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芝為知之。如果喜歡本文,可以點擊關注、轉發、收藏、評論喲~芝芝心理會持續為你更新專業和有趣的心理學知識,以幫你應對紛繁的世界。
在嗎?
-不在
最近有部電影很好看,一起去看嗎?
-不看
我喜歡你
-我們不合適
夏天了,在戀愛的季節裡,小夥伴們脫單了嗎?
抑或是還在苦苦尋覓那個意中人呢?
宋仲基當初聲稱要愛宋慧喬一輩子,可這一輩子也就20個月那麼長。
雙宋離婚的新聞還沒涼透,安宰賢具惠善這一對神仙眷侶也進入了訴訟離婚程序。
「他好像只是,非常短暫的,愛了我一下」這句話,戳痛了多少小夥伴們的內心。
人們又開始不相信愛情,感嘆愛情來得太快,卻走得更快。
現今,結婚率屢創新低,離婚率又居高不下,部分城市離婚率直逼50%。
也就是說每2對新人中就有1對選擇了離婚。難道結婚是猜硬幣遊戲嗎,有一半的機率可以猜中,猜不中的人需要從頭開始重新猜。
永遠的愛存在嗎
愛情恆久遠,一顆永流傳。說到底這只是一句營銷鑽石的廣告語。
愛一個人能維持到永遠嗎?
對於永遠的愛,似乎沒有完整的定義。或許結婚時的宣誓詞可以幫助我們詮釋:
無論疾病還是健康,或任何其他理由,都愛他,照顧他,尊重他,接納他,永遠對他忠貞不渝直至生命盡頭。
那麼我們可以理解為永遠的愛是無條件的,專一的,持續的愛。
李(J. Lee)的戀愛類型論認為愛情有6種類型(love styles):遊戲之愛、理性之愛、友誼之愛、無私之愛、激情之愛、獨佔之愛。
其中的無私之愛可以解釋為無條件的愛。這種愛情類型的人視付出愛情為理所當然,永遠把對方的快樂、幸福放在自己的前面,為對方付出一切不求回報。
在Lee(1973年)的調查中,結果顯示能做到無條件的愛的人沒有。
而在松井豐(1993年)的著書中也提到作為理想類型的無條件的愛在現實中是不可能存在的。
=>男女之愛沒有無條件的愛。如果這還不算打擊人的話,那麼,美國總統卡爾文·柯立芝的故事可能會讓你絕望。
由於審核原因,「柯立芝效應」就不寫在文章內了,請各位自行百度。
結果發現,不止雄性,在雌性也會表現出此效應,只不過程度不及雄性而已。
你以為愛情可能永恆,可它既不無私,又不專一,還更難持久。
其結論就是,沒有永遠的愛。
這也解釋了現在的高離婚率和出軌率形成的根本原因了:人類本能和新的誘惑。
但是,我們生而為人類,是因為我們是比只受本能驅使的動物要高級。我們懂得控制欲望,也懂得避免受到誘惑。我們知道忠誠和責任對於夫妻關係的價值。
因此,如何在本能和控制中權衡利弊,仍舊是男女關係的博弈中持續被關注的話題。
關於愛情,很多人都說它是個奢侈品,科學證明也確實如此。學會
不對它抱以理想化的希望,或許就不會太過失望。
AI技術或許能實現永遠的愛
2001年史匹柏執導的電影《人工智慧》探討了無條件的,專一的,持久的愛。
影片背景時代為人類已經達到了能夠開發出看上去和人類沒有差別的AI機器人,並給其輸入情感程序,讓其一生只愛一個人,持續到機器人被銷毀為止。
片中並沒有刻畫男女之愛,而是選擇了母子之情。
機器人小男孩大衛歷經千難萬險,即使被冰封於海底兩千年,也阻擋不了他想要從機器人變成「真人」的願望,目的只是為了得到媽媽莫妮卡的愛的故事。
試想,在若干年後,一個成年人的AI機器人,被輸入了一生只愛你的程序。TA被打造成你喜歡的臉,身材,性格,智商,氣質,經歷,談吐,交往模式,愛的鼓掌模式。
TA將永遠愛你,而你,能做到永遠愛TA嗎?
參考文獻
松井豊 『戀ごころの科學』 サイエンス社
"Lovestyles" Jone Alan Lee
吳劍鋒,白潔.多巴胺系統在紋狀體和前額葉皮質中的作用[J].中國老年學雜誌,2015(20):5950-5952.
Pinel, John (2007), Biopsychology (6th ed.), Boston: Pearson Allyn and Bacon.
Wilson, J; Kuehn, R. & Beach, FA. (1963), "Modifications in the Sexual Behavior of Male Rats Produced by Changing the Stimulus Female", Journal of Comparative and Physiological Psychology 56: 636–644.
Hergenhahn, BR; Olson, Matthew H. (2003),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ies of personality,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pp. 396–397.
Beach, FA & Jordan, L. (1956), "Sexual Exhaustion and Recovery in the Male Rat", 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8: 12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