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見各式各樣的蟲子,而且大多數蟲子都是我們所不認識的。當我們發現這些蟲子的時候,有一個問題總會在我們的腦海中盤桓:這個蟲子究竟是害蟲還是益蟲。如果是害蟲的話,我就要想辦法除掉它了。
其實害蟲與益蟲這組對立的概念完全是針對人類而言的。對於自然界而言,蟲子是沒有正邪之分的,大家都屬於自然界的一部分。舉個例子,蝗蟲本是自然界的一種普通的生物,但是當人類開始發展種植業時,蝗蟲會吃掉農民的莊稼,此時它對於我們就是害蟲,我們就要消滅它。而螳螂會捕殺蝗蟲,因此於我們而言它就是益蟲,我們要保護它。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愈來愈多的蟲子被捲入人類社會,變成了所謂的害蟲或者益蟲,人們開始研究出越來越多的辦法來消滅害蟲,最常見的當屬殺蟲劑了。人們在消滅了更多的害蟲的同時,也破壞了土壤與水,甚至間接性地消滅了益蟲。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慢慢失衡。
但是現在,我們找到了一種更加健康的治理蟲害的方法——綜合蟲害管理(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簡稱IPM。在IPM中,有害生物是具有相對性的,它是相對於不同的環境和不同的人群而言的。例如,鳥類如果飛翔在公園裡,那麼它就屬於有益的生物,但是如果當它飛進車間、倉庫等地,那麼它就屬於有害生物。
綜合蟲害管理這個概念始於20世紀60年代的世界糧農組織用於農田蟲害管理,70年代引入到公共衛生領域。綜合蟲害管理簡而言之就是運用一切可行的手段(化學方法最後考慮),把蟲害密度控制在經濟損失可以接受的水平。
綜合蟲害管理以控制蟲害風險為目的,以檢查、控制、溝通為主,綜合治理方法為主,化學防治為輔助手段。它通過檢查、控制、溝通等手段去防止、消除那些可以促進或維持蟲害種群的條件。
這是一個長期管理的過程,在這個過程裡害蟲不會被妖魔化,甚至於有些時候人們發現,有些害蟲其實可以當作益蟲來用的,比如說高腳白額蛛,這是一種家庭常見的蜘蛛,很多人害怕它,把它當作害蟲消滅掉,但是其實它會捕食蟑螂,能夠抑制蟑螂的生存繁衍。
運用綜合蟲害管理並不是讓大家從此就不再防治害蟲,而是以一種更為專業、環保的方式去管控一支害蟲種群的生長,讓它們保持在一個可以生存繁衍,但是又不會對人類產生影響的量。我們對待它們的原則是:只要蟲子不會對我們做出損害,那就隨它們去吧。家裡的蟑螂、老鼠隨便殺,因為它們對我們的健康造成了損壞,但是我們在公園裡看見的螞蚱,雖然某種意義上它是害蟲,但是它們並沒有妨礙我們,不過是吃幾片樹葉罷了,不妨隨它們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