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貧困戶家中登記貧困戶信息
薛彩霞(右)在貧困戶家中了解情況
個人簡介
張彩霞,中共黨員,高級會計師,2015年8月由太原市水利工程質量與安全監督站派出,擔任婁煩縣杜交曲鎮程家嶺村任第一書記。紮根貧困山區四年來,她發揮專業特長,積極創新謀求脫貧的思路,籌集資金新建了蓄水池,更換了配套設施,增加了供水點,解決了村民吃水困難的問題,為脫貧致富鋪好路子。2016年、2018年被評為 「太原市優秀第一書記」。2019年榮獲全省脫貧攻堅獎貢獻獎。
婁煩縣杜交曲鎮程家嶺,是一個海拔1300米的偏遠山村,全村110戶,人口225人,雖然有2000畝耕地,但大多貧瘠,再加上乾旱少雨,村民靠傳統種植和家庭養殖為生,貧困戶佔到了95%以上。
「厚厚的塵土鋪滿了村委會的各個角落,沒水、沒電、沒廁所;門窗看似完整,卻沒有一個能關嚴實的。」進村後的第一印象,張彩霞至今都記憶猶新。
駐村的第一個星期,她並沒有著急落實項目,而是白天深入到鄉村角落、田間地頭,查看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晚上走村串戶,與群眾促膝談心,了解村民的家庭收支情況和脫貧希望,並詳細做好了個戶檔案。她多次組織村「兩委」、村民代表召開座談會,廣泛徵求大家對村級經濟發展的意見,並擬定強班子、謀路子、跨步子的駐村思路。
因村施策,產業脫貧
「脫貧首先要把村民的活力、動力、精氣神提起來,要讓村民看到變化,心裡充滿希望。」張彩霞暗下決心。
2016年3月初,地處高寒地區的婁煩還是天寒地凍。張彩霞帶上省城來的水利專家實地考察程家嶺,翻山越嶺尋找新的水源地。刺骨的北風、滿山的荊棘,她多次滑倒,但起來拍拍土繼續前行。她認為這個項目可以作為程家嶺的主導產業,想儘快上馬。
搞調研、寫報告,張彩霞發揮自己的專長,爭取到10萬元水利資金。清明節一過,提水工程就開始破土動工,她一邊跑工地,一邊跑手續,當年投入資金600萬元、按出欄生豬5000頭的標準建成了佔地18餘畝的養殖場,並順利通過畜檢、環評等驗收工作。
「發展產業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張彩霞說,「養殖場項目竣工後,我們第一時間恢復了植被,並種植觀賞植物或經濟林。排洩物及廢水等進行無害化處理,用於農業種植。」在養殖項目帶動脫貧中,張彩霞摸索出了 「公司+貧困戶」的利益聯結機制。具體做法是:流轉村裡的300畝土地,發展農業生態種植,吸收季節性和臨時性用工,把養殖和種植有效結合起來,形成 「養殖——肥田——糧食」的生態平衡系統。養殖基地免費為村民提供肥料,節省了種植成本,每年為每個貧困人口分紅500元,並且鼓勵有勞動能力的農民在基地務工。此外,養殖場每年為村委會上繳3萬元,使村集體經濟突破多年為零的現狀,建立了村級扶貧基金。
良好的環境生態,優質的水源保證了生豬的健康生長,2017年,養殖場第一批生豬出欄,達到了預期收益。貧困戶如期獲得分紅,成為既領工資又領分紅的「雙薪」農民。
養殖場的成功讓村民看到了希望,一下子打開了工作局面,張彩霞也因此贏得了全村黨員幹部的肯定和信任。村黨支部書記王正國深情地說:「在這樣的環境,一位女同志能和貧困戶想在一起,為程家嶺做出這樣的成績,我們由衷地佩服她,張書記,不一般。」
政策落地,真情扶貧
「貧困戶的事無大小,時刻把大家放心頭。」張彩霞是這麼想的,也是這麼幹的。每年中秋節,她都要購買月餅看望村裡的老年貧困戶,讓他們感受到了節日的溫暖。
