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人變金人再滅金西徵 郭子儀的後輩 三代「郭大俠」好英勇 日本人...

2020-12-05 半壺老酒半支煙

射鵰英雄傳的主人公大俠郭靖,是梁山好漢賽仁貴郭勝的後代,先抗金,後抗元,死守襄陽,可歌可泣。但在歷史上,成吉思汗身邊那個屢建奇功的姓郭的,其實是三代人,而且來頭更大——是唐朝名將汾陽王郭子儀的後代,比那個不知道存不存在的郭勝顯赫多了。

這姓郭的一家三代,祖上是郭子儀,當然是個漢人,但是到了郭寶玉這一代,就變成了金人,而且成了金國的「汾陽郡公」,帶著金兵打漢人的宋國,不知道他的祖宗「汾陽王」在地下作何感想。

這個「汾陽郡公」既然已經是「金人」,當然不會有他祖宗郭子儀的硬骨頭,元朝大軍一來,他就帶著自己猛安(金初期軍隊組織名稱)的3000戶戰士投降了蒙古汗國太師木華黎。

按說「食君之祿,忠君之事」,這個郭寶玉到了成吉思汗那裡,馬上就忘了自己當郡公的大金國,馬上向成吉思汗獻計:先拿下西南諸番,然後用那裡的戰略資源,可以很容易滅掉金國。對於大金國,郭寶玉的忠,是「送終」。 這個郭寶玉當了成吉思汗的抄馬(不是駙馬)都鎮撫,取永清,破高州,降北京、龍山、太原、平陽,把他生長的金國打了個七零八落。

有人說郭寶玉是射鵰英雄傳裡郭靖的原型,是因為撒馬爾罕城,真的是用了郭寶玉的計謀,用放火和點鞭炮嚇退了大象兵。即使是,郭寶玉也只能算是第一代「郭大俠」,因為他的兒孫還有故事呢。

這個郭寶玉出徵路上病死在了賀蘭山,他的兒子郭德海繼承了老子(不是祖宗)的遺志,成了第二代「郭大俠」,繼續跟大金國死磕。說起來這個郭德海也是金國將領,是個比猛安(管三千戶,相當於一個師長)差一級的謀克(管三百戶,相當於一個少校營長)。郭營長跟著郭師長投降了木華黎之後,水漲船高,成了窩闊臺的親信,並且領兵打下了千同僚——金兵在秦嶺山中的八十三個營寨,在襄陽唐白河大敗金兵十萬,在三峰山大破金兵三十萬,在河南中牟又幹掉十萬金兵,僅他一個人,就殲滅了五十萬金軍,可謂戰功赫赫。他的前戰友也不含糊,戰場上把他打成重傷,不久就死掉了。

這時候第三代「郭大俠」郭侃就開始了他的表演。與他老子和爺爺不同,這個郭侃到沒有打自己的老家,而是開始往西打,並且獨自在西亞屢破伊斯蘭軍隊一百二十餘城、破十字軍一百八十餘城,喀什米爾以西的國家被他滅了個乾淨,弄得當地人驚呼:「東天將軍,神人也」。這個郭侃沒有打自己的故國,但是功績卓著,成了真正的萬戶侯。

小說中郭靖郭大俠死守襄陽,歷史上第三代郭大俠卻直接幫著元軍拿下了襄陽。公元1260年,忽必烈掌權,郭侃馬上獻上平宋策略:攻克襄陽,直取臨安。萬戶長郭大俠真的說到做到,拿下了元軍成吉思汗、窩闊臺、拖雷日思夜想的襄陽城,從此南宋門戶大開,迅速滅亡。

