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撰文 信息時報見習記者 劉安琪 本版攝影 信息時報記者 胡瀛斌
創辦於1991年的體育西路小學坐落在廣州新中軸線旁,雖然身處天河商圈,但卻鬧中取靜紮實辦學。《廣州中小學校基礎教育設施三年提升計劃》(以下簡稱「三年提升計劃」)實施後,該校於2018年開辦新校區,新增810個優質學位滿足周邊入學需求。
堅持體育大課間優良傳統
在體育西路小學東校區門口,「六韻教育」清晰地向過往的家長和師生展示。這個教育理念因何誕生?時間倒回1987年。當年天河體育中心承辦第六屆全國運動會,帶動周邊地區蓬勃發展,體育西路小學開辦。隨著第六屆全運會的召開,其傳遞的六運精神也給體育西路小學師生的成長與發展提供了啟迪和方向。
如今,六運精神已經滲透到體育西路小學的方方面面。上午的大課間時間,孩子們在漂亮寬闊的操場上進行廣播操、跑步、跳繩和武術操等多項運動。據校長林雁介紹,學校一直堅持體育大課間的優良傳統,「自從有了大課間這個概念,我們就一直在堅持和改進。」東校區大操場之前一到雨季就水汪汪的無法使用,改造後,操場使用率大大提升,也方便了足球特色課程的開展。
在這裡「每一個人都很重要」
體育西路小學推崇的核心價值觀是「每一個人都很重要」。學校在設計活動時會考慮到每個孩子,給他們創造展示的平臺。學校致力於推動德育活動改革,要求學生必須全員參加,同時歡迎老師和家長加入。例如藝術節,通過歌舞、相聲、武術、詩朗誦、手語操、舞臺劇等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形式,讓每個孩子享受其中。這個核心價值觀也獲得家長們的一致好評,「家長對於教育公平是非常關注的,而『每一個人都很重要』價值觀落地,才能實現公平。學校裡的教育均衡就是要讓每個人都擁有成長的機會和平臺。」林雁說。
課程設計多維度挖掘學生潛能
據了解,體育西路小學從課程設計方面多維度挖掘學生潛能,努力構建現代與經典、人文與科技為一體的特色課程,把書法、藝術、科技教育、STEM教育、足球、籃球等納入課程管理。
體育西路小學一貫重視科技創新教育。上世紀90年代,該校的無土栽培科技勞動教育就做得有聲有色。近年來,學校在開發STEM教育課程上也做了眾多努力,基於STEM理念的「新絲路·萬裡行」科技特色課程,把一個個活動做成一個個「科目」,再形成一組組「科目群」,最終發展成為「課程體系」。
據介紹,「新絲路·萬裡行」科技特色課程緊緊圍繞「海洋文化」「絲綢之路」主題,和各年級的語文、數學、科學、美術、信息技術等課程有機融合。從一年級到六年級,研究項目都不一樣,課程難度也不同。該校還通過組織教師結合主題開展科技節、春秋季研學等活動,豐富校本課程資源,讓孩子們由校內走向校外,將理論應用於實踐。
通過引入STEM教育理念,多學科融合成為常態。目前該校已連續三年承辦天河區STEM教育創新能力大賽,提交及獲獎作品數量一年比一年多。
開展社會實踐,跳蚤市場開到步行街
2017年,體育西路小學舉辦了一場特殊的跳蚤市場,活動走出校園,來到天河南步行街。這次跳蚤市場活動是一次綜合的社會實踐,所有學科知識都在實踐中得到運用,所有老師都要參與指導。語文科老師有意識地訓練孩子寫廣告詞、做商品推薦;數學科老師指導孩子計算商品成本、按比例設計攤位;美術科老師用心協助孩子進行手工製作……學校還將德育元素融入活動,最後通過義賣方式,把這次活動獲得的善款全部捐獻給敬老院和山區的孩子們。
特色:「六韻教育」主張德智兼修
「六韻教育」主張德智兼修才能享受一段充滿陽光的學習旅程,體驗成長的快樂,並希望培養具有審美情趣和人文素養的體西學子。
學校重視打造有效的德育活動平臺,深受學生喜愛的「校園電視臺」用形象直觀的方式,深入校園實際,用錄像、採訪等方式讓學生參與和感知,更好地實現德育生活化。
該校西校區開發了7塊試驗田給學生種植,由於爭取的班級多達11個,所以校方決定通過班集體競標的方式獲得土地使用權。在教學樓間還留有一片土地,這是校長林雁特意安排的一個教育平臺,讓學生發揮創意,決定如何使用這塊地。「這裡面涉及很多學科知識,它的設計方案要具備科學性、美觀性、可操作性,然後還需要計算成本。」
特色課程
「新絲路·萬裡行」
主題:海洋文化、絲綢之路
和各年級語文、數學、科學、美術、信息技術等課程有機融合
他們眼中的「體西」
「我覺得現在上課就像探險一樣,等待我們去發現、去動手。」
——體育西路小學學生
「下一步希望能把『六韻教育』理念做得更系統更深入。把孩子們培養成具有國際視野、家國情懷以及有競爭力的棟梁之材。我希望每一個體西學子都能成為這樣的人。」
——體育西路小學校長林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