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絲路永昌道史跡探索(二)

2021-01-15 保山新聞網

摘 要:永昌道,系因途經古永昌郡地而得名,自古以來就是我國南方陸上絲綢之路——蜀·身毒道從四川成都出發,經雲南西部前往緬甸、印度的必由之路。永昌古道的形成,最早打通了中國西南與東南亞、南亞各國之間的陸路聯繫,為促進古代東西方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推動我國西南邊地的開發建設和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發展,都產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本文在多年深入實地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對該古道各路段的形成發展、地理走向、線路裡程及遺蹟保存現狀進行了全面系統的介紹,為有效揭開這條千年古道的神秘面紗,幫助人們認識了解我國古代西南邊地的開發發展和對外交流歷史,均提供了重要實證。

關鍵詞:南方絲路;永昌道;文物史跡

前 言

永昌道,系因途經古永昌郡(今雲南西部大理、保山、德宏等)地而得名,自古以來就是我國著名南方陸上絲綢之路——蜀·身毒道從四川成都出發,經雲南西部前往緬甸、印度的必由之路。據《史記》《漢書》等史籍記載,這條古道最早開闢於公元前四世紀的戰國中期,是當年四川商旅向南亞各國輸出蜀布、邛竹杖等中國商品的民間通道。秦漢統一以後,特別是東漢永昌郡建立以後,被正式納入西南地區官營驛道網絡,歷經隋、唐、宋、元、明、清各代的不斷演變發展,長期成為我國中央王朝經略西南,溝通與東南亞、南亞各國經濟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至民國滇西抗戰期間為新修的滇緬公路和中印公路取代,前後沿用時間長達2400多年。古道東起大理接昆明——楚雄——大理古道,向西經漾濞、永平,過瀾滄江至保山市境,由保山向西分北、中、南三路渡怒江,翻高黎貢山至騰衝城,再由騰衝城分四路經騰衝猴橋(古永)、德宏州梁河、盈江、隴川等地出境至緬甸密支那、八莫等地再轉往印度、斯裡蘭卡、巴基斯坦等國,單線總裡程約600公裡,複線(含主線、支線)總裡程約1500公裡。由於開發早、沿用時間長,古道沿線留下了各個時期的道路遺蹟、古渡橋梁、郵驛站點、關隘哨卡、戰場遺址、宗教廟堂和相關的碑刻題記等眾多歷史遺蹟,對我們全面認識了解我國西南邊疆的開發發展史和對外經貿文化交流史,均具有重要意義。為了全面弄清該古道的發展演變歷史,筆者從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在廣泛收集閱讀相關史料的同時,曾先後多次深入實地,對古道各主支線路的走向、裡程和遺蹟分布保存現狀進行了系統的調查。特別是在近期的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又通過爭取各級領導支持,將該古道列為保山市重點普查項目。從2008年11月開始,帶領課題組一行 4人,經過一年多的艱苦跋涉,於2010年2月圓滿完成原定大理至保山、保山至騰衝、騰衝至中緬邊境三大片區內所有古道的野外調查任務,查清各主、支線路15條(段)共1500多公裡,發現或覆核各個時期的文物史跡146處,為全面揭開古道的神秘面紗,展示其輝煌的歷史和深厚的內涵提供了充足的依據。為便於人們了解,現將調查成果按地理走勢自東向西分段介紹如下,如有不當之處,還請有關專家同仁熱心指教,共同討論訂正。

保山——騰衝古道

為連接保山(今隆陽)、騰衝兩地的古道主線路。具體分設為北、中、南三線。

(一)保騰古道北線

據史載,古道最早形成於戰國時期,為早期民間商旅從大理、保山經騰衝前往緬甸、印度的主要交通線。東漢永昌郡建立後,曾一度納入官方經營,成為向西控制古滇越之地(騰衝、德宏等地)的驛道主線路。唐代中期南詔王閣羅鳳「西開尋傳,南通驃國」時,曾組織軍民進行過大規模擴修,作為大軍西進越賧(騰衝及以北地區)的主要行軍路線,並於該通道海拔最高的高黎貢山北齋公房埡口建騰雲寺救助行人。元明以來,隨著大理雲龍鹽井的開發,又長期成為各地官商從雲龍經保山北部向騰衝、德宏等地輸送食鹽的主要通道,民間俗稱「挑鹽路」。並先後在明初王驥三徵麓川,明末劉綎、鄧子龍徵緬平叛和民國中國遠徵軍反攻滇西等大規模邊境戰爭中,成為大軍西徵的主要戰略通道。之後至 1952 年保騰公路建成通車後,才最終被廢棄,前後沿用 2400 多年。古道主線東起保山板橋古鎮接博南古道,向西經臥佛寺上清水關、李家寺,翻一碗水梁子,下山至瓦房街,轉西北經汶上、新民、荷花樹,至勐古渡過怒江,經芒寬西亞街向西上高黎貢山,經灰坡、馬面關、茶鋪、茶罐口、冷水溝翻北齋公房埡口,下山經騰衝黃土坎、鐵匠房、橋頭街,轉南過界頭、永安、曲石、酒店至騰衝城止,線路裡程約 200 公裡。沿途已知的歷史遺蹟共20餘處,其中保存較好的有17處:

慄柴壩渡口及抗日遇難同胞紀念碑:位於保山瓦馬鄉與瀘水上江鄉交界的怒江上,為古代大理雲龍至騰衝挑鹽路過怒江的主要渡口之一。古渡最早由民間商旅開闢於漢晉時期。宋元以後,隨著大理雲龍鹽礦五井的成功開發,遂成為騰衝鹽商至雲龍販運食鹽的主要過江通道,長期由官方派員管理和設卡收稅。1938 年滇緬公路通車後,鹽運改用汽車,渡口改為兩岸民間通道。1942年 5 月日軍佔領滇西,曾在西岸殘殺我無辜民眾290餘人,製造了震驚中外的「慄柴壩慘案」。1944年 5 月中國遠徵軍反攻滇西,曾以此作為右翼北線第五十四軍一九八師強渡怒江的主要通道和後勤供應基地。為大軍順利渡江反攻高黎貢山和騰衝發揮了重要作用。渡口東接保山慄柴壩、西通怒江蠻雲街,江面寬度約 150 米,兩端灘岸設有簡易碼頭,長期有固定船工在此接送往來行人。渡口西岸臺地為 1942 年慄柴壩慘案發生地,立有磚石砌築的紀念碑一座,上刻「慄柴壩抗日遇難同胞紀念碑」字樣,系 1995 年怒江州政協為紀念在「慘案」中遇難的290餘名同胞而建。

勐古渡口:位於隆陽芒寬勐古村與西亞村交界的怒江上,為保騰古道北線過怒江的主要渡口之一。古渡開闢於戰國時期,漢晉時納入官方經營,成為當時保山通往騰衝等地的主要過江通道。唐宋以後,驛道改走下遊雙虹橋一帶過江,行人減少,但仍由官方經營,先後成為唐代南詔國西開尋傳,明初王驥三徵麓川,明末劉綎、鄧子龍徵緬平邊的主要通道。清代乾隆三十年(1765 年),曾有騰衝生員董棫等人籌款在此建鐵索吊橋,稱「天濟橋」,旋因邊事變故被昏官陳大呂等人下令拆除,仍改用船渡,長期沿襲下來。1944年5月中國遠徵軍反攻滇西,曾以此作為右翼北線第五十四軍強渡怒江的主要通道和後勤基地之一。為大軍順利渡江反攻高黎貢山和騰衝發揮了重要作用。渡口江面寬約160米,兩岸分別有一人工築砌的斜坡碼頭與道路相接,現有桑姓船戶在此置機電大船一艘,既可乘人,也可運載車輛,有效連接了兩岸交通。

灰坡抗日戰場遺址:位於隆陽芒寬西亞村西約 12 公裡的高黎貢山東坡灰坡山梁一帶,東距勐古渡約15公裡,為1945年中國遠徵軍反攻高黎貢山的主要戰場之一。山梁地處怒江河谷與高黎貢山之間,是古道從六庫慄柴壩或從芒寬勐古渡上山前往騰衝兩條古道的交匯口。山梁走勢西高東低,山頂為一縱長70米、橫寬30米的平緩臺地,周圍地勢陡峻如削,對山下的小橫溝古道交叉口及上山道路形成俯射控制之勢。1943年日軍佔領高黎貢山後,曾在該地修築大量工事,常駐一個中隊以上的兵力駐守,並多次派兵下至慄柴壩和勐古渡等地騷擾。1944 年 5 月 11 日我遠徵軍渡江反攻高黎貢山,為了奪取該要路通道,曾派第一九八師兩個團對該地實施圍攻,在盟軍飛機和江東炮兵全力支援下,經過三天激戰,斃敵副聯隊長及以下守兵 100餘人,於14日從三面攻入敵山頂核心陣地,奪回了通向高黎貢山的第一個立足點。而今在山頂坡地上,仍可見到大量的明碉暗堡、戰壕掩體及密集的爆炸彈坑等遺蹟。其中,直徑在3米以上的飛機彈坑就有10餘個,足見當年戰爭的慘烈程度。

馬面關遺址:位於隆陽芒寬西亞村西約14公裡的高黎貢山東坡馬面關山崖上,東距灰坡山梁約2公裡。因其地山前有巨石擋路,馬幫至此往往碰壁而回,俗稱馬回關,後衍化而為「馬面關」,是保騰古道上著名的古代關卡之一。關卡系明代初年騰衝軍民指揮使司為控制怒江河谷的少數民族暴亂和緝拿騰衝至雲龍挑鹽路上的私人鹽販而設,其後各代相沿不衰。至清代後期因戰亂頻起,兵員逃散而被廢棄。關卡利用橫跨山梁,面北而坐的天然巨石——黃牛石而設。後側平臺建房舍駐兵守護,前側利用黃牛石下的萬丈懸崖為屏障,僅在石牛嘴下鑿出一條窄路供人馬通過,實有「一夫擋關,萬夫莫開」之勢。由於廢棄時間長,今臺地上的房屋已經蕩然無存,僅可見到一個長約8米、寬約3米的房基土臺。臺前關口寬約2米,左以懸崖為限,右有巨石屏障,前下方通道為多重曲折的陡坡石級,形勢極為險要。

