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著的四個使命與最後貢獻

2020-10-03 老張觀世界o

一、人類的四大使命

1、以家庭為單生育扶養後代,完成人類社會和自身的延續,這是表面的看得見的使命。

2、通過基因交換,促進基因自動編輯優化,體現在人體的自然進化中,直到人類基因編輯技術的成熟,自然人完成使命,這是通過人體這個物質載體,達成基因進化、重組這個看不見的使命的完成。

3、社會使命

每個人的存在都是基因交換的一個環節,都負有使命,單個人是進化不了的,進化表現為的最優的曲線運動,通過個體的基因嫁接,完成總體的進化與飛躍,人類的產生,就是原始人群集體進化後的飛躍。脫離社會,原始人進化不成人類。

4、人類社會組織形式的升華

人類通過物質產品的生產與積累,促進技術的發展,當技術發展達到臨界點時,社會的組織形式即社會結構發生調整,表現為社會制度的優化。這裡精神形態的技術已經物化為物質形態的生產力。

二、精華與載體

這裡,通過看得見的物質外殼促進看不見的精神形態的組織形式的進化,這是根本、是精華。基因進化是蛋白質組織形式的進化,技術進步進化是物質結構的組織形式的進化,社會結構的優化進化是人類組織形式的優化。

比如,通過原始人這個物質載體和基因交換,基因優化達到臨界點時,產生飛躍,智人,真正的人類誕生,人類社會是基因交換進化的場所和催化劑,也是物質載體的一種形式。

通過人類對利益的追求,通過社會的組織形式,使技術獲得發展進化,達到臨界點的時候,社會結構發生調整,這是社會的進化優化。其中,有小的質變,也有大的質變。歷史上,人耕到畜耕技術,是質變,相應的,社會形態由奴隸社會進入封建社會,機器代替人力、畜力,社會結構調整為資本主義社會,這仍是小質變。生產力只是由人力蓄力進化到動力機械,是量變,還需要人力的參與。

當物質生產實現無人化,機器與智能機器取代一切人力的時候,人類專門從事以網絡為工具的精神生產和以娛樂為表現,以興趣愛好為動力的精神生產和科學實驗。通過根本創新經濟學,重新設計社會結構,對人類進行重新排列組合,這是大的質變,是本質不同的兩種社會組織形式。是技術積累達到臨界點時引起的社會變革。

經濟學是生產與分配的組織原則,是創新的前提。沒有圖紙哪來的高樓大廈?社會大廈的建立也是一樣的。要優化社會結構,必須徹底結束無限擴大再生產,它是惰性思維的根基與源泉,因為人類已經幾千年無時無刻都在想方設法進行無限擴大再生產,今天要終結它,何其難?其實何其易,非常簡單。完成了社會結構的優化,實現了最大節約,結束了無限擴大再生產的社會形態,就是共產主義社會。這裡已經沒有制度,是科學設計使社會運作自然而然,沒有制度,也就不存在法律,這是科學設計在社會領域的徹底勝利。

完成這三個組織形式的進化優化,才是人類存在的使命,其餘的包括人體都是物質載體。是以上三個組織形式進化優化的憑藉,但互相依存不能缺少。

三、最後的貢獻

生是完成使命的,使命完成就是死,死是騰出空間與資源的,以達到最大限度支持後來者,也是人類個體最後一次做貢獻。

四、規律無情最優化無情與大義

宇宙為實現最優化的目標,利用規律這個工具,通過有情的人類對價值的追求、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未來的堅信不移這個物質載體來實現的。實現的過程中,為了最優化的唯一目標,宇宙冷酷無情,過河拆橋。為了人類整體和未來的美好生活這個大義,利用完個體的貢獻之後,必須死亡(冷酷無情),肉體滅亡精神保留(過河拆橋)。但是,這是實現人類整體利益與未來利益,即自由、解放、長生的必須和必由階段。這裡不只是人類充當了階梯,包括恐龍在內的五次物種大滅絕的各個階段被滅絕的物種,都是宇宙實現最優化目標的物質憑藉與載體。但只有人類是直接載體。

