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黃景昉:字太稚(又作太穉),號東崖,明代晉江東石檗谷村人,官至文淵閣大學士、太子少保,一生著述宏富。《石匱書後集》將其與蔣德璟、吳甡並稱為「三君子」,認為他們「處則為慧業文人,出則為救時宰相」,評價甚高。
臺海網6月12日訊 據泉州網報導 在古裝電視劇中,時常能看到有人手捧聖旨,在刑場上高呼「刀下留人」的場面。明末泉州出了一位立言忠鯁、論事慷慨的宰相,他雖然沒有跑去刑場救人,卻曾屢次在皇帝面前忠言進諫、搭救落難賢臣。這位宰相全然不計個人得失,他鍥而不捨的努力最終多次挽回冤獄,改變了不少人的命運。他就是晉江東石人、宰相黃景昉。
檗谷黃氏 儒宦之家
晉江東石鎮的東部有一古村落,名喚檗谷村。該村地處東石港灣東部,東據銅缽寺,南俯鰲江水,西鄰安平鎮,北倚南天寺,形勢天然。古時這裡臨溪通海、舟船可泊,故地曰「唐家崖」。宋時,此地屬晉江仁和裡,黃姓祖先羨其「檗陰谷幽」而定居於此,漸成聚落,後改「唐家崖」為「檗谷」。現今,檗谷村南接沿海大通道,西連東石鎮商貿中心,地理位置突出,已為繁華之地。
「竇桂傳芳」匾額是狀元劉子壯為黃景昉胞昆五人所立
「宮保宰相」匾額彰顯黃氏一族榮耀
宗祠內眾多廳柱楹聯皆與黃景昉的故事有關
檗谷黃氏宗祠(亦稱家廟)位於檗谷村中心地帶,「後有三臺石、前繞九曲水」,可謂攬川抱水。據檗谷村黨支部書記黃擁護介紹,檗谷黃氏宗祠始建於南宋淳熙十年(1183年),祠堂坐北朝南,由門樓、廳堂等組成,佔地1.2畝,建築格局恢宏大氣。宗祠祠前有七星埕,七星埕呈階梯狀排列,一埕高過一埕,宗祠就坐落在最高層。其中分布有觀欄、三品潭、旗杆夾,縱橫開闊,眺望無阻。舊時,民間素稱泉州南門外「塘東崎、檗谷大」,指的就是晉江塘東祠堂屋面最斜,而檗谷祠堂規模最大,兩座祠堂名氣之大,可見一斑。明末宰相黃景昉亦曾贊曰:「鄉檗谷宗祠最恢宏,稱濱海冠。」
檗谷黃氏的肇基始祖為黃龍,據檗谷村人黃居城、黃金釵介紹,黃龍系南宋永春縣令黃瑀之子。黃龍在登進士第後,曾出任龍溪令,「後免官,從母歸於仁和檗谷,樂其山水之勝,於是佔籍焉,因自號為檗谷逸叟」。黃龍生子三人:仙錫、仙舉、仙逸。仙錫分支晉江後坑,後再分支玉湖村;仙舉守祖世居晉江檗谷;仙逸遷南漳北溪頭觀音山,生子念楚、子田,念楚定居溪頭,子田後人回遷晉江永康。最終形成共奉黃龍為始祖的檗、湖、永「三鄉黃」格局。檗谷黃氏在古代科舉方面頗有成就,先後多人登科第,入仕為官者不勝枚舉,其中就包括宰相黃景昉。黃景昉的祖父黃國彥舉隆慶丁卯(1567年)鄉試,景昉長兄景明登崇禎甲戌(1634年)進士,次兄景曄及其弟景昭、景暿皆有文名,可謂儒宦之家。
黃景昉在《甌安館詩集》有《檗谷祖鄉二首》,其一曰:「衣冠陌上不勝塵,野性還應問水濱。親見海風吹斷雨,橫雲片片落龍鱗。」另一曰:「幾家煙火海頭居,東望白沙十裡餘。破戶健貧終意氣,先人身佩兩銅魚。」一方水土一方情,景昉的詩句中既充滿對檗谷故裡青山碧水的長情,也飽含凝重的思鄉之情。
族譜內亦有記載黃景昉事跡
祠內柱礎雕藝精湛
芳草園崇正書院內有部分建築構件即來自昔日的相國府
艱辛登第 拔為翰林
