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生材料的微組織結構對力學性能的影響

2021-02-15 聲振之家

來源:材料前沿科技微信公眾號(ID:clqykj),作者:Mr.Five。

生物材料儘管由性能並不突出的簡單組元在相對溫和的條件下組裝而成,但卻表現出優異的綜合力學性能和功能特性,這主要得益於其跨越不同尺度的複雜而巧妙的組織結構,特別是由此帶來的獨特的變形與斷裂機制和強韌化機理。

圖1 原使取向與受力之後微組織結構的再取向

中科院某科研團隊系統地闡明了天然生物材料梯度設計的形式、原則及其起到的作用與機制的基礎上,首次提出了新型材料組織結構取向梯度的概念與設計原則,建立了組織結構取向以及變形過程中發生的結構再取向與材料力學性能之間的系統定量關係,通過控制微觀組織結構取向實現材料的局域剛度、強度與韌性的優化分布與相互匹配,從而提高材料整體的力學性能。

圖2 材料通過微觀組織結構再取向實現綜合力學性能的全面同步提升

同時該課題組發現:材料在加載過程中發生的組織結構再取向不僅可以提高其變形能力,更能夠為實現綜合力學性能的改善提供有效的途徑,如圖2所示。通過調整自身的組織結構與所受外力之間的取向關係,材料在拉伸條件下的剛度和強度逐步提高,同時裂紋擴展路徑逐漸偏離最大正應力方向,因而斷裂韌性得以同步增強;而在壓縮條件下,材料的力學穩定性與劈裂韌性也表現出同步增大的趨勢。因此,材料可以利用有限的變形實現其剛度、強度、穩定性與斷裂韌性的全面提升,而這些性能本身則往往體現出相互制約的關係。

(a) 複合結構在受到壓力之後逐漸偏離正應力方向;(b、c) 取向軸的角度偏離微觀、宏觀表述

圖3

原文連結: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02/adma.201705220


聲明:本微信轉載文章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目的,並不意味著支持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立即聯繫我們,我們會予以更改或刪除相關文章,保證您的權利!