相關焦點

  • 活著,不僅要有希望,還要有使命,活著才有勁
    活著,不僅要有希望,還要有使命,活著才有勁1:好像每次都是這樣,沒有例外。在我們最需要有一個人去依靠的時候,往往到最後都是一個人挺過去。即將分別,要說的話太多太多,千言萬語化作一句,毋忘我2:比起金錢,我想,人一輩子至少要做出一件事,讓自己能夠開心地大喊「辦到了!」
  • 重讀《活著》,從福貴的一生看人生的四個階段
    高中的時候借了同學一本書《活著》,被名字吸引,一口氣讀完,心靈受到了極大的震撼,不敢相信世上竟有這麼悲慘的人。最近重讀《活著》,經過歲月的歷練,在原來的震撼之餘,對福貴苦難的人生多了一份解讀。大多數人的一生,何嘗不是一本《活著》的歷程?
  • 79歲老黨員劉家成圓生前夙願:捐獻遺體,做最後一次貢獻
    在他去世後,兒女遵從父親生前意願:將遺體捐獻給醫學事業,為國家貢獻最後一份力量。而2020年7月30日,一紙遺體(角膜)捐獻榮譽證書成為他為社會做的最後一次貢獻。看著父親的日記和一摞摞榮譽證書,劉東荔感慨萬千:「由於工作性質的原因,父親經常去外地出差,一走就是很久。在我的印象中,父親的身影總是忙碌的。從未聽父親講過牢騷話,什麼時候都把公事看得比家事重要,一心撲在工作上,很少顧得上家,家裡的事幾乎都甩給了母親。」
  • 人為什麼活著?羅素的三個理由,成了藍湛活下去的動力
    「人為什麼活著?」這個問題困擾著許多人,答案簡單又複雜。說其簡單,是因為有一部分人覺得「我就是為自己活著,隨心所欲地活著就可以了」;說其複雜,因為這個問題讓許多人感到困擾和茫然,得上升到哲學高度去思考,甚至百思不得其解。
  • 10句餘華《活著》裡的經典名句,最後一句講清楚了活著的意義
    這句話說的真好,毫無疑問,餘華的代表作《活著》就是這樣的一部偉大的作品,雖然小說只有12萬字,卻將其歷史性和文學行表達的淋漓盡致!1993年,一部偉大的著作在餘華的筆下誕生了。它們名字很簡單,就叫《活著》,小說主要講述了一個名叫徐富貴的人在大的歷史背景下一生的悲慘故事,從一個年輕時的地主少爺到老了只有一頭老牛陪伴,一生都在眼睜睜的看著身邊的妻兒老小一個個離奇的死去。在小說中,主人公許富貴活著接受了這一切的不幸,而且算是唯一活著一直見證了這些悲劇的人!
  • 餘華的《活著》中經典10句話:活著很難,可正是因為難,才有意義
    《活著》是作家餘華的代表作之一,講述了在大時代背景下,隨著內戰、三反五反,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社會變革,徐福貴的人生和家庭不斷經受著苦難,到了最後所有親人都先後離他而去,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頭老牛相依為命。
  • 科普:為啥人死後身體會腐爛 而活著卻不會?
    生老病死,人之常態,基本上任何一種生物都會經歷。 落葉的歸宿是,化作春泥更護花。而人死後,屍體會慢慢腐爛,最終剩下一具白骨。 但是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人在死後會腐爛,而活著的時候卻不會呢?不看完還真不知道,人死後並不是一了百了,身體竟然還在進行很多事情…… 一點都不驚悚,但如果膽子太小,還是找個膽子大的一起看吧。 這下看明白了嗎?
  • 從消防員到輕生者 他問人為什麼活著?
    基督教中說上帝創造了人,佛教中說人是從光音天來,中國傳說中說女媧用泥土造了人,而現代生物學說人是從猿進化而來。無論人從何而來,最終都將歸於虛無,或上了天堂,或投胎轉世到下一輪迴,或散了魂魄成一抔土。那麼,有多少人認真的想過:我們為什麼活著?
  • 「四個偉大」是黨和人民在新的發展階段的歷史使命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舉旗定向、攻堅克難,發出深入推進「四個偉大」的號召,成為黨和人民在新的發展階段的歷史使命,是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不忘初心、繼續前進的行動指南。   「四個偉大」理論和實踐相結合,高度概括了黨和人民在新的發展階段的歷史任務,更加明確了時代賦予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責任與使命擔當。
  • 餘華《活著》:人一生要明白的三個道理,越早知道越受益
    福貴的老婆是個好人,半年之後,老婆抱著兒子回來了,福貴的娘常說:「只要人活得高興,就不怕窮,」他們的日子雖苦,可總歸是一家人可以相守在一起,窮卻很幸福。在這幾年,所有的親人接連這離開了福貴有慶死了,家珍也病故了,女兒鳳霞好不容易嫁給了一個好人,卻死於大出血,福貴的姑爺是一個善良的人,卻死於一次工地事故,最後的最後,連最小的外孫也因為吃豆子撐死了面臨著一次一次的打擊,福貴都挺了過來
  • 目前地球上活著的科學家中,誰的貢獻最大?答案是一個中國人