茶鋪馬站遺址:位於隆陽芒寬西亞村西約 20公裡高黎貢山東坡茶鋪窪地上,東距馬面關約6公裡。窪地為西東走向,前後分別為大松山和茶鋪腦山梁夾峙,南側 60 米處有茶鋪河流過。由於地處古道中途,背風向陽,取水方便,早在明代初年就有人在此建房售賣茶水,供行人歇腳,故稱「茶鋪」。此後各代隨著運鹽馬幫的不斷增多,逐漸擴設為古道中途的一個食宿馬店,直到民國滇西抗戰爆發後才被廢棄。站址為上下兩臺,上臺和下臺北側為房屋,下臺南側為院場,總面積約 80 平方米,院場與北廂房之間有古道自東而西穿過。由於戰爭原因,房屋現已不存,基礎石腳尚存,規模布局清楚。

茶罐口古道槽谷路:位於隆陽芒寬西亞村西約 25 公裡高黎貢山東坡茶罐口一帶山梁上,東距茶鋪遺址約 5 公裡。為古道自茶鋪西上高黎貢山北齋公房埡口的主要路段。山梁為西—東走向,由於地層結構多為沙質土,質地較為疏鬆,經千百年的人馬踐踏和雨水衝刷,路面不斷下陷,較兩邊的坡地形成了很深的槽谷,故稱茶罐口槽谷。槽谷路東起茶罐口,西至白鳳坡腳,長約 700 米,路面寬約 2 米,一般低於地表 3~5 米,個別地方深達7 米多。道路兩邊長滿叢林,路面被樹蔭覆蓋,終年不見陽光,形成一種獨特的遂道景觀,古道的滄桑歲月,由此可見一斑。冷水溝—北齋公房埡口抗日戰場:位於隆陽芒寬西亞村西約32公裡高黎貢山山頂的冷水溝—北齋公房埡口一帶,東距茶鋪遺址約 12 公裡。山口海拔 3150 米,為保騰古道北線翻越高黎貢山的最高控制點。地勢西高東低,左右兩側為山梁環抱,東西長約1000米,南北寬約200米。古道由東向西穿谷而過,自古以來就是古道交通線上的天險要隘。1943 年日軍佔領高黎貢山後,曾派數百人常駐該地,沿山窪邊的白鳳坡高地修築大量堅固工事,作為東下灰坡、慄柴壩、勐古渡與我遠徵軍隔江對峙的主要依託。1944 年 6 月我遠徵軍一九八師渡江攻克灰坡、馬面關、小松山、大松山、茶罐口等地後,以一個團繞襲敵後,兩個團從正面向該地發起強攻,歷經一個多月的冒雨進攻,反覆爭奪,終以犧牲500餘人的代價將山口奪回,掌握了反攻騰北界頭的主動權,這次戰鬥,史稱「冷水溝戰役」。目前在埡口及東側的白鳳坡高地上,保存了大量激戰後留下的明碉暗堡、戰壕掩體及彈坑等遺蹟。

古道望鄉臺遺址:位於騰衝界頭黃泥坎村東約20公裡高黎貢山北齋公房埡口西側崖頂上,據當地嚮導介紹,系明代擴修古道時鄉人著意修建的紀念設施。利用古道路邊一凸起的天然石崖拓寬鋪築而成,長5米、寬2.5米,西南臨崖一面高約10餘米。站在臺上,近可俯高黎貢山西坡的層巒疊嶂和萬頃青林,遠可望騰北界頭壩子的叢叢村落和農家炊煙,是外出商旅遊子寄託濃厚鄉情的理想之地。

北齋公房遺址:北齋公房又稱騰雲寺,位於騰衝界頭黃泥坎村東 19 公裡的北齋公房埡口西側臺地上。臺地海拔 2953 米,地形東北高、西南低,前臨淵深萬丈的小平河槽谷,形勢極為險要。據史載,古寺始建於唐代南詔國西開尋傳之際,明代隆慶間(公元 1567~1572 年)騰越知州沈祖學擴修高黎貢山險道時,進行過大規模擴修復建。之後,一度成為明末江南名士肖道成,雲南布政徐宏泰,騰越諸生葉奕、吳茂桂、段真,南明工部侍郎胡旋及指揮使李鎮雄等著名愛國人士隱居避禍和開展反清復明鬥爭的重要基地。1942 年騰衝淪陷,一度成為中國遠徵軍在騰北開展遊擊戰的重要據點。1943年初日軍掃蕩騰北,進佔高黎貢山,齋公逃散,房舍成為日軍駐守高黎貢山的主要據點之一。1944 年 6 月中國遠徵軍攻佔冷水溝和北齋公房埡口後,日軍退至此地堅守,與我攻擊部隊反覆爭奪,直至大部戰死。經過此次戰火,古寺屋架被毀,僅存石砌的外圍牆體和地基,並從此不復有人居住。實測得知,寺址依地形呈東北—西南向布局,可見設施為一正兩廂一耳和一前側房共 4 幢建築。佔地 650 平方米,由於歷經戰火,寺址外牆可見多處槍眼射孔及大量彈痕。

北齋公房西坡古道石板路:位於騰衝界頭黃泥坎村東約 15 公裡北齋公房西坡山窪間,為古道自北齋公房下山前往界頭的主要通道之一。據史載,古道最早形成於戰國時期,唐代南詔王閣羅鳳西 開 尋 傳 時 曾 作 過 局 部 擴 修 ,明 代 隆 慶 年 間(1567~1572 年)由騰越知州沈祖學組織鋪築為石板路,並從此沿用下來。路徑東起高黎貢山北齋公房埡口,沿西坡的小平河谷曲折而下,至山腰的小高良貢臺地止,全長約 6 公裡。路面多以石塊鋪砌,寬 1~2 米不等,由於山勢陡峻,路徑多在山崖間呈「之」字形延伸,路面可見成串的馬蹄印痕,今雖廢棄多年,但仍可通行人畜。

同善橋遺址及碑刻:位於騰衝界頭黃泥坎村東約 13 公裡的高黎貢山西坡清水河深谷上。谷地為兩山夾峙,周圍叢林密布,終年不見陽光,環境十分險惡。據了解,古橋為明代隆慶年間騰越知州沈祖學擴修北齋公房古道時始建,原為木橋,因地境陰暗潮溼,木不耐久,屢修屢毀。清代道光年間,騰衝鄉紳周瑞旂、李含瓊等人集資將其改建為石拱橋,以同心向善之意取名同善橋,並在橋頭立一石碑以記功德。1944 年 6 月中國遠徵軍攻克高黎貢山北齋公房,敗退日軍為阻止我軍追擊,乃用炸藥將橋炸毀,僅剩橋墩。實測得知,古橋為北南走向,依兩岸巨石砌墩,跨徑約 8 米,墩高約 10米。目前除墩基的兩個巨石外,當年修橋的功德碑仍立於橋南石崖下。碑為沙石質、冠蓋形,高162 釐米、寬 64 釐米,碑文記錄了當時修橋的管事人員名單和捐資數額,雖然沒有落款時間,但從管事名單中有近代騰衝知名人士周瑞旂、李含瓊等人的情況看,當在清代道光年間。

朝陽殿遺址:位於騰衝界頭黃泥坎村東約3公裡的高黎貢山西麓朝陽殿山梁上。山坡東倚高黎貢山主脈,西臨黃家寨谷地,歷為古道馬幫翻越高黎貢山的歇腳地之一。明代初年,有道士在這裡置房建院供往來馬幫行人停留,因地處陽坡,故稱「朝陽殿」,前後沿用數百年。1942 年騰衝淪陷,一度為遠徵軍預備二師在騰北遊擊區的後方基地之一。1943年日軍掃蕩騰北,進佔高黎貢山,遠徵軍遊擊隊撤回保山,道士逃散,殿被日軍佔用。1944年 6 月中國遠徵軍佔領北齋公房埡口後向山下反攻,日軍不支,放火將殿宇燒毀後逃離,現僅存遺址。現場實測,殿宇依山勢坐北向南縱向排列,南北縱長約 40 米,東西橫寬約 30 米,面積約 1200 平方米。具體分上、中、下三院,古道自東向西從遺址中穿過,山下兩側可見明顯的臺基、石腳等遺蹟。

鐵匠房馬站遺址:位於騰衝界頭關口村東約1公裡的鐵匠房谷地上。谷地東接高黎貢山山麓,南北分別為大坡和李賢山兩山夾峙,為古道上重要的隘口之一。據了解,早在明代初年就有人在此設鐵匠鋪為馬幫供應馬掌馬具等物,故名「鐵匠房」。之後相繼有三戶人家在此開設馬店,逐漸發展成為古道上山前的主要物資補給點。民國中期滇緬公裡通車後被廢棄。1943年日本軍隊進攻高黎貢山時,曾在這裡遭到我國遠徵軍遊擊隊的伏擊,日軍黑風部隊指揮官金剛少佐當場被擊斃,在當地民間留下了「金剛司令過不了鐵匠房」的傳說。遺址佔地約 600 平方米,由於廢棄時間長,原有的馬站房屋均已倒塌拆除,現僅存部分地基石腳及從房基前經過的一段石板路。

大壩小花橋:位於騰衝界頭花橋村西南側的濫壩河上,為古道跨越該河的主要橋梁。據了解,橋始建於明代,原為木樑風雨橋,上有木雕梁架和橋欄,故名「小花橋」。之後各代屢毀屢修,相繼沿用。至民國後期古道被廢後才逐漸衰落,橋亭橋欄相繼塌毀,現僅存橋墩和橋面。實測結果,橋長14.7 米、面寬 2.5 米、淨跨 11.5 米、墩高 2.5 米,由於長期缺乏修繕維護,今橋面的 6 根巨梁及面板多已糟朽,勉強可供少數人畜通行。

永安老吊橋:位於騰衝界頭永安街西 1 公裡龍川江上,為古道從界頭經永安前往騰衝過龍川江的主要橋梁之一。據民國《騰衝縣誌稿》記載,橋創建於清代以前,初為藤橋,毀修不一。清光緒十三年(1887 年)騰越廳同知陳宗海倡建木橋,尋毀。民國八年(1919年)裡人李其富等集資改建鐵索吊橋。二十六年(1937年)由李根源授意裡人吉運春籌資再度改建為新式鋼纜吊橋,從此沿用下來。橋總長60.6米,淨跨44.8米,橋面寬2.3米,高於水面 4.3 米。至 1963 年騰北公路建成通車,該橋被下遊 50 米處新建的公路橋所取代。之後,因無人管理,缺少維護,橋於 2007 年被暴漲的江水衝塌西墩,有一半支架及纜索墜入江中。

