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研究報導ICOS分子免疫新功能

2020-12-04 生物谷

在2013年4月25日出版的《自然》雜誌上,清華大學醫學院祁海教授課題組發表了題為「Follicular T- helper cell recruitment governed by bystander B cells and ICOS-driven motility」的研究論文,首次揭示了ICOS共刺激分子直接控制T淋巴細胞在體內遷移運動的新功能,為理解體液免疫調節提供了新線索。清華大學醫學院博士生徐和平是文章的第一作者。

體液免疫應答是機體在感染病原後產生保護性抗體的生物學過程,是當前多數保護性疫苗發揮作用的基礎。產生抗體的B淋巴細胞在體內並不獨立工作,而是需要通過與另一種白細胞(CD4型輔助T淋巴細胞)互動而獲得信號,並在被稱作「濾泡區」和「生發中心」的淋巴組織微環境中成熟後才能行使功能。CD4型輔助T淋巴細胞有功能各不相同的數個亞群。其中,專門促進B細胞免疫應答叫做濾泡性輔助T細胞,它們分布在濾泡和生發中心。這類T細胞如何發育而來目前還不清楚。這個問題是當前抗感染免疫研究的焦點之一,也是細胞免疫學的一個重要課題。ICOS是個經典的T細胞共刺激分子,可以通過激活PI3K信號促進T細胞活化。ICOS先天缺陷可導致體液免疫缺陷(普通變異型免疫缺陷症,Common Variable Immunodeficiency)。過去的研究顯示ICOS在濾泡性輔助T細胞上表達水平很高,人們因此普遍假設ICOS信號可能通過誘導關鍵轉錄因子來誘導T細胞獲得分布到濾泡及生發中心的能力。

通過使用多種基因工程小鼠模型,結合經典細胞免疫學手段與雙光子在體內實時成像技術,祁海小組的研究顯示,ICOS通過PI3K信號誘導細胞偽足發生,促進T細胞在體內的持續性運動能力。在淋巴器官濾泡區,B細胞組成性表達 ICOS的配體(ICOSL),從而通過持續刺激ICOS信號使T細胞能夠有效遷移到濾泡區。因此,ICOS信號在體內其實可以直接控制T細胞運動能力,直接決定它們在濾泡區組織中的遷移與分布。這些結果對通行的濾泡輔助T細胞亞群分化理論提出了挑戰,為T細胞發育與微環境關係的研究開闢了新途徑,也為將來利用濾泡輔助T細胞改進抗體疫苗打下基礎。另外,由於ICOS分子與很多病理炎症過程相關,ICOS調控T細胞運動的新機制也為研究T細胞亞群在炎症中的作用提供了新思路。

祁海教授一直致力於研究免疫應答中的細胞動態與調節,尤其關注對體液免疫保護至關重要的多細胞交互作用機制。繼2006年在《科學》揭示B細胞受樹突狀細胞活化和2008年在《自然》報導SAP分子調控T-B細胞相互作用之後,這一新成果是他對該領域研究的又一重要貢獻。(生物谷Bioon.com)

Follicular T-helper cell recruitment governed by bystander B cells and ICOS-driven motility

Heping Xu, Xuanying Li, Dan Liu, Jianfu Li, Xu Zhang, Xin Chen, Shiyue Hou, Lixia Peng, Chenguang Xu, Wanli Liu, Lianfeng Zhang & Hai Qi

Germinal centres support antibody affinity maturation and memory formation1. Follicular T-helper cells promote prolifer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of antigen-specific B cells inside the follicle. A genetic deficiency in the inducible co-stimulator (ICOS), a classic CD28 family co-stimulatory molecule highly expressed by follicular T-helper cells, causes profound germinal centre defects, leading to the view that ICOS specifically co-stimulates the follicular T-helper cell differentiation program. Here we show that ICOS directly controls follicular recruitment of activated T-helper cells in mice. This effect is independent from ICOS ligand (ICOSL)-mediated co-stimulation provided by antigen-presenting dendritic cells or cognate B cells, and does not rely on Bcl6-mediated programming as an intermediate step. Instead, it requires ICOSL expression by follicular bystander B cells, which do not present cognate antigen to T-helper cells but collectively form an ICOS-engaging field. Dynamic imaging reveals ICOS engagement drives coordinated pseudopod formation and promotes persistent T-cell migration at the border between the T-cell zone and the B-cell follicle in vivo. When follicular bystander B cells cannot express ICOSL, otherwise competent T-helper cells fail to develop into follicular T-helper cells normally, and fail to promote optimal germinal centre responses. These results demonstrate a co-stimulation-independent function of ICOS, uncover a key role for bystander B cells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follicular T-helper cells, and reveal unsuspected sophistication in dynamic T-cell positioning in vivo.

