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圈抄襲這件事吧,你說它很常見,但是偏偏有的如平地驚雷,炸得人外焦裡嫩後還留名青史;你說它很嚴重,但是偏偏有的雷聲大雨點小,一通冷嘲熱諷後大家也見怪不怪。前兩天,咱們的CK就和Dior撞包了。撞就撞了吧,好巧不巧撞上了Dior最近賣的賊好的tote包。
您瞧瞧您品品,這Monogram、這包型、這Logo橫標真的很有異床同夢思維竊取之嫌。評論區下首贊就是喝倒彩。
當然這個拇指,是給CK的。為啥啊?抄的那個比被抄的那個有名氣,就是無恥;要是抄的那個名聲矮了被抄的那個一節,就是眼紅了——Dior現在比Ck賣的好,所以是CK抄的吃相難看抄的寒酸抄的羞愧難當。尤其從Raf Simons和CK分手後,CK徹底關閉高級成衣,大家都說CK又low了。作為一個奢侈品出身的品牌,礙於不夠嬌貴,多次被要求從六大藍血中除名,CK混的簡直就像是《葉問4》中華總會裡的猴拳羅師傅,水的一批啊。好歹曾經懷揣著「美國夢」風風光光混出過名堂,好歹曾經在世紀末大張旗鼓地擺出一套現代主義哲學。你說CK今天怎麼變寒酸了?
說CK是奢侈品,可她本來就有點「寒酸」
論年紀,CK真的蠻年輕的,1968年才出生,不算老牌;論出處,也不是來自義大利米蘭法國巴黎這些老派的地方,就是剛剛說的美國。所以它就是註定要靠服務一群時髦叛逆的現代小年輕才能殺出重圍的——比如搞牛仔褲,它讓才15歲的波姬·小絲穿著一條緊身褲,放下她的大波浪,吹著口哨睜著她那雙水汪汪的大眼睛,對著鏡頭挑逗地說:「You wanna know what comes between me and my Calvin's?Nothing.」
還惹出一通戀童癖的質疑,被反戀童癖人士罵了很多年。搞香水,它找來才17歲、瘦骨嶙峋臉上雀斑點點眼神淡漠卻又很鄰家女孩的Kate Moss,就這樣要笑不笑地望著慢慢晃過的鏡頭,然後有個畫外音:「She is magical.」
就把Obsession變成CK做的最成功的香水之一,另一個當然是CK One。搞內衣,它讓美好肉體Marky Mark和Kate一起搭檔,兩個人抱一抱坐一坐靠一靠,還要故意漏出CK的內褲褲頭,非常長本事的感覺——在90年代把內衣事業做大做強,一時間讓街頭上的年輕人都不會好好穿褲子。看到沒有,性感、自由,這是CK,用它的年輕荷爾蒙衝擊著大牌保守的血脈,用它放蕩不羈不要束縛簡單利落的面貌打動現代品味青年,咱要穿就穿最simple的,能不穿咱就不穿——你說說,它哪裡矜貴了?導致有一個詞跟CK一直是如影隨形的,一個連老爺子本人在74歲出書的時候必須大談特談百嚼不厭的詞。That's ,「極簡主義」。什麼意思?Less is more.來看看它的藍血線Calvin Klein Collection。
Spring 1994 Ready-to-Wear
Spring 1995 Ready-to-Wear
Spring 1996 Ready-to-Wear
Fall 1997 Ready-to-Wear
無論是在以郭德綱老師的愛之蛇妖美杜莎Versace為首的花俏重金屬浮誇風,或者是在山本耀司們帶頭的解構主義中,還是在小馬哥貫徹的「垃圾搖滾」文化中,將黑白灰和簡約剪裁實施在基本單品和晚裝中的CK,以極簡主義獨樹一幟畫出二十世紀末的一個分野。Calvin Klein說:「I love color, but I want it in flowers, not clothes.」放在今天也不論你是穿去買菜或是穿去上班還是穿去參加時尚趴體,都沒有久居深宮貴族的老派包袱,穿上就能出門,低調吧還非常地有型,free到隨時隨地放飛自我。根本沒有奢牌傳統的貴氣。
反正CK說它不是為那些無所事事只為精美下午茶和晚宴打扮的貴婦們服務的,是要讓現代都市女性更時髦精煉。Calvin Klein又說:「90年代是關於個人的,關於待在家裡的獨處,而不是炫耀自己的穿著。」您再聽聽您再品品,80-90年代的CK能不酷嗎?拿它跟別的如夢如幻天工巧奪的高級時裝比,雖然不華麗,也簡單,卻更舒適更接地氣,關鍵還不過時,值得有一件。甚至可以當睡衣。
輝煌過了,CK現在在忙啥?