崇禎十五年(1642年),黃景昉與蔣德璟、吳甡一起入閣為相,但當時的大明王朝已呈風中殘燭之象,崇禎帝對於閣相的猜忌與日俱增,故而閣相之位坐起來並不舒坦。縱觀崇禎在位的17年間,閣臣多達50人之多,這是因為閣臣多有被殺戮、遣戍、削籍、閒置者,如薛國觀、周延儒被縊死;劉鴻訓、錢龍錫、吳甡被遣戍,等等。如此頻繁處分閣臣,對於國家元氣的傷害之重,不言而喻。但黃景昉「自編修以至臺輔,與崇禎一朝相終始」,並以致仕善終,這在崇禎朝閣相中也是屈指可數的。如果回顧黃景昉的一生,會發現他從幼時接受啟蒙教育,到成年宦場際遇,再到晚年家居著述,在這一過程中知禮懂節、清慎恪敏的個人特性是貫穿如一的,這或許是他在明末清初亂局中能「完璧猶存」的緣故吧。
現今廣東省臺山市(舊稱新寧)的「臺城鎮二小」原為新寧文廟舊址,古時這裡的戟門之左有名宦祠,內祀明代知縣、教諭及清代巡撫、總督共計13人,其中明代知縣黃國彥即為晉江人,他正是黃景昉的祖父。據清道光《晉江縣誌·卷之四十三》所載,黃國彥「授新寧令,歷官紹興通判,終崇府長史」,因而族人皆稱其為「長史公」。黃國彥以自身的博學篤行,為家族樹立了典範,儒風浩然而成家風。黃國彥的次子黃宗彝育有五子:景明、景曄、景昉、景昭、景暿,五人後被譽為「胞昆五人科甲名宦」,在科舉與仕宦上,成就突出。當然,最具代表性的人物還是黃景昉。
黃景昉,字太稚(亦作太穉),號東崖,生於明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清乾隆《泉州府志》贊他「好古能文,出於天賦」。景昉7歲時便寫下《顧鴻雁麋鹿》一文,驚豔文壇,有「博贍陸離」之稱。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景昉入泮學,受教於黃瑞臺,結果翌年(1615年)便鄉試中舉。據景昉在《宦夢錄》中的自述,他的鄉舉試文令刑部尚書蘇茂相都頗覺驚奇,蘇尚書還特意寫了親筆信給他,以示嘉勉。但接下來的會試之路卻並不平坦,據景昉自述,「餘曩滯公車十年」,他花了整整十年時間「備戰會試」,嘗盡艱辛坎坷滋味,這也讓他變得更加堅韌。天啟五年(1625年),景昉終登進士第,廷試二甲十八名。不久,經過朝考,景昉被選拔為庶吉士,得進翰林院這一古代「高階文官的搖籃」。
檗谷村內的黃氏祖居(祖廳)歷史悠久
秉持原則 膽識過人
晉身翰林院,這是古代士子一生夢寐以求的事。讓人詫異的是,這份榮耀並沒有束縛住黃景昉。特別是在面對朝堂內外閹黨肆虐的局面時,景昉依舊秉持自己做人的原則,沒有趨炎附勢,更沒有為了護住烏紗帽而助紂為虐。相反地,他甚至不惜退出翰林院,以此來遠離閹黨奸佞。這事還得從吳裕中案說起。
天啟五年(1625年)八月,魏忠賢及其閹黨為了扳倒東林黨,假傳聖旨將與東林黨走得很近的遼東統帥熊廷弼召入京師,並將其殺害。一不做、二不休,考慮到江西道御史吳裕中與熊廷弼有姻親關係,天啟五年十二月閹黨再次矯詔稱吳裕中疏劾大學士丁紹軾忤旨,將其在午門前廷杖一百,致使吳裕中傷重斃命。《明史·卷245·吳裕中傳》直書稱:「忠賢傳旨詰裕中為廷弼姻戚,代之報仇。」這樣無中生有的構陷實在是令人髮指。那時,黃景昉恰好目擊了吳裕中被杖的全過程,他的內心悲憤難抑。
