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媒:完善臺灣社會經濟 蔡英文迫切需補修學分

2021-01-10 中國新聞網

一例一休調整忽略產業型態差異導致民怨升高,已成為蔡英文未來在完善臺灣社會經濟上迫切需要補修的學分之一。圖片來源:臺灣《工商時報》 資料照片

  中新網6月15日電 臺灣《工商時報》15日刊文稱,過去兩年來,臺當局並未讓臺灣的社會經濟擺脫陰霾步入坦途,而是呈現社會充滿「茫」然與經濟陷入「困」頓。蔡英文在執政上,並未將核心聚焦於「民之所欲」政策,而是「自以為是」以政黨利益為前提。完善臺灣社會經濟已成為蔡英文未來迫切需要補修的學分。

  文章摘編如下:

  臺灣政黨輪替屆滿兩周年,開始進行下半場。雖然此前蔡英文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數據讓她頂住四方炮火」,但其「亮麗表現」卻又無法拉抬已不斷下滑的民調數據。過去兩年來,當局高舉「改革」旗幟推動各項政策,並未讓臺灣的社會消除對立、邁入和諧、經濟擺脫陰霾步入坦途,而是呈現社會充滿「茫」然與經濟陷入「困」頓。

  為何民眾對蔡英文執政以來迄今的所作所為沒有感觸?探究其癥結,其實可以將背後原因歸咎於其在執政上,或許受到本身個性限制與意識形態影響,過度自我沉浸於掌握權力的迷惘,始終抱殘守缺已飽受批評的理念。再者,在處理上缺乏理性溝通,甚至無視社會氛圍,採取「先射箭、再畫靶」作法,誠如在管理實務上所指出的「確認偏差」,使得部分政策因藍圖模糊、程序衝突,而引發民眾心生疑慮或產生恐懼。

  也就是說,蔡英文在執政上,並未將核心聚焦於「民之所欲」政策,而是「自以為是」以政黨利益為前提,例如:一例一休調整忽略產業型態差異、年金改革操作世代仇恨族群對立、不當黨產追討濫權違背「憲法」精神等;再者,重啟「南向」政策缺乏整體策略、前瞻建設計劃粗糙罔顧財政紀律、兩岸關係緊繃波及企業市場布局等。這些背離現象,在無形中不斷暈染,導致民眾對當局的抱怨升高、信心下降,已成為蔡英文未來在完善臺灣社會經濟上迫切需要補修的學分。

  先從低薪狀況來說,特別是青年低薪的現象十分嚴重。依據GDP所得分配資料統計顯示,雖受僱員工報酬從2001年的5.17兆元(新臺幣,下同)增加至2016年的7.51兆元,但其佔GDP的比重從50.9%下降至43.8%,創下歷年次低;相對同一期間企業分配盈餘佔比則是從29.8%上升至34.6%,呈現逐年增加趨勢。由此說明,現行租稅制度扭曲,使得受僱員工並未隨著企業盈餘增加分享,陷入低薪魔咒。

  再就所得分配而言,尤其是家庭負債比重持續升高。雖當局認為人均所得逐年增加,但卻忽略家庭負債比重呈現惡化趨勢。依據德國安聯金融集團「全球財富」報告指出,最近三年臺灣地區家庭負債不斷增加,從2014年的14.18兆元上升到2016年的15.16兆元,平均每戶家庭負債168.5萬元。若以2016年其佔GDP的比重達到87.5%來看,不但超過全球平均的64.6%,而且超過亞洲平均(不含日本)的46.6%,僅次韓國,名列全球前茅,顯示所得分配惡化。

  此外,投資意願持續低迷。去年5月臺灣股市超越萬點之後持續升溫,臺股市值從27兆元增加至35兆元,在表面上此一數據,似乎顯示民眾對蔡當局的信心超越馬當局執政時期。雖股價越高代表企業籌資能力越高,將有助於提高島內投資率;但去年島內投資率僅有19.78%,創下8年以來新低。也就是說,這些臺股泉源並未扮演資本市場中介角色帶動實體經濟功能。

  另一方面,能源政策轉型進退維谷。雖當局夢想2025達到再生能源發電佔比20%、燃氣50%、燃煤30%完成「非核家園」願景,但這些項目在發展上除必須通過環評審查外,無法忽略其運作所涉及的土地、運輸、儲存、天候、海象等風險限制,尤其進口燃氣極易受到國際因素影響。也就是說在推動能源政策轉型上,與其盲目追求夢幻願景,不如務實面對既有環境條件,同時規劃最適能源配比,採取循序漸進發展,否則難以擺脫缺電陰霾。

