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辛格談朝貢體系:歷史上中國從未與另一國平等地交往過!

2020-12-04 憶論歷史

在世界歷史上,歐洲由於小國林立發展出了相對平等的國際關係,雖然各國相互攻伐不斷,但沒有一國足夠強大,可以把本國的意願強加到他國。各國主權、法律平等是外交的基礎,而在中國歷史上的對外交往中,因為朝貢體系的存在,中國從未長期地與另一國在平等的基礎上交流過,基辛格在《論中國》中這樣寫道!

但這並不完全是因為中國的古人妄自尊大,而是近代以前的中國從未遇到過與之匹敵的國家,有一定的道理。中國古代史上的少數民族政權,要麼來自西北,要麼來自北方草原,他們在文化與人口上都相對弱勢。中國古代的鄰國主要是朝鮮、越南、日本等,他們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發展都滯後,中國的皇帝君臨天下可以說是當時的自然法則。

朝貢體系便是古代中國與鄰國睦鄰友好的方式,鄰國只要承認中國的宗主國地位,進貢一些當地的土特產。皇帝因為高興且好面子,就會賞賜使者一大批的財物,通常價值至少在貢品的十倍以上,也就是朝貢體系是賠錢的。鄰國只要說點好話就能獲得實惠,也樂於成為中國的藩國。明朝著名的「土木堡之變」,發生的主要原因就是瓦刺派來朝貢的人數太多,明朝嫌棄他們貪得無厭,瓦刺將朝貢當成賺錢的方式。

不過與當今的美國不同,美國通過各種途徑將美國式的價值觀推廣到全世界,但朝貢體系的中國從未做過。除了朝貢的財物,中國還會與藩國通商,分享自己先進的生產技術,必要時幫助藩國消滅敵人,藩國要做的僅僅是承認中國的宗主國地位,滿足皇帝「天朝上國」的虛榮心,進貢一些土特產。

朝貢體系的解體自然是從鴉片戰爭開始,英國使者馬嘎爾尼出使乾隆皇帝時,清朝仍然打算以朝貢的禮儀接待他,雙方爭論的焦點自然是跪拜禮,馬嘎爾尼最終無功而返。由於英國人長期在中國輸出鴉片,雙方爆發了鴉片戰爭,戰敗後的中國不得不在外交上做出讓步,曾經以天朝自居,從此以後只能與列國相對平等的交往。

基辛格指出,在中國古代的史料記載中,外國使者覲見皇帝不是為了談判,而是前來接受聖上的文明教化,中國的皇帝通常將四鄰視之為蠻夷。古代素有「東夷、西戎、北狄、南蠻」之稱,那麼現在這些「蠻夷」去了哪裡呢,多半是已經成為我們的一部分。中國對付蠻夷的辦法相當有效,要麼賄賂蠻夷,要麼利用漢族的人口優勢「稀釋」、同化蠻夷。

假如中國不幸在戰爭中敗給蠻夷,比如元朝與清朝,中國則會俯首稱臣,並告訴統治者治理漢地必須實行漢法,間接漢化蠻夷。基辛格甚至引用賈誼提出籠絡匈奴的「五餌」措施:賜之盛服車乘以壞其目;賜之盛食珍味以壞其口;賜之音樂婦人以壞其耳;賜之高堂邃宇府庫奴婢以壞其腹;於來降者,以上召幸之,相娛樂,親酌而手食之,以壞其心:此五餌也。

中國歷史上的朝代更替,一般是由落後的邊緣文明逐漸發展壯大、逐鹿中原,東北一度成為龍興之地,大量的少數民族如匈奴、鮮卑、女真、蒙古等部落發跡於此。但是在徵服中原之後逐漸被「五餌」所腐化,甚至連他們的發跡之地也成為中國的一部分,徵服者反被徵服。

基辛格的種種觀點可能與我們學到的歷史相悖,但對有些事情的觀點確實很透徹,慶幸基辛格的政治生涯只做到國務卿,否則真是不堪設想。不過這也是基辛格前後訪問中國50多次的心得,當政時他未必有這麼多高明的見解!他的觀點未必正確,但也有必要了解一下,最後求個關注!

