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導入:
問題1:我們在學習單片機的時候,在編輯好代碼以後要把代碼「寫入」到單片機中,那麼為什麼這個過程稱為「燒錄」呢?
問題2:ROM是英語read only memory的首字母,翻譯為「只讀存儲器」,那麼ROM真的只可以讀嗎?
在回答這2個問題前,我們必須先了解ROM的有關知識。
ROM的分類如下:
掩膜ROM:不可編程ROM,屬於第一代ROM,只能讀,不能寫。
PROM:可編程ROM,但是只能寫一次。之後只能讀,不能寫。
EPROM:可編程ROM,紫外光可以多次擦除(可以寫),但是速度比較慢,操作複雜。
EEPROM:可編程ROM,電可擦除(可以寫),比EPROM方便。
flash:即「快閃記憶體」,可以高速讀寫。現在被廣泛使用。
從以上分類和描述中可以看出,早期的ROM確實只能讀,不能寫,所以也就叫只讀存儲器了。嚴格來講,從EPROM開始,ROM就不能叫只讀存儲器了,我們現在還這樣叫,只是個歷史原因。這也就回答了問題2.
我們知道,數據只有0和1,那麼對於早期的掩膜ROM,程序又是怎麼寫進去的呢?答案是需要在廠家生產的時候就提供程序,依據機器碼中的0和1來生產。也就是說,生產出來以後就不可以改變了,這個ROM晶片是確定了的。
到了PROM時代,ROM可以編程,這時把程序寫進ROM真的是要通過「燒寫」。這是因為廠家出廠的時候,整塊ROM要麼全是0,要麼全是1。如下圖是一個存儲單元(即只能存儲一個0或1)的結構。

從圖片可以看到,一個存儲單元就是一個二極體和熔斷絲,在熔斷絲為導通的時候代表存儲的是1,如果要它變成0該怎麼辦呢?答案是「燒寫」。通過燒錄器的大電流把熔斷絲燒斷,電路也就變成不導通的了,即變成了0.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PROM只能編程一次,因為物理結構就是這樣了。這也就回答了問題1「燒錄」的由來。
如今,我們使用的手機、U盤、固態硬碟的存儲器都是flash了,都是可以多次插寫的,速度也翻了很多倍,單片機寫數據也叫下載了,"燒錄」早已變成了歷史。
好了,今天的內容就分享到這裡了。我是何同學JoseHe,一個自動化專業的學生,我以後會做出更多與自動化專業有關的內容,如果你感興趣,不要忘記關注哦,喜歡就點讚、評論、轉發,讓更多人看到,謝謝大家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