這個第三代「郭大俠」郭侃,可比小說中的郭大俠厲害得多,郭大俠最厲害的武功也就是降龍十八掌、九陰真經之類的,而郭侃「郭大俠」擅長使用火炮,一炮下去,別說是武林高手,就是堅固的城牆,也會灰飛煙滅。郭侃一生攻下了七百多座城,什麼中國的城、伊斯蘭的城、西歐的城,在郭侃的火炮面前,都是紙糊的。連日本著名科幻小說家田中芳樹也說:「即使是把他當成如好萊塢電影般具華麗風格之冒險電影主角也不是不行的。」

相關焦點

  • 蒙古的三次西徵使其領土面積空前絕後,三次西徵都打到了哪裡?
    蒙古的三次西徵確立了是我國佔領領土最多的王朝,三次西徵中,在成吉思汗與其子孫的不懈努力下,最終將亞歐大陸平定,使其的領土面積空前絕後。蒙古的第一次西徵是由成吉思汗親自率領的,發動時間與結束時間是1218年至1223年。
  • 蒙古帝國發動了三次西徵,為何在最強大的時候,卻不再西徵了
    蒙古帝國在發動了三次大規模的西徵以後,如果他們繼續西徵,是完全可以把整個歐洲,乃至非洲拿下來的。但是後來,他們卻不再西徵了。那麼,是什麼原因,阻止了他們西徵的步伐呢?如果說是因為實力不足,沒能力再打仗,他們才不打了,還勉強說得過去。
  • 三峰山之戰——蒙古滅金的最關鍵戰役
    但是即便如此,木華黎仍舊是節節勝利,金軍一敗再敗,疆土日蹙,地盤不斷減少。而在殘存的地盤內,漢人、契丹人各種起義武裝又遍地蜂起。更要命的是,金宣宗受到權臣朮虎高琪的蠱惑,打算堤內損失堤外補,想通過侵略南宋來擴大自家的領地。然而,南侵的金軍遭到宋軍的堅決抵抗。金朝不但沒有擴大自己的地盤,反而多了一個強敵,實在是得不償失。
  • 蒙古帝國三次西徵之後,為什麼再也沒有掀起大規模戰爭的能力?
    蒙古帝國歷史上曾經發動過三次西徵,三次西徵的結果就是蒙古人建立了一個空前龐大的「蒙古帝國體系」,之所以稱之為「蒙古帝國體系」,是因為這個體系不是一個國家,最終形成了五大汗國,分別為元帝國、金帳汗國、伊爾汗國、窩闊臺汗國、察合臺汗國。當然,這五大汗國體系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基礎是在成吉思汗時代打下的。
  • 蒙古人的三次西徵都打到了現在的哪裡?
    導讀:蒙古的三次西徵都有明確的戰略目的,客觀上為四大汗國的建立奠定了基礎。第一次西徵成吉思汗親自指揮,目的是消滅背信棄義的中亞強國花喇子模。為了追擊花喇子模的皇帝和太子,客觀上擴大了追擊範圍(北越高加索,南抵印度)。
  • 雄霸天下的蒙古帝國,三次西徵,直接或間接的導致了西方殖民擴張
    蒙古三大徵:蒙古帝國是由當時生活在中國北方的蒙古人建立的一個地跨歐亞兩洲的大帝國, 它建立的過程也就伴隨著我們所說的三次蒙古西徵。1.第一次西徵:1218 年到1231年,成吉思汗親自率領部下,攻滅了西遼和花刺子模國,把蒙古國的領土擴充到今中亞細亞地區;2.第二次西徵:1235到1241年,成吉思汗的孫子拔都率領進攻欽察
  • 為什麼要去挖郭子儀的祖墳?
    762年,唐代宗想重用郭子儀,又是魚朝恩從中作梗,763年,吐蕃進攻長安,唐代宗出逃,最終靠閒置的郭子儀幫忙解了圍,但功勞卻被魚朝恩奪走了。唐代宗大曆年間,郭子儀奉命入朝。魚朝恩聽堪輿師說郭子儀堵其官運,於是就掘了郭的祖墳。深知郭魚恩怨的人都感到不安,擔心郭子儀掀起一場報復風暴。
