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歲MIT海歸博士後開創軟材料新型仿生設計,力學性能堪比人體組織

2020-12-21 新都教育

軟材料的疲勞破壞,是一個困擾材料、機械、力學、器件等多學科發展的難題,多年來一直未得到解決。傳統高韌性凝膠的抗疲勞特性都很差,在多次循環加載下會發生疲勞斷裂,其疲勞閾值只有 10-100 J/m2。而疲勞斷裂是影響水凝膠基結構生物材料壽命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如何設計抗疲勞水凝膠仍是迄今軟材料領域的一大難題。


受啟發於人體組織的結構性能關係,南方科技大學機械與能源工程系助理教授劉吉開創性地提出軟材料的極限性能設計理念,並首次實現了抗疲勞人工生物材料和界面的構建,解決人體技術領域相關材料的設計與製造問題。


正是憑藉上述優異的研發成果,劉吉成功入選 「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Innovators Under 35)2020 年中國區榜單,獲獎理由為通過仿生手段,實現面向人體技術的軟材料設計與製造。


圖 |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 2020 年中國區榜單入選者劉吉


開創性提出抗疲勞水凝膠設計與界面粘合原理


劉吉於 2019 年 9 月加入南方科技大學機械與能源工程系,任助理教授、博士生導師並獨立建組開展研究工作。此前,曾於 2013 年底在波爾多大學(法國)和列日大學(比利時)分別獲得凝聚態材料物理化學和化學博士學位,2014-2019 年先後在劍橋大學(英國)、在麻省理工學院(美國)和哈佛醫學院(美國)從事博士後研究。主要研究領域為軟材料的極限性能設計、仿生軟材料、仿生界面、軟材料 3D 列印以及功能軟材料在人機互動界面上的應用等。


多年的海外求學、豐富的多學科交叉研究等相關經歷,為劉吉從事這類研究提供了堅實的基礎。近年來,在 Science Advances、Nature Communications、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PNAS 等期刊上發表文章 40 餘篇。先後獲得瑪麗居裡學者、日本高分子凝膠協會青年學者獎、深圳市海外高層次海外留學人才和廣東省 「珠江人才計劃」 引進高層次人才等獎勵。


眾所周知,常用的醫學電子器件和產品大多由金屬、矽、陶瓷、玻璃和工程塑料組成,它們堅硬易碎且無法與生物組織直接相容。與之相反,人體器官或者說是生物組織 (如大腦、心臟和肌肉等) 大多柔軟且富含水分,並且能夠承受每年幾百萬次兆帕級的應力而不發生破壞。


以人體軟骨為例,內部基質呈凝膠狀態,具有較大韌性,因此儘管軟骨內部水分佔比高達 80%,但其抗壓強度卻不可小覷,不但可以輕鬆承受身體自重,還能承受住各種劇烈運動對關節的考驗。


同樣具有較高的含水量 (70-80%) 還有肌肉組織,它們每年需要承受的應力加載高達百萬次兆帕量級,但疲勞閾值仍能保持在 1000J/m2 以上,這就是因為天然肌肉具備高強度、抗疲勞性、柔軟以及高含水量等綜合性能。


而能夠大量吸水並呈現果凍狀物質的水凝膠材料,因為和生物組織在結構和組成上有著高度的相似性,放入人體內不會引發排異反應,所以被廣泛認為是人機互動界面的理想材料之一。但是大部分水凝膠的彈性和韌性都不好,使得穩定高效的人機互動界面很難構築,大大限制了應用範圍。


值得一提的是,就是在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系趙選賀教授實驗室做博士後期間,2019 年 1 月,劉吉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 Science Advances雜誌上發表論文,標題為 Anti-fatigue-fracture hydrogels,受啟發於肌肉組織的結構性能關係,他們開創性地提出了抗疲勞水凝膠的設計原理:讓疲勞裂紋在擴展中遇到並且破壞比一層高分子鏈強韌很多的物質,例如納米晶域或者納米纖維結構。


基於這一設計原理,他們實現水凝膠材料(如聚乙烯醇)在溶脹平衡狀態下的疲勞閾值可以超過 1000 J/m2。這也是首次實現水膠體系疲勞閾值達 1000 J/m2,突破 Lake-Thomas 理論極限。


這類抗疲勞水凝膠可被進一步設計成可食用水凝膠電子,其優異的抗疲勞特性和化學/機械穩定性,使得這類水凝膠電子能夠在長達一個月的時間內抵抗胃腔的機械蠕動和胃酸的化學腐蝕,實現重要的生理信號的在線監測。