野豬箐木懸臂橋:位於騰衝曲石箐橋村東南約 300 米處的龍川江上,為古道從永安龍江東岸直下千雙轉西前往曲石的主要過江通道。據史籍記載,早在明末清初就由當地鄉村在此興建鐵索吊橋以供人馬通行,後在清末回漢戰爭中被燒毀。清光緒初年,時任騰越廳同知陳宗海受命整治戰後亂局,恢復發展地方經濟,乃於光緒八年(1882 年)捐資重建鐵索橋,以成就惠民功德之意命名「成德橋」,前後沿用數十年。1942 年滇西抗戰爆發後,地方軍民為阻止日軍進攻騰北抗日根據地而主動將其炸毀。1945 年抗戰勝利後,為有效解決古道交通難題,恢復發展地方經濟,在雲貴監察使李根源先生倡導和鄉紳吉運春的主持下,利用當地木材資源豐富且相關技術比較成熟的有利條件,於 1948 年集資將其改建為懸臂式木拱橋,長期相沿維護,使用至今。橋以當地所產秋木為原料,利用槓桿原理,將巨大的圓木並排相疊,逐層延伸,形成橋拱。並於其上架梁柱、鋪木板建蓋雨棚。兩端各設一亭,形成兩亭一拱的彩虹之勢。橋總長 40.65 米、淨跨 28 米、拱高 12.2 米、面寬3.3米。整橋用料優良、結構嚴密、樣式美觀,是目前滇西地區不可多得的橋梁形式之一。

曲石向陽橋:位於騰衝曲石鄉政府西南 4 公裡向陽村西側龍川江支流灰窯河上,為古道上現存規模較大、保存較好的古橋之一。古橋所在的向陽村一帶,地勢低洼,江面寬闊,素為騰北古道由界頭經曲石前往騰衝城的主要過江通道。早在漢晉古道形成之際,就有人在這裡搭建木橋以供通行。明代初年大軍開邊,曾由騰衝軍民指揮使司組織修建鐵索吊橋,沿用數代。清初橋毀,裡人於乾隆三十五年(1770 年)捐資重修,並於南岸山頭建龍神祠以為護佑。至清末回漢戰爭時又被燒毀。光緒初年,騰越廳同知陳宗海奉命整治戰後亂局,恢復發展地方經濟,乃於光緒五年(1879年)捐資重建鐵索橋,歷七年而成,時以永鎮江河之意更名「鎮龍橋」。新橋落成之際,雲南巡撫杜瑞聯為之題詞「功佔利涉」以示表彰。新中國成立後,為加大古橋的承載能力,騰衝縣政府於 1950 年將其改建為鋼纜吊橋,並恢復舊名「向陽橋」。橋為北—南走向,以兩根鋼纜加墩鉚實懸吊而成,總長48.3 米、淨跨 44.1 米、橋面寬 4 米、高於江面 7.5米。橋體結構緊湊嚴密,造型樣式宏大壯觀,現仍為當地村民日常往來的過江通道。

(二)保騰古道中線

據史載,古道最早開闢於漢晉時期,是為永昌郡向西經略古滇越(今騰衝、德宏)之地的通道之一。唐代中期南詔王閣羅鳳「西開尋傳,南通驃國」之際設為官營驛道,組織軍民進行了大規模擴修鋪設,作為之後自永昌節度向西擴設軙(音chen)化府(今騰衝)和麗水節度(今緬北密支那以東一帶)及與緬印各國開展經貿交往的主要通道。因沿途環境惡劣,時有河賧(大理)賈客傳唱的歌謠「冬時欲歸來,高黎貢山雪;秋夏欲歸來,無那穹賧(潞江河谷)熱;春時欲歸來,囊中絡賂絕」,反映了往來行程的艱辛。元代驛道改走南線蒲縹道後,古道雖被改為民用,但因後者所經的怒江壩瘴癘更為嚴重,仍有不少商客選擇走這條古道。直到上世紀五十年代保騰公路通車後,才被最終廢棄,前後沿用了 1800 多年。線路東起保山古城,從仁壽門向西翻石馬山,經青崗壩、烏頭塘下楊柳街,轉西北過河灣、魚塘、魯村之後,跨怒江雙虹橋西上高黎貢山,經燙習、大魚塘(大塘子)、罕弄、舊街、黃竹河、黃心樹至南齋公房,翻埡口下山,經雪衝窪、崗房、林家鋪、楊家寨、江苴古鎮轉南過龍川江,至曲石街與保騰古道北線相交,再轉至騰衝城,線路裡程約 180 公裡。沿線已知的歷史遺蹟共20餘處,其中保存較好的有17處:

石馬山古道石板路:位於保山城西 10 公裡石馬山埡口西側山梁上,西距漢莊青崗壩村約 3 公裡。據史載,該古道最早形成於漢晉時期,唐宋時曾由官方組織鋪設為石板路,是當時從保山前往騰衝的官營驛道主線路。元代驛道改走南線蒲縹道後轉為民用,至今仍為青崗壩村民出入保山城的主要通道。道路為東西走向,長約 300 米,以石塊鋪築而成,寬 2~3 米,除局部自然坍塌外,大多數路面保存完整。

青崗壩西山古道石板路:位於隆陽漢莊青崗壩村西 3 公裡西山山梁上。據史載,該古道最早形成於漢晉時期,唐宋時曾由官方組織鋪設為石板路,是當時從保山前往騰衝的官營驛道主線路。元代驛道改走南線蒲縹道後轉為民用,至今仍為青崗壩村上山放牧、砍柴的通道。古道東起青崗壩西山梁上,向西北環繞山頂,至與楊柳鄉交界的烏頭塘埡口止,長約 7 公裡。路面多以石塊鋪設,寬 2~3 米,除個別地段自然坍塌外,多數路面保存完整。

芒寬雙虹橋:位於隆陽楊柳魯村與芒寬燙習村交界的怒江河谷上,是保山至騰衝古道中線過怒江的主要通道。橋利用江中巨礁架成雙孔,遠看如雙虹凌空,故名「雙虹橋」。據《永昌府志》記載,該橋原為「潞江渡」,始於漢代,盛於唐宋,元明時設官廳管理,長期以木船竹筏渡人。因怒江水流湍急,時有翻船事故發生。為減少危險,乃於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由永昌知府陳孝昇倡捐修建鐵索吊橋,經年而成。之後各代,屢毀屢修,長期沿用不衰。1942 年 5 月滇西淪陷,橋被我方守軍拆除以阻止日軍東侵。1944 年 5 月中國遠徵軍反攻滇西,橋被修復,成為我第五十三軍過江攻奪高黎貢山的主要通道。實地調查,橋為三墩兩孔鐵索橋,總長162.5米。其中,東橋跨江水主流,由14 根鐵鏈組成橋身,淨跨 38 米、面寬 2.8 米、高於水面14米。西橋跨江水副流,由14根鐵鏈組成橋身,淨跨 38 米、面寬 2.8 米、高於水面 12 米。整橋規模宏大,布局合理,是古道上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橋梁。1993年公布為雲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大塘子抗日戰場遺址:位於隆陽芒寬百花嶺大魚塘(史稱大塘子)村東麻慄山一帶,為古道上已知戰爭規模最大、遺蹟分布最廣的抗日戰場之一。戰場西靠高黎貢山主脈,東臨萬丈深淵的雙虹橋峽谷,素為高黎貢山南齋公房東坡古道的交通要隘。1943年日軍掃蕩騰北,佔領高黎貢山後,曾派1000多人組成的「黑風部隊」駐守該地,構築大量堅固工事與我守軍隔江對峙,並不時下山至江邊一線搶掠騷擾。1944 年 5 月中國遠徵軍第五十三軍渡江反攻,在這裡遇到日軍的頑強阻擊,歷經半個月的反覆強攻,終於在美軍飛機和東岸炮火的支援下,將守敵擊潰,打開了反攻高黎貢山的通道。現存的戰場遺址,西起大漁塘東側的麻慄山主峰打鷹墩,東至雙虹橋西岸的燙習大尖山,東西縱距約 7 公裡,南北橫距約2公裡。區內有大小山峰共7座,分別對雙虹橋至大漁塘之間的主、支兩線古道形成俯控夾峙之勢。具體又可分為燙習大尖山兩峰的一線陣地和麻慄山打鷹墩、大營盤、小營盤、防風山一帶的二線陣地。目前可見遺蹟主要是當年日軍修建的明碉暗堡、環形戰壕,大小掩蔽部、各種射擊掩體及遠徵軍反攻留下的大量彈坑和進攻通道等遺蹟,分布範圍在1.5萬平方米以上。

百花嶺古道石板路:位於隆陽芒寬漢弄村(高黎貢山保護區百花嶺保護站)至高黎貢山東坡二臺坡一帶山梁上,為保騰古道中線高黎貢山段保存較好的路徑之一。據了解,該古道最早形成於漢晉時期,唐宋時期作為南詔大理國官營驛道擴修為石板路。元代驛道改走南線後,長期作為民間商道使用,直到 1952 年保騰公路通車後才被廢棄。古道東起漢弄村,向西延伸至高黎貢山山腰二臺坡,總長約 6 公裡。路面均以石塊鋪築,寬2米左右,除少數地方稍有坍塌外,多數路面保存完好,現已被高黎貢山保護區列為旅遊探險線路之一。

舊街馬站遺址:位於隆陽芒寬罕弄村(百花嶺保護站)西 4 公裡舊街山梁上,為保騰古道中線馬幫歇腳站之一。據了解,馬站可能出現於唐宋時期。明代以來,先後有段、範、滕三家漢族商民在此開設馬店商鋪供往來商旅歇腳,直到上世紀五十年代古道被廢後才遷至山下漢弄村居住。馬站坐西向東,依地形分上、中、下三臺建房設站,古道自東向西從站房前穿過,形成一條山間小街。街址東西長 29 米,南北寬 26 米,面積 750 餘平方米。雖然廢棄時間較久,但三姓原有的房屋地基和街道路面仍保存完整,現已被高黎貢山保護區開闢為古道旅遊景點之一。

黃竹河馬店舊址:位於隆陽芒寬罕弄村(百花嶺保護站)西 12 公裡的黃竹河北岸臺地上,為古道上的馬幫歇腳站之一。據了解,馬站最早可能設置於唐宋時期,明代以來曾有商民在此建店供馬幫歇腳,直到 1952 年古道被廢棄後才遷往他處。遺址坐北向南,佔地面積 100 平方米,基址上原有房基石腳等遺蹟,近因開發旅遊需要,由高黎貢山保護區管理局籌資重建,並命名為「黃竹河驛站」。新房為單層瓦屋,石牆架梁式結構,佔地面積 28 平方米,院東側以多級石階連接古道,為遊人往來歇腳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黃竹河石拱橋:也稱「永定橋」,位於隆陽芒寬漢弄村(百花嶺保護站)西約 12 公裡黃竹河谷地上。為古道穿越高黎貢山腹地的重要交通要隘。橋址地處深山,溝谷深陷,早在唐宋時期就建有木橋,但因環境陰暗潮溼,木不耐久,屢修屢毀。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由騰衝江苴明善堂善士出面,組織當地紳商李生道、廖靜慧等捐資將其改建為石拱橋,取名「永定橋」以求永固。橋為南北走向,依兩岸巨石砌墩,拱高9米、淨跨7.6米、面寬3米。橋北 30 米大樹下建有一座小型神龕,龕前立一石碑,記錄了當年捐資建橋的經過及功德名錄,為了解古道的歷史提供了依據。