  • 蒙古帝國三次西徵,最遠打到哪裡?
    在建立如此遼闊版圖的過程中,蒙古帝國的三次西徵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那麼這三次西徵的前因後果如何?最遠又分別打到哪裡呢?第一次蒙古西徵由成吉思汗親自主導,其實也是被動進行的。當時中國的北方尚存在金國和西夏兩個國家,按照鐵木真原本的打算,在消滅金和西夏之後再騰出手來向西用兵,然而花剌子模的無禮和傲慢提前招來了蒙古大軍的討伐。
  • 蒙古的三次西徵給蒙古帝國帶來的影響
    1218年後,蒙古開始將精力轉向西方,開啟了蒙古的三次西徵。成吉思汗西徵①背景。蒙古派往其西部花剌子模尋求通商貿易的使節團被謀害,於是成吉思汗出兵復仇。②過程。成吉思汗把佔領區分為三個兀魯思,分給他的三個兒子。長子朮赤封欽察、花剌子模及康裡國故地,後由於朮赤早死,三個地區歸於其子拔都;次子察合臺封於西遼及畏兀兒故地,東起阿爾泰山、西至阿姆河;三子窩闊臺封於乃蠻故地,鄂畢河上遊以西至巴爾喀什湖以東。拔都西徵(長子西徵)①背景。
  • 細數中國歷史上13次對外戰爭,讓人看得熱血沸騰
    漢徵南越此戰過程頗為曲折,漢軍開始輕敵,只派了2000人去會戰,結果被全滅,這也激起了漢武帝的好勝心,於是派程不識率兩萬大軍就前去打下了南越,中國如今版圖有東南沿海,還得歸功於漢武帝。3. 陳湯滅匈奴這一站相信所有漢族人都應該了解,最霸氣還不是他殺死匈奴單于,把對方打服這件事,而是他戰勝匈奴後說的那句:「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簡直氣震山河!
  • 滿清滅明入關,統治二百七十六年,桀驁的漢人為何屈服?
    所以現在很多人妄議,如果日本人怎樣怎樣,也可以像蒙滿一樣具有歷史統治的合理性,這種背離了歷史邏輯的歷史假設觀,其實非常幼稚可笑。遵循了他們的古老的養鷹原則——鷹餵飽了就飛走,餓了就跑過來找他們。所以,為了想辦法讓大多數漢族人在溫飽線上掙扎是最好的讓她們投靠自己的選擇。
  • 日本人到底有多少漢人後代?日本專家研究後,發現一個不爭的事實
    早在多少年前,他們就學習中國的文字,學習中國的先進知識,然後呢,就開始帶到自己的國家進行進一步的發展,幾天我們要說的就是和日本有關的一些事情。即使日本是以大和民族為主要,但是呢,他們還是有很多我們漢人的後代,這個說法對麼?還真有依據,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在日本的歷史中把歷史上來到日本的中國人,統稱為唐人或者漢人。這就充分體現了大漢和大唐對日本的影響。
  • 「蒙古帝國」的三次西徵,他參加了兩次,足跡遍及歐亞大陸!
    獒,是一種兇猛的犬,把人形容為獒,證明他們非常的勇猛。隨後,成吉思汗將對金作戰的最高權力交給了「蒙古四駿」之一的木華黎,然後自己全力西徵。要看蒙古的徵戰史,必須要結合地圖來看,因為跨度太大,沒有地圖你根本不能想像他們為什麼要這樣進軍。如圖:當時的南方有富庶的宋朝,為什麼蒙古要放棄南宋,而選擇西徵呢?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絲綢之路!