相關焦點

  • MIT海歸開創軟材料新型仿生設計,力學性能堪比人體組織|專訪
    軟材料的疲勞破壞,是一個困擾材料、機械、力學、器件等多學科發展的難題,多年來一直未得到解決。傳統高韌性凝膠的抗疲勞特性都很差,在多次循環加載下會發生疲勞斷裂,其疲勞閾值只有 10-100 J/m2。而疲勞斷裂是影響水凝膠基結構生物材料壽命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如何設計抗疲勞水凝膠仍是迄今軟材料領域的一大難題。
  • MIT海歸博士後開創軟材料新型仿生設計,力學性能堪比人體組織
    而疲勞斷裂是影響水凝膠基結構生物材料壽命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如何設計抗疲勞水凝膠仍是迄今軟材料領域的一大難題。此前,曾於 2013 年底在波爾多大學(法國)和列日大學(比利時)分別獲得凝聚態材料物理化學和化學博士學位,2014-2019 年先後在劍橋大學(英國)、在麻省理工學院(美國)和哈佛醫學院(美國)從事博士後研究。主要研究領域為軟材料的極限性能設計、仿生軟材料、仿生界面、軟材料 3D 列印以及功能軟材料在人機互動界面上的應用等。
  • 35歲MIT海歸博士後開創軟材料新型仿生設計,力學性能堪比人體組織
    而疲勞斷裂是影響水凝膠基結構生物材料壽命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如何設計抗疲勞水凝膠仍是迄今軟材料領域的一大難題。此前,曾於 2013 年底在波爾多大學(法國)和列日大學(比利時)分別獲得凝聚態材料物理化學和化學博士學位,2014-2019 年先後在劍橋大學(英國)、在麻省理工學院(美國)和哈佛醫學院(美國)從事博士後研究。主要研究領域為軟材料的極限性能設計、仿生軟材料、仿生界面、軟材料 3D 列印以及功能軟材料在人機互動界面上的應用等。
  • 35歲MIT海歸博士後開創軟材料新型仿生設計,力學性能堪比人體組織
    軟材料的疲勞破壞,是一個困擾材料、機械、力學、器件等多學科發展的難題,多年來一直未得到解決。傳統高韌性凝膠的抗疲勞特性都很差,在多次循環加載下會發生疲勞斷裂,其疲勞閾值只有 10-100 J/m2。而疲勞斷裂是影響水凝膠基結構生物材料壽命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如何設計抗疲勞水凝膠仍是迄今軟材料領域的一大難題。
  • 中國科大研製一種可替代塑料的仿生可持續結構材料
    研發一系列可持續的高性能結構材料,以部分替代石油基塑料,是該問題最有希望的解決方案之一。現有的生物基可持續結構材料都受到機械性能較差或製造過程的過於繁瑣的限制,這些因素從成本和生產規模上制約了這類材料的應用。因此,引入先進的仿生結構設計來製造新型的可持續高性能結構材料將可以極大地提高這類材料的性能,拓寬其應用範圍,加速可持續材料替代不可降解塑料的進程。
  • 可替代塑料的新材料出現了!中國科大研製出仿生可持續結構材料
    研發一系列可持續的高性能結構材料,以部分替代石油基塑料,是該問題最有希望的解決方案之一。現有的生物基可持續結構材料都受到機械性能較差或製造過程的過於繁瑣的限制,這些因素從成本和生產規模上制約了這類材料的應用。因此,引入先進的仿生結構設計來製造新型的可持續高性能結構材料將可以極大地提高這類材料的性能,拓寬其應用範圍,加速可持續材料替代不可降解塑料的進程。
  • 俞書宏院士團隊:納米纖維素新型仿生材料問世!性能遠超傳統塑料
    該研究論文一作管慶方博士告訴 DeepTech,這種新材料採用仿珍珠母的結構設計,該仿生設計可有效改善材料的力學性能,並能製備出基於普通天然物質的高性能材料,且兼具高強度和高韌性的優良特性。具體來說,以二氧化鈦包覆的雲母片作為仿生結構中的磚塊,一方面為結構材料提供了遠高於工程塑料的強度。另一方面,還通過裂紋偏轉等仿生結構原理,大幅提高了材料韌性和抗裂紋擴展性能,從而為該材料作為一種新興的可持續材料,來替代現有的不可降解塑料,打下了堅實基礎。
  • 俞書宏院士團隊:納米纖維素新型仿生材料問世!性能遠超傳統塑料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院士團隊運用仿生結構設計理念,發展出一種被稱為 「定向變形組裝」 的新材料製造方法,該團隊採用上述方法將纖維素納米纖維和二氧化鈦包覆的雲母片複合,製備出具有仿生結構的高性能可持續結構材料,具有比石油基塑料更好的機械性能與熱性能,有望成為塑料的替代品。
  • 哈工大冷勁松教授團隊:力學性能可調節、可編程的拉脹超材料
    拉脹力學超材料(即負泊松比材料)在受到軸向拉伸時會產生橫向擴張,並表現出優異的力學性能,如抗剪切、耐壓縮和抗衝擊等性能,在航空航天、生物醫療等領域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超材料的宏觀力學屬性受控於組成微結構的拓撲結構,這意味超材料在製備後力學性能固定,缺乏自適應能力。針對以上問題,哈爾濱工業大學冷勁松教授課題組近日在《Adv.
  • 氧化鋁納米粉對耐火材料力學性能和燒結性能的影響
