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植物如何做到殺敵一千,不損自身?

2021-01-21 中國生物技術網

許多植物特有的代謝產物在草食動物防禦中起作用,而突變其生物合成途徑中的特定步驟通常會導致植物自身毒性。然而,其防禦和自身毒性的分子機制仍不清楚。2021年1月15日,Science雜誌在線發表了來自德國馬普研究所Ian T. Baldwin課題組等題為「Controlled hydroxylations of diterpenoids allow for plant chemical defense without autotoxicity」的研究論文。該研究表明植物通過調節新陳代謝,避免了代謝分子的自身毒性,同時又獲得了草食動物防禦能力。並首次揭示了植物的代謝分子被其食草動物消化後會產生對食草動物有毒的產物,這反映出植物對使用有效化學防禦的「有毒廢物傾倒」問題的解決方案。

植物會產生各種代謝小分子以幫助它們對抗外界的影響,如食草動物和病原體的攻擊。通常這些代謝小分子是靶向食草動物的特有的組織,以避免了自身毒性問題。如尼古丁是一種針對菸鹼乙醯膽鹼受體的的神經毒素。然而,還有一些小分子防禦的目標是包括植物在內的所有生物共有的基本細胞過程。為了避免自身毒性,許多植物防禦化合物被存儲在非活性糖基化形式,在攻擊後其釋放出有毒的糖苷。此外,如果突變糖基化步驟的酶後,通常會導致植物自身毒性,但是防禦功能和自毒共享相同的機制基本上是未知的。

該研究利用一種菸草Nicotiana activatea中的17-HGL-DTGs代謝物來研究自身毒性與防禦之間的關係。之前已經有研究證實17-HGL-DTG對食草動物菸草天蛾幼蟲有防禦功能。但是負責代謝物防禦功能的機制尚不清楚。17-HGL-DTG的生物合成途徑是萜類化合物的典型途徑,如下圖所示。已知所有的二萜糖苷都具有相同的糖苷配基17-HGL,這表明在香葉基芳樟醇 C-17位置進行精確羥基化非常重要,然而介導該過程的CYP酶仍然未能得到鑑定。

該研究首先試圖鑑定參與17-HGL生物合成的CYP,研究結果鑑定到NaCYP736A304和NaCYP736A305介導了香葉基芳樟醇在17-HGL-DTGs生物合成中的17-羥基化作用。進一步將CYP736A沉默後,VIGS- CYP736A植物也表現出強烈植物自身毒性,表現植物不育。而將NaCYP736A基因與更上遊的NaGLS酶共同沉默可以消除植物毒性和不育表型,但是單獨沉默NaGLS不會明顯影響植物的生長和形態,說明了香葉基芳樟醇的積累是植物自身毒性的原因。

下一步,就是研究香葉基芳樟醇是如何讓植物自身毒性,即作用的靶點在哪裡?該研究通過在茉莉酸處理後對來自VIGS-GLS,VIGS-CYP736A和VIGS-GLS/CYP736A植物與VIGS-EV植物的葉子進行了全基因組晶片分析,研究結果顯示沉默NaCYP736A引起的自毒性是由於抑制神經醯胺合酶NaCerS活性導致Long-chain bases(LCB)的過度積累。

上面已經回答了植物如何避免自身毒性的問題,那麼下一步該研究就是回答植物如何利用17-HGL-DTG化合物及衍生物進行防禦食草動物。研究顯示,糖基化的17-HGL-DTG沒有活性,僅在被草食動物攝入後可激活17-HGL-DTG對其CerS的抑制作用。進一步通過對菸草天蛾蟲糞的代謝分析,表明17-HGL-DTG的被羥基化(OH-Lyc4s),並與攝入的植物材料中一些未知的氧化性化合物或酶有關。同時通過核磁共振分析闡明了這些化合物的結構,並表明OH-LYC4的所有三種異構體都能抑制菸草天蛾蟲CERS活性,說明了羥基化17-HGL-DTGs直接抑制CerS活性並提供對草食動物防禦。

綜上所示,該研究表明香葉基芳樟醇被CYP736A在C-17處氧化,再被UGT74P糖基化,並進一步修飾產生17-HGL-DTG,其中可防止了糖苷配基的進一步修飾。而當被草食動物攝入時,這些17-HGL-DTG會轉化為一類有毒化合物,羥基化的17-HGL-DTG,會抑制草食動物細胞膜(鞘脂)的必要結構成分的生物合成,從而實現其防禦功能。