相關焦點

  • Nature:研究人員找到炎症性腸病的分子基礎
    生物谷報導:炎症性腸炎,比如大腸潰瘍炎症,嚴重影響了全世界超過四百萬人的生活.有效的治療這些疾病需要從分子機理研究進行入手.最近,來自德國科隆大學和美因茲大學的研究人員,在義大利的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和她們的同事,最近破譯了引發慢性腸道炎症的分子學密碼.這項研究已經發表在最近的自然雜誌網絡版,表明了一個在老鼠身上測試的單獨分子引發的腸道炎症和一些分子機理,它可以作為人類炎症性腸病的基礎.
  • 細胞焦亡最新研究進展 - Nature報導專區 - 生物谷
    1.Nature:細胞焦亡在腫瘤化療中發揮重要作用doi:10.1038/nature22393近日,一篇發表在國際雜誌natur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的邵峰院士課題組報導發現細胞焦亡的重要蛋白GSDME(DFNA5)。
  • Nature:聯繫炎症、免疫和血管生成的紐帶TLR2
    炎症已知會引起氧化壓力和新血管的生長,而現在,將這些過程聯繫在一起的一個分子機制已被發現。脂質的氧化產物(羧甲基吡咯蛋白加合物)是在發炎和傷口癒合過程中產生的。這些產物被發現起Toll-like受體-2(TLR2)的內生拮抗劑的作用,後者通過一個獨立於血管內皮生長因子的機制刺激血管生長。
  • Nature子刊:治療性B肝疫苗新進展,淋巴結靶向納米疫苗免疫新機制
    這其中最具挑戰的重大問題是如何突破慢性B肝感染患者體內長期建立起來的免疫耐受,誘導有效、持續的免疫應答,獲得功能性治癒,甚至完全清除cccDNA。HBVpreS1作為治療性B肝疫苗的新功能靶點,最近獲得了概念性驗證。但是, preS1是弱免疫原性的功能表位,如何充分合理調動機體免疫系統,誘導針對弱免疫原性表位的高效抗體應答,仍然是目前的關鍵問題,也是疫苗免疫學領域的普遍問題。
  • 【學術前沿】江鵬組報導T細胞感知微環境天冬醯胺的分子機制和功能
    該課題組近期的一項研究發現,p53缺陷細胞內高水平的天冬醯胺合成可直接抑制LKB1-AMPK信號通路活性,進而促進了細胞的增殖和存活(詳見BioArt報導:Nat Comm丨江鵬組揭示腫瘤細胞感知和調控天冬醯胺代謝的機制和功能)。天冬醯胺作為一種終端代謝物被腫瘤細胞大量釋放到細胞外。但是,微環境中的天冬醯胺是否具有生理或病理功能,對此卻鮮有報導。
  • Nature:揭示m6A在免疫系統中的作用
    2017年8月12日/生物谷BIOON/---被稱作T細胞的白細胞調節著我們的身體對外源物質作出的免疫反應,即我們的適應性免疫反應。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中國暨南大學、第三軍醫大學、美國耶魯大學和史丹福大學的研究人員了解到一種近期發現的RNA表觀遺傳標記發生的變化如何調節T細胞和它們作出的這種免疫反應。
  • 中國科大胚胎免疫耐受研究獲重要進展
    本報訊 (楊保國 記者吳長鋒)日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學院和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魏海明教授、田志剛教授課題組發現,自然殺傷細胞對維持胚胎免疫耐受具有重要調控作用。中國科大研究人員發現,在妊娠過程中,母胎界面存在大量與眾不同的自然殺傷細胞(NK細胞),天然殺傷能力很低,但可以產生伽馬乾擾素,抑制由於胚胎基因不合而產生的炎症細胞Th17,並將Th17的作用控制在正常生理範圍內,使母體對胎兒並不產生排斥反應,而是產生保護性免疫作用。
  • Nature Microbiology | 浙江大學於曉方團隊揭示HIV/SIV抑制先天免疫反應調控通路
    然而,先天免疫和HIV/SIV之間的相互作用的表現不佳。該研究發現Vpx是一種新的先天免疫活化抑制劑,它與刺痛的標誌體結合併幹擾NF-κB的核轉位和先天免疫基因的誘導,表明HIV/SIV對先天免疫的抑制可能是關鍵的致病因素,使其成為幹預的有希望的靶點。
  • Nature 中文摘要 30 July 2015
    早期報導指出,5fC和5caC可在增強子、啟動子和基因上被穩定地檢測到,對基因表達有明確的影響,但機制不詳。此項研究解析了延長過程中酵母RNA聚合酶II(Pol II)與一個含有氧化5mCs的DNA模板形成的複合物的X射線晶體結構,揭示聚合酶中在5caC的5-羧基基團與保守的表觀DNA識別環之間存在特異的氫鍵。
  • 研究發現觸發植物免疫激活的分子機理
    近日記者從蘭州大學獲悉,該校教授黎家團隊在《美國科學院院刊》發表研究成果,揭示了植物類受體蛋白激酶(BAK1)缺失後觸發植物免疫自激活的分子機理,並解釋了其生物學意義,在植物免疫領域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 全球醫權威報導:全球胰腺癌免疫創新療法最新研究進展!