  最後,則是兩岸關係陷入僵局。2016年5月以來迄今,在意識型態糾葛下始終以模糊的態度迴避「九二共識」,造成兩岸關係從2008年5月以來的「熱絡」景象急轉直下呈現「冰凍」狀況,使得臺灣經濟直接受到影響。同時,為了降低對大陸的依賴,重新啟動「南向」政策,更是將臺灣既有的利基條件拱手讓人。此一政治考慮頗讓臺灣產業喪失許多市場布局機會,已嚴重地對其未來的發展產生相當程度影響。

  面對上述日積月累、並非始於今日待補修的社會經濟學分,不論是結構性限制抑或是循環性問題,唯有主政者拋棄預設立場、決策者敞開心胸雅量,以及擺脫「完全執政」迷惘、割捨「已知定見」思維;同時,必須以正確的「方法」和「態度」,替代模糊「數據」或「感覺」,如此才能讓臺灣的社會經濟真正脫胎換骨。

相關焦點

  • 臺媒社論:蔡英文連任,綁架臺灣未來駛向深淵
    由左至右依次為:蔡英文、宋楚瑜、韓國瑜海外網1月12日電 2020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投票結果於11日晚間出爐,蔡英文連任臺灣地區領導人。對此,有臺媒評論選舉「不公平、不對稱、不道德」,痛斥「『臺獨』與『綠色恐怖』正雜糅成一具具可怕的怪胎,把臺灣推向一條不歸路」。臺灣《中時電子報》1月11日晚發布以「莫讓臺灣民主登上屍速列車」的社論文章。社論表示,2020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結果,給了「楊蕙如們」一張通行證,從今往後,綠色網軍將如蟑螂般無所不在,並在綠色恐怖護航下更加囂張。
  • 臺媒警告蔡英文:勿錯讀民意,及時修補社會裂痕,否則自食惡果
    編輯:凝冰蔡英文連任臺灣地區領導人,臺媒發出警告,稱蔡英文不應該把自己再次當選解讀為民眾支持她的決策。如果她繼續一意孤行,不傾聽民眾的聲音,將會釀成大錯。臺媒警告蔡英文,不要錯讀民意,應該及時修補裂痕臺灣比較有公信力的《聯合報》對蔡英文提出了幾點要求,首先,他們希望蔡英文可以修補臺灣社會的裂痕。原來的時候臺灣雖然存在對立,但問題並不是很嚴重。可是自從蔡英文上臺之後,對立演變成了裂痕,從原來的藍綠對峙,發展到了如今的世代對立。
  • 臺媒:連這麼合理的要求都拒絕 蔡英文心虛了
    來源:海外網海外網12月11日電近日,臺灣三家電視臺都極力爭取舉辦2020年臺灣地區領導人「大選」辯論,國民黨候選人韓國瑜和親民黨候選人宋楚瑜都已籤署同意參加辯論,結果卻因蔡英文只想參加綠媒舉辦的辯論,拒絕籤署而導致辯論擱淺
  • 臺媒轉發「拔蔡」文章 蔡英文在美國急眼,埋怨大陸
    蔡英文(臺媒資料圖)海外網7月12日電日前,有23家臺灣網媒轉載了大陸媒體批評蔡英文的文章,蔡英文以此為藉口搞起了么蛾子。綜合「中時電子報」等臺媒報導。日前,有23家臺灣網媒轉載了大陸媒體「中國臺灣網」一篇文章,文章批評蔡當局為了「拔」掉國民黨籍臺灣大學校長管中閔而霸凌教育界,製造寒蟬效應,呼籲拔「蔡」。這篇文章獲得了23家臺灣媒體轉載,蔡英文似乎覺得非常礙眼。她人在美國,還不忘拿此事做藉口抹黑大陸。
  • 蔡英文的連任,成了「武統」的導火索?臺媒:關鍵看這點
    蔡英文的連任,成了「武統」的導火索?臺媒:關鍵看這點。蔡英文迫不及待會見美、日政客領土間的爭議很容易上升為軍事上的衝突,而軍事衝突也很容易演變成為戰爭,這個規律是眾所周知的。但是用武力來解決問題對於兩岸雙方來說都是不划算的,畢竟軍事戰爭的耗費太大,而且不利於經濟社會的發展。
  • 臺媒宣稱蔡英文從金門返回途中與解放軍軍機「距離僅半個臺灣」