據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系博士研究生朱曦林撰文介紹,吳裕中死後,懾於閹黨的殘暴,他的家鄉「無敢臨其喪者」,更不用提朝廷官員了。唯獨只有黃景昉毫不畏懼,「割俸金賻之」,即拿出自己的薪金前去弔唁吳裕中、慰問其家屬。後來,明人張岱在《石匱書後集·卷13·黃景昉傳》中稱「人服其膽」,意即當時人們對黃景昉有此膽識十分心服。
祭奠吳裕中後,黃景昉深知自己得罪了閹黨,恐朝夕不保,遂上疏「請假歸」。他在《宦夢錄》中稱:「同館請假自餘始。」不難看出有些憂憤難平之意。多少士子渴望的「翰林夢」,就這樣一夜間幻滅,留下的只是冰冷現實。但黃景昉沒有後悔,因為他認定在世上遠有比榮華富貴更重要的東西。
御前侍讀 耿介勸薦
崇禎元年(1628年),魏忠賢已伏誅,閹黨作鳥獸散。黃景昉終於迎來重新崛起的機會。是年六月聖旨下,授其為翰林院編修;七月,管理誥敕,充經筵展書官。據《泉州府志》介紹,他還在該年參與纂修《熹宗實錄》。崇禎三年(1630年),黃景昉與吏科給事中鍾炌主考湖廣鄉試,卻因《試錄》裡針砭時政,「多鯁切語」,從而得罪了當時的大學士溫體仁與兵部尚書梁廷棟。然而,多虧了禮部尚書李騰芳和鍾炌的佑護,景昉得以免於被黜。
崇禎四年(1631年)五月,黃景昉得知父親身故消息,回鄉丁憂,「家居二載」。崇禎六年(1633年),黃景昉的好友、泉州名士林胤昌於「在茲堂」講學,景昉親自為其堂題聯:「泉山群拱紫襟江,帶海斯文重遇在。」該年秋天,他還與林胤昌、謝元珧同建珧雲亭於清源山南臺。
崇禎七年(1634年),景昉回京復職,不久升任詹事府左春坊左諭德兼翰林院侍讀。在明朝後期,詹事府是大量處理皇帝內務的地方,而身為翰林院侍讀,代表著景昉已經逐漸獲得了崇禎帝的青睞。到了崇禎十一年(1638年),他升任詹事府右春坊右庶子兼翰林院侍讀,成為右春坊的大當家,在處理內務上更具話語權。
崇禎十一年二月,皇帝親自主持御前講席,問起用人之道時,黃景昉趁機進言:「刑部尚書鄭三俊四朝元老,至清無儔,不當久系獄。」鄭三俊是明朝萬曆、天啟、泰昌、崇禎時期四代重臣,有「三部」尚書之稱。他還是個力圖改革弊規的忠良之臣,在出任崇禎朝刑部尚書時,鄭三俊奉詔清理積獄,平反了一批冤案錯案。然而這些案件的平反大多違背當時閣臣薛國觀、溫體仁的意願,結果他反遭構陷,被革職下獄。景昉對此事心知肚明,於是抓住時機為鄭三俊求請。同時,他還向崇禎帝推薦成勇、朱天麟二人「廉能素著」,稱他們不獲考選是不公平的。大臣黃道周、項煜,餘煌等也極力呼應,表示贊同景昉的說法。崇禎帝聽後雖只回了一句:「三俊蒙徇,雖清何濟?」但實際內心起了波瀾。不久,鄭三俊獲釋,成勇、朱天麟都得到了重用。景昉意識到聖上肯聽勸,便更留心用好自己的面諫之權。
黃氏宗祠建築構件精美,古風猶存。
搭救忠良 不遺餘力
崇禎十三年(1640年),景昉升任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講學士。該年八月,震驚朝野的「黃道周案」爆發,此案牽扯麵廣,致使大批忠良下獄,也將急於救人的景昉推上風口浪尖。