死亡谷槽谷路:位於隆陽芒寬罕弄村(百花嶺保護站)以西約 14 公裡高黎貢山東坡死亡谷一帶山梁上。據了解,古道最早形成於漢晉時期,迄今已有 1800 多年的歷史。由於地表結構為含沙土,質地疏鬆,經千百年人馬踐踏加上雨水衝刷,路面不斷下陷,較兩邊的坡地形成了很深的槽谷。路徑總長約700米,路面一般寬1~2米,低於地表3~5米,由於廢棄時間較久,兩側森林茂密,不僅在路面上堆積了大量枯枝敗葉,且在上空形成一個密不透光的路蓋,人行其中,光線陰暗,人稱「死亡谷」,是古道上少見的特殊路段之一。

換米處馬站遺址:位於隆陽芒寬漢弄(百花嶺保護站)西約16公裡高黎貢山東坡換米處山梁上,西距南齋公房埡口約6公裡,為古道上的馬幫歇腳站之一。據了解,馬站最早形成於明代。民國年間曾有兩戶商民在此經營馬店,因常有騰衝江苴鄉民挑米到此與百花嶺等地鄉民交換蔗糖、菸葉等物,故名「換米處」。1952 年古道被廢後,商民遷往他處,房屋坍塌,僅存基址。遺址坐西向東,依地形分上下兩臺,各有房基一座,佔地面積約 120 平方米。古道自東向西從臺前穿過,形成一條可供歇腳交易的街場,當年商民換米交易當在此進行。遺址現已長滿樹木,但房基、街場痕跡仍清晰可辨。

南齋公房遺址:位於隆陽芒寬罕弄村(百花嶺保護站)以西約 22 公裡的高黎貢山南齋公房埡口東側臺地上。臺地海拔 3160 米,地扼保騰古道中線翻越高黎貢山的交通要隘。據史載,早在唐代中期南詔王閣羅鳳「西開尋傳」時,就在這裡設站控制交通。又據調查得知,明代初年,騰衝江苴明善堂僧人在此建廟救助古道過往行人,與古道北線的北齋公房相對,取名「南齋公房」。此後,歷經不斷維修管理,前後沿用數百年。1942 年 5 月,日軍佔領滇西,曾一度被中國遠徵軍用作騰北遊擊戰的人員物資中轉站。1943年日軍佔領高黎貢山後被用作兵房住所。1944年中國遠徵軍大反攻時遭戰火摧殘,之後即被廢棄。1997 年高黎貢山自然保護區為開發古道探險旅遊,將其移至東下側50米處另建,原地僅存遺址。遺址坐西向東,南北長 23.5 米,東西寬 6 米,面積為 140 平方米。東南側有石級與過山古道相連,基址上可見牆腳基石等物。後側土坎下有一石塊鑲砌的水井,有水自井中溢成一條小溪向路邊流去。

南齋公房埡口抗日戰場遺址:位於隆陽芒寬漢弄村(百花嶺保護站)西約22公裡高黎貢山南齋公房埡口一帶。山口海拔3170米,東西縱深約150米,是保騰古道中線翻越高黎貢山的最高控制點。1943年日軍掃蕩騰北,沿古道奪佔埡口後,曾修築大量碉堡工事長期駐守,作為東下百花嶺大塘子與我國遠徵軍隔江對峙的主要依託。1944 年 5 月中國遠徵軍第五十三軍渡江攻奪大塘子後,派一一六師3個團沿古道對該地實施圍攻,經過近一個月的冒雨血戰,反覆爭奪,於 6 月中旬將守敵數百人全部擊潰,奪回了該天險要隘的控制權。現存的戰場遺址,分布在埡口兩側的山梁上。可見遺蹟主要有當年日軍修建的地堡、戰壕、射擊掩體及遠徵軍反攻時的大量彈坑等,分布範圍約 1200 平方米。由於平時來往人員不多,多數遺蹟保存完好。

南齋公房埡口遠徵軍碉堡:位於騰衝曲石江苴村東北約 25 公裡的南齋公房埡口西側雪衝窪頭,為目前古道上保存完整的遠徵軍碉堡之一。碉堡所在地海拔 3149 米,依地勢坐東朝西,居高臨下,對山下的雪衝窪古道形成俯控之勢。1942年 5 月中國遠徵軍入緬作戰失利,滇西淪陷,為阻止日軍翻山進攻保山,遠徵軍預備二師在此修建碉堡駐守。1943年初,日軍進攻高黎貢山,在這裡遭到我守軍頑強阻擊。為奪取該天險要隘,乃從當地抓來嚮導帶路,從埡口西北側的犁頭尖抄小路上山,乘夜對我守軍實施襲擊,我數十官兵猝不及防,全部陣亡。實查得知,碉堡用鋼筋混凝土澆鑄成六邊形,高2.13米,最大直徑3.1米,壁厚35釐米。歷經60多年的風雨,整體保存完好,現已被高黎貢山保護區開闢為古道遊路上重要的觀光憑弔景點。

南齋公房西坡古道石板路:位於騰衝曲石江苴村東北約 20 公裡的南齋公房西坡雪衝窪山谷中,山谷地勢東高西低,兩邊山崖夾峙,叢林蔽日,地形極為險要。據史載,古道最早開闢於漢晉時期,唐宋時擴修鋪築為石板路,長期成為南詔大理國統治者經略騰衝及以西地區官營驛道主線路。元代以後,隨著南線城門洞驛道的開設而改為民用,直到 1952 年保騰公路通車後才被廢棄。路徑東起高黎貢山南齋公房埡口,向下延伸至山谷末端的西坡崗房止,全長約 8 公裡。道路多以人工開鑿鋪築而成,一般寬 2 米左右,由於山勢陡峻,多數路段在山崖間曲折蜿蜒而行,留下了雪衝窪、高腳崖、大理仔撐腰石等多處險要景觀,被認為是古道上最能考驗人們意志和耐力的代表性路段。

南齋公房西坡崗房遺址:位於騰衝曲石江苴村東北約 14 公裡的高黎貢山崗房坡山梁上。地勢北高南低,對從山梁前穿過的古道形成俯控之勢。據了解,早在唐宋時期就曾在這裡設置關卡以控制行人。元代古道改為民用後,仍於其地設崗房稅卡對往來商旅課以稅釐。1943年日軍佔領高黎貢山後,一度將其用作南齋公房據點與江苴後方之間的人員物資轉運站。1944 年 6 月中國遠徵軍反攻時被日軍燒毀,僅存遺址。遺址坐北向南,依地形分左右兩臺。左臺為崗房地基,用毛石築成,高 1.2 米,面積 32 平方米,前面有五級石階與古道相接;右臺為拴馬坪,地勢與古道持平,系利用路邊緩坡擴挖而成,面積約 50 餘平方米。由於廢棄時間較長,遺址地面長滿荒草。

五道河風雨橋:位於騰衝曲石山腳村東邊山麓的五道河上,西南距江苴古鎮約5公裡,為南齋公房古道下山進入江苴壩子的主要橋梁之一。據村民介紹,橋最早修建於明代,此後各代均有復建,1943年因山洪暴發被衝走。1946年抗戰勝利後,為繼續溝通古道交通,由當地九一甲四村合力重建為風雨橋,沿用數十年,近因下側的公路橋建成通車而被廢棄。橋為木樑平板風雨橋,利用河堤巨石支砌橋墩,上搭6根粗大秋木為梁,橫釘方板形成橋面。橋上架五排梁柱形成橋亭。橋總長 13 米,橋面寬 1.92米,高於水面2.8米。因長期無人管理,現已部分朽壞並整體向西北傾斜,亟待予以維修保護。

江苴驛古街道:位於騰衝曲石江苴主村落內,為保騰古道中線南齋公房西坡主要驛站所在地。據史載,驛站最早由唐代南詔王閣羅鳳「西開尋傳、南通驃國」所設。此後長期成南詔大理國統治者經營永騰驛道的重要基地。元代以後,雖然驛道改行南線,但從此線往返馬幫行人並未減少,由此帶動驛站商貿活動的長期繁榮,逐漸發展成為古道上一個重要的商業集鎮。集鎮現有居民 200餘戶,1000餘人。村子依地形坐東向西,古道自北向南橫穿寨心,兩側居民臨路建房,夾路成街。街道總長354米,寬5~6米,路面均以石塊鋪築,中設路軸以利通行。街道兩側共有店鋪 31 幢,均為傳統中式瓦屋。據了解,過去曾有專門的馬店客棧6家,各類百貨、餐飲、土雜、糧油店 20 餘家,常年人流不斷,生意興隆,直到上世紀五十年代古道被廢後才逐漸冷落下來。古街現基本保存完好。

(三)保騰古道南線

據史載,古道最早可能形成於漢晉時期,為三國諸葛亮南徵的主要行軍線路。時因戰略需要,曾於中途海拔最高的高黎貢山城門洞分水嶺建「諸葛亮城」,作為西出騰衝、南控龍陵的主要交通要塞。之後,因古道途經的潞江壩氣候炎熱,瘴癘肆虐,較少有人從此路通行。元代雲南行省納速剌丁徵緬定邊後,考慮到該線路沿途地勢較怒江上遊的北、中兩線平緩且裡程較短,乃將其列為通緬驛道主線路進行了大規模的擴修開發,並於沿途設置蒲縹、八灣(今壩灣)、橄欖寨幾大驛站予以管理。此後,歷經明清兩代不斷地擴修改建,苦心經營,長期成為我國歷代中央王朝經略滇緬、控制邊服的主要戰略通道。之後,至 1952 年保騰公路建成通車,才最終被廢棄,前後沿用 1600 多年。線路東起保山古城,向西南經漢莊盈水上蒿子鋪,翻冷水箐下蒲縹、馬街、打板箐、盤蛇谷、馬料鋪,至道街分早晚兩線過怒江。其中,早期(清道光以前)線從道街向西南經老渡口過江,轉西經金堂寨、小平田、壩灣上高黎貢山,經磨盤石、石梯寨、蒲蠻哨,至山頂城門洞分水關轉西北風吹壩下山,經太平鋪、竹笆鋪,至芒棒橋街村止;晚期(清道光以後)線從道街往西北從惠人橋過江,向西經潞江摹卡、香樹村上高黎貢山,經禾木樹、魏家寨、象脖子,至山頂大風口向西過黃竹園鋪分水關,下山至太平鋪與早期段相交。或由大風口轉西北石門坎下山,經小平河、三岔窪、二臺坪、大蒿坪、崖子腳、中寨至橋街村與早期段相交。兩線相交後往西過龍江橋,經橄欖寨、黃草壩、甘露寺(赤土鋪)、芹菜塘、玉璧鋪至騰衝城止。單線裡程約 160 公裡,複線裡程約220公裡。沿線已知的歷史遺蹟共40餘處,其中保存較好的有34處:

