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設計
大家好,我是曹敏,來自泛亞汽車技術中心。我從事汽車設計已經20年了,設計過大概30多臺概念車產品車,但今天我不想跟大家說太多我的設計故事,因為我是來一席開講的第一個汽車設計師,所以想多跟大家聊一聊汽車設計背後的故事,以及汽車設計師到底都在幹些什麼。
到去年年底為止,大家知道咱們國家汽車保有量是多少嗎?2.17億輛,意味著每6個人就有一輛汽車。
1998年,我剛剛開始做汽車設計,這是當時上海的街景。那個時候我們國家的汽車保有量是1300萬輛。在街上你能看到公共汽車、計程車,或者是拉貨的麵包車、卡車,傳統意義上的轎車並不多見。
而在我小時候,大概1970年代的上海,我們國家汽車保有量是57萬輛,所以在街上能看到一輛汽車更是特別稀罕的事兒。
我小時候生活的地方是一個拖拉機修配廠,院子裡有很多拖拉機,有那種大型的履帶式拖拉機,還有小型的四輪拖拉機。我最喜歡幹的事情就是爬到駕駛座上,握著方向盤,想像自己在開拖拉機,感覺很拉風。
那時我們廠裡只有一臺汽車,就是這個解放牌的卡車。我父親大學是汽車拖拉機專業的,是發動機方面的專家,小時候我就坐在他的腿上,看他用工程師畫側視圖的畫法教我畫車,先畫保險槓,再畫引擎艙、駕駛室。
▲ 解放牌卡車
那時候坐卡車對我來說是一種非常美好的體驗,不過很快這種體驗就被顛覆掉了。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坐了一次轎車,就是這種上海牌轎車,回來跟小夥伴吹了有半年的時間,因為之前認為車子裡面應該就是大卡車那種「轟隆轟隆」的感覺,但坐在轎車裡,沒有聲音,這麼舒服,這麼軟,覺得特別神奇。
▲ 上海牌轎車
後來我大學學的是工業設計,因為很喜歡汽車,經常會自己去畫很多草圖,覺得汽車應該是這樣的、應該是那樣的,但畢業了也沒有發現國內到底哪能設計汽車。
直到我畢業之後第三年,才聽說泛亞在招汽車設計師。當時泛亞是國內唯一能夠做汽車設計的地方,我的興奮可想而知,夾著作品集就跑去應聘了。
給我面試的是泛亞的第一任設計總監Zmood先生。他給我出了個題目,他說你是中國的設計師,那你為中國市場設計一款經濟型的轎車吧,給你一個禮拜的時間。
我在上海圖書館泡了一個禮拜,絞盡腦汁完成了一本草圖集,也可以說是塗鴉集。我在第一頁就寫了十個設計概念。
當時城裡的轎車基本上都是公務商務使用的,很高級,它跟低成本、跟經濟性沒有關係。
我覺得我設計的這輛車的用戶一定是在城鄉結合部,他們不光要坐人,還可能要拉貨,所以這個車一定要多功能。而且為了減少成本,門也得少一點,所以我提了減少車門的概念,提了多功能座椅的概念,然後還設計了可以拆卸的車頂。
我把作品集帶到了Zmood先生面前,他看了半天說,你這個概念還不少嘛。我心一下就提起來了,然後他又說了一句,我們正在進行一個很有意思的項目,其實就是給你出的這個題,內飾設計工作馬上要開始了,希望你能儘快加入我們。
我的汽車設計生涯就這麼開始了。當時的內飾設計是一個什麼狀況呢?這就是Zmood先生當時交給我的他畫的內飾設計的草圖。
這裡我想多說一句,今天我不想給大家看那種特別炫的渲染圖、效果圖,那是設計表層的東西,我很想給大家看的是設計的第一筆,這個概念到底是從什麼地方來的?這第一筆是從哪下去的呢?它到底為什麼這樣做?