相關焦點

  • 基辛格:中美關係必須「重新平衡」
    這是基辛格8月19日發表在《華盛頓郵報》上的一篇文章的觀點。    基辛格認為,過去幾十年來,世界已經習慣於「好胃口」的美國大量消費,而中國則向美國提供大量消費品。大量美元流入中國,然後中國再借錢給美國消費。中國曾經對美國這種「低風險、高增長」的模式非常嚮往。    危機來臨,一切信心都被動搖了。美國系統性的金融危機,使中國持有的美元資產面臨著極大風險。
  • 在這個晚宴上,96歲的基辛格給中美關係支了一招|京釀館
    美國過去是歐洲均勢體系的受益者,今後也應該接受實力相近的國家建立均勢體系,美國在這種體系裡最適應。這個體系的目標,是別把與美國實力相近的國家逼到極限。可以說,川普的「美國優先」與基辛格的「均勢理論」並不兼容。「美國優先」重視短期利益,「均勢理論」重視構建長期關係。
  • 基辛格,現實的理想主義者_文化課_澎湃新聞-The Paper
    「中國人民的老朋友」亨利·基辛格已經94歲了,是極少數從二戰至今仍在國際有影響力的政治家、外交家。就在本月,基辛格還在美國總統選舉的關節點上發表聯合聲明表示,不會在今年的大選中為任何候選人背書。基辛格與中國淵源深厚,1971年秘密訪華和周恩來總理進行會談,在中美建交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 麥可·赫什:基辛格還能再次「拯救」美國嗎?
    準確地說,我們迫切需要基辛格如何八面玲瓏於這個世界的想法和直覺,現在我們意識到這個世界並沒有那麼好,並且可能一直如此。 特別是從白宮的角度來看,這個世界又再一次變得基辛格化了。美國的十字軍東徵已經結束了,或者說最多就是在其廢棄的基礎上被腐蝕和崩潰了。
  • 絲綢之路:人類文明交往的歷史足跡
    中路連接印度與小亞細亞,又有兩條支路:一條經水路從印度到波斯灣,沿底格裡斯河溯流而上,抵達塞琉西亞;一條經陸路從印度越興都庫什山,過阿富汗的巴克特拉、伊朗高原到塞琉西亞。水陸兩路會合後,跨過底格裡斯河和幼發拉底河,西達敘利亞的安條克,由此轉向西北到達小亞細亞的以弗所。南路從印度沿海航行到南阿拉伯,再經陸路到佩特拉,向北轉到大馬士革、安條克,或向西到埃及的蘇伊士、亞歷山大裡亞等地。
  • 基辛格:中國人和我們在看問題時存在哲學層面的差異
    基辛格:當時全世界都是冷戰的戰場,整個地球都被蘇聯與美國之間的敵意籠罩著。我們要從冷戰的大背景去看當時的大多數問題。我們當時希望把中國納入國際體系,我們有這樣的想法部分也是因為中國與蘇聯之間的關係非常緊張。我們當時認為,把中國納入國際體系可以為冷戰引入新的影響因素,甚至可能改變整個冷戰的發展方向。事實證明,我們是正確的。
  • 貢獻中國方案的思想理論體系
    中國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超越了大國主導、幾方共治的西方治理邏輯,為改革和完善全球治理體系貢獻了中國智慧。 在治理主體方面,中方倡導平等參與。中方一貫認為,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是國際社會大家的事,「什麼樣的國際秩序和全球治理體系對世界好、對世界各國人民好,要由各國人民商量,不能由一家說了算,不能由少數人說了算」。無論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是全球治理的行為主體。
  • 「令人窒息的操作」——基辛格
    上世紀蘇聯戰爭威脅不斷,歐洲日本強勢崛起,美國霸主地位大受衝擊,美元與黃金掛鈎的布雷頓森林體系搖搖欲墜,基辛格在上世紀全球石油危機中,臨危受命,孤身前往中東,分化遊說石油輸出國組織,搞定沙烏地阿拉伯等國家以美元為結算貨幣,為風雨飄搖的美元霸權找到了石油這個「魂器」,成功打造「石油美元」,美國強勢續命
  • 基辛格:「共同進化」才是中美關係的恰當標籤
    作為歷史的親歷者,基辛格還在書中記錄了自己與幾代中國領導人的交往。在該書的《後記》,作者提出了他對中美關係未來發展的看法,我們選摘了這部分內容,供讀者參考。 歷史會重演嗎? 一些評論家,包括中國的一些評論家,重新研究了20世紀英德兩國對抗的史例,並認為這是21世紀美中關係的預兆。兩者的確有戰略相似性。
  • 詹姆斯·特勞布:美國人不懂歷史有多殘酷