圖 | 抗疲勞軟材料設計理念


2019 年 5 月,劉吉再次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發表了一篇題為 Muscle-like fatigue-resistant hydrogels by mechanical training 的論文,論文稱骨骼肌具有高抗疲勞性能(1000 J/m2)、高強度(1 MPa)、低楊氏模量(100 kPa)、高含水量(70 ~ 80 wt %)的組合性能,這些是合成水凝膠所不能實現的。他們提出了一種機械訓練的策略,實現水凝膠內部納米纖維的有序取向排列,進而得到力學性能可媲美人體肌肉的水凝膠材料。


通過共聚焦顯微鏡觀察水凝膠的斷裂過程發現,與無定形聚合物鏈相比,排列整齊的納米纖維斷裂需要更高的能量,能夠有效抵抗疲勞引起的裂紋擴展。同時,結合 3D 列印構築技術,他們成功實現面內各向同性的抗疲勞、高強度和柔軟的水凝膠材料。


圖 | 類肌肉仿生水凝膠


在上述工作的基礎上,抗疲勞軟材料設計理念已被廣泛認可和應用,然而如何設計具有抗疲勞斷裂的水凝膠粘接仍舊是軟材料領域一個亟待解決的難題。


受啟發於這類結締組織與骨頭的抗疲勞黏合界面結構,劉吉再次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期刊上發表了論文,標題為 Fatigue-resistant adhesion of hydrogels,提出了抗疲勞水凝膠界面粘接的原理:在粘接界面引入高能量單元例如有序納米晶域,以限制疲勞裂紋的擴展,實現了界面疲勞閾值達 800 J/m2 以上,遠遠高於現有的軟軟材料粘合體系。


圖 | 媲美肌腱 - 骨骼界面的水下軟材料抗疲勞粘合


對於劉吉取得的一系列研發成果,MIT 軟材料領域領軍人物趙選賀評價道,「劉吉博士是軟材料設計與製造領域的青年領袖,在軟材料設計、軟材料力學和 3D 列印等領域都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果。他關於界面粘合的抗疲勞研究為新興軟材料科技應用於水凝膠電子、人工植入材料和生物醫用器件奠定了基礎。我相信在不久的未來,劉吉博士會迅速成長為軟材料設計與製造領域的青年科學家代表,通過他在該領域的不斷耕耘來,推動社會和新型科技的快速發展。」


未來進一步擴展軟材料的應用場景


的確,從始至終劉吉的研究都主要集中在效仿生物組織的構築方式,設計並製造出媲美人體組織機械性能的生物材料,並推廣至人體技術領域,如可穿戴設備或可植入電子,以及腦機接口等。


那麼,為什麼要選擇這個研究領域呢?劉吉告訴《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中國,因為這個研究領域近年來非常活躍,除了人們熟知的生物支架,軟材料的應用已經拓展到傳感器、驅動器、表面塗層和生物電子器件等各種場景中,甚至現階段非常前沿的人體技術類研究。傳統金屬類電子材料的植入,會面臨與人體組織在力學、電學、生物學等多方面的不匹配,導致使用過程中極易失效。而水凝膠類軟材料與生物組織在結構和組成上高度相似,不存在免疫排斥、血液凝集、蛋白質吸附等各種不良反應,被認可為應用於人體技術的理想人工生物材料之一。


「傳統軟材料體系極易發生疲勞破壞而失效,因此很難用於相關的應用場景。材料使用過程中一旦出現裂紋,這些裂紋會隨著時間慢慢擴展以至發生疲勞斷裂,」 劉吉表示, 「所以,這類生物材料在長久使用過程中結構和性能的穩定性 (比如抗疲勞特性),是一個至關重要的研究方向,」


在劉吉的設想中,將來還會發展水凝膠類材料的 3D 列印製造,希望能將現有軟材料設計與製造技術、新的傳感技術、新型增材製造技術等結合,實現功能器件的一體化設計、製備和功能化,以擴展其應用場景。比如,這類軟材料器件可作為嵌入式或體外粘附式傳感器,為體內外信號監測與預警,並且為個性化醫療器械和康復治療等應用領域開闢全新的道路。同時,借力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技術與網際網路的跨界融合,推動智能化的疾病預防、診斷與治療、以及個性化醫療等。