2016年,貧困戶王俊拴的兒子王二斌得了罕見的 「成人斯蒂爾症」,發熱、皮疹、關節痛不斷地折磨著孩子,王俊拴一家一年往返北京看病多次,負債20多萬元,本就貧困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張彩霞和村幹部上門探望、組織捐款,帶著他們去尋求各方面的救助。功夫不負有心人,2018年,堅毅樂觀的王二斌最終戰勝了病魔,身體基本康復。在張彩霞的鼓勵下,孩子在閒暇時間學習農村電商,積極參與合作社的發展。
在過去,程家嶺的大多數孩子認為讀書用處不大,初中畢業後就中斷學業外出務工。「教育扶貧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最有效方式。」張彩霞感到心痛,她多次入戶做家長和孩子的工作,並積極聯繫中職院校。在落實到一系列教育扶貧政策後,親自把這些 「可塑之才」送到了學校,鼓勵她們學習職業技能。三年來,已考入大專的王佩佩、王新雨有了入黨的想法。
程家嶺的大多數年輕人都外出打工了,留守老人的生活越來越不方便。比如理髮,也成為一個大難題。為此,張彩霞自己購買理髮用具,擔當起了義務理髮員,隨叫隨到。靠著理髮拉家常,她拉近了與村民的距離。時間久了,大家有什麼都願意和她說——家裡的農產品賣不出去,她就自己買下,送朋友親戚品嘗;想出門看親戚,想到別的村子趕集,她就自己開車送一程……張彩霞慢慢變成了老人們的「閨女」,每到休息日回家,總會有村民算著時間打電話問候她。
憑藉艱辛、用心,張彩霞得到了社會各界的認可,2016年程家嶺整村脫貧,她也被太原市委組織部評為 「太原市優秀第一書記」。
關注民生,密切黨群
山裡的冬天異常寒冷,白天翻溝上坡入戶,深夜若大的會議室烤著電暖器加班,張彩霞曾經這樣調侃自己:「說話靠吼,取暖靠抖」。熬夜工作、過度勞累,帶病堅持經常讓張彩霞想要退縮,但早晨醒來,在繁忙的工作面前她又恢復精神百倍。
春秋一身運動衣,冬季一件軍大衣是她農村工作的重要裝備。4年時間裡,她沒有穿過高跟鞋,更沒有穿過漂亮裙子,卻走遍了程家嶺的溝溝壑壑、每個環節出現的問題都了如指掌。
時間長了,村內提水項目出現管道老化,嚴重影響了村民的生產生活,經過多方面申請、地形論證、設計,張彩霞爭取到水利資金23萬元,修建山頂和溝內兩處蓄水池,重新更換設施,引水入戶。動工的時候,部分村民碼工罷地,砸損會議室,玻璃飛濺,但張彩霞只能默默地忍受著委屈,迎難而上,無數次地往返於工地。
一次從工地出來,滿腦子都是名目繁多的扶貧工作的她,倒車時一個不小心,後輪掉進了懸崖邊的退水渠內。「我當時感受到了從未有過的恐懼,如果車翻了怎麼辦,上小學的兒子,孤獨古稀的父親怎麼辦。」張彩霞現在都心有餘悸。
施工的工人和村民們聞聲迅速趕到,一起用雙手和肩膀把車抬了出來。樸實的做法讓她感動不已,「一切不快在那一刻都煙消雲散。」歷經兩個多月,供水工程終於完工,所有村民都能就近用水。村民王元貴因腦梗留下後遺症,在他家門口新設一處供水點,投入使用的那天,他穿著整齊的衣服來挑水。擰開水籠頭,他捧起一把清洌的井水說道:「給錢也不如把吃水的事情解決好了!」村民王海明夫妻雙方均為殘疾人,這次把水直接引到院中,他開心地笑了,從小因病雙耳失聰,交流都是答非所問,但沙啞的聲音一直喋喋不休,「高興嘛!今天冬天不用愁擔水了!」……質樸的語言、真誠的肯定讓張彩霞充滿動力。
現如今,程家嶺的夏季是賞心的——遠眺窗外的青山,俯瞰山下的農場,近觀農戶的小院,新鮮如洗的蔬菜,燦爛多姿的百花,碩果纍纍的樹木,都在傾心述說著——張彩霞,這個細心的女同志精準脫貧以來動人的故事。
本報記者林曉方
(責編:陰小斌、郗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