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洋醫藥三闖IPO疑雲:業績增收不增利,美國安士頻遭FDA檢查

2020-12-06 手機鳳凰網

「實控人付鋼串起百洋醫藥、中山安士與麗珠醫藥的連帶關係。」

據IPO早知道消息,青島百洋醫藥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百洋醫藥」) 對於第三輪審核問詢函給出了回覆意見,距登陸創業板更進一步。

不過,再度IPO的百洋醫藥並不是資本市場新手。百洋醫藥的IPO之路可謂一波三折。2020年3月26日,百洋醫藥在青島證監局進行輔導備案登記,開始第三次徵戰IPO。早在2018年4月,百洋醫藥便完成了招股書首次預披露,明確表態擬掛牌上交所主板,期間,公司雖一度中止上市進程,但在完成材料更新後公司又再度重啟A股IPO。此後,又於2019年11月21日首發申請被暫緩表決,這意味著第二次闖關失利。如今,百洋醫藥準備第三次衝刺IPO。

百洋醫藥並不是一家真正意義上的醫藥生產的企業,而是一家做醫藥代理企業。此外,百洋醫藥不僅面臨品牌運營服務的收入佔比、毛利率呈下降趨勢的問題,而且該公司6成的毛利均來自於迪巧系列產品的收入。伴隨著迪巧產品銷售額下降,公司淨利也隨之下降。

主營業務7成依賴迪巧

天眼查App顯示,百洋醫藥成立於2005年3月8日,主要提供面向消費者的健康品牌產品銷售及推廣、醫院及藥店的批發配送業務。百洋醫藥是國內領先的醫藥產品商業化平臺,主營業務為優質品牌醫藥產品提供營銷綜合服務,包括提供醫藥產品的品牌運營批發配送及零售,致力於成為連接優質醫藥產品和下遊消費者的紐帶,為品牌醫藥生產企業提供產品營銷的綜合解決方案。

招股書顯示,2015-2019年、2020年上半年,百洋醫藥分別實現營業收入23.92億元、30.34億元、30.96億元、36.52億元、48.49億元和24.28億元,分別實現歸母淨利潤0.73億元、1.84億元、2.22億元、2.58億元、2.1億元和1.12億元。有投行人士表示,從歷年的營業收入和淨利潤來看,近年來該公司營業收入幾乎沒有增長,而且2019年公司還顯示出明顯「增收不增利」現象

與此同時,從上表可以看出,今年上半年百洋醫藥仍然維持「增收不增利」態勢,上半年營收同比增長14.09%,歸母淨利潤同比下降3.45%。百洋醫藥給出的解釋是受新冠疫情影響,上半年毛利率較高的迪巧系列銷售下降,該系列佔發行人品牌運營業務收入佔比從期初的73.66%降至期末的48.84%。

此外,2017年至2020年6月,成人迪巧60片、成人迪巧120片、兒童迪巧30片和兒童迪巧60片4個產品佔迪巧系列產品銷售收入佔比分別為 95.06%、94.41%、 91.90%及79.50%,是迪巧系列產品的主要銷售收入來源,也是公司品牌運營業務重要的收入來源之一。

不過,在其招股書中,百洋醫藥一直堅稱不會對安士系迪巧產品有依賴。然而,伴隨著迪巧系列產品銷售收入下降,公司整體營收業績都不可避免的受此因素影響。

除了增收不增利的經營怪相外,百洋醫藥也面臨經營區域集中風險。長久以來,我國醫藥流通行業呈現較強的地域化特徵,多數企業業務集中在省級區域內。

報告期內公司來自於山東省內的主營業務收入分別為166,043.51萬元、 177,404.63萬元、225,280.10萬元和100,999.98萬元,佔報告期各期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分別為53.88%、48.76%、46.60%和41.71%,其中批發配送業務來自於山東省的收入分別為120,363.84萬元、138,784.45萬元、180,777.75萬元及 83,297.75萬元,佔當期批發配送業務收入的比例分別為92.54%、78.81%、 69.18%及60.26%。

零售業務來自山東省的收入分別為22,529.11萬元、20,145.16 萬元、19,624.31 萬元和 9,126.19 萬元,佔當期零售業務收入的比例分別為 98.43%、98.07%、86.28%和 67.90%,公司主營業務存在區域集中的風險。一旦山東地區的營收繼續下降,那對於百洋醫藥整體的營收都會造成影響。