    【環球網報導 記者 李東堯】島內親綠媒體「三立新聞網」下午報導稱,蔡英文23日搭乘專機前往金門,返程回臺時,解放軍軍機跨越「臺海中線」以東繞飛,在空中盤旋至少173分鐘。截至發稿,兩岸方面尚未就報導真實性做出回應,但「三立新聞網」卻「形象」地稱:「(蔡英文)專機與共機距離僅半個臺灣!」疑似解放軍軍機與蔡英文專機位置示意/圖自臺媒報導所援引的消息源來自網友在飛行航跡網站上的發現。
  • 蔡英文的連任,成了「武統」的導火索?臺媒:關鍵還是得看這點
    編輯:霍特蔡英文前些日子以817萬票順利連任臺灣領導人,民進黨也以優勢席位再次實現對「立法院」的全面控制。2020臺灣領導人的選舉戰中民進黨大獲全勝。但是蔡英文自成為臺灣領導人後狂打「反中牌」,讓越來越多的網友覺得用和平手段解決兩岸問題大概率是不可能的,所以才會開始熱議「武統」問題。蔡英文的連任,是否成為了「武統」的導火索?臺媒對此表示:關鍵看這點。
  • 兩艘美艦穿航臺灣海峽,臺媒極力渲染,我國防部全程跟蹤監視
    民進黨當局繼續執政後仍拒不承認「九二共識」,「臺獨」主張與活動有顯性升級之勢,其立法機構負責人甚至叫囂「儘速修憲,讓臺灣邁向正常化國家」。民進黨當局種種謀「獨」行徑,嚴重破壞兩岸關係,嚴重損害兩岸同胞利益,一手造成兩岸關係緊張加劇作用於臺灣,衝擊島內經濟民生和社會安定。可以得出結論:「臺獨」只會禍害臺灣。
  • 蔡英文執政兩周年哪些事惹毛臺灣網友?大數據告訴你
    臺灣包袱鋪,臺灣網友很憤怒。眼瞅著蔡英文執政臺灣兩年了,民進黨也在「立法院」拿下了多數席次。不過蔡英文的人氣好像也在隨著時間一塊流逝呢~島內對於蔡英文和民進黨的罵聲越來越多,那麼,究竟哪些事兒最讓臺灣民眾糟心呢?今兒大家就跟撩叔一塊來看看。
  • 臺媒:蔡英文將宣布由臺積電創辦人張忠謀任APEC代表
    臺灣中時新聞網報導稱,臺當局領導人蔡英文今天(10日)上午10時將宣布由臺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擔任臺灣地區代表參與領袖峰會,這是張忠謀第4度出任代表。「中時新聞網」報導提及,張忠謀首次出任代表是在2006年臺當局前領導人陳水扁執政時期,蔡英文上臺後,前兩年都派親民黨主席宋楚瑜為代表,2018年起改派張忠謀出席,連同這次,是蔡英文第3度派張忠謀代表參與。今年9月,有臺媒報導稱,臺方已籌備參加在馬來西亞主辦的APEC年會,並謀劃由蔡英文參與領袖峰會。
  • 華盛頓一決定讓蔡英文心涼,臺媒這「一刀」補得漂亮
    自蔡英文出任臺灣地區領導人以來,民進黨當局為了撈取政治利益,緊緊貼靠美國政府。為了討好美國,蔡英文2020年更是不顧島內民眾強烈反對,執意開放含瘦肉精的美國豬肉進口。蔡英文當局還宣稱,該決定能有效促進所謂「臺美關係」。
  • 蔡英文學美國「封殺」陸資,反斷臺灣經濟活水
    編輯:堅果審稿:悠悠據臺媒報導,臺灣經濟事務主管部門在宣布愛奇藝「禁令」後,又認定「淘寶臺灣」是陸資,且違反了來臺投資的相關規定,讓其在六個月內進行整改或撤資。對此,臺媒指出,這是香港實施國安法後,蔡英文追隨美國政府,打出的「反中」牌,對陸資進行封殺。
  • 臺灣當局架拒馬蛇籠阻擋抗議者 臺媒:「暴力小英」指責暴力,笑話!
    4月19日,臺灣軍公教團體發起「圍城」活動,包圍「立法院」,試圖阻止臺灣當局召開年金改革會議。然而,在刀片、拒馬、蛇籠和軍警包圍得嚴嚴實實的「立法院」下,會議最後還是召開了。國民黨「立委」黃昭順表示,當了8屆「立法委員」從來沒有在鐵幕監獄裡面開會。她諷刺臺當局的做法「荒唐荒唐再荒唐」。 並且,臺灣當局領導人蔡英文19日還出面譴責抗議民眾的暴力行為。