豁免蒿子鋪額外雜派徭役告示碑:碑存隆陽漢莊蒿子鋪一趙姓村民家中,為古道上現存重要的驛站業務管理碑記。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四月保山知縣史建中頒布,蒿子鋪鋪頭楊逢田,鋪夫趙文海、楊早等人刻立。碑為青石質,長方形,高93 釐米、寬 60 釐米,由於保管不善,現已破為兩半。碑正文直書陰刻 17 行,計 700 餘字。主要記述縣府同意廢除蒿子鋪額外雜派徭役,專職從事公件驛遞業務的理由及對鋪戶的職責要求等史實,對研究了解古道的郵驛發展歷史,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冷水箐西坡古道石板路:位於隆陽蒲縹冷水箐埡口西下側,為保騰古道南線保存較好的路段之一。據了解,該段古道最早可能開闢於三國時期,元代改設為官道後,曾於明清兩代做過多次擴修鋪設,長期沿用不衰,直到 1952 年保騰公路通車後才被廢棄,迄今已有 600 多年的歷史。路徑東起冷水箐西山埡口,向西沿蒲縹東山曲折而下,至坡腳黑山門大花橋止,全長約 6 公裡。其中以上端的七十六磴坷和中下段的木頭橋兩段保存較好,路面均以石塊鋪築,寬 2~3 米,緣山勢左折右轉,蜿蜒而下,氣勢頗為壯觀。由於長期人馬踐踏和雨水衝刷,多數路石光滑發亮,有成串的馬蹄印痕存留其間。

黑山門古道石拱橋:位於隆陽蒲縹東山黑山門山窪中,東接冷水箐古道石板路,西去蒲縹古鎮6 公裡,為古道上保存較好的古橋梁之一。據史載,橋始建於明代,初為木架橋,其上建雨棚護欄,時稱「大花橋」。清代中期擴修古道時改為石拱橋,仍用原名。橋為東西走向,跨山窪而建,總長17.1米(含引橋),面寬2.5米,橋涵高6.4米,淨跨6米。目前除橋欄局部殘損外,整橋基本保存完好,為當地村民上山種地放牧提供了便利。盤蛇谷古道石板路:位於隆陽蒲縹馬街與潞江道街村之間的盤蛇谷峽谷中。其地左右為陡坡懸崖夾峙,谷底窄逼深陷,古道在窄谷間左轉右旋,蜿蜒如盤蛇之狀,故名「盤蛇谷」。據史載,該古道最早開闢於三國時期,民間盛傳為諸葛亮火燒藤甲軍之地。元代以後,隨著潞江壩的開發和對外交往的開展,曾多次組織軍民擴修鋪築,長期成為雲南通緬驛路的重要通道,直至 1952 年保騰公路通車後才最終廢棄。古道東起馬街打板箐,西至道街馬料鋪山窪口,全長約6公裡,路面多以人工在懸崖間開鑿鋪築而成。路面一般寬2米左右,左右兩側崖壁陡峭,怪石叢生,沿途有啞泉、小廟房及泡石灶馬幫歇腳站等遺蹟。為古道上地勢最為險惡、遺存最為豐富的路段之一。

啞泉石刻:位於隆陽蒲縹打板箐村西約 1 公裡的盤蛇谷上端,系古代提醒行人勿飲啞泉的警示石刻。盤蛇谷兩山夾峙、谷窄箐深,相傳為三國諸葛亮南徵火燒藤甲軍之地。谷地路邊原有一泉,水色青黑,草蟲不生,據說當年諸葛兵丁過此,不慎飲用,即變啞致死。清代嘉慶年間騰越廳同知尹裡布擴修古道,曾於泉邊立碑,稱「此為啞泉」以警世人。光緒年間,又有永昌鄉賢李實仁(字景山)在此添刻警語「此名啞泉,不可飲也」。歷經百年變遷,今啞泉已經乾涸,尹裡布刻碑也不知去向,僅有李實仁石刻尚存崖間。石刻利用泉邊懸石題寫,幅面為冠蓋形,高 63 釐米、寬 45 釐米,石刻之上有人工雕鑿的飛簷屋面遮擋風雨。石刻正文直書 3 行 8 字,落款為「光緒乙已冬立,景山奉告」10字。

泡石灶馬幫歇腳站:位於隆陽道街馬料鋪以東約 4 公裡盤蛇谷古道邊一臺地上。臺地縱長 15米,橫寬約 8 米,面積 120 餘平方米。東側有一質地疏鬆的巨石,前人在石上鑿一大型灶洞,可供燒火做飯。石下有一平臺,可置放炊具。據了解,該地因位置介於道街和馬街之間,早在元明時期,就被往來馬幫用作中途歇腳午炊之地,並長期沿用下來,直至古道被廢。由於地處深谷,少有人到,原有的歇腳場、栓馬石、灶洞和置物臺均保存完好,是古道上難得一見的馬幫生活遺蹟。

「登石臨流」石刻:位於隆陽道街盤蛇谷口古道邊一天然巨石上,巨石高出地面約 3 米,登石觀望,近可臨盤蛇河流的深邃溝谷,遠可望怒江道街段的滔滔激流。前人為此在石上題寫了「登石臨流」四個大字以述其景。石刻雙勾直書兩行,字幅高 54 釐米、寬 66 釐米。行書字體狂放瀟灑,有一定的藝術韻味。由於風雨剝蝕,年代落款已無從辨認。

豆地坪遠徵軍碉堡:位於隆陽道街村老渡口東北的豆地坪臺地上,為古道上現存較好的遠徵軍抗戰遺蹟之一。1942 年 5 月滇西淪陷後,中國遠徵軍為防止日軍從潞江壩偷渡過江而修建,主要控制道街老渡口至上遊惠人橋一帶江面。碉堡以鋼筋混凝土澆製成六邊形,高 2.3 米,單邊寬 1.9米,最大直徑 3.6 米,壁厚 55 釐米。碉堡前三面臨江,中上部各設一鬥狀射孔。後三面靠山,現為耕土填埋。從射孔內窺,可見後側有一明顯的門洞。據村民介紹,碉堡修好後,曾有一個排的遠徵軍在此輪番駐紮,多次對試圖渡江偷襲的日軍進行掃射,為確保東岸道街等地的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

道街老渡口及碑記:位於隆陽潞江道街村西南1.5公裡怒江上,為保騰古道南線早期段過怒江的主要通道。渡口東岸為道街村農地,西岸為雲南農科院潞江熱作所甘蔗試驗地。據了解,渡口最早開闢於三國諸葛亮南徵之際,時因氣候炎熱、瘴癘肆虐而少有行人。元代以後,隨著潞江壩的開發,被列為雲南入緬驛道的主要通道,設軍戶稅卡在此擺渡收稅。明代開邊,又增設渡田予以長期經營,並一度在西岸開街設市作為古道上的一個重要中轉站。現存清道光年間江西客商公立的「渡口公田碑」記錄了這一史實。清道光十九年(1839 年)惠人橋建成,驛道改從上遊過江後被廢棄。渡口江面寬約 180 米,由於耕作破壞,兩岸碼頭及相關管理設施均已不存,僅有渡口公田碑為當地熱作所收存。

禁止騷擾塘子驛站告示碑:位於隆陽潞江芒棒村原塘子驛站故地一大青樹下,為古道上有關驛站管理經營狀況的重要資料之一。清道光二年(1822 年)永昌知府尹裡布頒發,潞江塘子寨驛站刻立。碑為青石質,冠蓋形,通高 1.1 米,寬 0.52米。碑額書刻捲雲太極圖案。碑文直書 16 行,計500 餘字。全文書刻了當年永昌府關於保護塘子驛站公有財產,禁止「不肖人役」濫索濫給,擾亂驛站正常業務的告示內容,為了解當時古道驛站的經營管理狀況提供了重要依據。碑於 1984 年公布為隆陽區(原保山縣)文物保護單位。

磨盤石古戰場遺址:位於隆陽潞江壩灣街西南 5 公裡高黎貢山東坡磨盤石斜坡上,為清代初年李定國與吳三桂決戰之地。坡地西高東低,最大坡度約 60°,從山腳至山頭約 5 公裡,最大寬度約 1 公裡,地形分上中下三臺。古道從東北向西南斜繞而上,穿越山腰三級臺地而達山頂,素為保騰古道交通的天險之地。清初順治十六年(1659年)一月,南明永曆帝在名將李定國的護衛下西逃騰衝,吳三桂率數萬清兵一路窮追不捨。為了挫敗追兵的鋒芒,李定國決定利用磨盤石的天險地形設兵伏擊,但因手下謀士盧桂生投敵告密,反遭吳三桂利用優勢兵力實施反包圍,使得李定國手下驍勇善戰的竇名望等數千精銳在一天內就被消滅,由此導致苟延十餘年的南明永曆政權迅速走向覆亡,在地方史上寫下了令人悲嘆的一頁。至今在該山的多級陡坡臺地上,仍可見到一些當年殘留的戰場遺蹟及部分陣亡將士的土堆墓冢。

城門洞分水關遺址:位於隆陽潞江蒲滿哨村西約 4 公裡的高黎貢山分水嶺東側一帶,為保騰古道南線早期段翻越高黎貢山的主要關隘設施。據《新唐書》記載,古關最早形成於三國諸葛亮南徵之際,時因戰事需要,曾於高黎貢山山頂築城鎮守,一夜而成,史稱「諸葛亮城」。又因將關卡按城門樣式築在古道必經的分水嶺埡口上,形成一個門洞孔道,故後人也稱之為「城門洞」。元初徵緬,曾組織人力進行過大規模擴修,是該時期雲南通緬驛道上最重要的關卡之一。明初平邊,為加強對驛道的管控,再度於其地擴修關卡驛站,改稱「全勝關」,長期駐兵把守。此後至清代道光年間,驛道改走大風口後,最終才被廢棄。實地調查,古關遺存包括主關卡、兵房、烽火臺和馬站四部分。其中,主關卡橫跨於分水嶺埡口兩山之間,原建築為城門樣式,現樓已坍塌,僅存門洞兩側用石塊和城磚支砌的基座,座各高2.2米、寬3.15米,中間門道寬 3 米,門洞附近有大量散落的城磚、瓦片等遺物;兵房位於關卡東下側山窪間,分上下兩臺,上為房基,下為天井,面積 120 平方米,現房屋已不存,僅見部分石腳和柱礎;烽火臺位於兵房東 50米處,為單體圓錐形,直徑 3 米,現爐膛已坍塌,僅存石腳;馬站位於烽火臺東 60 米處,範圍東西長40 米,南北寬 30 米,上有房屋 6 間,橫向排列為 3個院落,因年久月深,房屋已不存,但臺基石牆仍清晰可辨,尚可窺見當年馬站的布局和規模。