與此同時,隨著「兩票制」政策在全國範圍內的全面實施,部分省、市正探索「一票制」政策,即醫療機構(主要指公立醫院)與生產企業直接結算貨款、生產企業自行或委託配送,藥品生產企業到醫療機構只開一次發票。目前,「一票制」政策尚未實施。

若未來「一票制」在部分省、市實施並在全國範圍內推廣,且公司不能及時根據相關政策作出業務調整,則可能對公司醫院渠道的產品銷售造成不利影響。相關政策的實施對醫藥行業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導致行業上下遊的競爭格局及利益格局的改變,若國家政策對公司的業務經營造成不利影響,或者公司不能及時根據相關政策作出業務調整,不能適應新的行業競爭狀況,均將會對公司的經營業績造成不利影響。

另外,百洋醫藥的現金流也逐漸下降。2017-2019年、2020年上半年,公司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淨額分別為1.6億元、0.53億元、0.43億元和-3.66億元,不但低於同期淨利潤,還逐年下降。2020年上半年現金流淨額甚至為負,與同期淨利潤嚴重背離。

對此,百洋醫藥給出的解釋,從2018 年開始,公司批發配送業務部分產品由通過上遊商業公司採購轉為向生產企業直接採購,向商業公司採購通常有付款帳期,而向生產企業採購通常要求預付帳款,導致公司經營性現金流流出增加。另一方面,公司醫藥批發配送業務上升較快,其主要客戶為醫院、社區診所、藥店及醫藥商業公司等,醫療機構回款周期較長,因此產生較大金額的應收帳款,對發行人現金流帶來一定壓力。2020年1-6月,受新冠疫情影響,發行人客戶回款相對較慢,導致當期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為負。

美國安士頻遭FDA檢查

迪巧系列鈣製劑由美國安士(A&Z Pharmaceutical, Inc.)在美國進行生產,迪巧系列鈣製劑主要應用於母嬰補鈣領域,是國內主要的母嬰補鈣產品之一,百洋醫藥是迪巧系列鈣製劑在中國大陸及港澳臺地區唯一總代理商,與美國安士籤訂的合作協議有效期至2068年。

百洋醫藥作為美國安士的迪巧系列產品的獨家代理商,報告期內,百洋醫藥超過6成以上的毛利來自於關聯方的迪巧產品。雖然百洋醫藥堅稱不存在依賴迪巧系列的情況,與美國安士、中山安士也不存在關聯交易,不過,據招股書顯示,百洋醫藥多次提及與美國安士、中山安士存在「利益綁定」。 此外,天眼查App顯示,安士製藥(中山)有限公司(下稱「中山安士」)作為迪巧系列產品的國內分銷商,與百洋醫藥之間有著多重關係,中山安士既是百洋醫藥的客戶,也是其供應商,並且百洋醫藥還直接和間接方式持有了中山安士25.56%的股份。

據招股書顯示,2017-2019年,百洋醫藥從中山安士採購商品金額為3.46億元、3.35億元、3.48億元,分別佔當期採購總額的16.86%、13.66%和9.95%;從美國安士及中山安士等關聯公司的採購金額為3.56億元、4.04億元和3.72億元,分別佔當期採購總額的18.43%、16.97%和10.82%。

而且百洋醫藥的董事長付鋼、副總兼董事朱曉東同時也是中山安士的董事,如此錯綜複雜的關係自然遭到了監管層面的質疑。

畢竟,美國生物醫藥類公司很少會將全球市場進行分割,並將代理單獨授權給其他公司,事實上這樣並不利於被大公司的併購。

因此,通常能將全球市場分割授權的醫藥公司的產品,應值得格外注意。

那麼,為何美國安士會將如此熱銷的迪巧系列產品的代理交給百洋醫藥?據IPO早知道了解,事實上,百洋醫藥與安士系的「利益綁定」早在10年前就有所關聯。據資料顯示,美國安士是徐孝先家族控制的企。