相關焦點

  • 35歲MIT海歸博士後開創軟材料新型仿生設計,力學性能堪比人體組織
    受啟發於人體組織的結構性能關係,南方科技大學機械與能源工程系助理教授劉吉開創性地提出軟材料的極限性能設計理念,並首次實現了抗疲勞人工生物材料和界面的構建,解決人體技術領域相關材料的設計與製造問題。
  • MIT海歸博士後開創軟材料新型仿生設計,力學性能堪比人體組織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Innovators Under 35)2020 年中國區榜單,獲獎理由為通過仿生手段,實現面向人體技術的軟材料設計與製造。此前,曾於 2013 年底在波爾多大學(法國)和列日大學(比利時)分別獲得凝聚態材料物理化學和化學博士學位,2014-2019 年先後在劍橋大學(英國)、在麻省理工學院(美國)和哈佛醫學院(美國)從事博士後研究。主要研究領域為軟材料的極限性能設計、仿生軟材料、仿生界面、軟材料 3D 列印以及功能軟材料在人機互動界面上的應用等。
  • MIT海歸開創軟材料新型仿生設計,力學性能堪比人體組織|專訪
    受啟發於人體組織的結構性能關係,南方科技大學機械與能源工程系助理教授劉吉開創性地提出軟材料的極限性能設計理念,並首次實現了抗疲勞人工生物材料和界面的構建,解決人體技術領域相關材料的設計與製造問題。正是憑藉上述優異的研發成果,劉吉成功入選 「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Innovators Under 35)2020 年中國區榜單,獲獎理由為通過仿生手段,實現面向人體技術的軟材料設計與製造。
  • 清華航院張一慧課題組在三維仿生軟材料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清華航院張一慧課題組在三維仿生軟材料領域取得重要進展清華新聞網3月5日電 3月4日,清華大學航院張一慧教授團隊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發表了題為《基於理性仿生設計的軟質三維網狀材料》(Soft Three Dimensional Network Materials
  • 中國力學學會第111次青年學術沙龍活動在杭州召開
    【報告題目】非常規網狀軟材料力學【摘要】通過借鑑或突破天然有機生物系統中的微觀結構構造,可望實現具有類似力學性能的仿生軟材料,甚至實現天然材料不具備的超常規力學及物理性能(例如負泊松比、負溶脹等),在生醫器件
  • MIT趙選賀團隊研發高性能純導電聚合物水凝膠
    海歸學者發起的公益學術平臺分享信息,整合資源交流學術,偶爾風月長期穩定高效的人機界面交互及融合要求界面材料同時具備高電導率、優異的穩定性、良好的生物兼容性以及與人體組織匹配的力學性能。團隊同時發明了一種簡單有效的方法,用來設計高性能聚(3,4-亞乙二氧基噻吩):聚(苯乙烯磺酸鹽) (PEDOT:PSS)水凝膠。所報導的純PEDOT:PSS水凝膠電導率可達40 S/cm,力學性能良好(拉伸率 35%,楊氏模量2 MPa),同時具有良好的電學、電化學及力學穩定性。
  • 清華大學招聘博士後(幹細胞、組織工程、器官晶片方向)
    海歸學者發起的公益學術平臺分享信息,整合資源交流學術,偶爾風月團隊簡介清華大學生物製造中心是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和北京市重點實驗室,組建了中組部創新引智基地(111基地)。主要研究方向是利用生物三維列印、微納製造等生物製造工程的技術和生物材料基本理論,構建仿生的體外三維類組織模型,用於病理/藥理/生理學組織模型構建、藥物/疫苗遞送系統組織、體內病損組織再生修復、幹細胞生物發育研究以及藥物檢測和篩選等方面的研究。
  • 仿生材料的微組織結構對力學性能的影響
    生物材料儘管由性能並不突出的簡單組元在相對溫和的條件下組裝而成,但卻表現出優異的綜合力學性能和功能特性,這主要得益於其跨越不同尺度的複雜而巧妙的組織結構,特別是由此帶來的獨特的變形與斷裂機制和強韌化機理。
  • 職場人物/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揭曉:西湖大學萬蕊雪等入選
    獲獎人於 2015 年在清華大學獲得理學博士學位,隨後曾作為博士後在哈佛大學醫學院和布萊根婦女醫院開展研究。2018 年受聘哈佛大學講師,2020 年晉升哈佛大學助理教授。劉 吉獲獎年齡:35 歲職位:南方科技大學機械與能源工程系助理教授獲獎理由:通過仿生手段,實現面向人體技術的軟材料設計與製造。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製新型仿生手術縫線