  • 這是個很古老的民族,此前差點滅了漢族,但是後來竟絕跡了
    在中國綿延萬裡的大地上生活著很多的的民族,其中以漢族為主體,漢族起源於太古時代的黃帝和炎帝部落,是以,漢族人經常自稱本身是「炎黃子孫」。經由歲月的沉澱,漢族與各民族友好相處而造就如今的規模。可是人們所不曉得的是,在歷史上漢人差點被滅族,而當時想要滅漢族的便是羯族。
  • 蒙古3次西徵,把地球當跑馬場,20年奔跑了40000公裡
    我們沿著他們西徵的足跡來重溫一下這段神奇歲月。1、第一次西徵(1219—1224年)蒙古第一次西徵由成吉思汗親自帶隊,手下全是蒙古巔峰期的猛將,他們從蒙古本部出發,沒有走傳統的蔥嶺,而是走才徵服不久的西遼,穿越阿爾泰山,從新疆北部進入中亞。
  • 蒙古三次西徵造就歷史上版圖最大的帝國
    此後成吉思汗及其後裔率領蒙古大軍不斷擴張領土,其中以對中亞、西亞和東歐廣大地區發動三次大規模的軍事徵戰,即成吉思汗西徵(1219-1223)、拔都西徵(1236 -1242)和旭烈兀西徵(1253-1260),影響歷史發展,特別是東西方交往的發展最巨大。1219年秋成吉思汗率大軍20萬從額爾齊斯河出發,發動對中亞細亞的花刺子模等地的徵服戰爭。
  • 三次西徵,蒙古人都打得順風順水,為什麼卻都停下來不打了
    (蒙古西徵)蒙古人發動的三次西徵,三次都打勝了。那麼,打勝了為什麼還撤軍呢?當時有人給成吉思汗提建議,讓他不用挑戰印度,只需要派人暗殺札蘭丁就可以了。但是,成吉思汗認為大丈夫行事需要堂堂正正,很鄙視暗暗殺行為,還是準備攻打印度。不過最終成吉思汗還是取消了行動。取消行動的原因,史料上記載是他遇見了一隻怪獸,怪獸說「汝主早還」,成吉思汗覺得這是上天的旨意,所以就撤軍了。
  • 成吉思汗5年完成西徵,宋朝在幹什麼?戰爭、女人和姦臣諸事繁忙
    原來成吉思汗為了更廣闊的戰略空間,帶領強悍的蒙古騎兵西徵了。金朝與宋朝並沒有意識到成吉思汗的西徵意味著什麼,那麼成吉思汗西徵,宋朝在幹什麼呢?抵禦金朝成吉思汗西徵,金朝已經把南宋恨透了。因為蒙金戰爭時,南宋曾聯合蒙古夾擊金朝,讓金朝很難受。現在蒙古大軍走了,金朝雖然已經衰弱,但金朝還想教訓宋朝。
  • 終生不立皇后的皇帝——娶了郭子儀的孫女,最終因服用長生藥而死
    李純在15歲時就迎娶了郭氏為妻,這個郭氏就是大名鼎鼎尚父郭子儀的孫女,她的父親是駙馬都尉郭曖,母親是代宗長女昇平公主。這樣算來,郭氏與順宗李誦是表姑侄,論輩分,郭氏還比李純高了一輩,當然這樣的政治婚姻是為了使朝廷重臣和皇族的關係更加緊密,他們成婚後,李誦因為郭氏母貴,父、祖有大勳於王室,對這位兒媳表示出無比的寵愛。婚後兩年,郭氏就生了兒子李宥,他就是後來的唐穆宗。
  • 李淵有一半匈奴血統,鄭成功有一半日本血統,他們都是正宗的漢人
    最近我在教兒子讀《清史稿》,兒子問我說:「鄭成功的母親,是日本人田川氏。鄭成功有一半日本血統,他是正宗的漢人嗎?」 我覺得這個話題非常有趣,就寫了一篇帖子,講述這個問題。咱們漢人的宗法制,是以父系血統為傳承。只要父親是漢族人,不管母親是日本人,還是外星人,他都算是正宗的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