城門洞西坡古道石板路:位於騰衝芒棒大蒿坪村東南約 5 公裡的高黎貢山西坡一帶山窪中,為城門洞古道翻越高黎貢山的主要路段之一。據史載,古道最早形成於三國諸葛亮南徵之際,元初設為通緬驛道後,逐步擴建為石板路。至清代道光年間驛道改走大風口、黃竹園後被局部廢棄,民國初年又改走大蒿坪後被全部廢棄,前後沿用時間 500 餘年。古道東起城門洞分水嶺西北的風吹壩埡口,向西沿山窪曲折而下,經太平鋪、竹笆鋪、大慄樹至橋街村止,長約 20 公裡,目前除大慄樹以下路段被村寨公路破壞外,其餘均保存完好。路面均以石塊鋪築,靠山一側留有明顯的排水溝道,具有較強的抗災保通能力。由於廢棄時間長,道路沿線叢林密布,風景幽雅。

太平鋪烽火臺:位於騰衝芒棒大蒿坪村東南約 5 公裡的太平鋪臺地上,為原太平鋪驛站附設的一處軍情報警設施。驛鋪始設於明,清代以後曾多次維修,為驛道自潞江翻越高黎貢山後的一個重要歇腳站。民國初年,驛道改走大風口、小平河後,驛鋪被廢,房屋坍塌,僅剩烽火臺。烽火臺位於鋪址南側一人工築砌的高臺上,臺基面積 50平方米。臺上設烽燧三個,坐北向南呈橫向排列,各燧均以毛石砌成圓錐形,下為爐膛,上為煙孔,燧高1.55米、底徑1.4米、頂徑0.5米。歷經多次修復,各燧現保存完好,填薪點火,仍可見束束煙柱沖天而上,具有良好的報警效果。該烽火臺於1988年公布為騰衝縣文物保護單位。

竹笆鋪遺址:位於騰衝芒棒橋頭村東約 7 公裡竹笆鋪自然村內。為保騰古道南線早期段翻越高黎貢山的重要驛鋪之一。據史載,驛鋪始設於明代,時以李、楊兩姓軍戶駐守,原建有塘房、哨樓和烽火臺等設施,民國初年驛道改走大風口北線後,驛鋪被廢,守鋪軍戶落籍為民。之後,隨著時間的推移,原有設施逐漸坍塌拆除,今僅存哨樓和烽火臺的部分遺蹟。其中,哨樓位於村頭一居民院中,上部建築已毀,現存一石砌基座,長 5 米、寬4 米、殘高 0.8 米;烽火臺位於村中一圓形土丘上,以毛石築臺上支砌而成,原為3個,現存2個,完整者高1.3米,底徑1.6米,形狀規格均與太平鋪烽火臺相似。

惠人橋遺址:位於隆陽潞江道街村西北 2 公裡的怒江上,南距原道街古渡約 1.5 公裡,為保騰古道南線晚期段過怒江的主要通道。據民國《保山縣誌稿》載,古橋於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由永昌知府周澍組織騰越廳紳商明清寵、馬如灝、朱大椿等人捐資修建,歷 3 年而成。橋利用江中島礁建成三墩兩孔,中墩「以巨石壘之,周圍廣四十餘丈、環以牆,兩岸以鐵索橫貫於中,墩高五丈二尺,懸空飛渡,南北兩岸各建以廳,中鋪以木板,左右翼以欄杆」。整體結構協調堅固,氣勢雄偉。此後,曾先後4次由地方政府組織重修,直到1952年保騰公路通車,改從下遊新建的東風橋過江後才被廢棄。原橋總長193米,東橋淨跨約75米、西橋淨跨57米。由於缺乏保護意識,橋於1958年被拆去全部鐵鏈,當做大煉鋼鐵的成果上交,僅存以條石築砌的三個橋墩。其中,東墩為半圓形,縱徑14米、橫寬 41 米、高於水面 11.5 米;中墩為舟船形,縱徑43米,橫徑19米,高於水面11.5米;西墩為長方形,縱長 25.7 米、橫寬 13.5 米、高於地面 3.8 米。各墩前端均為券洞橋門,中間設有橋亭。該橋為目前已知古道上建設規模最大、跨度最長的鐵索吊梁,今雖已殘斷,但從現存的橋墩看,仍可窺見當年的雄偉氣勢。1984 年公布為保山縣(今隆陽區)文物保護單位。

禾木山抗日戰場:位於隆陽潞江香樹村西約4 公裡高黎貢山東坡禾木樹山梁上。山梁呈西東走向,前端山梁山勢陡峻,對山腳香樹村至惠人橋一帶古道形成俯控之勢。1942 年滇西淪陷後,日軍曾在這裡修築大量碉堡工事,與我守軍隔江對峙。1944 年 5 月我遠徵軍渡江反攻高黎貢山,在這裡遇到日軍的頑強阻擊。歷經一個月的反覆激戰,終於 6 月中旬將守敵擊潰,打開了反攻高黎貢山南線的第一道大門。現場調查得知,當年的抗日戰場,主要分布在山梁前端及南側的古道沿線,遺蹟分布範圍東西長約 500 米,南北寬約 100 米,可見遺蹟有當年的日軍修建的山頂碉堡、大型隱蔽部及環形戰壕。此外,還有當年遠徵軍反攻作戰的大量進攻掩體及炸彈坑等。

禾木樹馬站遺址:位於隆陽潞江香樹村西約6公裡高黎貢山東坡禾木樹山梁後側,為保騰古道南線晚期段翻越高黎貢山的主要馬站之一。其地原為禾木樹村,清道光年間該段古道開通後,曾在村口設有驛站。民國初年改由民間經營,先後有蘇、黃、陳三姓人家設店接待往來馬幫。1952年保騰公路通車,古道被廢,店主遷至山下香樹村改事農業,建築也隨之朽壞。實地調查結果,現存馬站遺蹟主要有兩家,均位於村頭古道邊,依地形坐西向東。其中,上側一家佔地約 1 畝,目前仍存正房、北廂房破屋及馬廄舊址等遺蹟;下側一家面積稍小,現存正房基址和石鋪院場等遺蹟。由於無人管理,舊址內長期長滿雜草。

蠻猛寺遺址:位於隆陽潞江壩灣街西北約 4公裡的高黎貢山東坡蠻猛山上,北距禾木樹驛站約 500 米,為保騰古道南線晚期段禾木樹至壩灣支線上較重要的寺廟兼馬站之一。據碑刻載,寺因地居蠻猛山而得名,始建於清道光年間。後因規模偏小,不能適應古道行人歇宿膜拜的需求,乃於清宣統三年(1911年)由潞江土司線慶祥組織擴建,並從此沿續下來。1952年古道被廢後,寺院隨之衰落,至 1969 年「破四舊」時被人為拆毀。寺址佔地約 2 畝,依地形坐西向東,周圍用石牆圈圍,建築依地形布設為山門、前廳、中廳、正殿四進三院,原有房屋大小共 13 幢,由於人為破壞,多均已不存,除正殿和南北廂房用簡易鐵皮重建外,其餘僅見殘牆和地基。寺址內現立有碑刻 2 方,一為清宣統年間的修復碑記,一為清光緒九年(1883年)的裁革雲南全省驛站夫馬差役告示碑,均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

裁革雲南全省驛站夫馬差役告示碑:位於隆陽潞江壩灣村西北 4 公裡高黎貢山東坡蠻猛寺內。清光緒九年(1883 年)雲貴總督岑毓英、雲南巡撫杜瑞聯頒發,潞江土司線永福刻立。碑為青石質,圓頂長方形,高126釐米、寬80釐米,現上部稍有殘損。碑文共 300 餘字,包括告示全文及雲南布政使唐炯的刻立通知兩部分。內容主要闡述當年關於裁革雲南全省驛站夫馬差役,減輕古道沿途人民負擔的理由及相關裁革規定等史實,是了解當年古道驛站管理變遷歷史的重要資料。

小松園日軍陣地遺址:位於隆陽潞江香樹村西 20 公裡高黎貢山東坡小松園山頂上。其地西靠高黎貢山主脈,東臨象脖子老寨,素為古道上的通行要隘。1942 年日軍佔領高黎貢山後,曾在這裡修築大量工事,常駐一個小隊的兵力,作為前方禾木樹陣地與後方橄欖寨據點間的中轉聯絡點。1944 年 6 月我遠徵軍渡江攻奪禾木樹陣地後,日軍因兵力單薄,僅作短時間抵抗後即撤往騰衝,陣地設施得以完整保存。實地調查結果,陣地主要分布在山頂的東、南兩側,範圍約 1000 平方米。具體分設為前後兩條防線。可見遺蹟有環形戰壕兩條,大型掩蔽部一座以及大量的射擊掩體,貓耳洞和彈藥室等。

大風口東坡古道石板路:位於隆陽潞江香樹村以西至高黎貢山大風口以東一帶山梁上,為保騰古道南線晚期段翻越高黎貢山的關鍵路段之一。古道最初形成於清代嘉慶年間,系民間商旅為抄南線城門洞近路而開闢。道光十九年(1839年)潞江惠人橋建成後改設為官營驛道,並逐步擴修鋪設為石板路,至 1952 年保騰公路通車後被廢棄,前後沿用 100 多年。路段東起潞江香樹村,向西上禾木樹山,經禾木樹馬站、魏家村、象脖子、小松園、大松園至大風口止,全長約 30 公裡。道路多為人工開鑿鋪築而成。路面一般寬2米左右,靠山一側留有明顯的排水溝道,有一定抗災保通能力。路徑在山梁上曲折延伸,兩側濃林密布,風景尤佳。

