海洋公園的海豚,卻被迫切斷了與族群的紐帶,強行和沒有親緣關係的其他海豚放在一起,如果遇到討厭的「池友」,海豚的一生都會在痛苦中度過。
正因如此,海洋館的海豚總會出現各種生理心理健康問題。
一個殘酷的對比是,海豚的自然壽命通常在45年以上,可是海洋館裡的它們,平均壽命僅有5年。
海豚是商業資本的搖錢樹
在海洋館裡,海豚不只是動物,而是被壓榨的工具。
去年年底,世界動物保護協會發布了《「微笑」的背後——全球海豚娛樂業研究》,發現全球大約有超過3600隻鯨豚類動物,被圈養在58個國家和地區的355家海洋館裡,其中有3000多隻海豚,60%以上分布在北美洲和亞洲。
海豚表演幾乎是所有海洋館的壓軸項目,93%的海洋館有海豚表演,66%提供海豚水下共舞項目,75%可以和海豚合影,還有23%的海洋館推出了海豚輔助治療項目。
有海洋館就有海豚,而海豚如此不可或缺,正是因為它能為人類帶來極為豐厚的收益。
據這份研究顯示,在世界各地,海洋館的成人門票平均售價為34美元,一隻海豚每年可帶來40萬至200萬美元的收入,這也意味著,全球圈養海豚的每年總產值超過10億美元,這還不包括周邊零售商品、餐飲和住宿這些額外增收渠道。
在佛羅裡達礁島群的海豚研究中心,花幾十美元賣完門票後還有大量付費項目:與海豚共泳20分鐘,收費155美元;陪海豚玩一個小時,收費40美元;體驗一天的馴養師生活,需要650美元,該中心還讓海豚接待生日和訂婚宴會。
海洋館背後有著複雜的商業網絡,一些大型國際企業集團通常在全球擁有數十個海洋館,再往後扒,不難發現還有大量國際金融機構支持,包括銀行、私募股權公司和投資公司。
正如其他任何行業,海豚表演也建立在供需基礎之上。只要有人購買海洋館門票,就會有海豚源源不斷從野外捕獲並接受訓練。
目前,全世界已有15個國家和地區立法,禁止圈養鯨魚和海豚。英國在1985年曾擁有30家海洋館,現在全沒了。
2019年,印度也開始立法淘汰海洋館,成為第一個立法淘汰海洋館的亞洲國家。
觀眾接受機器海豚也沒用
也有一些另闢蹊徑的想法,比如用機器海豚替代海豚表演。
早在1999年,迪士尼幻想工程公司便研發出了初代機器海豚,並在迪斯尼未來世界主題樂園的「尼莫和朋友」水族館(當時名稱為The Living Seas)進行了首次測試。
當時的機器海豚,身上甚至還連著一根長長的控制線,但已經可以在池子裡遊泳並與潛水員互動。
兩相對比,如今的機器海豚惟妙惟肖,外觀幾乎與真海豚沒有區別,雖然它沒有照相機、傳感器或智能晶片,需要實時接收指令才能與與觀眾互動。
觀眾能不能接受機器海豚是一回事,要讓海洋館接受機器海豚則是另一回事,因為這完全取決於成本收益。
新一代機器海豚重270公斤,續航能力10小時,造價2000萬美元,可在鹹水中「生活」10年左右。
哪怕像最賺錢的真海豚一樣,機器海豚每年給海洋館帶來200萬美元收入,10年時間剛好只夠收回成本。
真實的海豚要便宜很多。
20世紀60年代,各地海洋館剛剛興起時,寬吻海豚單價不過300美元,而現在的價格大約在20-30萬美元之間。
2004年,在美國的海洋館圈養一隻海豚,每天花銷大約為500美元,包括食物、藥品、水池環境維持、馴養員工資等,一年不會超過20萬美元,不到2年就能回本,只要海豚還活著,還有力氣表演,就會為海洋館創造源源不斷的利潤。
雖然機器海豚商業前景尚不明朗,但邊緣創新負責人堅定地認為,機器海豚就是未來。
「機器動物提供了一種以可持續、安全和有利可圖的方式,在未來去重塑海洋娛樂業,而且表演場地可以拓展到主題公園、噴泉、遊輪、度假酒店、購物中心、博物館……機器動物也不會局限於海豚,大白鯊、逆戟鯨,我們都可以設計製造。」
今年3月1日,太地町2019/20賽季的海豚狩獵比賽結束了,總共進行了130次圍捕,涉及8種海豚,180隻海豚活著送到了海洋館,剩下的560隻全部遭到屠殺。
gizmodo:A Special Effects Company Built a Robotic Dolphin so Aquariums Won't Have to Keep Real Ones in Captivity
youtube:RNZ Interview Robot Dolphin - Made by Edge Innovations - This is an animatronic!
thesun:Genius inventors create robot DOLPHINS 『you can’t tell from the real thing』 – and each one costs 20million
designboom:these hyper-real robotic dolphins could replace captive marine mammals in sho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