按照時間線可以看出,徐孝先家族1985年創立麗珠醫藥後,1995年麗珠醫藥設立美國安士,2000年徐孝先家族收購美國安士。2002年,太太藥業收購麗珠醫藥,徐孝先從麗珠醫藥離職。而在1993年,百洋醫藥實控人付鋼入職麗珠醫藥,到2002年十年間與徐孝先為「同事」關係。

2004年,麗珠醫藥不再代理迪巧系列。2005年,付鋼便從麗珠醫藥離職,創立百洋醫藥並開始代理迪巧系列產品。目前,百洋醫藥與安士系的「綁定」體現在公司直接和間接方式共計持有中山安士(美國安士控股)27.94%股權。從上述資料可看出,美國安士並非是真正意義上的美國製藥企業。

與此同時,近年來迪巧的生產商美國安士還屢次被FDA多次檢出有重大問題,2014年6月3日,美國安士被檢出存在「生產區域的空氣供應缺乏合適的空氣過濾系統」、「藥品沒有在適當的溫溼度條件下貯存」等6項問題。2015年3月31日,美國安士被FDA檢出存在「沒有完全遵守適用於質量控制部門的職責和程序」的問題。

2017年11月22日,美國安士再次被FDA檢出存在一定問題,主要原因為包括藥品儲存不當,卻被用於商業銷售;儘管在產品中觀察到紅色斑點,沒有合理原因便進行分銷;在多批非處方鈣產品D-Cal和D-Cal兒童中發現了黑色斑點,沒有查明原因便進行分銷等。

值得關注的是,作為一款用於母嬰的產品卻被曝出眾多的質量黑幕,百洋醫藥與其美國安士籤訂的合作協議有效期至2068年,讓人不免為其藥品安全擔憂。

此外,據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數據,迪巧有「迪巧牌秀源女性片」和「迪巧鈣維生素D顆粒」兩款產品,但只有「迪巧牌秀源女性片」被列為進口保健食品,另一項未列入其中。

也就是說,迪巧或許並非所有產品都為進口,至於「通過FDA認證」,更是有待考證。2013年4月10日,迪巧品牌補鈣產品因涉嫌虛假宣傳被曝光,三天之後,迪巧官網發出鄭重聲明。4月28日,中國網醫藥頻道針對迪巧所發鄭重聲明中的一些問題進行了求證,不過,迪巧方面此後始終未給出相應回復。

迪巧官方聲明稱,迪巧的所有產品均由美國安士製藥有限公司嚴格按照美國FDA(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OTC藥品生產標準在美國紐約州哈伯克市生產。同時,也通過了CFDA(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審批並獲得進口藥品註冊證準許進口銷售。」

有媒體記者通過CFDA官網提供的數據查詢系統,通過搜索「迪巧」顯示,迪巧並非所有產品均獲得進口藥品註冊證準許。在其獲批的三類保健品中,只有「迪巧牌秀源女性片」被批准為進口保健食品,生產地是美國。而「迪巧牌維D鈣軟膠囊」和「迪巧牌大豆維D鈣軟膠囊」均屬於國產保健品,申請人為安士生物科技(中山)有限公司,地址在廣東中山市。

2019年銷售費用達8.3億,業務經理因商業賄賂被查

據招股書顯示,報告期內,百洋醫藥向美國安士、中山安士採購成人迪巧60片、成人迪巧120片、兒童迪巧30片、兒童迪巧60片的協議價格分別為12.24元/瓶、21.38元/瓶、9.08元/瓶、16.48元/瓶;協議銷售價格分別為39.30元/瓶、75.50元/瓶、36.64元/瓶、71.45元/瓶。「低買高賣」成為迪巧系列高毛利率的「源頭」,為公司貢獻大部分毛利。

與此同時,2017年-2019年,百洋醫藥迪巧系列產品分別貢獻毛利7.87億元、8.45億元和8.43億元,分別佔公司毛利總額的75.53%、70.46%和62.40%。迪巧系列之所以貢獻如此之高的毛利與該產品的毛利率較高有關。2017-2019年,迪巧系列產品毛利率分別為67.89%、67.26%、67.33%。

一位券商分析師表示,對於高毛利率業務來說,其產生的原因是由於產品價格高或成本低,抑或兩者兼具。而產品價格高有可能是因產品有較高的技術含量、較高的附加值等,也有可能是公司具有較強的渠道力和運營能力。而從招股書內容來看,迪巧系列產品的高毛利主要系渠道優勢所致。

