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益於人長得帥(誤)被格格寵幸,我應該是最早拿到樂圖PAW6000,也就是「小墨菊」的用戶之一,作為一款風頭正盛的當紅產品,我倒是並沒有搶著去做首發、搶熱度,因為我發現小墨菊其實並不那麼好寫——當一款產品真正能夠打動人心、並已經走入我的日常生活時,再想著去寫它的評測,反倒有些為難自己。同時,小墨菊在聲音、體驗方面的屬性,也讓它成為了一款很容易被寫的過譽、或被低估的東西。
所以這篇文章,是一篇單純的體驗感想,而不會像之前寫墨菊時一樣摻入大量乾貨,當然了,小墨菊在技術層面上依然有非常值得稱道的東西,比如單埠依然獨立於平衡的運放體系和繼承下來的LTOS觸屏作業系統,感興趣的可以移步之前的文章【無冕之王?樂圖「墨菊」 PAW GOLD TOUCH 長文深度解讀https://mbd.baidu.com/newspage/data/landingshare?pageType=1&isBdboxFrom=1&context=%7B%22nid%22%3A%22news_9934363135001267879%22%2C%22sourceFrom%22%3A%22bjh%22%7D】。
【在中高端機型中近乎完美地貫徹了「便攜」的定義】
說到國磚,雖然這兩年大家都在往高屏佔比、智能化的方向發展,但凡是上了價格的,其產品在外形和重量上又變得非常「傳統」,就好像覺得不做大、做重,用戶就一定不買帳一樣。放眼5K到旗艦級的價位,似乎也只有七彩虹U8稱得上輕便小巧,但建立在續航和發熱的巨大犧牲上。不拿墨菊這種可以懟大耳的產品來比,就拿自家金菊花來說,小墨菊明顯更薄、更輕了一截,放在隨身小包裡其重量就跟多放了個便攜充電寶差不多,而且天氣日漸轉涼,小墨菊也成為了我的「秋冬口袋機」。
至於為什麼小標題裡帶了一個「近乎」呢,主要還是在設計、顏值方面,小墨菊是比較方正、保守的那一類。就好比,你說蔡國慶他帥嗎?帥是肯定的,五官端正,雙目有神,放在路人臉的群眾裡一定是帥的,畢竟明星的氣場和自信擺在這裡,這就像小墨菊雖然談不上多美,但整體的做工水準(包括旋鈕、按鍵等細節)、背部的玻璃背板材質的加入,讓它本身拿在手中的精緻程度絕非普通產品可比。
但如果拿設計出眾的部分韓磚、日磚,以及現在流行的全面屏風潮中湧現出來的機器對比,就好比是蔡國慶站在了金城武身邊一樣,雖然談不上相形見絀,但肯定是不夠吸睛的了,更加像是平常百姓家的草根帥哥。
【硬素質?沒有秒超平,但是依然穩定發揮】
樂圖過去的高端產品,不論是金菊、墨菊,都可以說是驚豔亮相,用強大的推力與綜合素質表現折服了燒友、甚至是各類耳塞廠商們,以至於我曾經在別的文章裡說過,「想去展會蹭聽墨菊的話,根本不用特意去樂圖的展位,全場到處都是」,而到了小墨菊這裡,它用了一種更加「慢熱」的毒性侵蝕了我。
其實當樂圖使用AK4493作為DAC的時候我是有些擔心的,因為過去的兩款熱門產品,飛傲M11與山靈M5s,縱使是兩個大品牌的熱銷機型,其音色方面都還是有著類似的小缺陷,雖然信息量等硬素質完全沒有毛病,但低頻較多、缺乏寬鬆度,以及中高頻稍稍有些發硬,使得我對AK4493這顆DAC晶片有些成見,雖然誕生的時候貴為當時的次旗艦,卻缺乏一些音色的美感。以上的說法其實不論是對飛傲、山靈,還是AK4493本身,或多或少都有些不公平,畢竟小墨菊的價位超了一大截,而且作為指標很高的AKM前任次旗艦,它的潛力一定還有待開發。
而到了小墨菊這裡,我認為樂圖算是已經把AK4493「攥的死死的」,並且根據我尚為淺薄的聽音經驗,小墨菊的音色表達其實聽不出屬於任何一家DAC品牌的風格,也和過去配備了4493的播放器在味道方面相去甚遠,沒有任何「神似」的地方,關於音色的詳細內容,下文會繼續分享。
硬素質方面,首先讓我驚豔的還是單端的推力,在從平衡口切換過來後毫無疲軟、退步的感覺,得益於兩套完全獨立的運放電路,也是目前樂圖在硬體方面獨樹一幟的偏執與堅持。聲場與結像的表現,在驅動RS10、EURUS這種相對需要吃大推力的耳塞時,表現得依然相當從容、規整,帶來了橫縱有致的空間感與穩定、凝實的骨架,以及在瞬態方面做的相當乾淨。