另一方面,如果部分生物合成途徑被突變,例如NaCYP736A或NaUGT74P被沉默,則積累的香葉基芳樟醇或17-HGL將流入非特異性羥基化衍生物,進而抑制植物自身的鞘脂生物合成,並導致自身毒性。

iPlants評論:

該研究完成了17-HGL-DTGs的生物合成途徑,並表明天然菸草植物保留了17-HGL-DTG的防禦功能,同時又通過精確調控類萜糖苷配基修飾而又避免了自身毒性。其中被食草動物食用消化後才能發揮防禦作用,是文章的亮點。同時,該文首次運用了「排洩物代謝組學」研究植物及其食草動物之間關係,為今後發現植物防禦分子和天然產物提供了有利的工具。

論文連結: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71/6526/255

來源:iPlants

相關焦點

  • 殺敵一千自損八百,角蜥用自己的「血液」攻擊敵人
    筆者-菲君角蜥又名為冠狀角蜥,是一種分布在美國、加拿大以及墨西哥沙漠中的不起眼的蜥蜴,它們的個頭很小,最長的僅有12釐米,儘管在殘酷的沙漠環境中角蜥的生存技能並不出色,但在躲避天敵方面角蜥卻有屬於自己的「必勝法寶」。
  • 華創宏觀張瑜:沙俄油價戰是「殺敵八百自損一千」 全球原油或將供...
    雖然俄羅斯狹義開採成本(17美元/桶)高於沙特等中東國家(平均10美元左右),但財政平衡價僅有沙特(沙特2020年預估財政平衡架83美元/桶)的六成,因此沙特與俄羅斯打開價格戰是殺敵八百自損一千的惡性博弈,短期沒有一方感到疼痛難以告終。
  • 花豹捕食豪豬的危險:殺敵一千自損八百,花豹偶爾也會被豪豬反殺
    在貓科種類中,花豹是分布範圍最廣的貓科,在老虎的亞洲地盤,獅子的非洲地盤,亞洲、非洲等許多地區都有花豹的分布,所以相對於老虎獅子,反而花豹是更多動物害怕的猛獸,但花豹也是被反殺最多貓科之一,特別是在捕食豪豬時,花豹更為激進,被反殺的機率也更大,總結起來花豹捕食豪豬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兩敗俱傷結果
  • 二戰德軍「最爛」武器:戰鬥機飛6分鐘就墜機,傷敵一千自損八百
    眾所周知,二戰時期,德國的軍事水平世界一流,同時造出的武器也是五花八門,曾經德軍就製造了一款用來專門防禦空中的武器,名為空氣炮,該武器設計初衷就是在地面對敵軍飛機進行有效的遏制,然而因為技術根本不到位,致使它造型極為怪異,而且性能非常的雞肋,在服役德軍期間基本上沒有擊落一架飛機,更像是有名無實的破銅爛鐵
  • 拒絕病毒感染,植物莖的尖端是如何做到的?
    植物之所以能無限生長,是因為它們的分生組織中存在植物幹細胞這些細胞能夠將自身轉化為各種特定細胞,在適當的時候進行分裂,並根據需要產生任意類型的新細胞。分生組織存在於所有植物的頂端,使它們能夠長出新的根莖;除此之外,它們也分布於樹幹中,增加樹幹直徑。
  • 驍話一下:川普殺敵八百自損三千,為什麼川粉還愛他
    川普從一開始死不認帳,堅稱選舉舞弊,到之後全美訴訟,最後乖乖配合準備交接。給中國網際網路演了一出「真香」好戲,當然,長達四年的美劇《讓美國重新偉大》劇終還是要等到明年1月20號拜登就職。這四年中川普靠傷敵八百自損一千的態度不斷搞事情,貿易戰,退群,陰謀論甚至是注射消毒水。但是他還是有一大幫的擁躉,其實這四年,「川粉」不止局限於美國,全世界不少國家都有川普支持者。甚至在大洋彼岸的中國也有市場。
  • cf殺敵音效怎麼改 穿越火線殺敵音效大全
    下面巴士小編就手把手教你cf殺敵音效怎麼改,簡簡單單幾個步驟就可以讓你也擁有那些迷人的殺敵音效。 CF殺敵音效下載   方法一:   找到你的CF的總文件夾:   女性角色聲音:\CrossFire\rez\Snd2\woman\Message
  • Science:揭示高粱植物利用蜀黍氰甙抵抗害蟲和食草動物機制
    2016年11月21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一個國際研究小組揭示出高粱植物利用化合物蜀黍氰甙(dhurrin)抵抗害蟲和食草動物的機制。該小組在Science期刊上,描述了他們的研究、他們的研究結果和他們的發現對代謝中間體(metabolon)研究領域可能產生的影響。
  • 【學術前沿】學會理事、中科大趙忠團隊揭示植物幹細胞如何免疫...