比方說在這張圖裡面,它想體現的是什麼?是一輛經濟型的車,用一個特別簡單又可靠的內部的骨架,用特別少的零部件儘可能實現更多的功能。
上圖中左上角的儀錶板,後來就變成了下面這個樣子,這是我們努力工作了一段時間後的成果。我最早的工作,是從搞清楚有幾個座位,坐幾個人,幾扇門,用什麼材料開始的,我很幸運地遇到了早期的幾位師傅。
這就是那時的我,右邊的零件是收音機,設計、數模都是我完成的。後來需要做裝車的樣機了,我就跟工程師聯繫供應商報價,一問價格竟然要25萬,幾乎就是一臺高級轎車的價格,我們想這可不行,還是自己做吧,於是我就開始學著去做快速成型、做簡易的矽膠模具,然後去翻制樣件。
其實當時我們整個團隊就是這樣的,從最早的草圖開始,設計師有機會自己去建模,自己去製作樣件,甚至最後一起來組裝這臺車,這在今天的設計團隊裡是很難想像的。
因為現在的設計流程已經很清楚了,設計分工也很明確,年輕的設計師可能只需要專心地把他的一個環節做好就可以了,所以這對當時我們這些人來說是一筆非常寶貴的財富。
這是我們貼的第一張膠帶圖,研究車內跟車外的關係,還有零部件跟人之間的關係。這臺車也是第一臺全數字開發的車型,在當時的國內其實還是非常領先的。我們的團隊大概有20個人,這一批人中的很多人都在後來成為了這個行業裡面的支柱。
就在車子組裝快要完成的時候,我被派到了美國去學習和培訓,我最後看到的車子的狀態大概是這個樣子的,還有很多零件沒有裝上去。
到了美國之後,我在通用汽車的內部報紙上看到了這個車子發布的消息,也看到了它最後完成的照片。我非常地興奮,也很驕傲,因為這是我們中國人,中國團隊的第一臺概念車,它叫麒麟。
我拿著這個報紙興衝衝地跑到項目設計總監那兒,說這是我們設計的車,他看了以後沉吟片刻說,顏色還是不錯的。現在看來確實是非常青澀,不過這是行業裡面最早開始嘗試跨界多功能的車型設計。
培訓回來之後,我很想找到這輛車,很想看一下,結果同事說,因為這車反響很不錯,後來就被拿去做了一些驗證性的實驗,看有沒有量產的可能。這個實驗的最後一個環節就是碰撞實驗,而它的使命已經完成了。
我特別地遺憾,但是心裡也感到很安慰。因為這臺車為當時我們這群人打開了汽車設計的門,知道了原來汽車設計的流程大概就是怎麼一回事。哪怕今天再回過頭來看,當時走過的每一步都仍然非常有意義。
說到驗證這件事情,麒麟是一臺概念車,如果是產品車,它的驗證會更加地嚴苛。從設計完成以後,你要考慮各種各樣安全的因素和碰撞的法規。
在驗證的階段,要進行三高實驗,高溫、高寒、高原。它要能夠經受得住在吐魯番環境溫度52度的暴曬,要能夠到黑河去經歷零下30度的考驗,而且是同一臺車。
現在開發一臺全新汽車的周期大約是四年,再加上銷售周期,一臺車差不多要賣五年的時間,所以對於設計師來說,就意味著你今天畫的這張圖到八年或者九年以後,大家還要能夠喜歡它,還要覺得它是有價值的,這其實對我們來說是非常大的一個挑戰。
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呢?怎樣才能創造出這麼有生命力的汽車設計呢?我的一個信條就是,要想知道未來就要了解過去。
以日本為例,日本的汽車設計其實是從模仿開始的。這臺車是豐田汽車最早的一臺轎車,叫作AA,是1936年完成的。
▲ TOYOTA AA
大家可以跟下面這臺車做一個比較,這臺車是克萊斯勒的Airflow,它旁邊的是火車頭,可以想像這輛汽車的尺寸還是很大的。
▲ Chrysler Airflow
當時的日本汽車設計處於一個萌芽階段,社會上有很多的需求,但是進口車又大又貴,不是非常地適合日本,於是像豐田、本田都紛紛涉足了汽車產業。這是他們設計的第一臺大轎車,但是造出來以後銷量不是很好。