小墨菊的信息量不算是灌耳的那種,不如金菊、墨菊來的那麼有顆粒感,就像有時候我們要分開去看待實際的「解析力」與人耳聽到的「解析感」,後者有時候會被人為的加強、甚至在信息量不高的前提下變為一種的「假象」,而小墨菊則是妥妥的「解析感」不那麼強的類型,雖然一些極限的弱音細節並不如金菊、墨菊兩位大哥,但是該有的細節,都是有鼻子有眼地呈現給你,稍稍有些肉,卻不含糊,符合這個價位應有的水準。
而真正在素質方面可以算得上是短板,只有動態這一項了——尤其是對大編制有著較高要求的古典愛好者。雖然我個人不特別喜歡動態超大的播放器,拿樂彼LP6Ti來說,聽流行都相當「勁」,甚至是勁過頭了,而墨菊的動態則對我來說剛剛好,如果拿2臺機器來AB,肯定有著明顯區別,但是當錄音電平的跨度、耳塞的水準,都對動態不構成短板時,墨菊的動態依然可以做到頂級水準,這就像織語工作室一定知道墨菊的動態不是最頂尖的,但還是在評分時給它打上了滿分。
回過來說小墨菊,它在極限動態下的表現確實差了一口氣,比如Daft Punk參與創作《創:戰紀》的原聲音樂中,《C.L.U》這首曲目在2分40秒時的大動態管弦樂,小墨菊雖然撐起了聲場的大,但是沒有扛住應有的「炸」,在和金菊花的AB當中明顯敗下陣來,雖然絕大部分時候的表現都還可圈可點,但最考驗器材的往往就是那麼幾秒的時間。所以說,對於大動態有著極高要求的燒友,小墨菊應該達不到你的心理預期。
【慢熱,是小墨菊音色最大的毒性】
這段的小標題,我在前文中已經提過,在這段時間裡,小墨菊聽的越久,中毒越深,也讓它幾乎成為了我出門不離身的機器——不是為了評測而去熟悉機器,而是單純的想聽。
小墨菊對一般的高敏耳塞的包容性要遠遠高於墨菊,聲底也要比墨菊更加乾淨,這個乾淨不是信噪比,而是感性意義上的聲音乾淨,因為墨菊有時候容易把塞子推的略HUFI一些,反倒是小墨菊可以帶來更加清晰的線條與人聲的凝實感,但這也不代表小墨菊的聲音就是單純地比墨菊「銳」,事實上它的聲音骨架是有一定的肉感的,尤其是在人聲的拿捏上做到了一個很微妙的平衡,總感覺「女聲再厚一丟丟就顯老了,男聲再薄一丟丟就偏年輕了」,並且在不偏科的前提下,有著非常明顯的潤澤度。
另外,某些墨菊上頗有爭議的地方,在小墨菊這裡也不復存在,比如高頻過多的能量感,有時候會顯得高頻發碎、結像似乎帶有鋸齒感,而小墨菊的控制力明顯針對這方面有了加強,同時也不再那麼容易「呼喚」出耳塞中的齒音,尤其是針對一些Live型現場,雖然前端不可能完全消除耳塞原本帶有的齒音,但聽起來確實不再那麼「刺」了。
小墨菊在兩端的延展、能量感方面,都是比較「見好就收」的那類,更加強調了音色的圓潤感,在人聲的溫度、器樂的順滑度方面,真正做到了比較罕見的平衡,它或許不像金菊花那樣,不論是在專業領域、還是發燒友群體中,都成為一把可靠的「尺子」,它的任務,就是讓音樂變得「悅耳」,仿佛黑咖啡中的10ml牛奶、煮意面時多放了的一小把鹽,可放可不放,但放了以後,確實會更加綿密、可口。
在使用4.4平衡口時,絕大部分的圓潤感都得以保留了下來,骨架稍細了一丟丟,撐起了更好的空間感與層次感,此時的人聲表現一點都沒有縮水。正如墨菊那樣,小墨菊在搭配動圈耳塞時的素質、音色,都相當對味,只是缺少了更大聲場、更強動態的加持,顯得不那麼極致了,比如搭配Major時的低頻,不再那麼迅猛凌厲,更加從容了一些;但這樣小墨菊換來了的是對多混合單元耳塞的包容性,尤其是純動鐵耳塞,搭配小墨菊時的控制力都不再需要擔心。
【為什麼不寫操控?】
因為它的系統UI以及主控部分,和墨菊一模一樣,參考開頭的墨菊評測傳送門即可。唯一不同的是,墨菊上2秒的開機速度,在小墨菊這大概是3秒,或許是大SD卡變為了小TF卡的原因。
【不出意外的的話,小墨菊應該是下一個中高端機型寵兒】
截止我寫完評測,我已經使用了整整兩個月的小墨菊,距離它下一批放貨,或許還需要時間、或許就算放了貨也不夠數,就像墨菊剛剛上市時那樣,還需經歷產能爬坡的階段,一定有許多還沒訂到貨的燒友焦急等待著。
小墨菊的綜合表現,在這個漸漸轉冷的隨身HIFI市場,我依然認為它的火熱程度不會輸給金菊、墨菊兩款有口皆碑的作品,是樂圖針對【耳塞】產品,打造的非常有深度、有韻味的機型,其7999的定價,也低於我原本的預期。很多時候,產品銷量的預冷,並不是某些人口中的「市場嚴重萎縮」,而是用戶在預算範圍內「對產品力的要求越來越高」,說明了行業的技術與水準在進步,過硬的產品永遠是可以說話的,小墨菊,我相信能夠經住用戶與市場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