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貴州畢節市織金縣遊玩的時候,我們在大街上意外邂逅了一場財神巡遊,身穿紅袍的「財神」相當喜慶,在鏗鏘有力的鑼鼓聲中,環繞古城一周,所到之處市民夾道相迎,「財神」樂呵著分發紅包,為織金市民賜財賜福。好奇當地為何會有如此習俗,經了解,原來織金縣城內有一座始建於清康熙初年的財神廟,後因年久失修,在清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又重建過,完整地保留至今,在當地非常有名,且因歷史悠久,成為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織金縣以前叫作平遠府,本來就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而這座財神廟則位於古城的中心大街上。財神廟坐北朝南,南門正對大街,從遠處走過來,好像財神廟就在大街的盡頭,走近才發現,大街在財神廟門口拐了個彎,繼續向前延伸了。
走進財神廟的門廊,才終於完整地看到了這座古建築的全貌。翹角飛簷的四重脊簷,巍峨壯觀。不同於常見的寺廟建築風格,織金財神廟由於地處少數民族地區,又是由彝族建築師設計和施工的,因而外觀極具濃鬱的地方特色。
精妙的建築風格,使得財神廟整體呈寶塔形狀,從正面看為逐層內收的歇山頂式,而側面則是三個「人」字形檔山逐層壘迭,非常優美,神似日本天守閣的建築形態。
這座財神廟的香火很旺盛,主殿門前的香爐上,刻著「中國第一財神廟」幾個大字,據當地人說是因為在傳統上,財神大多被信徒供奉在家中,而織金縣是第一個為財神爺單獨修建公眾廟宇的地方。可是,在我所生活的城市杭州,北高峰上明明就有一座財神廟呀,好像也懸掛有「天下第一財神廟」的匾額,到底誰才是真正的「第一」,那就不得而知了。
走進財神廟內,大廳相當寬敞,正中供奉著的財神爺,以黑虎為坐騎,威風凜凜。據說這裡的財神很靈驗,經常是門庭若市,香客雲集。
財神爺巡遊之前,廟宇內還有一個「起駕」儀式,也是第一次見到。只聞鑼鼓聲漸起,兩隊身著道袍的人士魚貫而入,列隊站好,接著領頭的道士口中念念有詞,請出身穿紅袍的「財神爺」。
領頭的道士手持木棍跳法場,口中念念有詞。一旁的小道士們吹吹打打、鑼鼓喧天好不熱鬧。一場儀式完成後,小道士們抬起花轎,轎中安放著財神爺的塑像,開始巡遊。
紅袍「財神爺」抱著一塊碩大的「金元寶」,走在巡遊隊伍的最前方,沿著古城的步行街前行。天氣好,「財神爺」也特別高興,沿途遇到的市民爭先恐後地來討紅包,「財神爺」特別大氣,見人就發紅包,好不熱鬧。
走到人多處,市民朋友嫌「財神爺」紅包發得太慢,一哄而上直接從「金元寶」裡搶紅包了。其實紅包裡沒多少錢,大家也無非是想討個好彩頭,沾點「財氣」。據說這樣的財神巡遊在織金縣會經常舉辦,遇到重大節慶時,規模還會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