事實上他們發現,在當時的日本人們需要的是另外一種車,能夠幫他們拉貨、能夠在狹窄的街道上穿行的車,所以他們後來就把重點放在了卡車的研發和生產上,這個傳統實際上一直延續到了戰後。
▲ TOYOTA G1
豐田從戰後到1955年,一直主力生產的是運貨的卡車以及四驅車,因為那時候的日本道路狀況特別差,在一片廢墟中重建,人們更多地還是需要這樣的車型。
這是1955年豐田再次推出的一款轎車,皇冠RS,大家可以看到跟戰前有了完全不同的感覺。從一片廢墟中走出來的人們非常地清楚,他們的資源是很匱乏的,他們不需要很大的空間、過度的裝飾,但是車子要足夠的精巧,能夠去滿足他們在美學上的一種訴求。
▲ TOYOTA Crown RS
這款車型小巧又非常地節油,而且日本車經歷了幾代的發展以後可靠性也有所提升。所以精緻小巧、高效節油,再加上可靠,逐漸就成了日本車的一種內在的設計屬性,而這種屬性是從日本本土的環境中生長出來的,為它日後在世界各地的成功打下了基礎。
這個成功有一個契機,就是1970年之後的石油危機。當時的美國汽車市場是非常繁榮的,那種又大又強壯的車型很受歡迎。
但油價的飆升使得人們開不起這樣的車了。同時在美國的社會上掀起反戰反傳統的思潮,所以一時之間,這種大而耗油的美國車變成了腐朽、落後、傳統、保守的代名詞。
那當時的雅痞開的是什麼車呢?是像大眾的甲殼蟲,本田的思域這樣的車型,它們成了品位的一種符號。這個時候,日本車的精巧、節油、高效,一下子就成了它生命力的源泉。
▲ 左: VW Beetle 右: Honda Civic
有生命力的汽車設計是什麼樣的?它應該是為真實的世界而設計,它應該是植根於文化,從一個社會環境的土壤裡面一步一步生長出來的,當這樣的種子在其他的環境中也碰到合適的土壤時,它一樣也會生根發芽蓬勃發展。這就是汽車設計師的一個重要的使命,去創造這樣的價值。
汽車設計師其實還有另外一個使命,就是貢獻瘋狂的創意和美。這幾個是1950年代在美國和歐洲的一些車型,那是汽車設計師的黃金時代。因為市場蓬勃地發展,戰後人們的情緒非常地樂觀,經濟非常地繁榮,大家都想擁抱變化,因此湧現了各種不一樣的設計。
▲ Buick Centurion XP-301
如果今天採訪一個汽車設計師,問他最想穿越到哪個時代,包括我在內都會說那就讓我們回到五幾年吧,可以去做各種天馬行空的設計。
這些瘋狂的創意的源頭在哪裡呢?汽車如此巨大的號召力和影響力是從哪裡來的呢?我們得回到這臺車,就是福特的Model T。
▲ Ford Model T
這臺車是亨利·福特一手設計出來的。Model T的外形很像一輛馬車,大家也知道,汽車最早就是從馬車演變而來的。亨利·福特曾經有一句名言就說,如果你去問馬車的用戶他們的需求是什麼,他們一定會告訴你,我需要一匹更快的馬。
Model T核心的概念是什麼呢,就是用儘可能少的零件,儘可能標準化的設計,使它可以低成本高速度在流水線上大批量地生產。它使得汽車從當時4000美元的富人的玩具,變成了360美元,差不多相當於當年美國福特員工一年的收入。Model T在它19年的生命周期裡一共賣了1650萬輛。
▲ Ford Model T
大家可以看看上面這張圖,黑壓壓的一片,你們可以想像一下,老百姓有了這些車,就可以不用再住在市中心,可以住到郊區去,人們的生活方式、居住方式統統都發生了改變。
亨利·福特還有一句名言,他說Model T,想要什麼顏色都可以,只要它是黑色的,因為我只做黑色的。這也是他另外一個設計思想的體現:極致的標準化。