趙藩詠高黎貢山詩碑:立於隆陽潞江香樹村西約 30 公裡的高黎貢山大風口古道旁。民國元年(1912年)雲南著名詩人、書法家趙藩撰,時任雲南軍都督府軍政部長兼國民軍第二師師長李根源書。碑為青石質,圓頂長方形,高 172 釐米、寬 66釐米。碑上鐫刻趙藩當年過高黎貢山時口頌的七律詩三首。以深沉的筆調抒發了自己對高黎貢雄偉氣勢和騰衝悠久歷史的稱頌感慨之情。碑刻字體為李根源早期楷體書法,結構嚴謹規範,風格剛勁飄逸,有大家氣度。由於長期無人管理,碑現已被人推倒斷為三截,但字跡仍保存完整。

黃竹園古道石板路:位於騰衝芒棒大蒿坪村東約 12 公裡的高黎貢山西坡黃竹園一帶山坡上。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潞江惠人橋修通後,由騰越廳組織修建。至民國十一年(1922年)古道改走大風口—小平河後廢棄,前後沿用 80 餘年。路徑東起黃竹園分水嶺埡口接大風口古道,中經黃竹園鋪、黃竹園馬站向西延伸至太平鋪與早期城門洞老路相交,長約 6 公裡。古道路面均以石塊鋪築,寬 2 米左右,道路兩側濃林密布,風景幽靜,雖然廢棄時間較長,但因水土保持較好,多數路段保存完整,為古道上有代表性的石板路之一。

黃竹園鋪遺址:位於騰衝芒棒大蒿坪村以東12 公裡高黎貢山黃竹園埡口西側,以其地盛產黃竹而得名。這裡地居高黎貢山極頂,山高水險,叢林密布,為保騰古道南線晚期段翻越高黎貢山的主要關隘。據史載,鋪塘於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大風口古道開通後修建,時派鋪兵 10 餘人駐守控制。鹹豐、同治年間滇西回漢相爭時為亂兵所毀。光緒初年,騰越廳同知陳宗海整治恢復地方秩序,乃於其地重建塘鋪,指定原龍川江驛丞派員駐守。民國十一年(1922 年),驛道改從黃竹園以東大風口轉西北經石門坎、小平河、大蒿坪通行,沿用 80 餘年的黃竹園鋪由此荒廢。鋪址依地形坐東向西,夾大風口至太平鋪古道而建。具體包括哨樓、烽火臺、兵房和卡房四個部分。其中,哨樓位於兵房以東 50 米埡口北側陡坡上,以條石砌成方形,形狀與現代碉堡大致相同。惟因長期不用,碉頂屋面與垛堞均已自然坍塌,僅存半截碉壁。基址佔地23平方米,長寬各4.9米,碉壁厚0.8米、殘高 3.8 米。哨樓靠山一側設門,餘三面各設鬥狀射孔,可對埡口古道形成俯射控制之勢;烽火臺位於埡口南側 50 米的斜坡上,以一長 9 米、寬 3米的石臺為基礎,上建形狀一致的烽燧 3 個,均以人工打制的彎石砌成圓錐形,上為煙孔,下為爐膛。烽燧高 1.2 米、底徑 1.4 米,由於荒廢年久,燧頂已自然坍塌,但彎石尚在,可原樣恢復。兵房位於哨樓下側 40 米處,坐北向南,臨路而建,佔地132 平方米,周圍用石牆圍護。院內分上下兩臺,下為天井,有石階與古道相連。上為住房三格,屋架不用柱子,均以石牆分格支撐,現屋面已毀,但石牆和地基保存完好;卡房位於兵房以西 30 米的古道下側,為一臨路而建的長方形小屋,建築方式與兵房相同,現屋面已毀,僅存臺基,基長 3.4 米、寬2.4米、殘高1.5米,臨路一側有石階上下。鋪址為目前所見永昌古道各路段上保存最為完整的古道關隘郵驛設施,意義重大。

黃竹園鋪馬站遺址:位於騰衝芒棒大蒿坪村東南約 11 公裡的高黎貢山西坡黃竹園山窪臺地上,東距黃竹園鋪址約 1 公裡。據史載,該馬站最早創建於清道光年間黃竹園古道開通之際,至民國十一年(1922 年)古道改走小平河後被廢棄,前後沿用約 80 年。之後,因無人管理,房屋自然倒塌,僅存遺址。馬站依地形坐東向西,臨古道而建,範圍東西縱長 18 米,南北橫寬 12.5 米,面積225 平方米。遺址內可見房屋基址共 3 座,呈兩橫一縱布局。其中,橫向兩間為主房,縱向一間為南廂房,建築方式與黃竹園兵房相同。由於廢棄時間較長,屋架已自然朽壞,僅剩石牆、臺階及明顯的灶臺1座。

小平河馬站遺址:位於隆陽潞江香樹村西約30公裡高黎貢山三岔窪分水嶺東側的小平河谷地中,為保騰古道南線晚期段翻越高黎貢山的重要馬站之一。民國十一年(1922年)該段新驛道開通後,原在早期段空桐園一帶開店的 8 家商民遷來開設。其中,馬店主要由馬、明兩家回民開設,其他的客棧、食館分別由另外的蔡、屠、馬六家商民開設。1952 年保騰公路通車後,這些商民多搬到大蒿坪一帶居住,馬站也隨之廢棄。現場測查得知,馬店主要設在谷地中間的古道東西兩側,佔地總面積約 3000 平方米。其中,明家店居東,佔地約 1 畝,現存房屋臺基三個;馬家店居西,佔地 1.5畝,現存房屋臺基 3 個及圍牆一段,其他商鋪已無遺蹟可尋。

大蒿坪古道石板路:位於騰衝芒棒大蒿坪村附近的高黎貢山西坡山梁上,為保騰古道南線晚期段翻越高黎貢山的主要路段。據了解,該段古道最早形成於清末,系由民間商旅為抄黃竹園古道近路而開闢。民國十一年(1922年)被騰衝縣政府正式確定為官營驛道,由商會出資擴建石板路,並約請駐騰英國工程師協助測量,沿路建立裡程碑。之後,一直沿用到 1952 年保騰公路通車後才被廢棄。路徑東起隆陽、騰衝交界的高黎貢山小平河接大風口古道,向西經三岔窪、二臺坪、大蒿坪、崖子腳、中寨至橋街村與早期城門洞古道相交,總長約 25 公裡。古道路面均以石塊鋪築,寬2~3米,目前除大蒿坪以下路段被鄉村公路局部破壞外,多數路段保存完好,且在山頂三岔窪埡口上保存有一方當年英國人刻立的裡程碑。

龍川江鐵索橋:位於騰衝芒棒橋街村西側龍川江上,為保騰古道南線過龍川江的主要通道。據史載,其地原為渡口,最早開闢於三國諸葛亮南徵之際。元代雲南行省設置通緬驛道後,為提高驛道通行能力,乃於至正年間在此搭建木橋,幾經興廢,於明代弘治年間改在上遊 500 米處新建鐵索吊橋。明末橋毀,騰越知州李之仁於萬曆四十一年(1613 年)將其遷至元代舊址建。清代以後,歷經天災人禍,先後五次重修。民國十五年(1926年),為適應驛道人流物流迅速加大的需求,又由騰衝紳商捐資從國外購進纜索,將其改建為鐵鏈與鋼纜混裝吊橋,延用至今。橋總長 70 米、淨寬50 米、面寬 2.3 米、高於江面約 15 米。該橋目前基本保存完好,仍為當地村民往來過江的重要通道。1988年公布為騰衝縣文物保護單位。

橄欖驛古街道:位於騰衝芒棒橄欖寨內,東距龍川江鐵索橋 3 公裡,為保騰古道南線上與蒲縹、壩灣並列的 3 個主要驛站之一。據史載,驛站最早形成於元代設立通緬驛道之際,明代前期擴修驛道時作了進一步擴充。之後,隨著古道往來馬幫人流的不斷增加,先後有大批漢回軍民奉命前來屯守駐紮或設棧開店,漸成古道上一個較為熱鬧的山間集市。至明末崇禎十二年(1639年)徐霞客遊滇時,已有居民「百家當坡而居,夾路成街」。直到 1952 年保騰公路通車,驛道被廢後,才逐漸冷落下來。村子現屬芒棒大水塘村管轄,分設四個村民小組。共有張、尹、黃、楊和馬、明等十餘姓,漢、回村民 130 餘戶、600 餘人。村子依地形坐西向東,古道自東向西縱貫寨心,村民面路而居,形成街道。街道長約 100 餘米,路面均以石塊鋪築,寬 4~6 米,兩邊老宅店鋪一字排開,古驛風貌,至今猶存。

橄欖坡古道石板路:位於騰衝芒棒橄欖寨以西的橄欖坡一帶山梁上。據史載,該段古道最早開闢於三國時期,元代設置通緬驛道時納入官方經營,並設橄欖驛予以管理。明代以來多次擴修鋪築,長期成為保騰古道南線出入騰衝的主要通道,1952 年保騰公路通車後改為民用至今。路徑東起龍川江鐵索橋,沿橄欖坡山梁曲折而上,中經橄欖寨、二臺坡至山頂黃草壩止,長約 8 公裡。古道路面均以石塊鋪築,寬 2 米左右,由於使用時間長,路面上隨處可見成串的馬蹄印痕。

甘露寺開山和尚墓碑:位於騰衝芒棒甘露寺村邊性通和尚墓內。墓始建於元代,清代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甘露寺住持僧源晟重修並為立碑以紀其業績。碑為大理石,高69釐米、寬47釐米,碑文楷體直書 11 行,通行 22 字,計 218 字。主要記述本寺開山和尚性通於元代從大理雞足山雲遊騰衝,到赤土鋪(今甘露寺村)買山建寺,於驛道上擺攤舍茶,並定名「舍茶寺」的功德善行及明天啟間騰越知州樊一芝將寺改名「甘露寺」的經過等史實,從一個側面展示了騰衝古道的發展演變歷史,有一定的學術研究價值。

鄭山古道石板路:位於騰衝芒棒甘露寺與鄭山小八灣之間的山窪谷地中,為保騰古道南線從甘露寺(原赤土鋪)經鄭山村前往騰衝的主要路段。據史載,該段古道最早開闢於三國時期,元初置為驛道後鋪築成石板路,至 1952 年保騰公路通車後改為民用。古道東起甘露寺村口接橄欖坡古道,向西沿山窪蜿蜒而行,至鄭山小八灣止,全長約 4 公裡。路面均以石塊鋪築,因地勢較緩,一般寬 2~3 米。古道至今仍是當地民間重要的來往通道,近因村民使用拖拉機上山拉柴,部分路段被人為改造填平。