    據全球醫官網權威報導: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國際上所用的免疫療法已改變了癌症的治療方向,但是這並未使胰腺癌患者受益。因此,一些國際頂尖的研究人員開始集中精力尋找激活免疫系統攻擊胰腺腫瘤的新方法。研究人員認為這是因為與黑色素瘤和肺癌相比,胰腺癌是非免疫原性的,並且抗原性差。黑色素瘤和肺癌對Keytruda和Bristol-Myers Squibb的Opdivo等抗PD-1藥物的反應特別好。
  • Nature | 重磅!英國研究揭示植物氣孔免疫機制
    2020年8月26日,權威雜誌Nature報導了由英國Sainsbury實驗室Cyril Zipfel教授領導的科研團隊現在已經鑑定了這種植物免疫系統中長期尋找的蛋白--OSCA1.3,論文題為The calcium-permeable channel OSCA1.3 regulates plant stomatal
  • Nature、Science和Cell三大期刊低溫電鏡解析蛋白結構重大研究
    低溫電子顯微鏡適用於研究大的、穩定的分子,這些分子能夠承受電子的轟擊,而不發生變形——由多個蛋白組成的分子機器是最好的樣本。因此由RNA緊緊圍繞的核糖體是最佳的樣本。三位化學家用X射線晶體衍射研究核糖體溶液的工作在2009年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但這些工作花了幾十年。近幾年,低溫電鏡研究者們也陷入了「核糖體熱」。多個團隊研究了多種生物的核糖體,包括人類核糖體的首個高清模型。
  • Nature:重大發現!揭示DNA在細胞質中的存在促進先天性免疫反應機制
    圖片來自Nature, doi:10.1038/nature238902017年9月14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德國慕尼黑大學的研究人員證實在哺乳動物細胞質中存在的DNA通過結合到一種二聚體酶上,觸發免疫反應產生。
  • 研究揭示皰疹病毒免疫逃逸及宿主天然免疫調節的分子機制
    若天然免疫反應太弱,宿主則不能有效抵抗病原體的入侵;天然免疫反應過強,可能導致自身免疫疾病。STING和MAVS介導的信號通路如何被精確調控?病原體,尤其是病毒,是否操縱這種調控過程?逃逸或拮抗宿主天然免疫,是否有利於病毒自身的複製?這其中的分子機制是什麼?
  • Nature雜誌12月不得不看的亮點研究
    研究人員注意到存在其他的在研究蛋白工作機制上提供一些協助的技術,其中的一些甚至能夠追蹤運送,但是大多數技術僅在某些條件下或針對某些蛋白發揮作用。在這項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報導了他們如何將兩種技術結合在一起從而允許未來的科研人員捕捉幾乎任何一種蛋白在發揮它的作用時的圖像。
  • Nature immuno:甲基轉移酶EZH2核外也有新功能
    2015年3月16日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著名國際期刊nature immunology在線發表了新加坡科學家的一項最新研究進展這項研究拓展了人們對於EZH2介導的甲基化修飾在細胞質中新作用的認識。 之前研究發現,組蛋白甲基轉移酶EZH2能夠在細胞質內調控淋巴細胞激活,發揮重要功能,但關於EZH2核外功能的分子機制仍不清楚。研究人員發現EZH2能夠調控中性粒細胞和樹突狀細胞內整聯蛋白信號途徑和細胞黏附的動態變化。
  • 揭示先天免疫模式識別受體TLR13特異識別單鏈RNA的分子機制
    清華大學柴繼傑研究組在《自然-結構和分子生物學》發文揭示先天免疫模式識別受體TLR13特異識別單鏈RNA的分子機制清華新聞網9月8日電 8月31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柴繼傑研究組與王宏偉研究組、王佳偉研究組以及美國德克薩斯A&M大學(Texas A&M University)的Dekai
  • [中安在線]中國科大胚胎免疫耐受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妊娠是一個複雜的生理過程,胚胎對於母體來說是一個基因不合的異物,母體免疫系統識別後會發生免疫排斥,類似於器官移植後的排斥反應。但在正常情況下,胚胎不會受到母體的排斥而發育存活,這就是胚胎免疫耐受。其機制此前尚不清楚。
  • 多篇重磅研究揭示巨噬細胞不為人知的新功能!
    2019年6月11日訊 /生物谷BIOON /——本期為大家帶來關於巨噬細胞的最新研究進展,帶領大家一起學習了解近期研究發現的關於巨噬細胞的新功能、新特點和新應用。隨後研究人員又從機制上進行了研究,他們發現巨噬細胞通過外泌體將miR-21-5p和miR-155-5p轉移到結直腸癌細胞內,然後這兩個分子與BRG1編碼序列結合,下調BRG1的表達水平,之前研究已經證實BRG1是促進結直腸癌轉移的關鍵分子,該分子在發生轉移的結直腸癌細胞內會發生表達下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