也有業內人士指出,由於迪巧系產品屬於快消品,市場同類產品種類繁多,市場競爭也非常激烈。如果未來百洋醫藥喪失渠道優勢,那麼,單靠渠道優勢建立的高毛利率或不具有持續性,高毛利率便不復存在。

我們也可以從近年來品牌運營業務的毛利率變化情況看出端倪。

據招股書顯示,百洋醫藥的主營業務主要分為兩部分,一是醫藥產品的品牌運營服務,二是醫藥批發配送業務。百洋醫藥計劃將品牌運營服務作為核心。伴隨著品牌運營業務的毛利率分別為56.20%、57.10%、51.89%和47.84%。不過,從上述數據可以看出,百洋醫藥品牌運營業務毛利率正在呈下降趨勢。

此外,品牌運營業務還重度依賴營銷,銷售費用率顯著高於同行。據招股書顯示,在品牌運營業務中,百洋醫藥主要負責產品的消費者教育、產品學術推廣、營銷策劃、渠道管理等。該業務的核心競爭力在於專業推廣優勢以及成本優勢,本質上是通過營銷組織架構的優化、執行力的提升,以及專業人才和技術的引進。主要可比同行上市公司有康哲藥業、中國先鋒醫藥、壹網壹創、若羽臣等。2017-2019年、2020年上半年,百洋醫藥品牌運營業務銷售費用率分別為40.67%、45.11%、42.58%和35.65%,而同行可比上市公司的銷售費用率均值分別為18.9%、22.4%、25.92%和21.17%,低於百洋醫藥15個百分點左右。

從上表可以看出,銷售費用主要為市場宣傳推廣費用及職工薪酬。2017年度至2020年1-6月,銷售費用中的市場宣傳推廣費用與職工薪酬合計分別為 58,689.84 萬元、62,656.43萬元、73,316.51萬元和30,218.06萬元,佔銷售費用的比例分別為88.63%、87.07%、88.02%和88.82%,系影響銷售費用的主要因素。

即使通過報告期外的數據可以看出,百洋醫藥在銷售費用上的開銷一直是一筆不小的費用。據公開是資料顯示,2015年至2017年,公司銷售費用分別為6.18億元、6.84億元和6.62億元。這其中,學術會議及推廣活動佔比達9成。2015年至2017年,公司會議及推廣費高達4.17億元、4.36億元、3.66億元。

以2018年上半年為例,百洋醫藥半年時間召開了區域學術推廣803場,醫院科室內會議255場。平均每個工作日要召開8場以上的區域學術推廣及醫院科室會議,平均每場花費17萬元。

對此,業內人士表示,所謂學術推廣,是製藥企業以學術推廣會議或學術研討會等形式,向醫生宣傳藥品的特點、優點以及最新基礎理論和臨床療效研究成果,並通過醫生向患者宣傳,使患者對藥品產生有效需求,實現藥品的銷售。而製藥企業的學術推廣費用主要由場地費、主持人主持費、公司員工的出差費用以及嘉賓出場費、禮品費等構成,這已在一定程度上變成了行業潛規則。

那麼,百洋醫藥主打產品以藥店銷售為主,為何依然產生高額的學術推廣費。

據公開信息曾顯示,百洋醫藥業務經理曾因行賄被立案。

2015年8月19日,青島市嶗山區人民檢察院依法對青島百洋醫藥科技公司業務經理楊學美涉嫌行賄犯罪立案偵查,並採取強制措施。據了解,楊學美是該公司負責青島市市立醫藥等醫院的業務人員。