這臺車一直賣到了1927年。其實在這一天之前,汽車更多地是由商人、由工程師、由發明家來設計的。1927年發生了一件對我們來說挺重要的事情,就是第一臺由汽車設計師設計的車出現了,就是這臺LaSalle。
▲ Cadillac LaSalle
大家想像一下,在1650萬輛黑色的一模一樣的Model T中,突然出現了一臺這樣的車是一種什麼樣的場景:車子那麼低矮,在引擎蓋上有一個亮閃閃的裝飾,車身還有這麼漂亮的顏色,而且顏色是可以定製的,你可以自己去選擇,不再都是黑色的,連車胎的側面都可以是白色的。所以這臺車一出現立即引起了轟動,也為汽車設計開闢了一個新的篇章。
這臺車的設計師是誰呢?就是這一位Harley J. Earl,我們汽車設計師這個行當如果要蓋一座廟的話,木匠供魯班,我們就得供他。他在好萊塢長大,年輕的時候為好萊塢的明星設計了很多定製化的車型,非常有才華。
通用汽車看中了他的才華,把他請去了底特律,於是誕生了他的第一個作品,就是LaSalle。但他的夢想遠未止步於此。
1938年在紐約的世博會上,「未來夢想」這個展館裡面展出了一個高速公路的模型。人們坐在展館的二樓,俯瞰30年以後未來城市可能會是什麼樣子。高速公路連接起城市、鄉村、機場、火車站,而在這些道路上行駛的車輛將使人們的生活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 1938 GM FUTURAMA
在這樣的道路上應該跑著什麼樣的車呢?到了高速的時候,車的迎風面積直接影響空氣阻力,所以車子要變低,變長。因此它看上去可能不再是之前那種高高的樣子了,而可能是像下面這輛車這樣。
▲ Buick Y-Job
這輛集瘋狂的創意與美學於一身的,就是世界上公認的第一臺概念車,Y-Job,設計者仍然是我們的Harley J. Earl先生。
可以看到這臺車跟之前的LaSalle又有一個很大的差異,它的車身採用了一個整體式的設計,已經沒有分體式的部件了,然後更加低矮,更加平整。設計強調了橫向的線條,使得車子即使停在那裡也有一種速度感。
車燈大家能找到嗎?它的車燈是隱藏式的,使用的時候可以翻折出來。而門把手採取了一個嵌入式的,跟我們今天看到的特斯拉或者某些跑車的嵌入式把手差不多,而這個概念早在1938年就已經出現了。
另外它採用了弧形的玻璃,所以Y-Job就是為了速度而生的,技術的基礎就是空氣動力學。這臺車開啟了速度美學車型的先河,但這個夢想到真正實現還需要過大概七八年,要到二戰之後。
這三臺車就是速度美學的一個極致體現了。
▲ Harley J. Earl和Firebird系列概念車
二戰之後人們對於飛機,對於航空航天技術的膜拜也展現在了汽車設計上。這三臺車裝載的都是火箭用的推進器,渦輪噴氣發動機,這些車翅膀稍微大一點就直接可以飛了。這是Firebird概念車,一共做了三臺,號稱是四輪上的火箭。
但是千萬不要站在這臺車的後面,因為它噴氣式尾管的溫度高達677度。它的速度在當時能達到驚人的160公裡每小時。而且Harley J. Earl還設想了一個自動駕駛系統。這臺車最終沒有量產,但是自動駕駛這顆種子自此埋了下來。
對航空元素的這種膜拜也反映在裝飾配件上。這臺車的引擎蓋上有一個小小的立標,這個立標放大了看是什麼呢?其實就是從戰鬥機的機炮瞄準鏡得到的靈感。所以說美學的變化跟時代的發展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繫。
▲ 左:Buick Roadmaster;右:gun sight ornament 瞄準器立標
