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西伯利亞巴塔蓋卡坑(Batagaika Crater)
巴塔蓋卡坑所在位置及現有高空輪廓圖(ESA,2020)
巴塔蓋卡坑坑內截面特寫(Turetsky等,2019)
巴塔蓋卡坑位於俄羅斯西伯利亞切斯基地區(Chersky Range area),是一個熱喀斯特窪地(Thermokarst depression),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巨型坍塌,也被當地居民稱作地下世界之門(gate to the subterranean world),其長度約為1000米,深度約100米,最開始發現於1960年代,因為當地森林植被被大量砍伐,地表積熱導致地下永久凍土不斷融化,坑內邊緣失穩經常發生滑坡,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加速了地區永久凍土融化,故巴塔蓋卡坑規模和深度還在繼續增長,最新研究表明其直徑以每年12-14米速度向外不斷擴張(Frank Guenther,University of Potsdam)。
Batagaika Crater從1991年到2018年的RGB圖像
(Vishakh Vadakkedath等,2019)
2010-2018年Batagaika crater內最高(低)溫度分布示例
(Vishakh Vadakkedath等,2019)
凍土是指土壤溫度保持0℃以下並出現凍結現象、具有表土呈現多邊形土或石環等凍融蠕動等形態特徵的土壤或巖層。凍土一般可分為短時凍土(數小時、數日以至半月)、季節凍土(半月至數月)以及多年凍土(又稱永久凍土,指持續二年或二年以上凍結不融的土層)。地球上多年凍土、季節凍土和短時凍土區的面積約佔陸地面積的50%,其中,多年凍土面積約佔陸地面積的25%。
如果土層每年散熱量比吸熱量多,凍結深度大於融化深度,多年凍土逐漸變厚,稱為發展的多年凍土,處於相對穩定狀態;如果土層每年吸熱量比散熱量多,地溫逐年升高,多年凍土層逐漸融化變薄以至消失,處於不穩定狀態,則稱為退化的多年凍土。
凍土一般分布於高緯地區和高山上部,一部分廣泛分布於北極圈以北的北冰洋沿岸地區,包括歐亞大陸和北美大陸的極北部分和北冰洋的大部分島嶼,東西延展呈帶狀分布,並且在南美洲也有分布。
由於人類活動大多集中在溫暖地區或低海拔平原地帶,所以對於凍土的認識較少。但隨著人類對資源需求的增多,人類逐漸將目光投向了太空、海洋和寒冷的極區。但包括多年凍土在內的寒帶氣候區有著獨特的環境特性。凍土區氣候嚴寒,植被以苔蘚、地衣為主,草本植物和灌木較少,生態環境十分脆弱。因此,永久凍土帶消融,會對全球環境產生影響,也越來越被人們所關注。
我們所熟知的青藏鐵路修建時就面臨著如何正確處理凍土帶上施工的世界級難題,高原年連續凍土的地段長度有550公裡,還有部分地段為島狀凍土及深季節凍土的地段,青藏高原凍土不像美國阿拉斯加的那樣常年不化,而是在夏天地表凍土就融化成爛泥。青藏鐵路相應採取的設計準則為「主動降溫、冷卻地基、保護凍土」,儘量繞避有不良凍土現象的地段,建橋墩直通地底深處的高架橋、長達111公裡的片石通風路基、路基上插入灌有液氨的熱導管和水平的通風水泥管、路基上覆蓋遮陽板等措施,最終實現了格爾木至拉薩段的凍土層行車時速最高為90公裡,非凍土層時速最高160公裡的目標。
加拿大赫歇爾島的永久凍土解凍(Boris Radosavljevic,2013)
清水河大橋段的片石通風路基(科普中國)
清水河試驗段的熱樁(科普中國)
通風管(科普中國)
青藏鐵路上馳騁的列車(圖源網絡)
熱喀斯特(Thermokarst)是一種在高寒低溫地區(如北極,喜馬拉雅山脈,阿爾卑斯山)經常出現的一種地貌特徵,主要呈現為永久凍土解凍後形成為表面不規則的溼軟空心的窪地,隨著冬夏交替,溫差較大,坑壁不斷崩塌,而這些點蝕的表面類似於在某些石灰巖巖溶區域中所形成的現象,這就解釋了它們在沒有任何石灰巖巖溶的情況下而得名「熱喀斯特」的原因。
加拿大哈德遜灣的永凍土融化池(Steve Jurvetson,2008)
加拿大哈德遜灣的永凍土融化池(Steve Jurvetson,2008)
巴塔蓋卡坑坑壁截面沉積層特徵(Murton, Julian B等,2016)
巴塔蓋卡坑凍土融化後特徵,含古植被遺留
(Murton, Julian B等,2016)
巴塔蓋卡坑坑內凍土層下發現的保存良好的動物遺體
(Michil Yakovlev / North-Eastern Federal University)
參考文獻
[1]Vadakkedath, Vishakh, Jarosław Zawadzki, and Karol Przeździecki. "Multisensory satellite observations of the expansion of the Batagaika crater and succession of vegetation in its interior from 1991 to 2018." 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 79.6 (2020): 1-10
[2]Murton, J. B., Edwards, M. E., Lozhkin, A. V., Anderson, P. M., Savvinov, G. N., Bakulina, N., ... & Goslar, T. (2017). Preliminary paleoenvironmental analysis of permafrost deposits at Batagaika megaslump, Yana Uplands, northeast Siberia. Quaternary Research, 87(2), 314-330.
[3]Turetsky, Merritt R., et al. "Permafrost collapse is accelerating carbon release." (2019): 32-34
[4]https://en.wikipedia.org/wiki/Batagaika_crater
[5]https://earthobservatory.nasa.gov/images/90104/batagaika-crater-expands
[6]https://polarpedia.eu/en/batagaika-crater/
[7]https://polarjournal.ch/en/2020/08/14/batagaika-gateway-to-the-underworld/
[8]http://www.xinhuanet.com/science/2018-08/09/c_137377904.html
美編:盧陽陽
校對:張騰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