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剛才,「事件視界望遠鏡項目」將全世界第一張黑洞的照片公布了出來,它長這樣:
別看只是一張簡簡單單圖片,但它卻是由位於南極望遠鏡;位於智利的阿塔卡馬大型毫米波陣;位於智利的阿塔卡馬探路者實驗望遠鏡;墨西哥的大型毫米波望遠鏡;位於美國亞利桑那州的;位於夏威夷的麥克斯韋望遠鏡;位於夏威夷的亞毫米波望遠鏡;位於西班牙的毫米波射電天文所的30米毫米波望遠鏡。經過同時曝光和高強度的合成運算,才有了上面的照片。
為這張照片的拍攝所投資的金錢都是天文數字,這大概也是目前「最貴的照片」。
我在這裡也不說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這些如果要詳細說起來,需要很長的篇幅,我相信你也沒耐心看完全部。我就長話短說。
大家都知道黑洞一般分3類,恆星級的黑洞是恆星到晚期之後核心的燃料用盡,所產生的能量無法抵擋自身的引力,就會爆炸並形成黑洞;超大質量黑洞是由小黑洞碰撞或者吞噬氣體或塵埃形成的,它的形成特別像我們平時玩的「貪吃蛇」。還有一個中等質量的黑洞介於兩者之間,有可能是宇宙大爆炸引起的,也有可能是大質量恆星塌陷形成的;也有可能是恆星黑洞吃了個半飽,所以是中等質量。
三種類型的黑洞是目前人類所認知的所有黑洞分類形成的。在愛因斯坦的定義中,黑洞是一個引力巨大的奇點和一層輪廓組成。其強大的引力使得光見到了也得彎曲。所以人類觀測黑洞一般是通過光的彎曲、周圍恆星的運動和黑洞吞噬恆星的過程來觀測。
而「事件視界望遠鏡項目「正是觀測這一事件來將黑洞的照片拍出來。8臺射電望遠鏡在經過原子鐘的精確調時,在嚴格的天氣要求和空氣溼度要求下,在合適的時間同時曝光。每臺射電望遠鏡一晚上可以拍出高達2PB的數據(約等於2000000G),而8臺同時曝光,運用在天文學上非常成熟的」幹涉「技術,將所有數據集中處理,高到無法想像的數據量讓超級計算機合成了兩年才完成,也就是媒體們所說的」衝洗兩年「。
有人會說為了拍一張黑洞的照片投入這麼多至於嗎,勞民傷財。其實不然,這張黑洞的照片所具有的意義非常多,首先就是驗證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其次理解黑洞吞噬的原理,對照片分析後還可以解決黑洞吞噬物體時的噴流的源頭處到底發生了什麼。這些問題的解決對於人類對於天文的研究意義非凡。
人類本身就很渺小,在宇宙環境中甚至連一顆塵埃都不如。在有生之年能看到宇宙外的神奇事件,本身就是一種幸運。在看發布會的過程中,我內心都是滿滿的激動。慶幸我們中國在天文學上能走上國際的舞臺,這就是我們中國越來越強盛的證明!在此由衷的感謝參與本次項目的科研人員。
本文文字內容原創
喜歡就點讚、收藏、關注我,蟹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