玉璧坡古道石板路:位於騰衝玉璧村東玉璧坡(也稱巔峻山)上,為保騰古道南線進入騰衝縣城的主要通行路段。據史載,古道最早可能開闢於三國諸葛亮南徵之時,元代置雲南通緬驛道後納入官方經營。明代中期曾局部改線擴修並在下段玉璧鋪設官廳迎送往來官員和緬甸使臣。清乾隆徵緬戰爭勝利後,為進一步加強驛道的通行能力,由騰越廳同知伊里布於嘉慶初年進行了全面的擴修整治,長期沿用下來。1952 年保騰公路通車後改為民用,現仍為當地村民上山砍柴放牧的主要通道。現存路徑東起玉璧坡山頂接芹菜塘土路,向西沿斜坡曲折而下,至玉璧村口止,總長約6公裡。路面均以石塊鋪築,一般寬 2 米左右。其中,村子附近一段擴寬至 3 米以上,除有山溪從路邊潺潺流過外,還在兩邊廣種龍竹、香果、香樟等綠化竹木,使之成為保騰驛道上鋪設標準最高,路面保存最好,且自然風光最美的絕佳景觀通道。2011年公布為保山市文物保護單位。

「巔峻山」石刻:位於騰衝玉璧村東約 4 公裡玉璧坡山腰古道路邊。為古道上所見不多的題名石刻之一。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雲貴監察使李根源回鄉路過時,有感於古道優美的風景而刻立。碑用當地所產的粗麻石刻制,冠蓋形,高 125釐米,寬 45 釐米,碑中所刻隸體「巔峻山」三字,字形、筆畫波折誇張,頗有金石之氣,為李根源書法中的代表性作品。

相關焦點

  • 盤點石家莊永昌八年大事記
    2014年4月19日:河北中基2比0石家莊永昌中甲聯賽歷史上的首個河北德比,同樣的又是四月份,但這次勝者變成了河北中基,中甲聯賽第6輪河北德比再次打響,河北中基主場對陣石家莊永昌,憑藉馬爾奎茲的梅開二度,中基隊2比0戰勝石家莊永昌隊,在主場迎來了首勝。
  • 【探索絲路 尋蹤未知】宣傳大使計劃
    【探索絲路 尋蹤未知】那未曾領略的古國文化 那未曾踏上的戈壁大漠這一次,我們和你一起走宣傳大使計劃·第一期2020年11月29日哎喲go旅行重磅推出【白銀+武威+張掖+嘉峪關+敦煌】華戎古道7日遊民族文化、民俗文化、歷史文化、黃河文明、黃河景觀、飛天敦煌、絲路城關……承上啟下,無限探索。這是一條歷史含金量豐富的旅線,我們旨在獻給熱愛探索絲路文化的你。<2>為什麼選擇這條線路?
  • 永昌U70鋒線接連搶分 二老成保級最大法寶
    本場比賽,永昌主帥古特比沒有選擇球隊轉會身價最高的奧斯卡首發,而是讓馬修斯和穆裡奇這對「爺爺組合」搭檔鋒線。面對紙面實力更強的華夏幸福,馬修斯成為本場比賽的關鍵人物,他先是製造了一個點球,穆裡奇破門,幫助球隊扳平。下半場,華夏幸福狂攻不止,永昌大門看似岌岌可危,危急時刻,馬修斯一次千裡走單騎,奔襲了半場之後,大力抽射得手,將比分變成了2-1。
  • 終要與石家莊說再見,永昌與滄州籤訂對賭協議
    為了生存,石家莊永昌只能出走滄州——永昌將會在新賽季離開這個已經駐紮了8年的主場城市。2011年2月,石家莊永昌的前身廈門駿豪在廈門市成立。到了2012年12月,河北永昌地產開發集團正式收購俱樂部70%股份,並更名為石家莊永昌駿豪,主場也搬遷至石家莊裕彤國際體育中心。球隊在中甲聯賽的發揮和表現,逐漸得到了石家莊乃至河北球迷的認可和大力支持。
  • 福州馬尾兩處景點被列為海絲史跡遺產點【組圖】
    臺海網6月6日訊 據「馬尾的事兒」微信公眾號發布 近日,記者獲悉在海上絲綢之路保護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城市聯盟聯席會議期間,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在對海絲申遺城市的各申遺點現場調研評估的基礎上,初步公布海絲史跡遺產點
  • 永昌生物質木屑顆粒機型號
    永昌生物質木屑顆粒機型號【鵬旺】生物質顆粒機使農業廢物起到節能環保的作用能源問題一直以來都是影響社會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之一,解決能源問題當然也成為了現下經濟發展重中之重的一個問題。相信都知道,目前我國常規的能源供應緊張且嚴重影響了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工廠燃燒煤爐,化工材料排放出大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物質給人類的生存環境造成了危害。
  • 名人看金昌|蘇青詞作二首賞析
    在金期間,參觀、考察了金昌市科技館、金川集團公司科技館、金川國家礦山公園露天礦坑、「火星一號」基地、市博物館等省級科普教育基地,觀摩了《火星使命》拍攝現場,瞻仰了紅西路軍永昌戰役紀念館、鎳都開拓者紀念碑。
  • 榜八泰達 辦下永昌 別無他法
    今天,天津泰達就將開始一波收分大戰,先是石家莊永昌、然後河北華夏幸福、青島黃海和武漢卓爾,必須來一個辦一個。稍有不慎,往年保級的苦不堪言,就要重溫,再現。 這種舊夢,自然是,沒人歡迎。 今晚對陣石家莊永昌賽果會直接決定泰達是中遊靠前的水平還是提前開啟保級準備。
  • 【絲路國際電影節】絲路連世界 光影耀古都
    原標題:第七屆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在西安落幕 絲路連世界 光影耀古都千年絲路文明共生,光影薈萃民心相通。電影,正以其親切而富於藝術性的表達,為絲綢之路增添有深度、有溫度的生動註腳。日前,以「絲路連接世界 電影和合文明」為主題的第七屆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在陝西西安落幕。
  • ...崇實求真育英才——龍灣區永昌一小鄉村學校少年宮建設創新案例
    項目負責人:溫州市龍灣區永昌第一小學   葉盈盈    報送單位:溫州市龍灣區永昌第一小學2016鄉村(城市)少年宮優秀組織單位  龍灣區永昌第一小學,始建於1904年,擁有450多年歷史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永昌堡東北角,傳承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
  • 永昌淚灑賽場,馬修斯蒙面哭泣!卓爾全隊狂歡
    永昌淚灑賽場,馬修斯蒙面哭泣! 北京時間11月11日,卓爾和永昌的保級大戰次回合,卓爾憑藉埃弗拉的絕殺,以2-1擊敗永昌,獲得0.5個保級名額,而永昌則是經歷了中超一年遊,重新被打回中甲。
  • 打造前海服務內地新標杆 首屆絲路(西安)前海園峰會在西安舉辦
    範恆山指出,要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一是要全面優化發展環境,二是要務實選擇操作路徑,三是要著力抓好根本環節。他表示,西部地區應與發展地區合作,聯手打造創新平臺,前海合作區和西安高新區建設的(西安)前海園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希望前海能繼續為全國提供範式、打造質量、建立標準、輸送經驗。
  • 永往直前·中超特刊|傷病讓永昌虎頭蛇尾
    他是一名很好的戰術大師,但戰略眼光差點意思,永昌展示了自己的精神屬性,逼平上港和國安,贏下河北德比,連克黃海和卓爾,這個時候球員的體能已到極限,穆裡奇和臧一鋒受傷,第12輪與上港之戰下半場登場的穆裡奇,為什麼不能換下馬修斯讓後者休息,於是球迷最不願意看到的一幕出現了,「大腿」拉傷了自己的大腿,成為最後兩輪慘敗的主要原因之一。
  • 永昌球員幸福落淚,貴州球迷痛哭,怒斥球隊打假球
    2019賽季中甲大結局上演,衝超形勢大好的貴州恆豐輸球,而原本第3的石家莊永昌逆襲成功。賽後,石家莊永昌球員們激動落淚,有人甚至哭出了聲。而貴州恆豐輸球,球迷也哭了,但更多的憤怒,有人怒斥球隊打假球。
  • 絲路伴侶駝奶真有那麼好嗎?為什麼大家都搶著喝?
    只能被當地人青睞,更甚的是很多內地和南方的人群對駝奶知之甚少。  真正的駝奶,一直成年駱駝每天僅僅之只能寄出1.5公斤的駝奶,也不易儲存,難運輸,所以大多數人吃的都是吃不到。不能被更多的人受益!  執著的扎爾別克就暗暗發誓,一定要讓更多的人認識駝奶。
  • 行知絲路研究院與陶行知國際教育基金共同成立大會
    暨國學智慧與大健康善行峰會| 知行善用 絲路心行歷經一年多的精心籌備,由陶行知教育基金會、行知絲路研究院、中信國安集團主辦與承辦的【行知絲路研究院成立、陶行知國際教育基金成立暨國學智慧與大健康善行峰會】於2018年11月3日在中信國安第一城隆重舉行
  • 絲路伴侶駝奶真有那麼好嗎?為什麼大家都搶著喝?_太平洋財富網...
    只能被當地人青睞,更甚的是很多內地和南方的人群對駝奶知之甚少。真正的駝奶,一直成年駱駝每天僅僅之只能寄出1.5公斤的駝奶,也不易儲存,難運輸,所以大多數人吃的都是吃不到。不能被更多的人受益!執著的扎爾別克就暗暗發誓,一定要讓更多的人認識駝奶。
  • 經典建築丨現代技術與古建築風格的交融——西安絲路國際會議中心
    作為西安「一帶一路」標誌性工程,西安絲路國際會展中心、西安絲路國際會議中心、西安奧林匹克體育中心(簡稱「三中心」項目)正憑藉前所未有的拼搏精神緊張建設中。 「三中心」項目是國內同期開工的工程量最大、設計標準最高、建設進度最快的工程項目之一。項目不僅站位高、視野寬,也讓人們看到西安今非昔比的發展速度。
  • 2020絲路國際商業航天產業聯盟大會在西安航天基地舉辦
    探索浩瀚宇宙,建設航天強國。航天人肩負使命,造夢未來的腳步從未停止。古絲綢之路起點的西安東南,全國唯一以航天產業為特色的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西安航天基地,正站在商業航天風口,登高望遠、前瞻布局。會議還邀請了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迪迪埃·奎洛茲,歐洲航天局前局長、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讓-傑克·多爾丹等5名業界專家為本次大會獨家錄製對宇宙探索的認識與國際航天共同發展的相關觀點視頻,分享真知灼見,雲端赴會。
  • 起航星辰大海,2020絲路國際商業航天產業聯盟大會即將開幕
    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為進一步探索商業航天的應用需求,聚焦融合國內外商業航天先進技術理念和優質資源,推動商業航天產業繁榮發展:絲路國際商業航天產業聯盟大會將於2020年11月5日-6日在西安航天基地國際會議中心隆重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