相關焦點

  • 思美傳媒定增收購疑雲 科翼傳播增收不增利
    摘要 【思美傳媒定增收購疑雲 科翼傳播增收不增利】從這三家擬收購標的公司過往年度真實經營業績表現看,觀達影視2015年實際實現淨利潤為2210.96萬元,而掌維科技和科翼傳播則分別僅有1163.14萬元和1481.81萬元。
  • 百洋製藥零缺陷通過美國FDAcGMP檢查,劍指中國仿製藥尖端製造
    百洋製藥有限公司近期零缺陷通過美國FDA的cGMP和PAI(產品批准前檢查)現場檢查,成為國內仿製藥製造企業走向國際化市場的一員,未來將把中國的仿製藥帶向國際水平。仿製藥一致性評價將推動國內醫藥產業結構調整,改變現有原研藥在大醫院藥品銷售佔比達到80%的局面,有利於淘汰落後產能,提高國產仿製藥競爭力。    百洋製藥零缺陷通過美國FDA的cGMP現場檢查質量和療效一致性是國內仿製藥製造企業面前的一道大門檻,也是國內企業的仿製藥一直以來無法匹敵原研藥的原因之一。
  • 增收不增利下 海外廠商股價倒是一路大漲 | 年終盤點
    遊戲茶館整理了部分大家耳熟能詳的海外手遊廠商業績如下。從數據來看,多數廠商營收都還是同比增長,但是出現了「增收不增利」,甚至虧損的現象。財報顯示,Glu Mobile支付的授權費與買量成本不相上下,約佔總收入的三成多。 Glu Mobile背後雖有騰訊這樣的明星股東,但總體來看還是賺個辛苦錢。這不今年還是虧損的。
  • 中加特:現場督導揪出十大疑問增收不增利高層間利益輸送糾纏不清
    這家國家能源集團、中煤集團、山東能源集團、兗礦集團等國內外知名企業傍身的科創板候選企業,到底值不值得投資?多年的關聯交易,拿不出證據的債務,以及增收不增利的業績報表,隨時都可能成為中加特的雷點。糾纏不清的關聯交易中加特實控人為鄧克飛,據公開信息,其曾供職於兗礦集團,至2001年離職創業時已為兗礦集團總經理。
  • 中糧生化增收不增利 83億資產注入快跑
    注入新資產增厚業績   中糧生化的這次收購涉資金額不小。公告顯示,此次交易作價約82.85億元,發行股份72800.77萬股,發行價為11.38元/股,交易完成後,生化能源、生物化學和樺力投資將成為中糧生化的全資子公司。公司於5月14日起正式復牌。   本次交易完成後,上市公司的實際控制人仍為中糧集團。
  • 上市3年 增收不增利3年 香飄飄還能繞地球多少圈
    11月20日,公司證券事務部對時代財經的採訪函進行了回復,同時表示,今年前三季度業績下滑主要與季節性因素、疫情以及學生開學推遲有關。已連續三年增收不增利據2019年年報顯示,公司在營收同比增長22.36%的同時,歸母淨利潤同比僅增長10.39%,僅佔總營收的8.72%,已連續三年下降。
  • 上市3年,增收不增利3年,現在的香飄飄還能繞地球多少圈?
    11月20日,公司證券事務部對時代財經的採訪函進行了回復,同時表示,今年前三季度業績下滑主要與季節性因素、疫情以及學生開學推遲有關。已連續三年增收不增利據2019年年報顯示,公司在營收同比增長22.36%的同時,歸母淨利潤同比僅增長10.39%,僅佔總營收的8.72%,已連續三年下降。
  • 資產負債率居高不下 2019年上半年增收不增利 欣旺達的高增長能否...
    但動力電池業務的增長,無法完全抵消消費電子需求下降的影響,2019年上半年欣旺達增收不增利,其利潤的高增長或難持續。庫存高企,增收不增利的欣旺達欣旺達主要從事鋰離子電池模組研發製造業務,其產品主要應用于于手機、筆記本電腦、VR、可穿戴設備、電動汽車、動力工具、電動自行車、能源網際網路及儲能等領域。
  • 去年增收不增利,一款產品在獨撐,貝達藥業路在何方?
    新京報訊(記者 張秀蘭)4月15日晚間,貝達藥業公布2018年年報,報告期內,貝達藥業增收不增利,在營收同比增長19.27%的情況下,淨利潤下降35.27%,其中,埃克替尼一款產品延續前幾年的態勢,繼續貢獻了超過95%的營收。
  • 百洋股份前三季度淨利腰斬 轉型教育一場空
