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侯建斌
國新辦10月20日舉行新聞發布會,水利部副部長魏山忠介紹說,目前,水利部正在全面總結治淮經驗,結合「十四五」規劃的編制,針對今年大洪水暴露出的防汛薄弱環節,還有新時代中央提出的新時期高質量發展的要求,認真謀劃「十四五」的淮河治理方案。
魏山忠指出,經初步考慮,下一步治淮將堅持「蓄洩兼籌」的治淮方針,堅持「水利工程補短板、水利行業強監管」的水利改革發展總基調。把握一個底線、一個紅線,把洪水風險防控作為底線,把水資源作為剛性的約束紅線,按照這樣一些思路來謀劃實施一批基礎性、樞紐性、流域性的重大工程,以及「有溫度的」民生項目,加快流域水利基礎設施網絡的建設,強化涉水事務的監管,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
魏山忠介紹,治淮重大工程建設方面,主要是統籌突出「蓄、洩、調」。我國屬於季風氣候,江河治理、工程建設,基本都需要考慮這三個字。「蓄」、「洩」就是要處理好洪水和河道洩流的關係,除了通過河道排洪入海之外,把多餘的洪水蓄起來,蓄主要利用水庫,如果再發生較大的洪水,要用行蓄洪區。洩就是儘可能洩洪入海,所以淮河講的蓄洩兼籌。同時,水資源開發利用還要解決空間不均衡的問題,就需要「調」。
增加「蓄」的能力,繼續在上遊加強水土保持,修建水庫,提高攔蓄能力,利用現有水庫擴容挖潛,還要實施臨淮崗水資源綜合利用工程,提升水資源綜合利用的水平,還要進一步調整中遊的行蓄洪區,充分發揮蓄的能力。下一步,還要研究完善相關的政策體系,解決好行蓄洪水和當地群眾發展需求之間的矛盾問題,更多從政策上解決。
擴大「洩」的能力,加快河道綜合整治,重點實施入海水道二期工程,提高洩洪能力,擴大淮河入江入海的出路。還要進一步提高淮北大堤等重要堤防工程建設標準,提高高水位運行時的安全保障能力。
提升「調」的能力,要加快南水北調東線二期工程、引江濟淮等重大工程建設,東線二期工程正在加快前期工作,引江濟淮正在加快建設,完善國家和流域的水資源配置骨幹網絡。還要實施一批水系聯通、供水網絡化工程,提高城鄉供水的保障水平。此外,還要落實淮河生態經濟帶戰略,啟動實施一批水生態保護和治理的重大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