大臣黃道周是個素來敢於忠言直諫的人,之前因在御前會議時,當面頂撞崇禎帝,被連降六級,調任江西按察司勘磨(即待查之意)。崇禎十三年八月,巡撫江西右僉都御史解學龍薦舉黃道周,結果被大學士魏照乘以「濫薦」為由告發。崇禎帝正在氣頭上,立即下令削黃道周、解學龍二人籍,並以「黨邪亂政」為由打入刑部大牢。這樣一來,群臣譁然,因為大家都認為這二人是清鯁忠良。於是戶部主事葉廷秀、監生塗仲吉因疏救道周而下獄論戍。編修黃文煥、吏部主事陳天定、工部司務董養河、中書舍人文震亨,也因疏諫下獄。孫嘉績、楊廷麟、劉履丁、董養河……一批官吏也因探視道周而受株連下獄。連刑部尚書李覺斯,亦因擬道周之罪「太輕」,被削籍歸鄉。
眾人越是搭救黃道周,越讓疑心病很重的崇禎帝覺得這裡邊有問題。這一系列捕拿大臣下獄的「騷操作」,也讓滿朝文武噤若寒蟬。不過,黃景昉卻是個例外。他曾先後到獄中探望黃道周、葉廷秀,「旋為緝事者偵知,禍幾不測雲」,不過最終憑著皇帝對其信任而逃過一劫。不久,景昉利用講筵之機以「用舍喜怒之間,須再加斟酌」規勸崇禎帝,試圖營救黃道周,無果。黃景昉此舉被司寇劉澤深看在眼裡,劉澤深對他說:「知公講苦心,言言規諷。」對景昉表示讚賞。
崇禎十三年十二月,黃景昉升詹事府詹事;崇禎十四年(1641年)四月,以原官改掌翰林院印。在掌管翰林院印後,黃景昉便與吏部尚書李日宣密商復用之前遭廢謫諸臣,並擬下了以羅喻義為首的第一批九人名單,計劃由李日宣奏報崇禎帝。但是此次奏報未達成效。黃景昉偕大臣蔣德璟、王家彥到大學士謝升處求其搭救黃道周,不料謝升卻唉嘆著認為黃道周必死無疑,不肯出面相救。挽救忠良的行動再告受挫。
事態在周延儒復相後有了轉機。崇禎十四年九月,皇帝起用前大學士周延儒,令其入閣。周延儒的門生、故人皆力請其解救黃道周。十二月,刑部正準備為黃道周擬罪,周延儒出面求情,崇禎帝遂定黃道周永戍辰州衛,解學龍、塗仲吉、葉廷秀等也皆得保全,算是網開一面了。黃景昉聞訊長籲一口氣,感嘆道:「及是黃、解、葉、塗諸公俱保全無恙,疑有神靈擁護力。」
崇禎十五年(1642年)正月,景昉疏請召還之前被逐的修撰劉同升、編修趙士春,至九月時,兩人皆官復原職。六月,黃景昉與蔣德璟(晉江福全所人)同日入閣,史稱「溫陵盛事」,後黃景昉加太子少保、戶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八月,在一次召對時,黃景昉與周延儒、蔣德璟竭力在皇帝面前推薦復用黃道周,認為黃道周品質清修、學識淵博,順便訴說黃道周家貧子幼之苦。崇禎帝心有所動,不久,黃道周「得賜復官」。黃景昉又在崇禎帝面前極言葉廷秀「清苦力學」「銜恩負昝圖報狀」,試圖促其復官,但沒有成功。後來,景昉還為下獄的劉宗周、姜採、熊開元等大臣尋求寬宥,雖皆未能如願,但景昉援救忠良的義舉卻令世人讚嘆。
檗谷黃氏宗祠始建於南宋淳熙十年
清源懷古 北向揮涕
崇禎十六年(1643年)八月,副都御史惠世揚被任命後遲遲未上任,崇禎帝命削其官籍。黃景昉認為這樣處理過於輕率,上表諫諍。崇禎帝極為不悅。於是,黃景昉接連上書引歸。九月,黃景昉離京致仕返鄉。
景昉博學能文,尤長於詩,世人皆稱其「文尚古奧,詩亦洪莊」。