    納米氧化鋁1、對力學性能的影響納米粉體材料具有以下優良的性能:極小的粒徑、大的比表面積和高的化學活性,可以顯著提高材料的燒結緻密化程度、節省能源。在耐火材料中加入一定量的納米粉末,材料的強度和韌性會顯著提高,耐火材料的其它性能也得到極大改善。一般認為納米粉體對耐火材料力學性能的影響因素有以下幾點:(1)晶粒細化因素。在耐火材料中加入納米粉體可抑制基體晶粒的長大,使組織結構均勻化,從而改善材料的力學性能。(2)微結構因素。
  • 增材SCI丨選區雷射熔化成形仿生雙曲點陣結構的微觀結構及力學行為
    丨期刊 Materials Science & Engineering A丨影響因子 4.652丨原文標題Laser additive manufacturing of bio-inspired lattice structure: Forming quality, microstructure
  • 【科技前沿】中國科大製備出新型超彈性耐疲勞碳基仿生材料
    這種材料有望用於某些特種條件下力學傳感和探測等領域,例如地震波的檢測、外星球探測車的傳感部件等。據了解,輕質低密度和可壓縮型耐疲勞結構材料具有極其重要的應用價值,可壓縮性、回彈性和抗疲勞性是決定這類材料性能和應用的主要因素。
  • 中科大成功研製一種新型仿生材料 具有輕質高強韌的優異性能
    記者近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俞書宏院士團隊在新型納米纖維素高性能仿生結構材料研製中獲重要進展,成功研製了一類天然納米纖維素高性能結構材料——CNFP。相關研究成果於近日發表在《科學進展》雜誌上。材料是人類文明發展的物質基礎。
  • 2010年結構工程師知識點:與材料力學性能的關係
    材料的力學性能與結構試驗的關係   (一)概述   一個結構或構件的受力和變形特點,除受荷載等外界因素影響外,還要取決於組成這個結構或構件的材料內部抵抗外力的性能。充分了解材料的力學性能,對於在結構試驗前或試驗過程中正確估計結構的承載能力和實際工作狀況,以及在試驗後整理試驗數據,處理試驗結果等工作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在結構試驗中按照結構或構件材料性質的不同,必須測定相應的一些最基本的數據,如混凝土的抗壓強度、鋼材的屈服強度和抗拉極限強度、磚石砌體的抗壓強度等。
  • 中國力學學會第111次青年學術沙龍活動在杭州召開
    報告將針對非均勻應變場、非均勻力場、非均勻磁場、表面浸潤梯度場中的固體與液體微顆粒,開展了微顆粒自發運動的力學機理、影響自發輸運的主要影響因素、及有效調控微顆粒定向輸運技術的研究,進一步設計了相應的微輸運機械、納米鍾、納米篩、微型行走機器人及集水功能表面。研究內容為功能化表面及微型功能器件的研究提供了力學理論及設計新思路。
  • 理想的組織工程支架應仿生天然細胞外基質的結構和生物學功能
    理想的組織工程支架應仿生天然細胞外基質的結構和生物學功能,並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適當的力學性能,作為一種再生治療,它不存在器官移植中存在的供體短缺和免疫處理等問題,也不存在人造生物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差的問題。
  • :力學性能可調節、可編程的拉脹超材料
    拉脹力學超材料(即負泊松比材料)在受到軸向拉伸時會產生橫向擴張,並表現出優異的力學性能,如抗剪切、耐壓縮和抗衝擊等性能,在航空航天、生物醫療等領域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超材料的宏觀力學屬性受控於組成微結構的拓撲結構,這意味超材料在製備後力學性能固定,缺乏自適應能力。針對以上問題,哈爾濱工業大學冷勁松教授課題組近日在《Adv.
  • 中科大研製出新型螺旋結構仿生手術縫合線
    該種線體材料多由纖維單絲、多絲編織或多絲捻合結構構成。目前市面上的高端醫用材料大多依賴進口,價格十分昂貴,因此發展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國產高端醫用材料迫在眉睫。 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院士團隊基於「藕斷絲連」這一自然現象,深入探究了蓮絲纖維的微觀結構與力學性能,並受此啟發研製出了一種可用於手術縫線的仿蓮絲細菌纖維素水凝膠纖維。
  • 金屬所研發出高阻尼、高吸能與形狀記憶兼得的鎂基仿生材料
    與人造材料相比,天然生物材料的宏觀力學性能通常顯著優於其基本結構單元的簡單加和,本源在於其複雜、多尺度的自組裝結構。諸如貝殼、骨骼等在微觀上呈現三維相互貫穿式結構,各組成相保持連通且相互穿插,由此實現各組成相在性能與功能上的優勢互補,以及材料的同步強韌化。對自然界神奇「結構-性能關係」的理解為設計綜合性能優異的新材料提供了獨到的思路。
  • 類似貓頭鷹羽毛的仿生結構製備有望實現
    原標題:類似貓頭鷹羽毛的仿生結構製備有望實現  ■最新發現與創新   科技日報訊 (蔣家平 記者吳長鋒)壁虎能夠爬牆是因為腳掌上的微纖毛可產生很強的黏附力,孔雀羽毛五彩斑斕是因為羽毛表面不同的微纖毛能反射不同波長的自然光。然而由於現有微納米加工手段的缺陷,人類至今還很難有效製備出如此微小尺度的仿生功能結構和器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