    《世界秩序》的獨特之處不是其觀點本身——讀過基辛格著作的人應該不會陌生——而是作者為概念所提供的自然歷史敘述。他提出,世界歷史既不是鐵板一塊,也不是政客可以隨意捏造的物品,而是特定民族的性格與經歷所塑造的文化、歷史產物。17世紀歐洲創造的威斯特伐利亞體系是對殘暴的30年宗教戰爭(1618-1648)的回應。
  • 中美關係到達新的歷史關口,中國的「崛起困境」與戰略克制
    清華大學閻學通教授認為,中國跟美國的衝突肯定會越來越多,這是實力接近帶來的結果,這也是中國所面臨的「崛起困境」,想讓實力越接近,雙方矛盾還要越來越少,這一情況幾乎不可能實現,因為這違背了客觀規律「崛起困境」出現的原因所謂「崛起困境」,通俗地講,就是崛起國在崛起過程中所面臨的日益增長的體系影響力需求同其他國家對其制衡不斷加強之間的矛盾
  • 迷戀朝貢體系是古代中國未正確認識世界局勢根源之一
    天下之中,有許多國家,但是周天子的國是中心,曰中國(「皇天既付中國民,越厥疆土於先王肆」[《尚書·梓材》],「惠此中國,以綏四方」[《詩·大雅·民勞》]),曰王畿,外面為甸、侯、男、要、荒五服,各五百裡,其中就有蠻夷之地(參見《禹貢》,《史記·夏本紀》),各服要按所在地的不同位置向周王納貢。最初華夏與夷狄、蠻夷並無後來的夷夏之辨的意思,只是族群不同,文化有差別。
  • 讀基辛格抗疫文章有感 我也想開啟大預言術
    點擊右上角分享給朋友們吧  長按二維碼關注支持公眾號:孤煙暮蟬基辛格在4月3日的WSJ上刊登了一篇文章
  • 十五世紀印度洋國際體系建構:以明代下西洋親歷者記述為線索
    就此而言,15世紀初是一個過渡期,東西方從陸向海的交往重心轉移,建立起印度洋新的國際體系,是邁向近代歷史進程的關鍵一步。從整體印度洋的視野來看,15世紀初,不僅在時間上形成了統一政權國家興起和發展的趨勢,在空間上也開啟了融為一個新的國際體系的歷史進程。
  • 【士派學術】知識體系創新系列——中國外交的起源問題再討論
    近年來,國務學院教師在中國政治學知識體系探索和原創知識生產上取得了一些成果。本文立足於中國外交起源的問題,從中國外交起源的既有探索和爭論切入,提出將春秋時期作為共識性的答案,以推動建構中國外交學本土話語體系。
  • 尼克森回憶錄:如果我在死前有什麼事情想做,那就是去中國
    周恩來還說,鑑於我 1969年訪問過布加勒斯特, 1970年訪問過貝爾格勒,我將在北京受到歡迎。 這封信使我們受到鼓舞。正如基辛格所指出的,語氣溫和,沒有罵人,使人感到放心,並且不提越南這一點,表明北京不會把越戰看作美中和解的不可逾越的障礙。
  •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價值、要素和構成體系
    第二,構建中國民主政治話語體系。與中國政治、歷史和文化傳統相結合,形成一種在民主理論基本原則(政治平等、大眾參與、防止多數暴政、審慎討論)下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體系和話語體系。中國協商民主深深地根植於中國的土壤之中,緊密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思想,圍繞國家與民族的整體利益而展開,同時還注重維護個人正當利益和民主訴求,彰顯出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和政黨制度的獨特優勢。
  • 晚年馬克思交往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在為了更好地生存所發生的一切互動和交往中,兩性交往、血親和姻親交往是原始交往中最穩定的交往方式。「在血緣親屬關係的基礎上組織成氏族」,⑤氏族經歷了由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的演進,又發展為胞族、部落和民族。在《歷史學筆記》中,馬克思則更多地關注了自覺文明交往中的戰爭、國際貿易等交往形式的歷史作用。
  • 李並成:河西走廊歷史上人地關係的演變
    著名學者季羨林先生曾說:「世界上歷史悠久、地域廣闊、自成體系、影響深遠的文化體系只有四個: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再沒有第五個;而這四個文化體系匯流的地方只有一個,就是中國的敦煌和新疆地區,再沒有第二個」。此處言敦煌和新疆地區,實際上亦是包含整個河西地區在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