他的格律詩取法於「中晚唐」,清人陳田稱其詩「輕俊鮮妍,於閩人成派別開生面」。清道光《晉江縣誌》引《高言集》曰:「東崖先生詩如山水然,連岡迭嶂,逶迤平遠,中間亦有奇峰仄澗,深巖複壁,使遊者窈窕而忘歸;又如園墅然,前堂後榭,靚深宏敞,復有邃庭曲廊,層軒精舍,使過者紆迴而迷復。」可見頗負詩名。
居鄉之時,黃景昉寄情山水、熱心公益,並留下《禮拜寺塔》二首、《宿清源洞留題》二首、《捐六十金助修洛陽橋工成紀事》等詩篇。後曾登遊九日山,並留下《遊九日山》詩二首。其一曰:「似爾供流寓,休官策未迂。駁斑秦硯眼,夭矯晉松須。蟲食碑苔盡,鶴窺丹火無。相傳舊舶使,曾此祭天吳。」另一首詩曰:「捫葛攀蘿上,千年此度看。日風生靜曉,人鳥避高寒。海老黃龍徙,秋深白露殘。詎知煙影裡,一簇是南安。」在遊覽筍江之後,亦作《筍江月色》詩一首:「橫披萬丈水晶屏,肯比寒光照淺江。江氣向人元自白,月魏連樹不知青。錦袍擢舸聞供奉,羅襪凌波怨洞庭。誰譜浪沙東去曲,夜深歌與老龍聽。」
崇禎十七年(1644年)發生甲申之變,崇禎帝自縊於萬歲山,大明王朝宣告滅亡。消息傳至晉江,景昉悲從中來,在《聞甲申三月十九日京師報痛絕》中寫道:「徐樂憂崩土,於茲信有焉。將旗遲北指,儒議沮南遷。號咷巢焚旅,玄黃血戰幹。小臣腸斷盡,辭闕甫經年。」在《哭臨承天寺中》又寫道:「大痛詎能忍,炎州六月寒。引聲風送咽,傾淚海增瀾。天降淫威爽,佛徵果報難。寺鐘三萬杵,何處望長安。」這也促使他潛心治學,並寫下《宦夢錄》等書。後來,他在《宦夢錄》自序云:「餘以癸未秋謝政歸,逼臘抵裡,越歲春,忽國變聞,意皇甚,忽忽無生。稍間,收召魂魄,因追敘餘平生交遊,始乙卯,訖癸未,為《宦夢錄》四卷……主恩國論,世態物情,備載其中,於壬癸之際尤嗚咽,有餘悲焉。」可見其對明王朝的眷念難捨。
崇禎十七年九月十六日,黃道周造訪泉州,黃景昉與蔣德璟、林胤昌、周廷鑨等好友陪他登遊清源山。一行人懷古之餘,追憶故國,北向揮涕。清源山僧語林胤昌曰:「自有清源以來,未有今日之遊之盛者。金馬玉堂三學士,清風明月兩天官。」此事被林胤昌記於《清源獨閒詩》中。
在登遊清源山南臺時,黃景昉曾吟詠一詩:「絕壁何緣玉一區,即教善畫莫能圖。為雲合覆三千界,置邑將容十五都。日出金雞啼破漢,風來黑鯉渴吞湖。諸公彩筆誇強健,最早詩成字字珠。」登巢雲巖時,則留詩兩首,一曰:「能於青紫外,別作一枝棲。踏徑輸猿引,銜杯覺鳥啼。石痕甃綠玉,泉響驟青犀。慷慨風流事,前賢視屢齊。」另一曰:「落落嶔崎性,微雲曷與居。磴拏春樹細,溪咽暮鍾虛。二史乘箕早,孤臣拜杖餘。殷勤祝洞壑,長奉綠文書。」在參觀蛻巖後詠曰:「絕頂松陰夾道栽,天然華蓋護中臺。人煙繞郭雞棲處,石乳澄潭虎嘯來。海估風微飛豆過,山僧日晚採茶回。神仙脫骨終何許?濁世空消酒一杯。」「隔宿重遊未厭頻,十年虛負北山神。空桐樹老霜前色,通草花開夢後身。閒數溪橋鴉點點,笑看郡郭堞鱗鱗。何人伏屨還孤往?三變蓬萊海上塵。」(見《清源山志》)其詩往往寫物見情,寓意深遠。
惦念故國 幻夢難追
清順治二年(1645年),清軍下江南,鄭鴻逵兵敗,奉唐王朱聿鍵入福州,與鄭芝龍、張肯堂、吳春枝、黃道周等共擁立之,建號隆武。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4》載曰:「唐王時召(景昉)入直,未幾復告歸。」唐王遣中書舍人陳翔赴晉江以原官敦聘黃景昉,景昉方才應召,但不久即告歸。