但過了千禧年吧(好像很多事件的轉折點都在千禧年),CK的藍血底子越來越淺,上個世紀的天橋之作跟現在的它越來越格格不入。難得Raf Simons復活了高級時裝,敵不過財閥們堅持要睡回籠覺,老爺子善用廣告營銷的意識影響到了今天,那一幅幅美如畫的畫面持續轟炸。沃爾伯格變成了賈斯汀·比伯——
Kate Moss變成了卡式姐妹花——
提起CK,你不會只記得CK One、它的內衣、牛仔褲,當然還有它那些大尺度廣告。以今天這副帶個#mycalvins話題就和年輕人玩得好、搞什麼無性別和性感自由全是因為銷量是命的面目呈現給全世界,我們絕對沒有錯過CK最好的時候——它最好的時候,也是和年輕人玩的很好。
CK一出生,就商業化得非常成功,包括它的那些成衣,當年賣出來業績都是很好的,這也是商業化好的證明。一切都是在出生的時候,和年輕冒險的美式態度強制關聯,是奢侈品裡很潮很酷的。今天她也很潮很酷,可今天你看到肯豆或碧梨,會有看到凱特·莫斯或波姬·小絲那種橫空出世眼前一亮的感覺嗎?很難。
為什麼?是因為失去高級時裝的CK再也不是清流?是堅持創收的CK野心太過昭然若揭?動機和過程本身沒有熟劣,是高捧了CK初衷的人,真的太「年輕」。一開始有極簡主義是眼前一亮,當CK成為品牌、成為一門生意,極簡主義就變成了輔料、變成了試金石。曾經商業化非常成功,就意味著現在的商業化必須更成功才行;照搬套路沒新意,話題得夠爆才行。可年輕人早都冷淡了。CK就在忙這個,忙著回到過去搶佔年輕人心智的輝煌。而不是,辦什麼高級的秀。
別笑她寒酸了,她可沒打算給你優越感
貴族方可有優越感,可CK從來不是為了服務貴族。或者說,CK自己本就沒心思去爭藍血不藍血,它吸引的本來也不是歐洲那群人,它崇尚的就是free,美式的free。於是看到Versace,你能想到強尼和他妹的浮誇金屬風,這就是老牌、這就是上世紀經濟蕭條帶來的紙醉金迷的幻想和流光溢彩的夢;而看到CK,你就會想到NYC,想到這就是都市、這就是現實,就會想到:
藝術家方可遺世獨立,可時代變了,搞設計的、搞顛覆的都不搞這些玩意了,眼裡也只有數字奇高的財報。CK「打版」Dior包或許是眼紅吧,但它老早就說自己要為自己的女性提供真實的時髦,既不是廉價到隨便可以獲得,又不會貴得讓人望而卻步。不廉價還不貴,諷刺地和翻版包包一拍即合。真的有這個CK tote,它會在old money眼中不入流,也不會真正成為new money的心頭好,old和new本身,很難有完美的方式過渡,何況是通過一個「寒酸」的CK tote。
但也要問問,這股所謂的「寒酸」,到底是設計創意枯竭的寒酸呢?還是只是「正品巡邏」者眼中瞧不起「奢牌」CK的寒酸呢?誰給了一個本就不嬌貴的品牌如此殊榮?誰又先入為主了?玩時尚的誰都明白,抄襲不抄襲的,都撐不了優越感的藩籬多久。只有經典的,才能長存——就像我們會記住它的內衣、牛仔褲、香水,記住藝術最開始的動機,卻不願意記住頻繁兜售套路依舊的泛濫情懷、不願意記住「廉價」的千禧偶像、不願意看到「低廉」的打版。
說著說著,聽說那些被撤下的Raf Simons的Calvin Klein 205W39NYC高級成衣在二手奢侈品平臺上賣得很好。聽說那些都是Raf Simons的粉絲。你說說他們為啥現在才買?藝術和商業之間。太難了。
from 假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