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廣州7月31日消息(記者張勝強)2020年是全國脫貧攻堅的決勝之年,東西部協作廣州花都區對口幫扶貴州省畢節市織金縣的工作也到了收官倒計時。
記者了解到,自對口扶貧以來,廣州花都區從自身經驗出發,用產業扶貧、易地搬遷、醫療扶貧等多舉措,為貴州織金縣規劃出了一條清晰的「脫貧路」。
搭建「扶貧大棚」,用南瓜打通扶貧之路
沿著崎嶇的山路,貴州省織金縣農耀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的大棚種植基地井然有序的羅列在田野上。這家於2018年5月成立的蔬菜種植加工貿易企業,集生產加工、基地種植、進出口貿易和供港澳於一體。
今年,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織金縣農產品加工物流中心、建設10萬噸南瓜冷庫和年產3600噸南瓜麵條加工線將建設完工。
織金縣的蔬菜大棚。(央廣網發 通訊員花宣供圖)
「貴州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很難種植經濟價值較高的農作物,南瓜對土壤和地形的要求比較低,產量較高,而且存放時間長、營養價值高等特點有利於提高經濟效益。」農耀公司總裁曹壯均表示,今年將繼續因地制宜、積極發展訂單農業,搭建起「扶貧大棚」。
據悉,由於疫情原因,今年的生鮮銷售和出口業務受到了很大影響,該公司根據實際情況把庫存的蔬菜進行深加工,銷售到北京、上海、廣東等地,部分還出口到韓國、越南、泰國等,大程度減少了損失。
南瓜是織金重要的脫貧蔬菜。(央廣網發 通訊員花宣供圖)
織金縣三甲街道辦事處副主任楊郡表示,該街道今年南瓜的種植面積有6100畝,比去年翻了一倍,基本上平均每畝可以為農民增收2000元左右。
在農耀公司位於織金縣五星村的大棚蔬菜示範基地,529個蔬菜大棚正帶動著當地529戶貧困戶共1796人通過勞動創收。
據了解,該基地實行的對口管理模式,每一個蔬菜大棚的入口處都貼著建檔立卡貧困戶標籤信息,除了固定分紅外,附近的村民可以加入到蔬菜大棚的日常管理中,實現在家門口就業。
易地搬遷 讓貧困群眾住上新房子
魯賢和宋小敏夫婦是阿弓鎮官寨村人,兩年前他們一家三代老少13人還居住在破舊老房子裡,每到下雨堂屋因漏水成了「水瓜棚」。2018年4月,魯賢夫婦以及兩個孩子搬到織金縣惠民街道,住進了120平方米的新家。
據街道辦事處黨工委副書記張曉梅介紹,安置點是由全縣32個鄉鎮最偏僻最貧困村落的貧困戶搬遷到此組建的,建有住房109棟5512套,共4814戶22438人搬遷入住。2018年入住以來,搬遷戶們的生活不斷地變化。
易地搬遷後,貧困戶住上了新房子。(央廣網發 通訊員花宣供圖)
新入住惠民街道的搬遷戶來自不同的鄉鎮不同的民族,生活習慣、文化認知有著較大差異,全新的生活環境他們也會令他們有些不適應。為寫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在花都區幫扶工作組的指導下,惠民街道對109幢樓房實行一對一管理,讓搬遷戶的文明程度和幸福指數不斷提高。
此外,花都區幫扶工作組還和惠民街道聯手,共同組建培訓和就業服務體系,全面消除「零就業」家庭,確保穩就業、能致富。
一是創新就業扶貧機制,實行「1+1」「1+N」結對幫扶,把就業服務觸角延伸到家政、保安、美容美髮等領域,開發「10+N個一批」就業扶貧專崗733個。二是培訓就業一批,推行「支部+企業(合作社)+群眾」模式,定崗式、定向式、訂單式開展蠟染刺繡、服裝加工、廚師等就業技能培訓51期5411人,實現就業2002人。三是定崗輸出一批,用好廣州花都區對口幫扶優勢資源,打通廣州等省內外市場,舉辦大型招聘會4期,對外推薦就業5411餘人。
為織金縣人民送健康
醫療扶貧作為對口幫扶工作中一項重要內容,除了資金支持,還體現在診療技術的扶助。
近年來,廣州花都區不斷地派送各類醫護人員幫扶織金縣,實現各個診療領域幫扶全覆蓋。僅今年上半年,花都區衛健局共派送13名醫療專家到織金縣。
在把花都區先進的診療理念帶到織金後,幫扶新開設的兒科、新生兒科、重症醫學科目前運作良好,幫扶建設的骨外科提升了手術治療專業水平。
廣州花都的醫生為織金的兒童會診。(央廣網發 通訊員花宣供圖)
在織金縣中醫院兒科,來自花都區中醫院的鄒志浩醫生正在給患兒診治。鄒醫生說,織金縣中醫院原來沒設兒科,去年初花都區指導籌建了新生兒科,並為科室的醫護人員進行新生兒科常見病、多發病的診療和護理培訓,受到了很多家屬的好評。
據了解,花都區派駐織金縣的醫療專家隊傳授經驗以及下鄉義診等方式,上半年共開展各項專業培訓授課83場次,培訓1026人次;下鄉鎮義診32場次,義診患者682人次。
疫情期間,花都區還充分利用「廣州花都-織金」遠程醫療服務平臺,為遠程醫療幫扶提供信息,真正實現遠程會診無縫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