    相信很多人小時候的夢想是成為「科學家」,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才逐漸發現,人與人之間的智商確實存在差距,對於科學研究來說,1%的天賦遠遠比99%的努力重要,在人類的歷史上有很多科學家,他們的研究和理論直接推動人類科學向前發展數百年。
  • 人活著活著,就變的越來越慫了
    總是感覺人活著活著,就變得越來越慫了。這是在看了《我這一輩子》當中所得到的感慨,福海是一個人,這只不過是他想的,其實在眾多人眼中他甚至不如一條狗。他努力的想活成一個有尊嚴的人,但是往往事與願違。於是當了一個巡警,自己的老婆被八拜之交的兄弟劉方子拐跑了,跑的沒影兒了,最後落難還有臉回來。同樣是喝了血酒的兄弟趙二,說了點委屈當起了漢奸來。可謂是世道不是世道,人不是人了。福海,一個自尊要強的普通中國人,經歷了太多的人生悲喜劇,太多的苦辣辛酸。
  • 人活著,區分為三個層次,你在哪一層!
    哲人說:人活著有兩件事,忙著生或者忙著死。然而,廣義上的活著,不過是籠統定義為生命的延續,其實真正的活著卻在細節和方式上有著千差萬別的不同,有些人的活著,不過是生存,有些人的活著,是在不斷的奮鬥,也有些人的活著,是光鮮體面的示人,更有些人是活著,是通透與超然的醒悟。人生有三境界,而人活著的層次大致簡單總結,也會有三個層次:活著——體面地活著——明白地活著。
  • 餘華《活著》:有些人看到了悲傷,有些人看到了希望
    《活著》,餘華代表作之一。餘華的作品並不多,他的作品大都真實有力,讀時酣暢淋漓,讀完心情沉重。《活著》就是一部讓大多數人讀完之後,感覺心情沉重的書。有人說,餘華的《活著》就是把大量悲傷的故事,往一個人的生命裡堆砌,這個人越悲慘,就容易引起讀者的同情與悲憫。以此來達到吸引眼球的效果。我不認同這種說法。
  • 90年代影片《活著》,詮釋活著的意義,你怎麼理解今天的活著?
    《活著》是中國式的黑色幽默片,也是跨越年代較長的一部影片,影片透過一個人的一生遭遇,涵蓋著人在歷史中的命運無法掌控的生命之痛,衍生出了對死亡的苦笑。在福貴的一生當中,最初的紙醉金迷,到五顆槍子的恐懼,到兒子夭亡時的悲憤控訴,到女兒意外去世時的無奈接受,影片結尾時吃飯時的辛酸苦樂,個人命運隨波逐流,被歷史牽引。
  • 人活著,與其讓別人可憐你,不如自立自強,人要學會自救
    對門一家的大門上,貼了四個大字,貴在自立。這個對他家還確實很恰當,因為是扶貧戶,原來南邊沒蓋房子,因為扶貧款,所以蓋上了大房子,很寬敞,很高大。夫妻兩個人,一個腿有點跛,一個眼睛好像不亮,但是下地幹活不受影響,種蘋果,種玉米麥子,什麼活都能幹。
  • 從方志敏的革命精神感悟初心使命
    原標題:從方志敏的革命精神感悟初心使命 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講述方志敏同志的故事,也曾多次讀他寫下的《清貧》。學習方志敏同志的革命精神,對於我們傳承紅色基因,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錘鍊忠誠乾淨擔當的政治品格,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今年8月21日,是方志敏同志誕辰120周年紀念日。
  • 《活著》中最引人深思的幾句話,看完就會明白活著的意義
    「活著」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2.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內心的憤怒漸漸平息,我開始意識到一位真正的作家所尋求的是真理,是一種排斥道德判斷的真理。作家的使命不是發洩,不是控訴或者揭露,他應該向人們展示高尚。
  • 『書海無涯』于娟《此生未完成》——活著的意義
    如果有時間,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買車的錢給父母買雙鞋子,不要拼命去換什麼大房子,和相愛的人在一起,蝸居也溫暖。其實,這些看似樸實的話語、淺顯的道理,誰都懂。然而,真正能夠想得開、放得下的人卻少之又少。于娟,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不遺餘力地向我們傳達著一種思想,那就是活著的意義。「此生未完成」,多麼刺人心痛的五個字。
  • 白敬亭的5個名字,前四個眾所周知,最後一個幾乎沒人知道!
    白敬亭的5個名字,前四個眾所周知,最後一個幾乎沒人知道!1993年10月15日出生於北京市懷柔區,中國內地男演員,畢業於首都師範大學音樂學院,憑藉《夏至未至》走紅,有著精緻的五官,清新陽光的氣質,被贊「國民校草」,跟隨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白敬亭的5個名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