    近日,百洋股份發布第三季度報告。2019年前三個季度,百洋股份實現營業收入21.04億元,同比微降3.33%;實現淨利潤0.67億元,同比下降51.31%;實現扣非後歸母淨利潤0.59億元,較2018年同期的1.27億元同比下降53.35%。
  • 連續增收不增利的新氧醫美,還能走多遠?
    這說明,該季度新氧處於增收不增利的狀態,燒錢仍然在繼續。醫美行業發展緩慢,卻有厚利可圖。同樣的套路,不同的新氧2013年,一個叫金星的人冒了出來,他披上了「變革者」的外衣,向資本市場和大眾消費者大談「用網際網路改造醫美」,他認為醫美行業的信息不對稱,可以用網際網路解決。
  • 百洋股份拒絕火星時代創始人回購請求
    對於當初為何歸於百洋股份,《金證券》記者注意到,在2017年3月份的一次採訪中,王琦曾坦言,「我們自己不太想獨立IPO,百洋是成熟的上市公司,藉助百洋的平臺,未來可以有更多的延展性。」   不難看出,僅相隔一年多,王琦的態度發生極大改變。「這個案例在A股相當罕見,創始人竟然會提出買回已經賣掉的公司,而且是在被收購公司完成不了業績承諾情況下。」
  • 未名醫藥控股股東978萬持股被凍結 業績不佳 疲於應付「質疑」
    來源:電鰻快報近日,未名醫藥(002581.SZ)控股股東978萬股被輪候凍結,而其所持股份已全部被質押。在2019年業績短暫回升後,該公司今年上半年的業績再次大幅下滑,此外,其研發投入也同比下滑了24%。
  • 江中藥業成名多年,業績「原地踏步」,子公司違法銷售劣藥
    從報表上來看江中藥業2019年公司整體運營保持穩定,醫藥OTC幾個主力產品沒有獲得有效突破,處方藥業務增收不增利,保健品業務繼續下滑,從具體的經營數據來看公司整體依然還處於困境中,反轉的拐點還沒有看到。保健品業務2019年營收規模繼續下滑至1.45億,負增長25%,50%的毛利,這應該是是年報利潤下滑的主要原因。
  • 2分鐘讀財報|金城醫藥回購減持組合拳 200噸尼古丁項目實為畫餅...
    2分鐘讀財報|金城醫藥回購減持組合拳 200噸尼古丁項目實為畫餅?  5月金城醫藥股價的飆升來自一則概念——4月底,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政府在政務公開欄目中發布了一條信息,提及「金城醫藥2350t/a醫藥系列中間體項目以技改手段優化企業產品體系,延伸出尼古丁、頭孢他啶系列中間體、呋喃銨鹽等療效效果顯著、毒副作用低、性能更加穩定的新產品,以高技術、高質量、高標準勇立醫藥品牌潮頭。」
  • 【財報季】百洋股份2018第三季度財報: 營收10.03億元,淨利潤7952...
    【財報季】百洋股份2018第三季度財報: 營收10.03億元,淨利潤7952.30萬元 作者:堆九 發布時間: 2018-10-25 10:39
  • 上海醫工院拒絕現場檢查,收FDA警告信:所涉藥品將視作假藥
    從警告信內容看,FDA原計劃於2018年11月29日至12月4日,對位於上海浦東區哥白尼路285號的上海醫藥工業研究院進行例行的檢查和藥品批准前現場檢查。但是上海醫藥工業研究院卻在2018年12月4日以書面形式回復FDA中國辦公室拒絕這一已預先宣布的檢查。上海醫藥工業研究院的這一決定或將對大批藥品形成影響。
  • 上海醫藥工業研究院收到FDA警告信
    警告信中指出,FDA原計劃於2018年11月29日-12月4日對位於上海浦東區哥白尼路285號的上海醫藥工業研究院進行例行的檢查和藥品批准前現場檢查。上海醫藥工業研究院2018年12月4日就該項事先公布的檢查計劃向FDA中國辦公室以書面回復的形式拒絕了檢查。
  • 今日份股市預警|22家公司遭媒體關注 業績下滑卻連續8漲停
    一、財務問題業績暴增疑雲重重,前首富私有化漢能薄膜身家反漲三成(投資時報)儘管要約人不低於5港元/股的收購價格,較漢能薄膜45個月前3.91港元/股的停牌價上浮了27.88%,但與停牌當日7.39港元/股的開盤價相比,中小股東們的帳面仍浮虧逾三成天際電器新業務發展遇阻,遭商譽減值二連擊業績變臉(中國經營報)廣東天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在同一天發布了