    【學術前沿】學會理事、中科大趙忠團隊揭示植物幹細胞如何免疫病毒(視頻) 2020-10-10 16: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荷葉是如何做到滴水不沾的?顯微鏡放大1000倍,看畫面就知道
    荷葉是如何做到滴水不沾的?顯微鏡放大1000倍,看畫面就知道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正是說的荷花這種植物,每一朵荷花下方都生長著大大的荷葉。上方還有非常細小的凸起物,當與水接觸的時候,就會將水變成水珠,在外力的作用下,可以將水珠從自身滑出,順便達到清潔自身的作用,就是由於荷葉的特殊結構,才導致了荷葉時刻保持著乾淨的狀態。通過荷葉構造的啟發,人們還製作出了超疏水材料,可以應用到雨衣或者其他需要防水的地方,遇到水的時候,會自動地進行隔絕,而塗抹在刀子上的時候。
  • 蜜獾贏不了非洲豹,這次居然選擇和豹子和平各走各路
    母豹要保護小豹安全,蜜獾就是你沒打贏我,我就不會後退的動物,互相都嚇不退對方,母豹與蜜獾立即張牙舞爪鬥了起來,蜜獾有力的武器是它的爪子和牙,這也是非洲豹武器,只不過母豹更大!    非洲豹要捉到蜜獾,根據經驗最少要用1小時才能將它制服,而蜜獾也知道打下去贏不了母豹的,打了好一會兒不分勝負,母豹和蜜獾竟然不約而同轉頭就走,畢竟這是場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戰鬥,受傷對誰都不好!
  • Science打破認知!並開發新方法追蹤植物病害的全球傳播
    農桿菌是一種重要的植物病原菌,通過侵染植物傷口後注射致癌的Ti和Ri質粒到植物細胞中,從而誘導宿主產生冠癭瘤或髮狀根,影響農作物產量。這些質粒還具有允許農桿菌將整個質粒從一種細菌水平轉移到另一種細菌的基因,而不是通過垂直遺傳或從父母到子代的遺傳。在獲得有害質粒後,以前良性的農桿菌菌株可以成為新的病原體譜系。這種能力使病原體的控制和疾病爆發的追蹤變得困難。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趙忠課題組揭示植物幹細胞如何免疫病毒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趙忠課題組揭示植物幹細胞如何免疫病毒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與醫學部、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分子與細胞生物物理研究部趙忠教授課題組
  • Science:揭示短鏈脂肪酸觸發植物對細菌的免疫反應
    2019年4月15日訊/生物谷BIOON/---與人類和動物一樣,植物在免疫系統的幫助下可以抵禦病原菌。但是,病原菌如何激活植物的細胞防禦?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TUM)的研究人員發現植物細胞中的受體通過簡單的分子構成單元(building block)識別細菌。
  • Science Advances | 馬克斯·普朗克植物分子生理研究所揭示植物間如何分享它們的遺傳物質—交換細胞器
    位於德國波茨坦大學的馬克斯·普朗克植物分子生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現在已經能夠使用新的實驗方法首次展示遺傳物質是如何傳播的。2021年1日11日,Molecular Biology Evolution雜誌報導了德國馬克斯-普朗克植物分子生理學研究所Alexander P.
  • 2019年8月2日Science期刊精華
    有趣的是,對CTVT的中長期多代癌症進化的探索可能會對人類癌症在典型的疾病過程中如何進化提供新的線索,並且可能啟發治療癌症的新方法,這是因為它仍然是全球第二大死亡原因。Maley說,「癌症在進化,我們控制癌症的策略需要考慮到這一點。在未來,我們希望保持對這些不斷進化的腫瘤的長期控制。CTVT是非常吸引人的,這是因為它向我們展示了癌症如何在長期內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