這是來自歐洲的汽車E-Type,是一款非常漂亮的車型,也是在五幾年出現的,大家可以看到它也非常地低矮,有一點飛機的影子。
▲ Jaguar E-type
說到汽車的美學,這臺車大家都認識吧?在大家心目中,這臺車是什麼的代名詞?上一代的計程車、簡單平實的代名詞?但這臺車在我小時候是有著完全不一樣的感覺的,這臺車它只比我小一歲。
▲ 桑塔納
我是在小學五年級的時候第一次見到這臺車,桑塔納,現在還記得那時候看到它的印象,一輛深灰色的車,保險槓和窗框竟然都是黑色塑料的。它的車身看上去非常堅硬,看上去很高級。
為什麼我當時會有這樣一種感覺呢?其實現在想想也很簡單。在70年代之前的車型都是圓圓的,保險槓是鍍鉻的亮閃閃的,而黑色的塑料件在當時就是最新的材料,這種硬邊的鈑金工藝就是最新的工藝,是人們見所未見的。
一個車美不美,其實不是我能忽悠大家的,也不是因為它得了一個什麼獎,或者沒得一個什麼獎它就美或者不美了。評價一輛車美還是不美,其實就像吃一道菜一樣,就是你喜歡不喜歡,你的第一印象怎麼樣。
如果一定要從汽車設計師的角度,很矯情地來跟大家解釋怎麼去欣賞一輛車的話,首先你要從遠處看它的比例,看它的線條,再從近處觀察它車身上的主題,它的細節,然後你還要體會它的意境。
但是真的沒那麼複雜,其實就是第一感覺。也許就是當這輛車緩緩駛過你身邊時,某一個角度的陽光照過來,車輪忽然之間一閃一閃,可能就是你看到這一瞬間的時候心裡產生的那種感受。
上個月我去美國出差,正好趕上了民間發起的一個節日叫作Woodward Dream Cruise,是底特律很大的一個活動,也是美國全國性的一個活動。全國的汽車愛好者會把自己收藏的經典車型開到Woodward這條大街上,大概有十幾公裡長,大家在某一個周末約好了就在這裡開著車兜圈。
車友把自己的車停在路邊,一起聊天交流。拖家帶口的男女老少,搬著小板凳、小椅子,扎著帳篷,喝著啤酒吃著烤串,在一旁看車怎麼開,特別地美國,特別地樂呵。
我這次去正好遇上了設計部的同事,我們開完會他就說大家約好了,要一起把自己收藏的車開到現場去,你也來吧,於是我就擠進了這臺車。
這臺車是1962年的一個Camaro,已經有50多歲了,狀態還特別好,非常漂亮。那時候我就在想,這些車子很多已經60歲、70歲了,是什麼樣的動力驅使著大家收藏這樣的車,然後花這麼長時間把它打磨成這樣一種狀態,每年再像慶祝一個盛大的節日一樣聚在一起?恐怕就是那種美吧。
▲ Chevrolet Camaro
當你看到這樣的車子,即使你用最挑剔的眼光去看它,你都會覺得,哇,這個好有意思,會不由自主地去喜歡它,很愉悅的這樣一種感受就出來了。
▲ 講者攝於2018 Woodward Dream Cruise
我又在想,在這些車背後,其實哪一輛不是從一張塗鴉的草圖開始的?每一輛車後面不都是有那麼一個人,那麼一群人,那麼幾個想法,才有了這些車嗎?再看看我們身邊這兩億多輛車,可能後面都有這樣一張草圖。
這張就是我五年前做那臺概念車的時候畫的。我看到這張草圖時也會想起,當我把它給我們團隊看的時候,他們臉上的表情就有點像當年我接過Zmood先生那張草圖時的感覺,有點困惑。
好在每一次我們都走出了這種困惑,每一次都把車完成了,然後放到了車展,放到了展廳,放到了我們的用戶的面前。
今天大家離開劇場的時候,也許有的人是開車來的,這臺車也許也是由某一個塗鴉變成的。當你走向這臺車,看到這臺車會心一笑的時候,也許就是你跟這臺車的設計師,也許是我,發生化學反應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