唐王復明失敗後,黃景昉蟄居家中十餘年,以著述為事。他多才多藝,撰有《湘隱堂文集》《館閣舊事》《讀史唯疑》《宦夢錄》《經史要論》《雙聲疊韻譜》《古今明堂記》《易林》《甌安館詩集》《東崖詩稿》《鹿鳩詠》《國史唯疑》《館寮十志》等眾多著作。為明史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真實的資料,為中華文化的傳承留下了一筆寶貴財富。
根據黃景昉《睦宗十二志》中所述,其故居在泉州「塗門禮拜寺前」,即今清真寺附近。《泉州古城踏勘·黃景昉相國府》載:「在寬仁鋪(今塗門街靈慈宮溝)……第宅坐北朝南,中有園林甌安館,池亭樓閣,皆極講究,實甲全郡。清乾隆、嘉慶年間其後裔售予安海金墩黃氏商人。塗門街拓改,採集其中主要建築構件及部分建築材料移建芳草園中。」據泉州文保專家黃真真介紹,現今芳草園崇正書院內即有部分建築構件來自景昉宅,人們透過這裡的建築還依稀能感受當年相國府的雄姿。
在東石鎮檗谷村內,迄今尚有歷史悠久的黃氏祖居(祖廳),為三開間兩進的閩南古厝。村人稱此厝「思祖」,景昉年少時曾在此居住苦讀過。該厝由於早些年曾作為生產隊榨油坊使用,加上年久失修,內部建築構件破損較為嚴重,但是依舊透露出儒宦宅邸的往日風貌。黃景昉在《訪幼所受業師于田舍既成》二首寫道:「巷偪不容車,雞棲逐徑斜。鹿場堆稻藁,蛛網繡藤花。有子仍開社,他村仗祭畲。稍詢生齒自,南宋舊名家。」「三十年前事,摳衣怖字訛。小名師記憶,同學歲蹉跎。海近腥魚蛤,庭荒老薜蘿。人生婚宦贅,真夢到南柯。」
在檗谷黃氏宗祠內,我們依然能發現大量與黃景昉相關的匾額、楹聯,如大廳內的「宮保宰相」「竇桂傳芳」「兄弟進士」「翰林」匾額,以及廳內柱聯:「朝為相,鄉為賢,經濟文章繩其祖武;臣克忠,子克孝,家修廷獻貽厥孫謀」「易傳圖說,詩著甌安,手澤猶存,作述當進先祖訓;史讀唯疑,文垂湘隱,書香繼起,纂修勿讓昔賢功」,等等。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竇桂傳芳」匾額還是狀元劉子壯所立,該匾上款寫著「太師相東崖黃老夫子胞昆五人科甲名宦」,中書「竇桂傳芳」四個鎏金大字,落款為「狀元及第門生劉子壯書」。記者還發現在晉江華表山下的龍泉書院內亦有宰相黃景昉的銅塑像,栩栩如生。
清康熙元年(1662年),黃景昉卒於家,享年67歲。《檗谷黃氏族譜》記載稱:「(景昉)臥病三日,絕粒不呼醫,易簀之夕,口佔二詠曰『國亡身合殉,家破弟先歸。傷心陵北望,松柏不成圍』『嬉遊皆假合,啼笑亦隨緣。耿耿孤明處,佯狂二十年』。索紙筆於膝上疾書,遂擲筆而逝。」就這兩首詩來看,黃景昉至死也未能從亡國的悲悽情緒中掙脫出來。一度貴為閣相,轉眼卻成亡國遺老,這份苦澀滋味又豈是旁人所能想像的。
山川如故,夢若隔塵。到如今,再閱《宦夢錄》,或許人們會憶起這位手捧遺篇、撫膺灑涕的追夢老人?
(記者 吳拏雲 陳起拓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