    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院士團隊基於「藕斷絲連」這一自然現象,深入探究了蓮絲纖維的微觀結構與力學性能,並受此啟發研製出了一種可用於手術縫線的仿蓮絲細菌纖維素水凝膠纖維(圖1)。  研究人員將細菌纖維素(BC)水凝膠加工成具有仿蓮絲微米螺旋結構的水凝膠纖維(BHF),該水凝膠纖維兼具較高的強度和韌性,同時具有優異的親水性和生物相容性,此外,仿生螺旋結構還賦予了該材料與人體皮膚相近的彈性模量,在傷口處受力變形時,BHF可有效緩衝並吸收能量,並與人體組織實現同步形變,從而避免割傷傷口造成二次傷害。
  • 俞書宏院士團隊:納米纖維素新型仿生材料問世!性能遠超傳統塑料
    該研究論文一作管慶方博士告訴 DeepTech,這種新材料採用仿珍珠母的結構設計,該仿生設計可有效改善材料的力學性能,並能製備出基於普通天然物質的高性能材料,且兼具高強度和高韌性的優良特性。對於這些複雜的環境問題,雖然沒有靈丹妙藥,但通過仿生結構設計提升生物基材料性能,可以成為一種有前途的策略。
  • 俞書宏院士團隊:納米纖維素新型仿生材料問世!性能遠超傳統塑料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院士團隊運用仿生結構設計理念,發展出一種被稱為 「定向變形組裝」 的新材料製造方法,該團隊採用上述方法將纖維素納米纖維和二氧化鈦包覆的雲母片複合,製備出具有仿生結構的高性能可持續結構材料,具有比石油基塑料更好的機械性能與熱性能,有望成為塑料的替代品。
  • 「接地氣」的仿生研究!MIT發明新型防滑鞋底
    正是這樣一個「接地氣」的問題,引起了仿生領域科學家的注意,他們試圖通過鞋底材料的仿生設計來解決問題。近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Giovanni Traverso團隊受自然界中動物千奇百怪的行走方式的影響,利用Kirigami摺紙藝術,開發出一種可以動態調節與地面的摩擦力、有效增加抓地力的新型仿生鞋底材料。
  • 俞書宏院士團隊研製出新型仿生手術縫線
    近期,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院士團隊基於「藕斷絲連」這一自然現象,深入探究了蓮絲纖維的微觀結構與力學性能,並受此啟發研製出了一種可用於手術縫線的仿蓮絲細菌纖維素水凝膠纖維(圖1)。研究人員將細菌纖維素(BC)水凝膠加工成具有仿蓮絲微米螺旋結構的水凝膠纖維(BHF),該水凝膠纖維兼具較高的強度和韌性,同時具有優異的親水性和生物相容性,此外,仿生螺旋結構還賦予了該材料與人體皮膚相近的彈性模量,在傷口處受力變形時,BHF可有效緩衝並吸收能量,並與人體組織實現同步形變,從而避免割傷傷口造成二次傷害。
  • 楊慶生——北京工業大學——新型結構的力學性能分析,複合材料力學...
    研究領域: 新型結構的力學性能分析,複合材料力學,細觀力學,計算力學,聚合物與生物材料的多場耦合性能 聯繫方式 E-Mail:
  • 清華31歲女科學家革新軟體機器人,曾研發人工神經智能假肢
    12 月 10 日,《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全球青年科技領袖峰會在魯迅故裡 —— 浙江紹興舉行,「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 (Innovators Under 35)2020 年中國區榜單在峰會上正式發布,清華大學機械工程系助理教授、特別研究員趙慧嬋入選。
  • 清華31歲女科學家革新軟體機器人,曾研發人工神經智能假肢
    12 月 10 日,《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全球青年科技領袖峰會在魯迅故裡 —— 浙江紹興舉行,「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 (Innovators Under 35)2020 年中國區榜單在峰會上正式發布,清華大學機械工程系助理教授、特別研究員趙慧嬋入選。
  • 中科大研製出新型螺旋結構仿生手術縫合線
    中科大研製出新型螺旋結構仿生手術縫合線 發表時間:2021/1/14
  • 中科大成功研製一種新型仿生材料 具有輕質高強韌的優異性能
    記者近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俞書宏院士團隊在新型納米纖維素高性能仿生結構材料研製中獲重要進展,成功研製了一類天然納米纖維素高性能結構材料——CNFP。相關研究成果於近日發表在《科學進展》雜誌上。材料是人類文明發展的物質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