  • 蔡英文講話充斥「兩國論」 國臺辦:會讓臺灣更危險
    海外網10月17日電17日上午10點,國臺辦舉行例行新聞發布會,發言人馬曉光針對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在「雙十講話」中的兩岸論述,作出回應。有臺灣記者提問發言人,上周國臺辦在回復蔡英文「雙十講話」的時候,提到充斥著「兩國論」,想請問這是否已經是對蔡英文的定性?
  • 臺媒:除了「獨角獸」,臺灣更需「螞蟻雄兵」
    臺媒:除了「獨角獸」,臺灣更需「螞蟻雄兵」 2018年02月24日 09:54:00來源:中國臺灣網   臺當局「行政院長」賴清德日前宣布臺灣《經濟日報》今日發表評論文章指出,在現況下,完善新創事業的環境是正確的,但以「獨角獸」數量作為重要的KPI(關鍵績效指標),並不是合適的做法。也許,改成觀察有多少比例的新創事業能夠在五年後「樂活」,才是更具意義的方案目標。
  • 呂秀蓮痛批蔡英文,沒想到蔡英文竟如此解釋!
    臺頭聞編輯:暗藍據臺媒報導,12月21日呂秀蓮在接受媒體訪問時發表重要言論。呂秀蓮指出,蔡英文引以為傲的經濟政績是不屬實的,並且蔡英文在執政4年以來對於臺灣經濟發展所帶來的惡劣影響是顯著的,蔡英文所鼓吹的臺灣地區經濟發展一路走高是不可能被臺灣民眾所認可的。
  • 臺媒:臺軍首艘沱江級巡邏艦下水,蔡英文稱要能不對稱作戰
    據臺媒報導,臺海軍首艘沱江級艦15日下水,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出席了下水儀式,宣布這艘艦艇的名稱為「塔江」。臺海軍「塔江艦」飛彈巡邏艦下水(臺媒圖)報導稱,「塔江艦」飛彈巡邏艦15日在宜蘭龍德造船廠下水。
  • 臺灣前「中研院長」李遠哲:蔡英文把減空汙推下一代 讓人失望
    前「中研院長」李遠哲(左)表示,曾多次與蔡英文談解決空汙及溫室氣體「兩多」問題,蔡英文的回答讓他失望。(圖片來自臺媒)中國臺灣網5月23日訊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針對蔡英文最近拋出的改善缺地、缺水、缺電、缺才及缺工等「五缺」問題,前「中研院長」李遠哲表示,臺灣應跟隨國際腳步,在解決「五缺」外,還需改善空氣汙染與溫室氣體(暖化)等「兩多」問題。他透露,曾多次與蔡英文談,但蔡一直回答「那是下一代的事」、「那是『前朝』的事」,讓他失望。
  • 臺媒曝:這五國集體對臺灣出招 蔡英文徹底無計可施
    鳳凰衛視6月15日《鳳凰焦點關注》,以下為文字實錄:任韌:臺灣媒體感嘆,這次五國要求臺灣的駐外機構改名,臺灣手中籌碼有限,無計可施。有媒體舉個例子,以奈及利亞為例,2016年臺尼之間的貿易總額是一億多美元,但是光大陸和奈及利亞的光4月份的貿易總額就超過了12億美元,所以經濟籌碼如此不足,臺灣拿什麼去斡旋談判呢?而至於蔡英文政府請美國居中調解,那更是天真之舉。
  • 蔡英文執政和臺灣的罩門都是經濟
    美國《世界日報》18日社論說,臺灣大選結束,政治出現嶄新局面。兩岸關係絕對是新當局的重中之重,幾乎所有觀察都不約而同指出,蔡英文最大挑戰除了兩岸關係,就是經濟問題。沒有中國大陸元素的臺灣經濟如何走強?如何變好?目前現在看來無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