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歷史上,歐洲由於小國林立發展出了相對平等的國際關係,雖然各國相互攻伐不斷,但沒有一國足夠強大,可以把本國的意願強加到他國。各國主權、法律平等是外交的基礎,而在中國歷史上的對外交往中,因為朝貢體系的存在,中國從未長期地與另一國在平等的基礎上交流過,基辛格在《論中國》中這樣寫道!
但這並不完全是因為中國的古人妄自尊大,而是近代以前的中國從未遇到過與之匹敵的國家,有一定的道理。中國古代史上的少數民族政權,要麼來自西北,要麼來自北方草原,他們在文化與人口上都相對弱勢。中國古代的鄰國主要是朝鮮、越南、日本等,他們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發展都滯後,中國的皇帝君臨天下可以說是當時的自然法則。
朝貢體系便是古代中國與鄰國睦鄰友好的方式,鄰國只要承認中國的宗主國地位,進貢一些當地的土特產。皇帝因為高興且好面子,就會賞賜使者一大批的財物,通常價值至少在貢品的十倍以上,也就是朝貢體系是賠錢的。鄰國只要說點好話就能獲得實惠,也樂於成為中國的藩國。明朝著名的「土木堡之變」,發生的主要原因就是瓦刺派來朝貢的人數太多,明朝嫌棄他們貪得無厭,瓦刺將朝貢當成賺錢的方式。
不過與當今的美國不同,美國通過各種途徑將美國式的價值觀推廣到全世界,但朝貢體系的中國從未做過。除了朝貢的財物,中國還會與藩國通商,分享自己先進的生產技術,必要時幫助藩國消滅敵人,藩國要做的僅僅是承認中國的宗主國地位,滿足皇帝「天朝上國」的虛榮心,進貢一些土特產。
朝貢體系的解體自然是從鴉片戰爭開始,英國使者馬嘎爾尼出使乾隆皇帝時,清朝仍然打算以朝貢的禮儀接待他,雙方爭論的焦點自然是跪拜禮,馬嘎爾尼最終無功而返。由於英國人長期在中國輸出鴉片,雙方爆發了鴉片戰爭,戰敗後的中國不得不在外交上做出讓步,曾經以天朝自居,從此以後只能與列國相對平等的交往。
基辛格指出,在中國古代的史料記載中,外國使者覲見皇帝不是為了談判,而是前來接受聖上的文明教化,中國的皇帝通常將四鄰視之為蠻夷。古代素有「東夷、西戎、北狄、南蠻」之稱,那麼現在這些「蠻夷」去了哪裡呢,多半是已經成為我們的一部分。中國對付蠻夷的辦法相當有效,要麼賄賂蠻夷,要麼利用漢族的人口優勢「稀釋」、同化蠻夷。
假如中國不幸在戰爭中敗給蠻夷,比如元朝與清朝,中國則會俯首稱臣,並告訴統治者治理漢地必須實行漢法,間接漢化蠻夷。基辛格甚至引用賈誼提出籠絡匈奴的「五餌」措施:賜之盛服車乘以壞其目;賜之盛食珍味以壞其口;賜之音樂婦人以壞其耳;賜之高堂邃宇府庫奴婢以壞其腹;於來降者,以上召幸之,相娛樂,親酌而手食之,以壞其心:此五餌也。
中國歷史上的朝代更替,一般是由落後的邊緣文明逐漸發展壯大、逐鹿中原,東北一度成為龍興之地,大量的少數民族如匈奴、鮮卑、女真、蒙古等部落發跡於此。但是在徵服中原之後逐漸被「五餌」所腐化,甚至連他們的發跡之地也成為中國的一部分,徵服者反被徵服。
基辛格的種種觀點可能與我們學到的歷史相悖,但對有些事情的觀點確實很透徹,慶幸基辛格的政治生涯只做到國務卿,否則真是不堪設想。不過這也是基辛格前後訪問中國50多次的心得,當政時他未必有這麼多高明的見解!他的觀點未必正確,但也有必要了解一下,最後求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